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90节
该杀!该死!
朱寅听到这个消息也心头发凉。可是他反应极快,知道秀吉这个老狐狸一直在观察自己,立即演技在线的露出一丝笑容,但随即这笑容就收敛了。
对朱寅而言,聪明人反而很好对付。难对付的其实是傻子。
果然,秀吉听到捷报就开始观察朱寅的表情。他这对被人称为“狐眼”的目光,向来擅长察言观色,识人微妙之间。
他发现,朱寅乍然听到明军大败的消息,愕然之后居然情不自禁的笑了一下。
虽然朱寅这丝笑容一闪即逝,很快就收敛了,可还是被他敏锐的捕捉到,一丝不落的收入眼底。
他绝对没有看错!
明军失败,朱寅居然心生窃喜?嚯嚯嚯…很有意思。
丰臣秀吉想到这里,心情更加愉快了。他哪里想的到,自己的精明反而被朱寅利用了?
朱寅脸上演出这个表情,心中却在骂娘。
拜金帝混账!杨绍勋是蠢猪!
刚进朝鲜,就遭遇一次大败,本人都被俘虏!
朱寅知道,杨绍勋资格其实很老了,多年前就是辽东副总兵,在辽东镇的军职仅次于李成梁。
《明史》称“绍勋庸懦,边备益弛”,认为其能力平庸,导致边防松弛。
他接任李成梁不到两年,就被弹劾罢免。朝廷无奈之下,只得重新起用李成梁,恢复辽东总兵之职。
那么,杨绍勋既然能力平庸,又是怎么接任李成梁,成为兵力最强、军费最多的天下第一总兵?
历史没有记载,但朱寅早就查清楚了。
说起来令人不齿。
杨绍勋是走了郑家和太监的门路,还买通朝臣,吹嘘夸大自己的军功将才,加上在万历生日时献上重礼,这才成为皇帝眼中足以取代李成梁的“名将”。
后世知道他无能,万历不知道啊。
万历要是会知人善任,也不会重用杨镐、田乐、方从哲等庸才,宠幸张鲸、高淮、陈增等太监,贬斥戚继光、潘季驯、李如松等良将能臣。
历史上的壬辰之战,统兵入朝的是李如松。正是李如松在平壤大败日军,连战连捷,打破了日军不败的神话,打掉了日本嚣张狂妄的气焰。
可是如今历史改变,李如松现在是甘肃总兵,正在镇守西北,并没有入朝。
他之前跟着朱寅在西部立了很多战功,让李家在军中的威望更大,皇帝就不想让他再去朝鲜立功了。
万历这种皇帝,也就会所谓平衡的把戏了。遇到国战这种大事,首先考虑的也是这些。
于是,李如松变成了杨绍勋。结果就是明军刚刚进入朝鲜,就打了一个大败仗,主将都被俘虏。
可是,朱寅还没有收到来自朝鲜的情报,杨绍勋到底怎么败的,怎么刚入朝鲜就大败,他还不知道内情。
却见秀吉将捷报递给家康,“家康,你给明使说说,捷报中到底写了什么吧。不要让明使担心啊。嚯嚯嚯。”
“哈依!”家康接过捷报,仔细阅读一遍,一边陶醉的以扇拍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郁。
“明使,十月三十,贵国总大将杨绍勋,亲率前军四万余人,渡过大同江,攻打平壤。”
“平壤守将小西君,只有万余人守城。加上明军有厉害火炮轰击城门,小西军就主动让出平壤城撤走,并从容带走了城中所有粮食。”
“小西君又故意散布消息,说明军势大,愿意和谈,并请正在军中的沈惟敬去见杨绍勋,迷惑杨绍勋。”
“杨绍勋还以为小西君怕了他,欢天喜地的率军入城,同时奏报明国皇帝,说他大破我军,收复平壤,杀伤我军上万。嚯嚯。”
“可因为他贪功冒进,没有携带粮草辎重,没有在江岸码头建水营驻兵留守,也不看守浮桥,就进入平壤城,军中只有三日口粮,满以为城中有粮。”
“此人也真是无能啊。他得意忘形,轻敌自大,自以为收复平壤,竟然没有在江边布防保护粮道。或许他以为我军仓皇逃走,城中还有粮食吧。”
家康说起这些,神色有点自得,也有点不屑。
“谁知杨绍勋刚以为收复平壤,岛津君和立花军的援军第二天就到了。两位名将汇合小西君,联合三万人,封锁大同江码头,断绝了平壤城的粮食。”
“如此一来,明国的后续军粮无法过江了。”
家康说到这里,不禁露出难以置信之色,“按理说,到了此时,杨绍勋应该趁着兵锋尚在,主动出城决战才对。”
“然而,此时他反倒畏惧起来,不但没有主动出城尽快决战,反而以优势兵力和大量骑兵,龟缩城中,打起了守城的主意。”
朱寅听到这里,心中更是破口大骂。
杨绍勋不但无能,而且怯懦!这种人居然能接替李成梁的辽东总兵,还能提督朝鲜大军!
在座的日本权贵们,听到这里都不禁摇头嗤笑。
这就是明军总大将?为什么不用戚继光呢?
家康一边说,通译一边为郑国望等人翻译,郑国望等人脸都绿了。
郑国望更是差点吐血了。
这个杨绍勋,正是走了郑家的门路,得了姐姐的帮助,又舍得花银子各方打点,才能一路高升。
可是没想到,此人居然如此无能!
家康继续道:“十一月初四,城内明军断粮已经一日,饥肠辘辘,又迟迟等不到军粮,只能出城,意图打通粮道。”
“可是此时,明军士气已经大挫,军心涣散了。”
“明军有四万余,我军在江边只有三万人,结果杨绍勋裹足不前,并无破釜沉舟、忘死决战之心。他虽然率军出城,却又不知我军虚实,不敢主动进攻,而是瞻前顾后,盼着江北的后路军。”
“我军见到明军士气荡然,主动发起决死之战,岛津君抱着必死之心,亲率萨摩死士正面出击,立花君率军从侧面攻击,小西君坚守江岸,抵挡明军渡江的北路援军。”
“神国武士置生死于度外,人人都有七生报国之心。就是立花君之妻立花訚千代,也亲率一群姬武士铁炮射击。激战半日,明军大溃。”
“杨绍勋率军逃走,被岛津君追击擒获。明军被斩杀万余,剩余的残兵败将多是骑兵,倒是跑得快,沿大同江纵马东逃,从顺安码头夺船逃回江北…”
朱寅终于明白了,原来杨绍勋败的这么简单!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历史上的朝鲜之战,明军也数次大败,比如蔚山之败、泗川之败、碧蹄馆之败,都是损失惨重。
然而这些惨败,都是在明军稳定战局之后,乃是双方互有胜败,对大局影响有限。
可是杨绍勋不同。他导致入朝大军首战惨败,身为主将被俘虏,影响极其恶劣。
唉…自己的出现让历史发生改变,结果搞成这样!
经略使郝经、太监监军高淮也是无能,居然分兵过江!
倘若十万大军带足粮食一起过江,再收复平壤为基地,控制江面水运,就能迅速稳定局势了。
朱寅知道,战报中的岛津君和立花君,就是岛津义弘和立花宗茂。
岛津义弘是九州岛最强大名,著名的萨摩藩藩主,在朝鲜隶属于小早川景隆的第五军,也是第五军的主力。
侵朝日军中战力最强的悍将,岛津义弘可谓数一数二。
晋州大屠杀,就是岛津义弘干的。
朝鲜史书称岛津义弘“倭中最凶”,立花宗茂“狡诈剽悍”。但在日本人看来,都是“神国名将”。
朱寅更是知道,历史上的泗川之战,岛津义弘大败董一元、刘綎,杀伤明朝联军两万,掩护日军主力从容撤退回国。
杨绍勋的能力还不如董一元和刘綎,被岛津义弘击败俘虏,也就不奇怪了。
此人死不足惜,可恨葬送了大明万余将士,大涨了倭寇气焰。
等到家康说完了捷报,郑国望等人都是面如死灰。
此时,不仅是郑国望等人郁闷无比,还有三个在场的人,更是恨不得嚎啕大哭。
这三人是被俘的朝鲜王子,李珒、李琨、李珘。
三人被送到日本几个月了,受尽了日人的羞辱,今日又被迫来观礼“明日和谈”,目的还是羞辱他们。
三大王子得知天兵大败,都是如丧考妣。
倭寇本就咄咄逼人,提出嫁大明公主给什么天皇为妃、吞并朝鲜的蛮横要求。如今大明在朝鲜初战大败,倭寇当然更是狂妄。
在场的日本人见到使团成员和朝鲜王子欲哭无泪的样子,都是鄙夷不已。
此时此刻,他们对大明更加轻视了。
征服明国,大有希望!
太阁殿下不愧雄才伟略的盖世英雄啊,建立征朝入唐的不世大业!
随即,秀吉下令将杨绍勋等被俘明将,押到天守阁下献俘。
很快,一群被五花大绑的明军将领,就被押了进来。
为首的正是辽东总兵、钦差提督朝鲜备倭诸军事,杨绍勋!
其他十几个人,官职高的是参将,官职最低的也是把总。
他们大败被俘之后,又在船上颠簸了六七天,一个个都是憔悴不堪,狼狈万分。
他们看到朱寅、郑国望等使团成员,都是头也不敢抬,羞愧无地。
朱寅神色平静,心中都想杀人了。
他已经授意虎牙,借助锦衣卫之口,对入朝明军提供情报了。
可此人显然根本没当回事,立功心切,见饵就咬。
“杨绍勋!”郑国望喝道,“你身为钦差提督军务,却初战大败,自身被俘,对得起皇上,对得起朝廷么!你怎么有脸苟活!”
杨绍勋面红耳赤,呐呐不能言。
朱寅侧目道:“副使,眼下是和谈,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秀吉的声音高高在上的从台阁传来:
“朝鲜王子,你们都看到了吧?就是明军,在神国大军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明军总大将都成了神国的俘虏。”
“你们所仰仗的髯虏(明人),如果不答应神国的条件,就是下一个朝鲜。”
“什么是中华?神国才是中华。你们朝鲜应该心甘情愿的并入日本,共享中华荣光。”
随着翻译的话重复一遍,郑国望和朝鲜王子等人,都是神色忿怒。
而在场的日本人,却点头不已。
朱寅知道,此时的日本文化,底色仍是“和魂汉才”。
直至江户时代“国风文化”的崛起,日本才摆脱对华夏文化的模仿,进入真正的创造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