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289节

  三是以囤积居奇、罢市抗税、煽动百姓罢市等等手段,让新政在地方层面便举步维艰。

  朝廷为了维持江南稳定,长此以往下去定然会妥协。

  其实这法子并不算是什么秘密,张允修在此之前,就算是猜也能够猜到了。

  自古士绅清流与朝廷对抗,翻来覆去都是这几招,犯不着费什么心机,三板斧下来,朝廷往往就得乖乖让步。

  李伟带着江南士族和晋商的托付而来,所图便是想着让李太后给皇帝施压,让皇帝松松口,施展一些“仁政”。

  李太后嘴上说着“慈宁宫不得干政”“这是皇帝的事”“且看看,闹不出大乱子”之类的话。

  末了却对李伟说:“去见见潞王吧,你这当外祖父的,也有些日子没见他了。”

第267章 朝堂之事在江南,江南之事在新学

  二人的交谈到此为止。

  张允修不难猜测到,这位李太后对于此事的态度。

  她从不想着自己出手,甚至还十分精神。

  可反倒让潞王冲锋陷阵。

  看起来这位“潞王”一定是亲生的。

  一时间,晋商、江南士族、慈宁宫、潞王这几方势力,仿佛都拧成了一股绳,要一同来对付自己。

  也难怪永宁公主会急急忙忙把消息传出来,她是真怕自己被这些人搞垮啊

  张允修脸色有些怪异。

  这位公主是不是.

  他摇了摇脑袋,决定不再想这些事情。

  周围人对此忧心忡忡,可张允修却不将此事看作事,他神态自若的样子,一路又出了仁民医馆大门。

  这几日,为了处置江南一干事宜,余象斗一直都是跟在左右的,见张允修出来,他连忙上前迎接着说道。

  “大人,接下来咱们如何行事?”

  他苦着个脸,看起来压力十分大,头上都多了几撮白发。

  张允修扭头看他,语气理所当然:“怎么做?不是都安排好了吗?”

  “可小人心里实在没底……”余象斗面露难色。

  他从一个京城书商,一跃成了张允修对抗天下的帮手,哪里能有什么底气。

  “狗一样的东西。”张允修瞥了一眼对方,“照我说的做就是,躺赢都不会?”

  躺赢是什么东西?

  余象斗一头雾水,却也大致明白意思,连忙点头:“小人明白。”

  待到上了马车,他又询问说道。

  “大人我们去往何处?”

  张允修想都没想就回答:“文渊阁。”

  “啊?”余象斗吃了一惊。

  这全天下都出了名的逆子,竟然会有一日想着主动去见老爹,简直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张允修却嘿嘿一笑说道。

  “多日未见老头子了,去寻他找找麻烦,鱼儿上钩了,咱们这网自然也该收了!”

  南京。

  应天府衙门。

  殷正茂与海瑞二人却不显得那么从容。

  巡抚衙门大堂上,殷正茂面色铁青的模样,他将一封内阁堂帖拍在桌案上,怒不可遏地低吼。

  “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腐儒!他们懂什么民间疾苦?成日里在高门大院之中抱着小妾寻欢作乐,却开始教训起老夫了?”

  他一掌猛地拍在桌案,引得茶水飞溅。

  “江南遭受水患之时,他们在何处?江南百姓流离失所没了生计,他们又在何处?

  而今情形稍有好转,便尽攻讦之能事!

  老夫若是贪墨了这江南半两银子,便断子绝孙。”

  天可怜见,自他坐镇江南以来,可以真称得上是两袖清风了。

  可偏偏这样,还有无数弹劾奏疏像雪片般飞入内阁,送到皇帝的跟前,字里行间全是“聚敛害民““苛政虐民“的攻讦。

  此番内阁下达堂帖,也正是张居正提醒他行事小心,莫要给人抓住了把柄。

  张居正很明白,若殷正茂被拿下,原先起步的江南新政,又再是困难重重。

  然而,殷正茂一阵发泄之后,却发现堂内没人回应,他颇有些尴尬。

  看着端坐在侧首的海瑞说道。

  “汝贤却无动于衷么?他们骂老夫'聚敛',骂你可是'沽名钓誉'呢。

  说你借着江南纺织局的由头,故意折辱乡绅,好博个'海青天'的虚名.”

  殷正茂连连摇头说道。

  “依我看,士元那小子把京城戏班子请来唱《海公断案》,实在是弄巧成拙。

  你海刚锋的名声,还用得着戏子们敲锣打鼓地吆喝?如今倒被人抓住由头,说你刻意邀名。”

  可他絮絮叨叨一阵,却见海瑞依旧没有理会自己,仍旧端着一叠账册看得入神,似乎京城一切,都与他无关一般。

  殷正茂不由得有那么一些疑惑。

  絮叨了半天,海瑞竟然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海大人”

  殷正茂正待开口,可却见海瑞缓缓抬头,看向大堂角落。

  江南织造局的掌柜赵睿,此刻正坐在角落里,拿着帕子擦汗呢。

  只见海瑞将账册推到案前,指尖点了点说道。

  “赵掌柜,这七日以来江南织造局的财报,本官还是有些疑窦,你且与我讲来,此事干系重大,不可懈怠.”

  赵睿听到海瑞的话,连忙拖着臃肿的身子起身行礼,随后缓缓走到海瑞面前,路过殷正茂面前的时候,还恭恭敬敬地行礼。

  却见赵睿接过了那账本,随后给海瑞仔仔细细讲解起来。

  “海宪台还请看看这里,此乃江南织造局仿造西山的数目图表法所制作,自我等推行这‘织机借贷法’以来,受惠之良家百姓已然有将近一万余户,条件好一些的,能够租借一台织机,自行纺纱,条件不好的,便可进入江南织造局成为织工,织造局给发放相应的工钱”

  他下意识看了一眼海瑞,却发现对方虽说皱着眉头,可却十分认真的模样。

  赵睿脸上表情松了不少,继续介绍着说道。

  “万历六年黄册记载,我们这应天府下辖百姓约为十四万余户,江南百姓从事纺织十有三四,相比较之下,我等已然容纳了将近一半的农户,短短两个月时间也算是颇具成效了。”

  有了赵睿的引导,海瑞很快便看懂了账目上的端倪,不由得发出一阵感慨说道。

  “这个张士元,倒是会捣鼓东西,图表法一出简直一目了然。”

  “同知大人天资聪慧,此图表法可谓是匠心独具,草民听闻户部也在施行。”

  “此乃善政。”

  海瑞很吝啬夸赞,这句话算是很高度的评价了,他将账目看了又看,继续询问着说道。

  “百姓们收入几何?可有相关明细?”

  “有的。”赵睿帮助着海瑞翻到其中一页,解释着说道。

  “海宪台还请看这里,相较于去岁同期,我应天府棉布产出整整翻了一倍还多,这还是在织机还未大范围推广之下。”

  说到这里,赵睿显得满面红光,与有荣焉的样子。

  “却说那秦淮河边上的王寡妇,原先靠着一架旧纺车过活,一日纺织出来的棉纱还不够换两升米的,她还有个不大的孩子,从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如今却是大不相同了,靠着咱们的天工纺织机,倒也不用出去为人帮工了,一天到晚纺织,便能够赚取往日四五倍的收入,上个月还攒下来几两银子,终于有银子孩子送去学堂”

  讲起这些事情,赵睿记得一清二楚,因为这些人几乎每一个,他都亲自接触过,通通映照在脑海之中。

  “还有那李老汉家中有三个儿子,眼见着便要到农闲时节,也学起了织机的法子.”

  如数家珍一般,赵睿将一干百姓的变化,都讲给海瑞听。

  显然,比起冰冷冷的数目来,海瑞更加喜欢这种颇具有人情味的故事,听着听着嘴角都忍不住扯出一丝微笑来。

  不过他的表情转瞬即逝,随即便又再询问说道。

  “汝所说皆是好事,可总归有什么问题吧?”

  海瑞就是这一点最为令人不讨喜,明明是一件好事,可他偏偏就是要给你找出点麻烦来。

  正是因为这种性子,他才成了官场里头的鬼见愁。

  可赵睿却早已习惯了,想了想便解释着说道。

  “倒是有些问题的,自前些日子来,那江南诸多士族便指使着一干商贾和农户,不收买天工纺织机之棉纱蚕纱,也不售卖一干棉花蚕丝,对咱们产量和推广还是有些影响的。”

  海瑞想了想说道:“此并非完全是坏事,那些人囤货居奇,棉纱蚕纱价格自然水涨船高,百姓们也会有所赚头。”

  “宪台大人也看了经济学?”赵睿略微有些讶异,可还是忧心忡忡地说道。“价目确实是会涨的,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不要说这些人给咱们断了销路,就如同卡住了咱们的脖子,长此以往下去,怕还是难以为继。”

  这时候,却听到一个声音悠悠然地传来。

  张简修提醒着说道:“此不足为虑,士元来了书信,让我们静待佳音即可,近来所棉户所产出之棉丝蚕丝,我们江南织造局尽数收购,断不能让百姓受了委屈。”

  有了张简修这句话,海瑞算是安心了不少,不管张允修口中那“静候佳音”到底靠不靠谱。

  可对方这个手眼通天的大财主愿意出银,解江南之困局,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海瑞又再次看向赵睿说道:“另有常州、镇江府一带,盛产茶叶、瓜果,有百姓见应天府周边棉农获利,却想着将茶叶、瓜果改种棉田桑田.

  织机乃富民之法,不得不推。

  可粮食也乃是根本,断然不能马虎。

首节 上一节 289/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