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586节
本来,他们最终是阻止不了的,只能延缓这个过程。
随着明末资本主义的发展,保守势力日益衰败,革新的社会土壤日趋完善,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算大明亡了,可只要汉家天下没亡,革新仍然会发生,甚至来的更快。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好死不死的是,杀千刀的满清入关了。
满清入关,乃是亡天下!
满清有国运,当然也有它自己的“新异”。但满清的新异是变夏为夷,属于颠覆主权的新异,不是进步思想的“新异”。
满洲人是中国历史上最狡猾、最精巧、最恶毒的异族统治者。他们趁着中原内战坐收渔人之利,窃取华夏神器,自然要大开倒车。
在锋利屠刀和绵密文网的绞杀下,满清硬生生的打断了明末以来的思潮进步。
现在,女真诸部实力严重削弱,努尔哈赤已经很难统一女真。满清诞生的可能不大了。可难道没有第二个“满清”?
女真人的威胁小了,日本的威胁也小了。可是有没有可能,在历史的诡变之下,出现新的威胁?
朱寅想到这里,却听徐渭继续说道:“我在靖州(吕宋)当了几年刺史,对南洋有些了解,也多次和洋夷打过交道,看了不少洋夷之物。”
“这越是了解他们,我就越是不敢轻视。西洋人器物之精巧,思辨之严谨,识见之广博,武德之充沛,体制之精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更有一种朝气蓬勃、奋发上进之气,委实非同小可。”
“他们人虽少,却能凌驾百倍、千倍之土著,如牧牛马,超然其上。反观我汉人,以亿万之民众,至今都未驯服区区夷狄,何也?”
朱寅道:“请先生教我。”
徐渭拱手道:“愚以为,西洋新异之变,必然极大,极广,极深。故其国运之强,已然超脱本国,远及海外。而我大明缺乏新异之力,乃是无势之水,无力入海,难以及远,自然对近在咫尺的夷狄也无可奈何。”
“天道无常方为至理,太祖之制不可再守,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只要我大明主动求变,具备新异之势,国运重生,便能像洋夷那样,远及万里之外。遑论周边异族?”
“等到主公夺回帝位,还请主公以决然之心,冒天下之大不韪,废弃祖制,革故鼎新,锐意变法。唯此,大明国运才能挽回。否则,主公便是当了皇帝,只怕也是亡国之君,又何必去争呢?”
“不过,我观主公早有变法之志。只怕主公心中所想,高山大壑,深谷藏舟,远非我所能揣度。”
“主公心系苍生,怎是为了一己之私争夺帝位?主公既然出乎公心大义,为了天下盛世才争,当然胸有成竹,心怀大略。老朽这番话,不过是班门弄斧罢了。”
朱寅欣然颔首,“英雄所见略同。先生之言,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放心,只要我掌天下大权,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合时宜的祖制,我不会遵从。先生期盼的新异,早已在我心中。比如这八股取士,定然废除。”
徐渭笑道:“果不其然啊,主公真是命世之君,救世之主,老朽先为陛…主公贺!”
朱寅坐直身子,正色道:“若我真能继位,先生就是大明宰相,中书令或尚书令!”
徐渭神色期待的抚须道:“老朽以为,还是中书令更适合我。”
…
第二天,朱寅公布告示,以大明朝廷和经略使的名义,赈济高丽百姓。缴获的近二十万倭寇军粮,全部用来赈济。
整个平安道、咸镜道的高丽百姓,按口授粮三斗,必须要留下今年的种子,要求各地立即春耕。
为了防止贪墨,并且收买高丽民心,朱寅让冯梦龙、孙承宗、高攀龙等人为赈济大使,再下令用明军中不再上战场的伤兵,充当赈济员,跟随赈济大使分赴各地赈济高丽百姓。
完全绕开了高丽朝廷。
赈济公告一宣布,最先知道消息的义州顿时一片欢腾,犹如久旱逢甘雨。本就对高丽朝廷心怀不满的高丽人,对王廷更加不满,对大明和朱寅却是更加感念。
高丽王君臣眼见朱寅完全绕开了他们,直接赈济本国百姓,不禁恨得牙痒痒,暗地里无不咒骂朱寅。
至于朱寅大败倭寇光复高丽失地的恩德,他们下意识的忽略了。
朱寅等人忙着赈济、春耕之事,宁清尘也很忙。
她甚至比朱寅更忙。
除了带领军医营医治明军伤员,她还指导大批学生解剖日军尸体,讲解人体器官。短短几天,军医营就解剖了上千具倭寇尸体,在宁小医仙的指导下,制成了大量标本,解剖和手术经验都是突飞猛进。
宁清尘更是下了“突击进步,跑步成材”命令,将很多倭寇尸体用盐水腌制起来,延缓腐败,然后下令每人一个月内,都要完成一百例的综合解剖手术,能够熟练打开胸腔、腹腔、颅腔,熟悉器官、骨骼、血管等组织。
除此以外,还“好心”的给被俘的倭寇伤员做手术,用的也是新研制的、效果不明的麻药。
宁清尘亲自做的大手术,大多数“患者”活了。那些被她救治的倭寇伤员,对她感激涕零,甚至称呼她为主公。
而学生们做的大手术,“患者”九成都是死翘翘。但他们的技术又的确在突飞猛进。
被活体解剖的日军伤员,成百上千。
还有上千的倭寇俘虏,被用来试验各种药物,观察用药后的毒副作用和身体反应,收集临床数据。
宁清尘和两百个带到高丽的学生,个个忙的焦头烂额,一天只睡三个时辰,
利用大量的日军俘虏和尸体,用如此野蛮粗暴的方式,军医营的学生们人人进步神速,一日千里。
一时间,被军医营征用的义州学堂,成为令人谈之色变的地方。
每天从军医营抬出去的俘虏尸体,都超过百具之多,死状可怖,十分骇人。照这么下去,日军俘虏不到两个月就会死光。
宁清尘如此施为,其他人倒也罢了,却终于惊动了一个大人物:巡按御史钱世祯。
钱世祯实在也看不下去了。
他找到朱寅,不满的说道:“经略相公,军医营的事你该管管了吧?倭寇俘虏既然已经投降,怎么还能如此戕害?干脆全部杀了倒还干脆,不过杀俘而已。可是军医营这么干,大明的体面何在?仁义何存?”
“下官若是再装聋作哑,那就是失察失责。请经略立刻下令,阻止清尘娘子和军医营胡作非为!”
朱寅瞟了钱世祯一眼,微微一笑道:“道长危言耸听了吧?这种小事,也值当道长兴师问罪?倭寇残暴野蛮,入朝以来多次屠城奸掠,受害者何止百万?他们早就死有余辜,道长何必可怜他们。”
“危言耸听?”钱世祯神色一沉,“我可怜他们?倭寇该死,你大不了杀俘,下官也睁一只闭一只眼。虽然杀俘不祥,可自古杀俘者不少,也不多经略一人。杀人不过头点地,你倒不如杀了他们!”
“可是将俘虏开膛破肚,凿颅取脑,拆骨抽血…还用诡异之药百般尝试,备极惨毒!这种残忍之举,大干天和,岂是天朝所能为?”
朱寅笑容寡淡,也懒得说服钱世祯。这种以道德君子自居的大明官僚,个个都是花岗岩脑袋。
“道长,这是为了华夏的医道进步啊。”朱寅耐着性子说道,“仁义固然要守,可也要看对谁。倭寇荼毒大明百年之久,造了多少孽?罄竹难书!台州三屠、舟山之屠、绍兴之屠、通州之屠、柘林之屠…难道不是备极残毒?”
“寇可往,独我不可往?难道应该以德报怨吗?钱道长,本官实言相告,之所以留着这些罪大恶极的倭寇俘虏,就是给军医营用的。”
钱世祯摇摇头,“经略,倭寇惨无人道,难道我等君子,也要惨无人道吗?因为敌人无道,我等就要弃道入魔?他们是禽兽,我等就要效禽兽之举?他们不当人,难道我们也要不当人么?”
他肃然拱手,“下官请经略下令,禁止军医营此举。俘虏若是杀了,下官也不反对。”
朱寅摇摇头,“让道长失望了。这道禁令我不能下,也不想下。”
钱世祯愣了一会,叹息一声道:“稚虎兄,在下十分钦佩你的为人才能,实在不愿和稚虎兄针锋相对。恳请稚虎兄为了自身清名,慎重考虑。”
朱寅也叹息一声,“在下也不愿和道长争执。可为了华夏医道,为了苍生疾苦,在下只能让道长失望了。”
钱世祯神色变得冷漠起来,“那下官有言在先,只能上奏章弹劾经略了。为公不为私,还请经略体谅。朝廷让下官当这个巡按,也不是让下官当摆设。”
朱寅冷笑道:“悉听尊便吧。道长想弹劾就弹劾,大不了朝廷罢了我的经略使,我乐的回京清闲。”
“好!”钱世祯拱手一礼,“下官告退!”
说完就一脸寒霜的拂袖而去。
“哼。”朱寅重重的将茶盏掼在案上,“老生常谈,迂腐不堪!竖子不足与谋,夏虫不可以语冰!”
他真的生气了。
老子殚精竭虑的打仗,为了打赢这一仗,靖海军和虎牙都动用了,采薇的商社也参与后勤,还煞费苦心的运作戚继光出马,又千方百计的将女真人绑上战车,集合大明名将,这才迅速扭转了战局。
老子特么的容易么?
现在倒好,刚打了大胜仗,你就因为这种破事弹劾老子?
对外御辱失策,对内好斗有方。
去你的吧。
朱寅不禁有些头疼。军中的巡按御史,其实就是监督统帅的,也有钦差关防。钱世祯是抗倭幕府第三号人物,得罪了此人,也是个麻烦。
“主公不必管他。”徐渭的声音传来,他转出屏风坐下来,“钱巡按弹劾主公,即便弹劾成功,这一来一去,再快也要近两个月工夫。到那时仗差不多打完了,主公的平倭大功也已经到手。”
“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消灭高丽日军,越快越好。打得越快,就越省银子,朝廷和皇帝也就越高兴,也就多了一个依仗。”
朱寅点头道:“不错。我预计两个月之内,全歼高丽倭寇!我给朝廷省了这么多银子,朝廷总不能太过分。”
正在这时,康熙进来禀报道:“回主公,安州的倭寇大军,已经进入义州了。主帅是小西行长。”
徐渭抚掌笑道:“好!给主公送军功的倭寇到了!再吃下这四万多倭寇援军,倭寇就大势已去!”
……
义州大捷的第三天,四万多倭寇援军终于进入义州地区,距离义州城不到三十里。
统帅正是之前驻扎平壤的第一军总大将,小西行长!
数日前,小西行长终于“攻下”安州,随即一边通知各路日军,一边率领四万多人火速北上支援义州日军,只留数千人驻守安州。
如今,支援义州日军才是驻高丽大本营的当务之急,总不能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吧?
然而小西行长刚进入义州,就听到一个震惊无比的噩耗:义州七万日军已经全部覆没!岛津义弘等三位大名,全部被俘。
他来迟了!
本来是援军,可如今友军已灭,他变成了一支孤军。
小西行长简直不敢相信,好几万的神国大军居然覆灭了。这怎么可能?
“撤!”小西行长反应很快,他是商人出身的武士,不是岛津义弘那样的死战派,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下令撤军。
可是哪里还来得及?
日军正要整队南撤,斥候举飞骑来报:
“启禀主公!西北二十里发现大队明军骑兵,最少万骑!”
小西行长身子一颤,举目一看,只见西北方向烟尘弥漫,隐隐传来马蹄声。
明军骑兵,很多!
小西行长不禁身上发毛,赶紧下令道:“传我将令!立刻进入麟山镇,据镇防守!”
“哈依!”
四万五千余日军立刻火速开往十里外的麟山镇。小西行长等人很清楚,在野外遇到大股骑兵的情况下,最好有城和营寨防御,不然很容易被骑兵不断骚扰,疲于奔命。
麟山镇也是附近的一处要地,是义州锁钥,占据麟山镇就有了地利。
然而还没到麟山镇,斥候再次来报:“主公,麟山镇已被明军占据,最少万人之多。”
小西行长大惊道:“这是一个圈套!我们上当了!”
PS:今天就到这里了。蟹蟹支持,求月票,晚安!太热了,真是难受。
请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