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57节
田义说到这里,神色很是悲哀。
“社稷为重,君为轻啊。古圣贤其实早有答案,只是老夫是皇上的奴才,之前不愿意去想。”
“如今老夫终于想通了。皇帝如果圣明勤政,公心为用,皇帝就是社稷,皇上就是最重。可如果皇帝并非明君,而且私心自用,那么就是社稷为重,君为轻了。”
“可惜,当今皇上并非圣明之主,老夫十分失望,思来想去,但为我大明社稷,只能枉顾皇上的任性。就算不能再规劝皇上,不能致君尧舜上,也不能逢君之恶,再帮着皇上动摇社稷。”
“所以,老夫只能寄希望于外朝,希望外朝的相公们,能制止皇上的任性,让大明社稷江山永固,如此才能对得起先帝。”
“稚虎啊,皇上担心你太年少,顾忌你将来会成为张居正那样的权臣。可是老夫却是知道,你对大明的忠心,天日可鉴!”
“你将来就算真的能成为权臣,老夫也相信你对大明的忠心。对大明社稷忠心不二,这就足够了。便是张居正那样的权臣又如何?”
朱寅听到这里,神色讳莫如深,完全看不清端倪。
他拱手说道:“姑父深知孩儿肺腑。孩儿自幼读圣贤书,当然是社稷为重,君父为轻。孩儿对大明的忠诚,永世不改。”
田义颔首微笑,神色欣慰的说道:“老夫没有看错人,那老夫就完全放心了。张鲸的报恩书,你到时候自己取出来交给他,他自然会报恩于你,这是当年老夫和他的约定。”
“他很快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接下来最少数年,他的权势一定会压过首辅,很可能权倾朝野。有很多文臣可能会死在他的手上。有他的报恩书,关键时刻你或许能逃过一劫。有了他的帮助,你这个官也更好做。”
“老夫现在当然后悔救他,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也无法阻止他为非作歹了。哎,老夫之前对皇上太过愚忠,以至于枉顾了社稷安危,留下了张鲸这种可能危害天下的人,如今说什么也晚了。”
“老夫也希望你能借助报恩书,暗中和他结下交情,利用他仅存的一点良知,让他多少收敛一些,不要太过分。如果你能让他少做点恶,就算帮老夫赎回一点罪孽了。”
朱寅知道,这份报恩书一定会起到很大作用。田义将报恩书送给自己,等于是送了一件大礼。
下一任掌印太监的人情!
而且张鲸这次起复之后,一定会变本加厉,成为一个极其强势的内相,还兼掌东厂!可能会变成类似刘谨、汪直、魏忠贤这样的大权监。
自己如果没有报恩书,张鲸一定会打击自己这个皇长子老师。自己还能待的下去?
有了报恩书,虽然他肯定不能和张鲸结为政治盟友,但私下有秘密交情,也就多了一道保险。
田义又喝了一杯酒,说道:“第二件事情,就是关于建庶人和吴庶人后裔的事情!”
PS:今天只能一小章了,抱歉。一定加更补回来!晚安!
第295章 朱侍郎的兵部日常
“建庶人和吴庶人?”朱寅神色一凛,没想到田义会提到这个敏感的话题。
难道田义猜出了自己的身份?
不会吧不会吧?
就是宁采薇此时也有点紧张起来。姑父难道发现了小老虎的破绽?
却听田义继续说道:“老夫身为司礼监掌印,有权查阅历年旧档。三年前,老夫在皇史宬石室查阅密档,发现世宗时期,锦衣卫都督陆炳的一封揭贴。”
“陆炳在揭贴中,奏报了建文帝后裔建庶人、建文帝之弟吴王后裔的事情。建庶人改姓建,吴庶人改姓吴……”
“…不过,建氏和吴氏都是朝廷知道的,并不是秘密。直到九十年前,还有名士缪恭,奏请孝宗封建庶人、吴庶人后裔为王,孝宗没有采纳,但也没有治罪。”
“建庶人和吴庶人虽然还有后裔在世,却早已沦为平民百姓,泯然众人矣。所以,陆炳密奏中提到的建庶人和吴庶人,其实不是关键。关键是他提到了远在南洋的建文后裔!”
朱寅听到这里,不禁眉头一跳,随即露出惊讶之色,“南洋还有建文后裔?”
田义并没有怀疑朱寅,“那是陆炳的密奏。陆炳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尤其是对于侦缉、查案等事,可谓才能卓著。若论搜集机密的本事,陆炳之才无人能出其右。他的密奏,多半是真!”
“密奏中说,建文帝在南洋岛国的后裔改为吴姓,早就不姓朱了。凡是南洋吴姓海商,都是可疑之人。更令人惊讶的是,陆炳提到了正德年间的几件大事。”
“正德年间,宁王之乱、安化王之乱、刘六刘七之乱、四川之乱,共有四次大乱。而且都发生在数年之间。这难道是巧合吗?要知道,那时距离弘治中兴还很近,为何短短几年,就连接发生大乱?”
朱寅听出名堂了,忍不住问道:“难道陆炳查到,正德年间的大事,和建文帝在南洋的后裔有关?”
“不错!”田义神色诡异的点头,“这就是陆炳密奏最重要的事。陆炳查到,当年正德朝的四大叛乱,都有一个影子在起作用,这个影子都姓吴,都和海商有关。陆炳觉得这不是巧合。”
“他查阅当初的各种线索,终于查到了南洋吴氏,进而又查到,南洋吴氏很可能就是建文帝的后裔。”
“为了印证这个猜测,陆炳亲自去了南京皇宫,仔细检查每一寸地方,终于发现了一个早就坍塌的地道,那地道虽然坍塌,可仍然能看出是通往宫外的某处江边。”
“陆炳几乎可以断定,建文帝当年在宫中纵火只是障眼法,他真实的结局不是火,而是水!他并没有自焚火海,而是水路逃遁。”
“实际上,当时成祖爷就不信,担心他逊国伏戎,多次派郑和去南洋查访。陆炳的追查,也算是坐实了成祖当年的猜测。”
“没想到一百年后的正德朝,建文在南洋更名换姓的后裔,居然以海商的身份潜回大明,参与支持了四件叛乱!”
“宁王、安化王、刘六刘七等人的叛乱,发生在短短几年之内并非偶然。而是背后有一双推手!”
“只是,这些叛乱全部失败…”
朱寅听到这里,忽然想到祖上秘密流传的一个传说,那就是五世祖吴曌的故事。
按照家族密史,五世祖吴曌,是太祖六世孙,孝康帝五世孙,建文帝四世孙。因为家谱从长房孝康帝(朱标)算起,所以又称为五世祖。
家族传说中,五世祖吴曌是家史上最厉害的人物。吴世祖很高寿,活了八十八岁,大概出生于成化初年,薨于嘉靖末年。
吴曌善于经商,亦商亦盗,不但积累了巨额财富,还是南洋满剌加、爪哇两国的国相,长期执掌两国大权,使得吴氏家族成为南洋第一高门。
传说当时横行东洋、南洋的大海盗,很多都是五世祖的部下。
葡萄牙侵入南洋后,连灭数国,吴氏家族损失惨重,这才急剧衰落。倘若不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吴氏家族绝对有机会篡夺的国政,在南洋建立一个华人统治的海明王朝,这也是五世祖吴曌的毕生宏愿。
家史甚至传说,是他暗中策划刺杀了正德。嘉靖南巡时,他也曾经策划刺杀,差点得手。
传说中他的计划,是利用正统以来几代皇帝子嗣稀薄、近支凋零的弱点,干掉正德和嘉靖,引发藩王争位。
他还派人打入各藩各地,诱导别人造反。只要局势一乱,蛰伏在南洋积蓄力量的吴氏,就有机会卷土重来了。
可惜,最后还是没有成功。
当然,这些都是家族秘史中的传说,到底有多大可信度,朱寅一直很怀疑。
可是此时听到田义的话,他忽然发现,家史中关于五世祖的传说,很可能不是编造的故事。
应该是真的!
田义道:“陆炳上奏之后,世庙有心派人出海对付吴氏,只是远隔重洋,海上倭寇纵横,大明没了强劲的水师,郑和宝船也早就没了,只能望洋兴叹。陆炳的密奏,也只能成为密档,被尘封数十年。”
“稚虎,老夫告诉你这些,是要提醒你,将来若是又有宗室作乱,很可能和那海外反贼吴氏有关,你可要多个心眼。若有可能,还需要上奏朝廷,有备无患。”
“国内的建庶人和吴庶人两家,也应该加强监视,最好封个爵位,然后像其他宗室一样养起来。”
“南洋吴氏之事涉嫌国朝机密,不宜打草惊蛇。”
朱寅心中暗笑,口中道:“姑父放心,孩儿记住了。”
宁清尘低下头,只露出一对角髻。
“第三件事。”田义伸出第三个指头,“是舟山海盗!听说他们连吕宋都占了,聚众上万,纵横大海。”
“老夫曾经听从你的建议,和他们合作,以盗制夷,教训了一番西洋的红毛鬼。可是那些海盗,其志不小!”
“他们盘踞岱山、吕宋已经数年,却从未侵略沿海,反而在大海上征收海税。这还是海盗的做派吗?以老夫看,怕迟早会是朝廷大患,宜早除之!”
“更可虑者,若是南洋吴氏和舟山海盗勾结……甚至他们本来就是一伙,那将来必是心腹大患!”
田义说到这里,目光突然散放出一道厉芒,“稚虎,若是有机会,就奏请朝廷,不管是招安、分化瓦解,还是出兵剿灭,都要解决他们,免得养虎为患。”
“当然,下手之前也要保密,免得他们的奸细探知。”
“这朝廷的海防,还是很紧要的事。你将来若能执掌朝政,海防应该大办严办…”
朱寅神色肃然的说道:“姑父大人放心。既然大人叮嘱过孩儿,但有孩儿在,就绝不让舟山、吕宋海盗威胁我大明!”
朱寅不得不佩服田义的老辣。可惜这种良臣,万历却不珍惜。
“好!”田义一口饮尽杯中酒,“稚虎啊,你是国家干城,大明祥瑞,是天下有生祠的人,老夫相信你。有你在朝,老夫无忧矣。”
“好了,酒也喝过了,我们就此别过吧。”
说完就站了起来。
他不想逗留太久,让人发现朱寅给他送行,连累了朱寅。
朱寅知道他的顾虑,也不再留,说道:
“将来必有再见之日,还请姑父姑母保重贵体,以待来日。此去长安,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田义神色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下一次,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啊。稚虎,你向来善诗,必有诗送额回长安呐。”
朱寅点点头,缓缓吟道:
苍海悠悠归鸥日,
青门漠漠邵瓜田。
九重冕旒辞国器,
三殿谏书泣杜鹃。
蓼莪可忆斑衣舞,
薏苡犹栽故里山。
莫愁灞桥江湖远,
明月夜夜照长安。
“好!”田义抚掌赞叹,“稚虎有心了。只是此诗为老夫鸣不平,传到天子耳中未免不美。”
“保重!老夫去了!”
朱寅拱手:“送姑父!”
宁夫人拉着宁采薇和宁清尘的手,泪流满面的说道:“额去了,你们保重,好好过日子…”
宁采薇安慰道:“姑母莫要伤感,不需太久,孩儿一定回长安看望…”
田义和宁氏依依不舍的上车,朱寅和宁家姐妹一直送到良乡驿,这才停下脚步。
朱寅望着秋夜中的迷雾,心里有点迷惘。
蝴蝶效应让历史改变的越来越多,朝局的波诡云谲,已经不是他所能预知的了。
接下来会发生哪些事?只有天知道。
假期结束,明天就要正式去兵部履新了,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吗?
……
翌日大早。
朱寅寅时便在采薇的帮助下绾发更衣,然后身着绯色孔雀补子官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帽,乘轿沿棋盘街行至皇城东侧的兵部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