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182节

  好在,张允修早有准备,给赵士桢配备了好几个技术高超的木匠、铁匠。

  这几名匠人技术都不赖,可惜不太识字,这技艺全靠父辈口口相传,有了赵士桢的协调之后,也变得事半功倍起来。

  这段时间,张允修几乎每天都会来一次“机械研究所”,专门为赵士桢答疑解惑。

  看着那利用牛筋和松蜡制作而成的隔离膜,张允修不免发出感慨说道。

  “还是没有橡胶树,若是有橡胶,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橡胶?”

  赵士桢满脸乌黑,小心翼翼地给这龙头水泵涂上煤油。

  张允修笑了笑说道:“海外的一种树木,所产出之物,比之牛筋要更加柔软,比之松蜡要更加坚固。

  若是有此物,咱们的诸多构想便可轻而易举的实现,这水泵活塞也会更加具有气密性。”

  听闻张允修将此物说得如此神妙,赵士桢眼睛也生出了不少希冀,他询问说道。

  “可以寻西洋商人买到?”

  张允修叹了一口气说道:“西洋人常常用其来防水,制作密封的塞子,不过数量有限,咱们若想要搞到,还得是自己出海寻良种,自己培育才成。”

  “出海.”

  赵士桢听到这个词语,旋即陷入到沉默之中,自隆庆开海后,便少有人提到这个词语,甚至大多数朝臣都对此讳莫如深。

  说到这里,张允修忍不住给新收的徒儿画饼说道。

  “若是有了橡胶,咱们这手摇式蛟龙吸水,便可再进行改良,今后说不准用不着人力,也能够在矿山上实现运输和抽水。”

  赵士桢瞪大了眼睛,乌黑的脸庞上,那双眼睛显得异常醒目。

  “师尊此话当真?”

  他不可置信的样子,可张允修的能力,让他不得不相信。

  就如这“蛟龙吸水”,他听完张允修的描述之后,特地去翻阅了《武经总要》原文,果真有此物之记载。

  可那“唧筒”与“龙吸水”相去甚远,《武经总要》里头不过是寥寥数语,可张允修偏偏就能够将其改良,并且使其发挥出更加精妙的作用!

  这让赵士桢不得不产生期待,那种用不着人力的物件,是可以真实存在的。

  张允修笑了笑,用比喻的手法解释说道。

  “你对于火铳颇有研究,那弹丸是如何才能发射而出的?”

  “火铳?”

  赵士桢不知二者有什么联系,可却还是如实回答说道。

  “无非是以火药为引子,火药暴烈,自然将那弹丸推出,杀敌致胜。”

  张允修反问说道:“那弹丸为何能够通过火药,能够杀敌致胜。”

  赵士桢觉得这是一句废话,他满脸疑惑地说道。

  “弹丸有火铳,火铳有火药,自然能够将弹丸推出,何来如何一说?”

  张允修眯起眼睛:“你可想过,将弹丸推出的这种力量,叫做什么呢?”

  “啊?”赵士桢觉得对方一定是在找茬。

  可张允修却依旧自顾自地说道:“我便姑且将其称作推力吧,正是因为火药爆炸,产生一股极强的推力,才能够让弹丸顺着火铳枪管出膛,以此达到杀敌的目的,你可认同?”

  赵士桢忽然感觉有一股电流,瞬间从头到脚的贯穿。

  他觉得自己似乎摸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却又不知道那东西到底是什么。

  赵士桢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用手擦了擦脸颊的异物,却将脸上越抹越黑,然而他一点也不在意的样子,用十分认真的语气说道。

  “此番道理很是深刻,且暗含玄机,徒儿愚钝不太明了,不过若照着师尊所言,想来便是如此了。”

  张允修本来就不期望他马上理解,就是给他心里埋下一个种子而已。

  他身子微微向前倾斜,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如果,我说是如果,有一种推力比之火药来要低上一些,要更加持续一些,那是否能够推动子弹往复上下运动,最后以到达不用人力的目的?”

  “呯”地一声。

  赵士桢觉得自己脑袋好像被火铳击中了一般,他似乎不能够接受,结结巴巴地说道。

  “这天下,如何能够有这般神奇之推力?那与神迹也不遑多让了吧?”

  张允修却是不屑地说道。

  “火铳出来之前,可有人能够料到,单单一个管子,百步之内,便可杀敌致胜?”

  “可是.可是”

  显然,这一切还是太过于颠覆他的认知了。

  张允修没有继续解释,则是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道。

  “不必着急,你眼下先行将这‘蛟龙吸水’研制出来,路要一步一步走,等你将‘蛟龙吸水’之道理研究清楚,这推力之理,你也会有了个概念。”

  “届时想要研制出那旷古未有之神器,也非是痴心妄想了.”

  张允修的话语回荡在赵士桢的耳边。

  给新收的徒弟,画了偌大一张饼,他转头便悠哉悠哉地离去。

  只留下赵士桢站在原地,陷入到沉思之中。

  他一边思考,一边将一个物件递到嘴边。

  那股子苦涩、腥臭、油腻之感,令赵士桢觉得一阵恶心,随即发出阵阵干呕。

  似要将过往,全然呕出。

第171章 即将破产的西山工坊?

  仅仅过了半个月,这京城内的藕煤价格便大变样了。

  在棋盘街寻了好几处摊子,杨天成还没有寻到有货的。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面上习惯性带着口罩,一边四处寻觅藕煤摊子,一边脑袋里头思绪渐起。

  自从老爹杨济时担任了“仁民太医协会”的副会长后,便很少着家了。

  不时要组织医馆内医师,对某个疑难杂症进行会诊。

  便是要教导新来的民间大夫,让他们更好接受“现代医学”的理论。

  这“杨家医馆”便交到了杨天成的手里。

  至于杨家医馆,早就挂上了仁民医馆发放的营业执照。

  按照医馆里头的术语,这杨家医馆要叫做“基层医馆”,属于坊市内为普通百姓提供基础医疗的“一级医馆”,往上还有具有一定能力的“二级医馆”,最为顶级的“三级医馆”。

  这三级医馆里头,甚至还分出了“特等、甲等、乙等和丙等”。

  这复杂的等级体系,杨天成不太懂,他甚至觉得大明朝没有那么多医馆,分出这么多等级,显得十分没有必要。

  不过,杨天成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相反他打心底认为,这张同知所作的事情,一定有他的道理。

  可眼下最为棘手的事情,还是去哪里买到这“藕煤”。

  自藕煤出世以来,几乎所有医馆煎药都用上了这燃料。

  比起木炭来,它要便宜上太多。

  比起普通煤块,它又要耐烧,甚至质量好些的,还能够做到无烟气。

  你若是再买个西山产的专用炉子,搭配上藕煤,更加是事半功倍。

  可就是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近来价格越来越高,且甚至是有价无市了?

  难道西山工坊真的出了问题?

  杨天成心里头犯嘀咕,已然径直走到了个摊位。

  这煤炭摊主乃是他的熟人,经常去杨家医馆看病。

  杨天成打量着摊子内外,他压低声音,朝着那摊子内的老妇人询问说道。

  “齐大娘,可给晚生留了那十斤藕煤?”

  一见到是杨天成来,这齐大娘脸上立马露出惊喜,可一听他这话,脸上转而又有些苦涩。

  她用手在面前的围裙擦了擦,这才说道。

  “原来是杨家医馆的杨大夫,你可算是来了,你要是再来晚一点,老身可是捂不住这十斤藕煤了。”

  说话间,她犹如做贼一般,从摊子底下提出一大打藕煤来,小心翼翼地递给杨天成。

  “捂不住?”杨天成十分惊讶的模样。“这藕煤竟如此紧俏?”

  “可不是嘛~”

  齐大娘叹了一口气说道。

  “近来咱们这些平头百姓,想要去城外买到藕煤,那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按照人头来算,每人一次可以买上个一百斤,即便是如此,去晚了也是买不到的。”

  自从山西工坊成立以来,便有许多百姓干起了倒卖的营生。

  这藕煤品质优秀,自西山工坊运到京师,竟才卖个二十文的低价。

  稍微有些头脑的百姓,便会推着推车,亦或是自己的载具,早早抵达城门外,等待煤车的到来。

  从西山工坊处以二十文购买藕煤,转手卖到京城内,便可以卖到三十文的价格。

  这其中的赚头,引得无数百姓趋之若鹜。

  可想要赚到这份银子,倒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牛车、马车成本高昂,人力运输又需要个把子力气。

  最为关键的是,需要赶在城门开启后,立马去郊外寻到运煤队伍,晚了怕便被人抢购一空了。

  这齐大娘为杨天成解释说道。

  “近来藕煤价格越来越高,寻常人都舍不得用咧,大家伙都捂着不愿意卖出去,说靠着这藕煤能够钱生钱嘞~”

  “钱生钱?”

首节 上一节 182/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