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01节
庄姝看到这一幕景色,不禁说道:“乡野深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今日没有白来。”
唐蓉说道:“等到下雪,你我拥暖炉,披锦裘,踏雪寻梅,茅庐煮茶,岂非雅趣?”
庄姝道:“那就要雪大才美,越大越好。”
朱寅话里有话的说:“雪越大,炭越贵。”
庄姝笑道:“怕什么?稚虎你还用不起炭?”
路边行人看到朱寅的马车,短暂的愕然之后,不禁纷纷站在道边,女子无声的道个万福,男子无声的拱手行礼。
朱寅也有点愕然。
这些乡民,对豪绅的畏惧真是深入骨髓啊。豪绅们被说成是野皇帝,不是没有道理。
北里朱取代了西里王,他取代王家兄弟,成为新的豪绅,也将受到乡民的敬畏。
朱寅也赶紧站起来,扶轼行礼,对这些人还礼,毫无矜骄之色。
众人见这“神通广大、来历不凡”的稚子居然给他们还礼,而不是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行礼,大感意外之余,居然有点感动了。
唐蓉掩口笑道:“扶轼行礼,可是古礼。稚虎居然对庶人行礼,真有君子之风也。”
庄姝也语气促狭的笑道:“十岁君子,礼贤下士。传出去也算乡中一段佳话了。”
朱寅青衣落落,鹤骨松姿,就像秋天里的一株高粱。
深秋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柔软细密的绒毛清晰可见。
他回头看着两个女郎,正色道:“我非君子,仅知礼耳。”
两女闻言,也只能站起来,对着道边行礼的村民万福,都是面有愧色。
马车路过王家巨宅,但见门前的壕沟已经被填平,大门上贴着封条,人去楼空,空寂无人。
当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王家嫡系子弟都要被处斩,近支男子都被流放。至于女眷,大多都要没为官奴。
谋逆作乱,可是灭族之罪。
朱寅看着王家,心中没有丝毫愧疚之色。
按说,王家是冤枉的,所谓谋逆乱党是天大的冤案。可是王家作恶多年,仍然该死。
除了没有谋反,他们什么都干了。
唐蓉和庄姝知道那是王家的宅院,两女观察朱寅的神色,却只见到一片淡然。
狠人!
朱稚虎,一定是个狠人。
庄姝说道:“我在县衙听说,王家邬堡已经有了买主。稚虎,你不想知道买主是谁么?”
朱寅看着秋阳,眼睛微眯,露出一丝懒洋洋的笑容,“是谁?”
庄姝道:“是琉球王子,尚宁。”
“尚宁?”朱寅不禁有点意外,“是在国子监读书的琉球王子?他不住在南雍王子堂,为何要买王家的宅子?”
庄姝道:“听我爹说,尚宁觉得住在国子监太过拘束,无法体验天朝风俗民情,希望在城外买个大宅,作为别墅。”
“王家邬堡已经没官,属于江宁县衙官有。县衙正想卖了,但很多人嫌弃晦气,不敢出手。”
“既然琉球王子想买个大宅,那就干脆将王家邬堡推荐给他。他倒是不嫌弃晦气,直接就过户了。”
“估计很快,他就要搬到青桥里了。稚虎啊,他和你都在国子监,将来又都住在青桥里,说不定能交上朋友呢。”
朱寅却是在脑海中思索着尚宁这个名字,很快就想起来了。
这不就是将来的琉球王么?
好像几年之内,他就回国继位了。他曾经帮助明朝抵抗倭寇,对明朝很是恭顺,还想内附大明。
而且如今的琉球,可是东亚最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啊,类似后世的香港。
对日本的贸易,根本不需要去日本交易,直接在琉球即可。
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琉球都很重要。
如果尚宁来青桥里,一定要和他搞好关系。
…
马车出了村子,顺着粟水往南,行进了十余里,终于到了南庄。
这个南庄是王家三个庄园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庄园。
王家三千六百亩良田,有一千八百亩在南庄,一半的佃农也在南庄。
如今都属于朱寅所有。所以朱寅第一时间就来最重要的南庄。
南庄本是一个独立的村庄,却被王家兼并,全村大多都是王家的佃农。
这些佃农,在官府的黄册上都是没有名字的,不是国家纳税户籍。
他们只对王家缴纳田租,身份上没有完全的自由,其实就是王家的农奴。
只是说的好听一些,才说是佃农。
朱寅的马车一到南庄,立刻引起了庄客的注意。
附近的庄客纷纷赶过来,匍匐在地。
他们不认识朱寅,却认识朱寅的马车。而且他们已经知道,南庄换了主人。
可无论换了谁,他们都是南庄的庄客,只能老老实实的耕种南庄的地,为新庄主缴纳田租啊。
要是得罪了新庄主,被赶出庄子,那就是流民乞丐了。
眼看一群人对着自己下拜,朱寅十分不适。
但身在这个时代,为了竖立新主人的威严,他也不能太过另类。
很快,负责管理佃户的庄头,也赶过来了。
几个庄头一起跪下,唱喏道:“敢问公子,可是主家老爷?”
朱寅点头道:“我是朱寅,乃是如今南庄之主。大伙都免礼吧。”
几个庄头立刻叩头下去,参差不齐的颤声说道:
“老爷到了,我等没有远迎,还望老爷恕罪。”
他们已经听到,新庄主人小鬼大,很有来头,哪里敢孩视朱寅?
“诸位免礼,我就是来看看你们,混个面熟,都不要拘礼,乡里乡亲,何需如此。”
朱寅小大人一般,语气温和的说道。
众人这才起身,又是上前喂马,又是吩咐杀鸡备酒,招待庄主。
这些人虽然不是鹄面鸠形,衣衫褴褛,但也多少面有菜色,神态有点恓惶。
作为农奴般的佃农,他们的日子比起自耕农,还是要差一些。
因为剥削太重了。
几个稍微体面些的女子,恭恭敬敬的引着朱寅等人进入庄园别院。
庄园别院不大,却非常雅致,主要是茅庐。
这是王家家主巡视庄园时,暂时下榻的地方。王朝阙等人每次来南庄,都住在别院的茅庐。
这里的人大多姓徐,本叫徐家庄。
徐家人乃是百年前,从浙江迁过来的流民,后来就成了王家的佃户。
他们几世为王家佃户,都习惯了。如今换了朱家,心中也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但在他们看来,主家哪有心善的?朱家不比王家更狠,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几人在雅致野趣的茅庐歇下,最年长的庄头恭谨的说道:
“老爷,我等几个庄头静候吩咐,老爷可有示下?”
朱寅闻言很是无语。虽然自己年纪很小,可在这些人眼里,那也是老爷!
至于少爷…不好意思,明朝还没有少爷这个称呼。只有老爷、大老爷、太老爷。
朱寅只能问道:“徐庄头,南庄还有多少庄客(佃农)?不管男女老幼,全部算在内。”
“唉呀。”徐庄头一拍脑门,神色惶恐而憨厚。
“老爷恕罪,这个老朽真的不知!只知道有一百五十二户,到底多少人却是一笔糊涂账,大概有七八百人?”
朱寅翻了个白眼,“连多少人都不知道,你们还真是…算了,你们先去统计一下人口,花名册登记造册给我。”
又缓和语气的说道:
“还有,你们有多少口粮,有多少孩子读书,老弱病残有多少,鳏寡孤儿有多少,都一一统计。”
“这些是细活,大家认真点统计。至于杀鸡备酒的招待,那就免了,我很快就走,不会打扰你们。”
朱寅也不怪他们糊涂。
大明朝这种隐藏户籍的佃农极多。这也是为何大明如今有一两亿人口,可黄册上始终是六七千万的原因。
明朝黄册,只统计纳税人口。纳税人口之外,根本不管。
各级官员心知肚明,可是事关他们自己的利益,当然不会去改变,时间一长就理所当然了。
至于皇帝,当然也知道实际人口远超黄册统计数据,可是他们囿于所谓的祖制,受限于利益集团的抗拒,也只能装糊涂。
朱寅记得,万历时期的西班牙人拉达记载:有一户姓夏的大户,家中有七十多人,但黄册上的纳税登记只有四人。
可见明朝对户口的管理,已经完全失控了。
否则王家怎么能将一个村庄的人口,变成自己的庄园农奴?
很多黑明的人,抨击明朝是农奴制,虽然太过偏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几个庄头面面相觑,神色惊愕,都感觉新庄主的做派,和王家大不相同。
似乎很是和气?
“老爷稍后,且在这里歇息,我等立刻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