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08节
然后下午申时一刻就散学回家。回家之后,又要培训学员,给他们上课一个时辰。
先是听别人上课。回来再给别人上课。
功课、培训,按部就班,风雨无阻。
空余的时间,就是练习戚氏武技,管理情报网,练习田义给的琴谱,再和徐渭谈天说地。
日子过的既紧张又悠闲。
徐渭被安排在一栋独立的小院子,开始商阳来陪他住了几日,商阳走后,他就在院中读书写字,作画撰文。
生活上优裕起来,徐渭不再为衣食操心,顿时又变得从容闲适。
他暂时找到了新的乐趣:写作长篇神话小说《夏神纪》。
这当然是穿越者朱寅策划的“阴谋”了。
此时,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已面世十几年。
吴元泰的《东游记》问世几十年,已经很流传了。
余象斗的《北游记》、《南游记》已问世二十余年。
吴承恩的《西游记》写了大半,还没有付梓,但也开始流传。
朱寅认为,虽然《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小说对华夏神话很有贡献,但也有许多遗憾。
主要是两书的神话体系,很多地方矛盾,互不相融,不利于华夏神话体系的逻辑闭环。
民族神话体系,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子。
汉人后世凝聚力不强,有一盘散沙之讽,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神话叙事。
汉族神话源头凌乱多元,相对独立,无法形成统一认知。就是三皇五帝的说法,也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就导致,在应该统一的先天意识形态上没有统一。而在不应该统一的后天意识形态上,反而统一了。
于是,朱寅没事就对徐渭“循循善诱”,强调华夏神话对汉家的重要,兜售各种神话故事,启发徐渭。
激发徐渭写一部《夏神纪》,整理完善出一个宏大严密的华夏神话体系,作为华夏神话的圭臬。
比如,神话中首先要统一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
将三皇五帝和道教神话、盘古创世、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故事,有机融合为一体,逻辑打通,相互解释。
同时,要兼容《封神》、《西游》、《山海经》、《东游》、《南游》、《北游》。
还要解释泰山府君和阎罗王不兼容的矛盾,使其统一起来。
而且,为了趣味性,当然是写成小说。
这个一个很大的野心。
朱寅成功的激发徐渭的写作欲望之后,就建议徐渭,最好在书中,创造出神位等级和修炼体系。
还建议什么黄金三章,什么升级打怪…
简直是在传授后世的仙侠玄幻网文教程。
徐渭听到朱寅的各种“建议”,居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甚至破天荒的佩服起一个孩子来。
不仅仅是佩服朱寅的构想,更佩服朱寅的教化之心。
朱寅也怕徐渭累着,希望慢慢写,写着玩儿,不要急,当成乐子就成。
徐渭表示,他已经急不可待,要动笔写《夏神纪》了。
*********
连绵秋雨之后,便到了立冬。
距离宁采薇离开,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立冬这天,国子监放假。朱寅便带着礼物,去宁波会馆拜见沈一贯。
这是他第二次来见沈一贯。上一次来时,沈一贯正在会客,没有多聊。
这一次,沈一贯没有再会客,却是专门等着朱寅上门。
“弟子拜见恩师。”朱寅进入沈一贯的书房,就毫不介意的跪下磕头。
“起来吧。”沈一贯神清气朗,看着朱寅很是高兴。
他戴着绒布缝制的四方平定巾,身穿蓝色厚棉布长褙子,看上去像个学究。
“先生,今天是立冬,天气凉了。”朱寅很懂事的取出礼物,“这是弟子亲自选购的一件貂鼠裘衣,硝制的手艺很是不错,一点气味也没有。”
沈一贯看了一眼崭新的貂鼠裘衣,也不推辞,点头笑道:“稚虎有心了,坐下说话吧。”
这件貂鼠大衣,最少要值上百两纹银。
可见这个徒儿是有心的。
“是。”朱寅坐下来,随即就有书童收走裘衣。
沈一贯上来就问道:“最近南雍月考,成绩如何?”
朱寅老实回答道:“背书、复讲是优,策论是优,试帖诗是良,诏、表、诰、判也都是良,经义时文(八股)却只是及格。”
沈一贯点头道:“你的策论我不担心,一般秀才都比不上你的见识。背诵,试帖诗也都无虞。我所虑者,唯经义时文也。可是偏偏,时文最为紧要。”
朱寅也有点无语。
最近月考,他的八股时文,只是及格评分。偏偏八股一项分值最重,这就使得他的积分,一下子被拉到了六分。
六分,是没有资格参加乡试的。
若不是他穿越前就看过八股文,又得到了庄廷谏的八股讲义学习,他就是及格都难。
八股文,不仅仅是难。
甚至可以说,它的问题不是难。
而是代圣人立言,大而不当,空泛而谈,如走悬丝,难以发挥,也没有标准。
也就是说,你写一篇八股文,文章写的好不好,和成绩没有必然关系。
成绩好的,未必文章好。
文章好,未必成绩好。
很玄。
最要命的是,科举虽然要考很多内容,可是首场考的经义八股文,却是最重要的。
重要到什么地步?
八股文写的好了,第二、第三场只要能凑合,不出岔子,就能考中。
八股文要是不行,你第二、第三次考的再好,也是没用。
八股文虚头巴脑,权重却要占八成。
而真正考验才能的策论、典律、公文等考试内容,重要性加起来只有两成。
这种考试,哪里能考验一个人的真正才干?
这段时间,朱寅写了几篇八股文,感触就是:这东西,真正有大才的人反而写不好,没有才能的人当然更不行。
反而是那种不上不下,中规中矩的人,才最适合写。
沈一贯继续说道:“你秀才的功底是有了。可是时文写作,距离中举还差得远,还要反复打磨。光是破题,就是一大难关。”
“很多人就栽在破题上,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破题要练到什么地步?破无可破。”
“破无可破?”朱寅若有所思,却有点毛骨悚然。
练到这种程度,那也太苦了吧。
沈一贯笑道:“稚虎,这科举考的不仅是文章学问,考的更是耐心,还要考一分卑微之心呐。”
沈一贯站起来,站在一副山水画前,说道:
“稚虎,你看这幅山水,有何感触?”
朱寅站在沈一贯身边,仰头看着山水画,语气清稚:
“弟子感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生卑微,胸有虚怀。”
沈一贯点头赞许,摸着他的头说道:
“不错,你很有悟性,这就是卑微之心,所谓君子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啊。”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朱寅犹如醍醐灌顶,霎时间就明白,为何徐渭考不中举人了。
徐渭,太骄傲了。
沈一贯的声音平缓,厚重,一字一句的敲打在朱寅的心扉上:
“江南考举人,百中取一,何其艰难?那么多落榜者,除了火候不够,也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足够的卑微之心。”
“但凡文章中有一丝骄气,一分自矜之心,一毫自以为是之意,一点怨怼不平,那就失了卑微之心,失了八股的真意,文章就没了那种圆润温良,怎能代替圣人之言?”
沈一贯看着朱寅,神色肃然:
“如何做到卑微?无我。何为无我?我无偏见,我无成见,我无己见。因我无我,我便可为圣人。懂了吗?”
朱寅张张嘴,一方面如闻圣音,另一方面还很无语。
妈蛋,这就是奴才的文章啊。
难怪很多大才考不中进士。
什么卑微之心?说的好听而已,其实就是要在心态上自我矮化,也就是所谓的“无我”。
不要我觉得,而是圣人觉得,朱熹觉得,考官觉得,皇帝觉得。
也就是说,你要写一篇不能阐述自己意见,不能彰显自我的文章。
对于徐渭这种人来说,真是太难了。
“先生大教,弟子谨记在心。”朱寅很感激的说道。
他知道,这是沈一贯的金玉良言,千锤百炼的科场真经。
沈一贯再次指着山水画,“那么你此时再看,这幅令你心生卑微的画作,又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