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145节

  然而最吊诡的事,真正把持神权的又不是巫觋,而是读书科举的缙绅。

  在朱寅看来,巫其实是华夏原始萨满教的遗脉。

  华夏原始萨满教分流为道家和巫家,道家和巫家同源,巫道也往往不分家。

  如果将道教和巫家合流,改良强化为一个更强的宗教,会有什么效果?

  朱寅回到明朝之后,时不时思考,如何扶持道教和几大教抗衡。

  此时。

  大片的“神鸦”在神社上空盘旋飞舞,呱呱鸣叫,争先恐后的啄着祭肉,飘下一缕缕羽毛。

  神鸦每飘下一片漆黑的羽毛,就有人抢夺。

  尤其是神鸦尾巴上的翎羽,更是消除霉运的好东西。

  一时间,广场上更加热闹了。

  而那些本乡贵人的座位上撑着遮阳伞,前面还摆着案几,盛放着美酒佳肴、时鲜瓜果、点心蜜饯,尽着贵人们受用。

  张世勋等三人背后,甚至还有美貌丫鬟按摩捶背。

  等到众人吃完了祭肉,各庙社鼓“咚咚”一响,社戏终于开始了。

  大戏台后面,早就挂起了一道帷幕,将戏台和后面的庙门分割开来。而准备参演的戏班和艺人,都在土神庙中。

  此时的土神庙,就相当于化妆间了。

  帷幕一落下,幕后就传来丝竹管弦、笙箫锣鼓之声。

  紧接着,一个手持牙板,身穿青衣,头戴四方平定巾的清癯瞽者,就在一个琵琶女子的搀扶下,从幕后出来。

  而大戏台上,早就放了两个鼓凳。

  青衣瞽者撩衣坐下,手中压板“啪啪”一响,幕后的管弦之声就只剩下二胡的咿呀。

  接着那身穿绿色襦裙的琵琶少女,玉手一划拉,玉落珠盘般的琵琶语就铮铮响起。

  朱寅等人以为是唱戏,谁知第一个节目是评书弹词。

  那青衣瞽者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朗声说道: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荒冢废台……”

  声音苍凉悲壮,又带着一股空茫之气,一下子就让众人沉浸在一种意境之中。

  好牙口!

  青衣瞽者念到此处,那琵琶女子素手翻飞,边弹边唱道:

  “为爱青山日依楼,白云红树两悠悠。秋鸿社燕催人老,回首梁唐汉晋周……”

  这女子琵琶声如泉水叮咚,歌喉如黄莺出谷,余音绕梁,悠悠唱来娓娓动听,真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

  即便是不识字的乡农,也听的有点迷醉了。

  恰在此时,天上一行大雁飞过,秋鸿冥冥,唳声阵阵。

  朱寅听的暗自点头,心道这两人拿到后世,都是艺术家的水准了,可在这个时代,只是吃江湖饭的下九流。

  众人听的如痴如醉,就连大和尚善灯禅师也不住点头,意有所动。

  唯有那来自海外的天竺胡僧,对华夏风物毫无敬意,此时他神色微带不屑,满脸写着不过如此的意思。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天竺是何等胜地。

  他不但不听弹词,还回过头来,目光烁烁的搜索着各色女子,很快就找到了宁采薇。

  这个小姑娘太美了,而且还是天足,真是神庙中绝好的圣女鼎炉啊。

  要是把她带回去,大祭司一定会很高兴的。

  此时此刻,他满脑子都是如何调教这个明国女孩的画面,不禁身上发热,至于戏台上美妙的音乐,他完全听而不闻。

  宁采薇感知到天竺胡僧火热的目光,不禁微微一笑,露出一对浅浅的梨涡。

  天竺胡僧对这等清稚女童最难把持,见状不禁色魂与授,身子都麻了半边。

  朱寅当然也看到了宁采薇的笑容,也不禁心中暗笑。

  宁采薇既然笑了,那就是起了杀心。

  这胡僧真是找死。

  戏台上,两人一评一弹的说唱完,向着台下行礼。

  “彩!”

  “好!”

  “唱的好!”

  坐在最中间的张世勋哈哈一笑,喝了一杯酒,挥手说道:“赏!”

  随即就有一个小厮,封了五钱银子,用红包封了,飞也似的上台,唱喏道:“昭业公子,赏白银五钱!”

  青衣瞽者和琵琶少女赶紧道谢不迭。

  王大老爷王朝阙也不甘落后的说了一个赏,立刻就有小厮去赏了五钱银子。

  刘大公子当然也不会小气,同样赏了五钱银子的红包。

  两人得了一两五钱银子的红包,也一一道谢的说了一番吉利话。

  全场两千多个乡民看戏,都唯张世勋、王朝阙、刘元初三人马首之瞻。三人高座主位,意气风发,尽显乡中之主的威势。

  在本乡,这三家就是土皇帝。

  朱寅看着三人,暗道我何时能后来居上,在本乡和这几人分庭抗礼,成为第四方势力?

  东里张,金满仓。西里王,银满仓。南里的刘家玉满缸。

  这青桥四大里,唯独少了北里的代表。

  而他正是住在北里。

  如果他强盛崛起,成为第四家豪门,就刚好成为北里的代表了。

  到时,就是北里朱。

  此时,大戏台上的锣鼓声又打断了朱寅的幻想。

  这次还不是唱戏,而是萧筝合奏。

  吹萧的少年吹得如泣如诉,圆润婉转。弹筝的少女弹的玉落珠盘,鸾鸣凤奏,却是一曲《傍妆台》。

  “赏!”

  张世勋放下酒杯,“啪”的一声打开扇子,随口作了两句诗道:

  “休道村歌社鼓俗,正始之音野趣无。”

  诗的意思是,张府中养的家班歌姬虽然是“纯正典雅”的正始之音,却没有眼前“村歌社鼓”的那番野趣。

  言下之意,就是平日吃惯了大餐,吃点野菜还挺美味。

  自矜之心,不言而喻。

  实际上,张府中养的私家班子,演唱的多是郑卫靡靡之乐,又算什么正始之音?

  同为读书人的刘元初也捋捋短短的髭须,笑着吟出两一首新诗:

  “萧动潥水千尾鲤,筝落青桥一片云。琴歌酒赋神社下,功名富贵何必寻。”

  他是差点考中举人的副贡,作的诗也比张世勋水平更高。

  朱寅听了,忍不住吐槽一声凡尔赛。

  你特么要功名有功名,要富贵有富贵,已经是草民眼中高高在上的人物,还说什么‘功名富贵何必寻’?

  几个大人物各自封了五钱银子的红包,台上的吹箫少年和弹筝少女,当然又是千恩万谢。

  接下来,又是一通三棒鼓,有点像是北方的鼓词,是在鼓声中说唱。

  敲鼓的女艺人迈着一双天足,绕着戏台步步生莲,敲鼓唱道:

  “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个?就是小妹祝英台…梁兄啊,我有一件伤心事,想要明说口难开。”

  朱寅发现,上台的女艺人,不管是琵琶少女,还是弹筝少女,还是这个棒鼓女子,都是天足。

  她们不是倡优就是乐户,都有一个身份:贱籍。

  这说明,身份低下的贱籍女子,多不缠足。

  三棒鼓之后,才开始唱戏了。

  第一场戏,是昆剧《龙虎斗》。

  接下来就是《打稻戏》、《过锦戏》。这种戏是老剧目了,是连宫中皇帝也要看的教化之戏。

  等到下午子时之后,真是好戏连连,连接上演几出傀儡戏。

  先是《七擒孟获》。

  “这不就是布袋戏么?”宁采薇说道。

  朱寅点头,“布袋戏,其实就是傀儡戏,有两千年的历史。”

  傀儡戏在后世,大陆地区早就没落。但在某岛却极其兴盛,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此时大戏台上,木偶和布偶做成的人物,居然有真人大小,在提线的操纵下,一个个的上台。

  那些傀儡角色,穿着真人的衣服,看上去带着一种诡谲神秘的美感。

  它们虽然被提线操作,可那些提线被衣服遮掩,并不容易看到。

  首先上场的就是诸葛武侯的傀儡角色,但见“武侯”羽扇纶巾,真人也似,在戏台上昂首挺胸的走了几步,抚须道(配音):

  “魏延听令!”

  这一声配音,语气犹如苍音龙钟,声震戏台,十分有穿透力。

  原本有点噪杂的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末将在!”

  随着另一个配音响起,脚步铎铎,一个武将般的傀儡人,也从幕后而出,来到武侯面前,动作夸张的行礼:

首节 上一节 145/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