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56节
朱寅对外说,他押乡试首题是论语,当然是故意放出去的烟雾弹。
目的是混淆视听,减少竞争者。
至于朱寅自己,私下里当然早在重点研究《中庸》。
这士子最多二十岁,长相还算英俊,尤其是一对耳垂很大的“佛耳”,很是引人注目。
此人正是郝运来。
他出身贫寒,家中只有一对幼弟幼妹,靠他养活。
他一边读书,一边靠着朝廷对岁贡生的补贴,再加平时卖字作画,养活弟妹。
酒店店主听到他的话,不禁神色鄙夷。
就你这穷酸样子,还能中举?你也能和朱小神童想比?
自不量力。
你今天的酒钱,都付不起了吧?
“郝相公。”店家面上客气的说道,“本店是小本经营,郝相公这半年,共欠下小店四两五钱银子,就请今日结算吧。”
“承惠四两五钱。”店家伸着手,笑眯眯的。
“咹?”郝运来摇头,“在下囊中羞涩,暂时无钱与你。在下堂堂贡生,南雍之士,君子坦荡荡,还能赖账不成?”
“郝相公。”店家摇头,“这就是相公不是了。已经积欠半年,焉能继续拖延?今日若要拖延结算,也不是不行,除非本店今日突然来个几两银子的大生意…”
店家还未说完,忽然一个士子兴冲冲的进入酒店,高声说道:
“店家!我宣社朱小社主请客,明日就定你的店!这是五两银子!就照着这个银子办酒菜…”
店家神色一喜,还没有说话,郝运来就纵声大笑。
“哈哈哈!”郝运来站起来,“店家,你的大生意说到就到,还是朱小神童的生意,在下就可以拖延结算了吧?”
说完就大摇大摆的出了酒店,回家看弟弟妹妹了。
“这…”店家看着郝运来的背影,也是哭笑不得。
………
五月二十,烈日当空。
朱寅没有去国子监,而是去了田义府上。
天气越来越热,今天似乎比年更热。他想去田府吃冰。刚好宁采薇姐妹今日也在田家。
可是马车刚走出几条街,朱寅就发现一个问题。
朱寅有个很要命的职业习惯:哪怕是路过熟悉的地方,他也会下意识的观察,和之前有没有什么不同。
这次他很快就发现,繁华的街道上,发生了一些别人很难注意到的变化。
那就是乞丐流民增加了不少,明显比以前多了。
大明朝有个很人性的设计:允许乞丐流民到任何城池乞讨乞食,就连北京也不能阻拦乞丐入城乞讨。
可是如今才五月下旬,为何流民增加了?
去年还是丰收年,按说今年五月,不该乞丐流民增加啊。尤其江南这种富庶之地。
朱寅想了一会,忽然神色一变。
他想起了明史之中,关于万历十六年的记载:江南大疫!
万历十六年春夏之交,苏州一代干旱少雨,江南各地开始出现瘟疫。
这年秋天,常熟大饥。官府在佛寺道观煮粥赈济,导致饥民聚集,染病数万人,瘟疫终于爆发,迅速传播整个江南。
到了万历十七年,因为旱灾加剧,瘟疫更是凶猛。史载“时疫大作,疫疠遍满,道馑相望,孤村几无人烟”。
万历十六年到十七年的江南大疫,也是明史上比较有名的灾难了。
若非朱寅心细,忽然发现明显增加的流民,他还没有这么快就想起今年会发生什么。
那么这些突然增加的流民,就是逃避瘟疫的外地百姓了?
古代的流民,很多是为了逃避瘟疫。
可是,中国地域广大,古代又医疗落后,几乎无年不疫,官民本也习以为常。
只要不爆发大疫,地方官都不愿意上报,所谓报喜不报忧,以免影响政绩。
毕竟是不可抗力的天灾,只要不严重,基本上就是能敷衍就敷衍,能瞒报就瞒报。
再说,以古代的医疗卫生手段和生产力水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一旦遇到大疫,死多少人最终还是看命。
但是,若是提前重视,提前准备各种措施,灾情当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不至于酿成死者无算的大疫。
朱寅想到这里,不禁眉头紧皱。
唉,我还真是操心的命啊。
不当皇帝真的白瞎了。
在行政命令上,他可以说服田义、乔壁星、庄廷谏等人以朝廷的名义,提前准备防范瘟疫的措施。
成功了不但能挽救很多性命,也是大功一件。
可是在医卫手段上,他就没有办法了,只能靠小姨子宁医生。
想必宁医生一定会有办法。
朱寅下令马车暂停,然后倾听街边流民的谈话,果然是苏州一代的吴侬软语。
应该没错了,就是苏州流民。
苏州向来富裕,很少有逃荒的流民。那么多半就是逃瘟了。
他倾听了一会儿,大概了解到一些情况了。
如今瘟疫还刚开始,规模很小,官府也不重视。而且,生病的人有虏疮(天花)、疟疾等多种病症。
朱寅的马车故意在城中兜了一个圈子,这才沿着西安大街,过了玄津桥,进入西安门。
来到恢宏的守备府后,朱寅虽然是熟客,却还是绕过广场,从守备府的后门进去。
朱寅的特工习惯的很难改变了。他每次来田家,都是极其低调,从不大张旗鼓,甚至不在门口露面。
因为每日进出守备府的官员很多,朱寅不想被人看到自己的脸。
他还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和守备大臣关系很深。
他现在需要滴水滚珠,不需要暗线串珠。
政治是残酷的。亮出底牌、狐假虎威的风险,要比隐藏底牌、扮猪吃虎大的多。
他现在是读书人,便宜姑父是大太监。被外界知道他和田义的关系,虽然短期内可以声势大涨,可将来却很容易被人攻讦。
必要时不隐藏实力,是政治幼稚的表现。
所以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知道田义是朱寅的大靠山。
朱寅进入田府,自家人一般来到内庭的花厅。奴婢和小太监们见到他,忙不迭的请安问好。
“我们的佾舞生来了。”宁氏看到朱寅进来就笑呵呵的。
“孩儿拜见姑母大人。”朱寅赶紧行礼问安,“大人近日可好?”
宁氏蔼然点头,“好的很。就是老惦记你们,希望你们常来。”
老少三个姓宁的女子,都在这个画堂里。
宁采薇在吃一块冰镇西瓜。案上的红铜冰鉴之中,装着满满的块冰,凉气幽幽散放,整个屋子都清凉了很多。
冰鉴上面的格子,放着冰镇的时鲜瓜果。
冰鉴就是古代般的冰箱了,需要不断加冰。非豪门巨富家的主人,根本享用不起。
今年一入夏就很热,豪门之家已经开冰窖供冰了。
宁清尘则是在吃没有冰镇的西瓜:她从来不吃太凉或太热的东西。
朱寅一坐下来,立刻有侍女献上一块冰镇西瓜。
朱寅接过来惬意的吃完,又吃了一片,这才感觉身上的热汗下去了。
宁清尘则是瞪了他一眼,意思是:“少吃冰凉的。”
朱寅则是毫不为意。这么热谁不爱吃冰的?古代夏天用冰可是奢侈享受。
官员有所谓的“冰敬”,本义就是夏天冰费。
古代藏冰可不仅仅为了食用和降暑,也为了食物保鲜、夏日寒尸(夏天延缓尸体腐烂)。
如今朱家虽然富裕,成为青桥里的大户人家,可还没有冰窖,当然也就没有藏冰。
周朝时就有冰政,设置凌人为周天子夏日藏冰。之后历朝历代皆有冰政。豪门富室也多有自己的冰窖。
听起来,就是一个冰窖而已,为何穷人就不能有?
冰窖还真不是一般的富户能用的。
因为冰块的损耗实在太大了。冬天开凿的冰,哪怕藏在相对保温的冰窖里,到了夏天也只剩很少一部分没有融化。
所以地下冰窖空间要很大,土质还要很硬,再堆砌石壁。光是工程就不是一般富户能承担的。
而且冰块不但要干净,还要很厚的冰,最好两尺之上,薄了不行(化的快)。
冬日开凿冰块也很辛苦。一群采冰人耗费多日,采冰数万斤,到了夏日也就剩下几千斤冰能用,够什么的?
更何况藏冰需要很多道工序,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费工很大。
但为了降暑,朱寅还是决定今年要修一个冰窖,年底雇人采冰了。
至于什么硝石制冰,他想都没想过。
傻逼穿越者才会用硝石造冰。首先硝石是制造火药的战略物资,并不容易获取,价格不菲。
若是大家都用这种法子造冰,那么制造火药的硝石都会紧缺。
就算硝石制冰能循环使用,还原硝石也很麻烦。
而且硝石制造的冰,不但有一股刺激性味道,还有毒性,别说食用了,就是冰镇食物都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