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157节

  一个先生也就罢了,个个先生都是如此,就很是能够说明问题了。

  本来张溶以为,幼子便会一生这般荒唐下去,却不想在这世间,竟还有令他能够专心的事情?

  可偏偏又是“相声”.

  张溶还是不能接受“相声”这种形式,然而也在内心宽慰自己,至少比狎妓要好太多了。

  况且,台下流民的眼神也做不得假。

  台上二人通过一个又一个通俗易懂,且暗含哲思的对话和故事,让原本愁眉不展的流民,变得心情愉悦,反倒是有了个情绪的宣泄口。

  流民之间暗含的那种紧张情绪,似乎在这一来一去之间,渐渐消除了?

  张溶看在眼里,不由得地感慨说道。

  “士元,这相声倒是有些门道,若能够普及到军营之中,对提增一些士气,想来也是有些好处。”

  军伍出身的张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此般技艺简单明了,仅仅凭借口舌成篇。

  且不拘泥于场所,不论是市井街巷还是军帐营垒,皆可张口即演,十分的便利。

  要知道,不论是军伍行军,亦或是在军屯在外的卫所,里头士卒平日里的生活,多是枯燥乏味的。

  若能够将此相声,稍作改编,普及到军伍之中,想必能够提增一些士卒的士气。

  “小侄正有此意。”

  张允修点点头说道。

  “此相声之术,实乃是脱胎于北宋时期的‘像生’与春秋时期的‘俳优’,兼采‘说书人’之长,将各类流派全熔铸一炉,小侄再添上些许新意。

  例如将经史子集化为内容之血肉。

  这相声不同于其他,咱们既不扮丑博笑,亦不矫揉造作。

  穿上一身素色直缀,举止犹如书院先生,何来低贱之说?

  今后若引入军伍中,融入操演口号还有忠勇典故,必然能够谈笑间砥砺士气,耳闻目染之下,将士们也能斗志昂扬。”

  显然,比起报纸的宣传媒介来说,依托相声、戏剧的传播形式,更加能够让人接受。

  特别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普通士卒,以及流民百姓。

  历朝历代,大明的民间识字率算是很高的一批,可能够识字的也不过是少数人。

  这戏曲还有相声,便极大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允修甚至可以通过降低文本难度,以更加口语化的形式,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接受。

  如今,台下流民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便能够说明“相声”的感染力。

  见此情形后,张允修心思不由得活泛起来。

  若“相声”真管用,今后自己岂不是可以培养一批相声艺人?

  便叫个什么“允修社”“德允社”之类的,还能够帮着老爹张居正,宣传新政的各项政令。

  这文本,自己来操刀,再埋下一些“星星之火”,也自然是应有之义。

  然而,张溶却不是完全满意,他提醒说道。

  “老夫算是信了你,此‘相声’确有独到之处,比之从前的‘俳优’,也更显文雅许多。

  然此术终究是小技,可作锦上添花,却不可雪中送炭。

  流民们为何闹事?根源在于生计无着,这些人背井离乡之人,反乡亦是绝境。

  他们乃是走投无路之人,你想保他们一条性命,就要解决他们的生计。

  若非如此,闹将出‘叛匪’来,你张士元也难辞其咎。”

  张允修提出建设西山工坊,本来是绝佳的计策。

  既能够解流民生计,也能够靠着流民之力,建设起西山的各类工坊产业,堪称是一举两得。

  所谓“以工代赈,两难自解”。

  然而,再好的方略,若不能落地生根也是白搭。

  如今,不单单是流民不理解,就连京中那些朝堂大员、六部堂官听闻此,都皆是不以为意。

  这等困境,也正是张溶忧心头疼的地方。

  注1:相声段子改编自郭德纲的《败家子》

第152章 张士元!你都教了我儿子什么?

  一开始,便连英国公张溶,听到张允修的设想后,都是嗤之以鼻。

  若非有仁民医馆的成功先例,张溶或许都不会有耐心,去听张允修的解释。

  更遑论这些流民了。

  他们本就对朝廷不太信任,还有白莲教匪从中作梗。

  你要跟一群丘八讲清楚,各位都去西山吧,官府乃是为了你们好,断然不会欺骗你们,去了西山有吃有喝。

  他们能够相信么?

  甚至有人在白莲教匪的蛊惑下,起了心思,想要以军营里头的叛乱,逼迫朝廷保留安平军的建制,能够让他们继续有个生计。

  “前次营中哗变,怕也是有白莲教匪暗中煽动,流民与朝廷嫌隙日深,你如何能够令他们相信?却又不起逆反之心,稍有差池恐成大祸!”

  一想到这里,张溶便觉得头痛,他一挥手说道。

  “依照老夫看来,也不用再推行什么‘相声’了,老夫奏请陛下,调遣一万人马的三大营,一路将这些流民押解到西山,倒是简单干脆,回头有了些甜头,他们自当会好好上工。”

  张允修有些无语,武官解决问题都是这么简单残暴么?

  他摇摇头说道。

  “行不通的,世伯此举或许有用处,可流民们若非心甘情愿而去,必将闹出事端来。”

  “闹出事端?”张溶瞪眼说道。“那便是格杀勿论!”

  张允修连忙劝慰说道:“世伯成日里打打杀杀,实在是太过于冲动了。”

  张溶眯起眼睛说道:“若总是妇人之仁,行扭捏做派,如何能够成事?你们这些读书人,惯是会用一些花花肠子,却不知大道至简的道理。”

  大道至简是这样解释的嘛?

  张允修有些无奈,却是还是笑着解释说道。

  “能够以谋划解决的问题,何必兴师动众?调遣三大营可是要靡费不少人力钱粮。

  小侄倒不是妇人之仁,实乃觉着流民们个个都是可造之材,去到西山妥善安置,他们必可创造无穷价值!

  所以,非但不能够镇压擅杀,反倒是要好生护持起来。

  咱们给流民一条温饱活路,他们便也能反哺工坊,精进产出,届时工坊赚取到京城中达官显贵的银钱,解了陛下与世伯之困,岂不美哉?”

  不愧是张居正的儿子,说起道理来都一套一套的。

  张溶嘴角抽动了一下,什么叫“困”?

  老夫之困,不就是你张允修造成的嘛!

  张溶心里头很是不满,可嘴上还是询问说道。

  “你如何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

  张允修笑了笑,用手轻轻指着舞台上的二人。

  “世伯一看便知。”

  “又卖关子!”

  张溶嘴上这么说,可身子还是很诚实,扭头看向了舞台上的表演。

  此时此刻,这大明朝第一次“相声”表演,已经进入到了高潮阶段。

  有了前头一些段子的铺垫,朱应槐与张元昊二人渐入佳境,甚至比起排练时候,表现还要好上几分,各种即兴发挥层出不穷,逗得台下流民们前仰后俯。

  舞台边上,那堆积如山的各类干粮,便是二人表演精彩的明证。

  实际上,张允修也并非刻意气张溶,才寻到两人,让他们说这“相声”。

  说起来,这二人浸淫在茶馆、酒肆、妓院,听得奇人轶事,见得各类事件,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博闻强识”。

  可以说是传授“相声”的不二人选。

  再说了,相比起市井说书人,这二位公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那好得不止一星半点,对于经史子集熟悉,还有各类语言技巧,也能算是轻车熟路。

  最后,这二人平日里游手好闲,对于“说书”这个行当极为感兴趣,有的是空闲时间去准备相声的各个段子。

  多方因素下,这才有了,他们今日的精彩表现。

  却听那台上,又开启了一个新话头,乃是关公战秦琼的延伸。

  只见张元昊声情并茂地感慨说道。

  “说起来,这京城内也有一位将军,便是我爹爹,他自小便熟稔弓马,力求要报效朝廷,可终究是没遇上什么机会.”

  朱应槐:“真当是个义士.”

  张元昊:“他乃是顶好的人,自小便对家中我宠爱有加,可惜他这我不太争气”

  这一段可谓是张元昊感同身受,将自小的真情实感,讲述得淋漓尽致。

  一时间,便连台下的许多流民,都被这份情感所感染。

  他们其中,又有多少人乃是父亲乃是孩子呢?

  “臭小子!”

  一时间,便连原本一脸严肃的张溶,眼眶竟然有那么一些红了。

  他撇过头去,不知道是不是不愿让张允修看到自己的失态。

  张溶重重地呼出一口气,颇有些感激地看向张允修。

  “贤侄,老夫先前出言不逊,你且不要放在心上”

  可他一番话还没说完,下面的段子,却令这位国公爷彻底破防。

  原本煽情段落之后,话锋竟突然一转,讲到张元昊的老爹。

首节 上一节 157/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