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588节
日本再次分裂了,就连天皇和朝廷,也就被擒获到了明国!
这仗还怎么打?还能打下去吗?
日军本就低落的士气顿时更加萎靡不振,整个营地都充斥着悲观绝望的气氛。可是武士精神和悲情审美,又支持着他们没有崩溃。
这是一种很诡异的状态。
眼见日军士气一落千丈,朱寅还是没有下令决战。他最希望的,是逼迫日军投降。
清尘还需要很多俘虏,很多地方也需要苦力。
对方主帅是小西行长,不是没有可能投降。
此后数日,明军骑兵不断骚扰,让日军都无法休息,简直苦不堪言。
拖到第四日,反复权衡的小西行长终于熬不下去。他毕竟是大阪商人出身,不是岛津义弘和加藤清正那样的武士。
他请沈惟敬出面,来到明军大营,送来一封信。
信上只有一行字:
“臣小西行长,奉天皇陛下诏命,率军降明!”
PS:今天中暑还没好,只能更新四千多字了,这周一定补上。蟹蟹,晚安。求月票冲榜。
第386章 横空出世的大吐蕃国!
小西行长虽然率军奉诏降明,可他是商人出身的大名,当然是有条件的。
沈惟敬作为中间人,口头传达了小西行长的条件。小西表示:
他可以缴械卸甲,这也是最基本的。可是他希望缴械卸甲之后,全军被送回日本。
并且,以三折价格贱卖武器、盔甲、战马的名义,要求明军给付货款白银三十万两。
拨付军粮五万石,作为回国路上食用。
同时小西还要求,旗本武士以上的日军,可以保留自己的武士佩刀。
朱寅听到小西的条件,当场就笑了出来。这家伙以为打仗是做生意?还讨价还价了。
想屁吃呢。
“沈惟敬。”朱寅直接说道,“这几个条件,我一个也不答应。要么他就不投降,被大明天兵全部斩杀,他本人要囚送北京,和岛津、加藤等人一个下场。”
“要么,他就必须无条件投降,没有任何条件。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俘虏的待遇。”
“我只给他半个时辰的考虑。半个时辰一到,就是决战之时。到时就是他想无条件投降,那也迟了。”
沈惟敬笑道:“好,在下这就去告诉小西行长,经略相公真是痛快。相公放心,倭寇大军的士气已经完了,小西行长被困在黄檀林,穷途末路,根本没有资格和我们谈条件。”
沈惟敬回到日军营地,对小西行长说道:“大明不同意阁下的任何要求,明言必须无条件投降,只给半个时辰考虑。半个时辰之后,就发起决战攻击了。”
小西行长颓然坐在马扎上,月代头上满是汗水。他瞪着一双蛤蟆眼,万分不甘的说道:
“就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么?我军可是有四万五千多人,还是一支完整的大军。难道争取不到一点条件?”
“生意不是这么做的呀!”
沈惟敬冷笑道:“阁下,这不是生意,这是打仗!朱寅不是个生意人,他是个心如铁石,杀伐果断的少年权贵。阁下不投降,他大不了多费点力气,多死一些明军将士,可功劳丝毫少不了。他为何要答应阁下的条件?”
“朱寅是大明妇孺皆知的星君转世,千古奇才。他十二岁就连中三元,十五岁率领大军平定蒙古人的叛乱,十六岁封侯,如今又率军十几万大军,钦命高丽经略使,这种现世神明一般的人物,会和阁下做生意吗?”
沈惟敬老神在在的喝了一杯茶,翘着腿继续说道:
“阁下投降,虽然免不得当俘虏,可命运总比岛津义弘、加藤清正他们强。他们几个,如今可谓生不如死,自杀而不可得。阁下就算不顾及几万部下的性命,总该爱惜一下自己。”
“实不相瞒,日本没有什么前途了。我这次入明军大营,很多将领为了军功,都盼着渡海征服日本,攻灭贵国。”
“日本已经再次分裂,天皇和朝廷都在大明手里,高丽的日军被切断了海路。到了这一步,孤悬海外的高丽日军其实大势已去,南边的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人,加起来都不到十万兵马,迟早会全部覆没。”
“等到二十万高丽日军全部完了,元气大伤的日本还剩多少可战之兵?分裂的日本,还能挡住大明的跨海远征么?蒙元做不到的事,大明未必做不到。”
“在下个人推测,几年之内,大明必然征日。到那时,日本将不复存在,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也会沦为阶下囚。”
“与其那时当俘虏,不如眼下就痛痛快快的降明,或许还能换来一个出路,不说荣华富贵,起码能自由自在。以阁下的本事,再成巨富大贾也不难。”
安东尼奥也画着十字架说道:“主公,主的仁慈告诉我们,不能进行毫无意义的抵抗,白白葬送士兵们的性命。我深知主公作为武士的荣誉和勇敢,可是主公为了几万人的生命而投降,却是更大的勇气和担当。”
他单膝跪下,郑重的行了一个骑士礼,用虔诚的语调说道:
“主公已经尽到了一个将军的最大责任,无愧贵族的荣耀了。我建议主公,还是体面的投降。”
小西行长来回踱步,脸色越来越苦涩,还差一点被地上的树根扳倒。
忽然他脚步一停,身子一转,右手一劈,带着哭腔说道:“传我军令,无条件投降!”
他已经没有了侥幸之心,再也不敢提任何条件了。
……
小西行长率领全军奉诏降明的消息传出,明军欢声雷动,更是军心振奋。
四万五千多日军投降,等于被全歼了,明军再次大胜,而且明军没有损失。否则的话,若是倭寇顽抗到底,明军最少也要付出几千将士的代价。
朱寅接到投降书,当即和戚继光召开军议,接受日军投降。朱寅回书通牒日军,立刻卸甲、缴械、纳旗、献马,然后排队归降。
小西行长等人肝胆寸断,可迫于形势只能乖乖照办。
四万多倭寇一起卸甲缴械,解除武装后老老实实的出了黄檀林。小西行长亲自来到明军大纛前,代表日军献上了战旗和太刀。
因为小西行长是主动投降,待遇比岛津、加藤等人要好。只是被人严格看守,但没有捆绑。
随即,明军押着日军,迤逦往义州城而去。一路上,很多日军俘虏都是嚎啕大哭,一时间哭声震天。
然而诡异的是,虽然俘虏们一起哭泣,可是他们的秩序又很好,行进的队形仍然整齐,甚至各级将领仍然在发挥作用。
“主公。”徐渭低声对朱寅道,“倭寇俘虏仍然不可小觑啊。要不要都杀了?”
这么多倭寇俘虏,他还是不放心。
朱寅微微一笑:“先生放心便是,很快他们就会被打乱分散,分批押解回国当官奴。除了给清尘的医学院使用,还要修黄河、干苦力。几年之后,没有多少俘虏能活下来。全部杀了可惜,毕竟能当牲口用嘛。”
当下大军押着四万多俘虏回到义州城,接着又将俘虏的编制打乱,上千人一队,分开关押起来。
当天晚上,撞墙自杀的俘虏,就有数百人之多。可是更多的人,却都老老实实。
明军将领们都感到惊讶,日军在战场上是硬骨头,为何一旦投降了,就又是这幅德性?
朱寅却是知道,日本自古都是畏威而不怀德。你武力上压不过它就极其嚣张。一旦真的被你制服,他们信念崩溃,就又像一条狗。
这是因为,倭寇的是非观淡薄,强弱观念却深入骨髓。
后世如此,古代也如此。
随着小西行长的数万倭寇投降,日军在义州损失了十多万人,高丽日军的总兵力,跌破了十万,满打满算只剩九万了。
朱寅和戚继光进入高丽也就一个月的工夫,就干掉了超过一半的日军,可谓攻势如虎。
谁都知道,高丽之战已经奠定胜局,没有悬念了。
接下来就是南下,在安州和剩下的日军决战!
……
解决了小西行长,朱寅等人又纷纷上书奏捷,这也是必须走的程序。
朱寅和戚继光等人通气之后,都在奏疏之中,建议朝廷怎么使用日军俘虏。
无非是打散之后贬为官奴,然后承担繁重的劳役,其实就是当牲口来用。
高丽王李昖再次来见朱寅,请求朱寅下令,将几万日军俘虏全部斩杀,以绝后患。
当然又被朱寅拒绝。
李昖愤愤不平,又来找巡按御史钱世祯。
“钱相公,这次上书,可弹劾朱寅了?”高丽王神色期待的问道,“钱相公是巡按御史,位高权重,天子见了相公的劾章,一定不会无动于衷啊。”
“殿下急什么?”钱世祯冷笑,“下官自然会弹劾他,可不是眼下!”
“眼下高丽还在抗倭,南边还有近十万倭寇大军,仗还没打完呢,这时弹劾他,还要不要大局了?”
李昖很是郁闷的说道:“倭寇连续大败,军心萎靡,已经大势已去,不堪一击了。就是天朝换帅,随便派个人来替换朱寅,也能大获全胜啊。”
“这么大的功劳,也该分润一些给别人了。”
钱世祯摇摇头,看着李昖的目光带着一丝鄙夷,“这么大的仗,关系贵国生死存亡,殿下就说的这么轻巧?”
“朱稚虎虽然跋扈,独断专行,可他的确善于用兵。他在高丽,谁不放心?我都放心。可要是把他换了,你敢保证倭寇不会翻盘?到时候,殿下又该怎么说?殿下身为一国之君,难道不知轻重缓急?”
李昖涨红了脸,只能悻悻而去,心中将钱世祯又骂了一遍。
……
经略幕府之中已经夜深了,康熙又带来了几分情报。
其中一份是宫里的情报。眼下义州大捷的战报还没有传到北京,朝廷当然还不知道高丽战事。
这情报和捷报带来的效应无关。
而是有人在传播一个民谣,说是:
“江东虎,文又武,借的双翼不可缚,岁在丁酉噬其主。”
这个民谣十分恶毒,只差没有明说朱寅野心勃勃了。
谁特么这么缺德啊?
老子在高丽打仗,你们在京城造谣诽谤,唯恐天下不乱?
虎牙查出,这恶毒的“民谣”居然不是郑氏等政敌搞出来的,而是某些大商人、大豪绅搞出来的,幕后具体是谁主使,暂时还不知道,目前还在查。
虎牙分析,他们是看中了宁采薇的生意。这些年,宁寅商社触动了很多权贵的利益,可是宁采薇有自己罩着,他们无可奈何,只能利用皇帝的忌惮,造谣自己会谋反。
自己倒了,他们就能瓜分宁采薇的生意了。
为了银子,就对国家功臣动手。比起为了夺嫡而掀起政斗的郑氏,更加不堪。
好在虎牙在民谣还没有传播开前,就故意放出更多的民谣谶语,不是影射郑氏要拥立朱常洵,就是影射首辅王锡爵密谋废立,要么是影射张鲸想造反,等等…
虎牙故意放出这么多谣言,花钱推波助澜,果然掩盖了针对朱寅的“民谣谶语”。
虽然那条恶毒的民谣还在传播,可虎牙故意散布的民谣很多,各有针对之人,那条民谣就没啥作用了。
“主公,”康熙很是生气的说道,“主公威望越来越高,军功越来越大,就是不反,也会被逼反。这种狗屁民谣,防不胜防啊。今日解决了,那么以后呢?主公不是千日防贼么?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