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98节
更重要的是,大阪城也是此时武家政权的都城。
当然,大阪城还是虎牙特务的重要情报站点,也是最早布局的情报站点。
虎牙情报显示,大阪城有三重防御体系。护城河宽达二十多丈,石垣高达六丈,天守阁配备的射击孔多达三百处,可谓易守难攻。
城内驻兵八千,储备火药十万斤、粮食三十万石,可支撑长期围城。
大阪城不仅通过淀川河连接濑户内海,还通过淀川河连接九十里外的京都、六十里外的奈良。
三大名城,相距都在百里之内。
船队一靠岸,大阪城就出来很多人冒雪迎接,仪仗队从城门派到大阪码头。
他们是来迎接茶茶的,不是来迎接明国使团的。
朱寅不会进城,他没有在大阪停留的计划,他的目的地是日本京都。
茶茶很想邀请朱寅去大阪城做客,可是又不能暴露和朱寅的关系,只能作罢。
她只能暗中写信给京都一位交好的公卿,让对方好好接待朱寅。
茶茶自回大阪城,使团的几艘船继续溯流而上,前往京都。
一路上不时遇到京都运往“天下厨房”大阪的运米船,不时听到充满商人气息的“淀川舟歌”。
不知是哪个豪商的船上,还隐隐传来歌舞伎的轻歌浅唱,以及狂言演员的夸张语调。
白雪皑皑的两岸,不时看到茶屋、酒肆、妓馆、戏台、码头…仿佛不怕冷似的,不畏严寒的照样热闹。
河岸边低矮的临水和屋之中,有纸人般安静脆弱的日本少女,坐在窗前凝视着寒瑟的河流,犹如剪影。
有向往武士的男孩,手持木刀,在雪中跳跃呼喝,堆起雪人,然后用木刀将雪人斩首。
在河边破冰浣衣的少妇,口中呵着白气的说话,似乎在对河童祈愿。
河岸山坡上冒雪打猎的男子,带着猎犬,学着麋鹿“呦呦”的叫,惟妙惟肖。
还有岸边神社中举行雪祭的巫女,身穿白无垢和朱色襦袢,扎着红头绳,摇着神乐铃,在祭台上翩翩跳着神楽舞。
到了午饭的时间,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如轻云舞雪。
徐渭看着这一切,忽然说道:“主公,若是日人真的如此祥和安静,倒也不错。”
“谁说日本是鸡肋之地?也算是海外沃土了。”
“可惜,兵灾一起,玉石俱焚呐。”
徐渭的话,带着一丝苍凉。
朱寅回头笑道:“先生的《夏神纪》快要完本了吧?”
“完本?”徐渭听到这个说法一笑,“还差一些。从日本回去,应该就差不多了。”
“日本的这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神灵,就让《夏神纪》收了。它们的出处,《夏神纪》也会解释一番。”
朱寅闻言不禁点头。徐渭真是太聪明了,这个绍兴师爷天分奇高,天生就是顶级的谋士。
这是个只要给一些提醒,就能举一反三,最后远超你预期的人。
他居然要通过《夏神纪》,将日本的神话体系源头,用华夏神话来解释、修改。
哪怕是神话,华夏也是日本之母。简直就是釜底抽薪的文化工程。
只要《夏神纪》出版后大火,传播数十年之后,很多日本人会认为就连他们的灵魂都原本属于华夏。
大阪距离京都只有九十里,虽然是内河逆行,可第二天还是到了京都之南的伏见港。
众人在日本桨手的指点下上岸,过了平安时代修建的宇治桥,往平安京而去。
这里是日本京畿重地,但见官道两边都是规制严整的大型庄园,乃是皇室和公卿大臣的领地。
虽然是京都,可这里的防守并不森严,远不如名护屋和大阪城。
使团队伍换了马匹,绕过刚刚修建的伏见城。朱寅看着不远处的阿弥陀峰,不禁心有所感。
那个阿弥陀峰就是秀吉的墓葬所在。他在伏见城死后,墓葬十分简约,一反生前的奢侈,真是“如露而生,如露而逝”。
使团继续北上,一路踏雪而行,经过了八阪神社、清水寺,终于看见了一座堪称巍峨恢弘的古老城池。
日本的长安城:平安京!
四百人的使团,早就引起了京畿公卿的注意。虽然使团打着使臣的仪仗,但还是有巡逻的日军一路“护送”至城下。
可是朱寅仅仅递上秀吉签发的公文,城门守就赶紧接待,使团很顺利就进入接待使臣的罗城门。
自永乐四年以来,时隔近两百年,大明使臣再入平安京!
第324章 玉座之囚
城中的日本人见到打着大明仪仗的使团,都是惊讶不已。
很快,朱雀大街两边就围拢了很多看热闹的町人、士卒、僧人、游女、武士。
使团中很多心细的人发现,日本京都的百姓服饰,和大阪、名护屋等地的人有点不同,看着更加文雅,也更像中原服饰。
不过,当有些公卿家的贵女,亮出涂抹的粉白的脸蛋,笑着露出染的漆黑的牙齿,使团很多人就有点不好了。
就是努尔哈赤等女真人,也难以接受漆黑的牙齿。
很快,朱寅冒充秀山丸、骗取秀吉信任的好处,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武家的威严也彰显无疑。
太阁殿下亲自签发的朱印状递交上去不久,两位朝廷公卿就联袂赶来迎接。
他们不是给明使面子,是给秀吉面子。
两位前来迎接的公卿,乘坐公家的牛车出来,带着仪仗队来到使团的面前。
他们的牛车上,刻着不同的家纹。
除了两位朝廷公卿,前来迎接的还有太阁政权的京都所司代:杉原家次。
和两位公卿乘坐牛车不同,作为武士的杉元家次,是骑马而来。
两者就连着装都有很大不同。杉元家次穿着武家常用的阵羽织,留着武士特有的月代头,腰间悬着太刀,神色倨傲昂扬。
两位公卿圆领广袖,缨冠锦带,腰间佩玉,脚下翘头丝履,就连神情都蕴藉文雅。
公家的雅,武家的武,对比之下泾渭分明,犹如一阴一阳。
等到仪仗队的乐器奏响,朱寅立刻举起节杖,用汉话说道:
“大明钦差国使朱寅,奉天子诏,出使贵国!”
看人下菜碟。此时面对公卿,朱寅就没有必要一上来就说日语了。
通译之后,左边的公卿大臣用公家礼节行礼道:“在下式部卿劝修寺晴丰,欢迎大明使臣出使鄙国!”
右边的公卿也用公家礼道:“在下玄蕃寮长,山科言经,欢迎大明使臣!”
公家礼法强调“唐风为骨,和风为肉”。他们的礼节,和武家有所区别。
相比武家对大明使臣的傲慢甚至侮辱,公卿却是文雅客气多了。
朱寅拱手道:“在下朱寅,谢阁下出迎。”
为了免得翻译,朱寅再次用了日语。
杉原家次已经收到秀吉的信,也很客气的说道:“明国使团远来是客,请!”
听到杉原家次的话,劝修寺晴丰和山科言经才一起说道:“请!”
这些细节,都被朱寅看在眼里。
杉原家次作为秀吉的心腹重臣,作为特使常年驻扎京都,掌控、监视朝廷的实际外交大权。
而朝廷正式的外交衙门式部省、玄蕃寮,反而成为摆设。
式部卿和玄蕃寮,外交上要看杉原家次的脸色行事。
公卿贵族徒有接待之名,而外交实权完全由武家掌控。
可就朱寅观察,公卿真就是穷讲究了。就说之前的式部卿和玄蕃寮卿,都是面有菜色,衣服褪色。
架子勉强维持着,里子都空了。
朱寅不禁想起史书上的记载,秀吉要求天皇行幸聚乐第时:“天皇銮驾简朴,而关白金屏耀目。公卿皆着旧衣,仪仗简素。”
京都饥荒时,公卿“以糠粥充饥”,甚至“典当唐衣换取粟米”。
文化、血统上他们是妥妥的贵族阶层。可是在经济上,他们就是仰人鼻息的破落户。
但如果认为天皇、朝廷、公家不重要,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没有这些名分大义,武家政权也无法独存,日本的统一就难以维系。
公家和武家,一名一实、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真就是缺一不可的共生关系。
正所谓“以公家之形,行武家之实”,“公家之笔与武家之刀,共铸天下。”
双方叙礼之后,劝修寺晴丰说道:
“本来,明使应该下榻鸿胪馆。只是鄙国如今也无鸿胪馆,还是请多多包涵。”
他是出身清华家的公卿贵族,门第仅次于最顶级的五摄家,算是精通制度了。
平安时期,外国使臣会下榻在鸿胪馆。如今鸿胪馆早就废弃,使团当然只能住在别的地方。
杉原家次说道:“太阁殿下已经有了指示,就请使团去金阁寺附近的北山第居住。”
杉原家次当下决定,朱寅等数十个使团上层人员,住在北山第。其余的三百多人,又被分开住在附近的金阁寺和相国寺。
于是,朱寅等数十人在杉原家次的引导下,前往京都北城的北山第。
朱寅沿着繁华的朱雀大街往北,一路观赏平安京。
虽然日本平安京仿照大唐的长安、洛阳修建,但其实早就今非昔比,盛况不再。
早在百余年前的应仁之乱,平安京就遭受极大破坏,本来堪称恢弘的天皇宫殿“御所”更是被焚毁。
如同中原的长安、洛阳一样,辉煌六百多年的平安京,就此衰落了。
不过,平安京的大内宫城虽然今非昔比,可外城区却依旧热闹繁华、鳞次栉比,外城墙也依然伫立如初。
作为日本最大的城池之一,人口二十万,仍然是日本人最向往的地方。
京都不但居住了一千多公卿和皇室成员,还住了很多武家权贵、堺市豪商、西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