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171节

  两名孩童跟在后面,笑着擦拭鼻涕。

  三两个妇人在灶房中生火做饭,听着门外孩子跑动,嗔怪了两声,也欣慰笑着。

  片刻后,几名军户结伴返回,刚刚完成操练。

  赫然正是城内守军,如今划归红袍军中。

  看着桌上菜肴,白菜炖猪肉,还有一大碗粉条,几人落座,笑着。

  “若是几年前,谁敢想吃这些东西。”

  “别说吾等苦哈哈的军户,便是朝廷那些官老爷吃的,也不过如此了。”

  另一名军户听着慨叹,点头。

  “要不是魏大人出现,只怕吾等别说过上这等日子,便是寻常想要吃饱也是不能。”

  昔日这些军户其实是比农户,甚至不少佃户和奴仆过的更惨的。

  因为他们连命都是朝廷的,种植的粮食叫做军屯,连带着孩子世世代代都得靠着朝廷拨款养着。

  即便是这些钱,还要被那些将官拿走一半。

  那时候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家人菜里多些油星。

  彼时。

  青州府,城外,马二家门被敲响,听着外面驴车叫嚷声,马二一家面面相觑,有些疑惑。

  推开门,一名书生打扮青年拱手,神态温和。

  “敢问可是马二家中?”

  马二就是个小商贩,每日挑着菜到城里贩卖。

  他记得平日里不曾和这些读书人打交道,但还是点头。

  “是。”

  青年挥手,两名民夫从驴车上卸下几斤大米,还有一点菜油。

  “因为先前在红袍银号存过银两,这是红袍银号为各位存客准备的一点薄礼。”

  “还请笑纳。”

  送完了礼,青年带着驴车继续前往下一家。

  马二与妻子有些恍惚,揉着眼睛,看着面前大米和菜油。

  一旁邻居同样看到,神色惊叹。

  “哎呀,马二家的,这回算是赚到了。”

  “想不到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钱庄。”

  之前他们也听说过有这么一家银号,算是钱庄。

  不仅存钱不要保管费,还给利息。

  当初他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没成想对方去取钱不但拿到利息,如今还送来米面粮油。

  邻居妇人忙不迭后悔,关上房门开始数落起自家男人,声音响亮。

  马二夫妇则是对视一眼,神色复杂。

  “红袍银号,来年还得存钱才是。”

  这一刻,从蒙阴至莒州,青州府城,相比数年前,改变翻天覆地。

第232章 他站在百姓这边

  之前发放到马二家米面粮油的青年名叫杜遂。

  寒风中发放完自己这一车,已是日暮。

  杜遂笼起袖子,在刺骨寒意中返回红袍银号。

  索性银号发放的衣服很是厚实,倒也不算太冷。

  “杜遂,总算回来了,就等诸位了。”

  听到大门被推开,青州府城最大的红袍银号,二十多名账房,管事都在看着,笑吟吟的。

  黄公辅也在,神态和煦,招手。

  身为银号上属官吏,黄公辅自是无人不识,杜遂匆匆赶到人群中,等待着新的指令。

  “今日召集尔等前来,黄某要道一声辛苦。”

  “红袍银号半年余发展,如今遍布青州,诸位功不可没。”

  “如今这些东西,便是诸位在红袍银号分发之福利。”

  杜遂低头,看着分到手里的两斤腊肉,十两银子,还有两大包红薯粉,土豆粉,目光复杂。

  在场众人同样如此,有些人甚至红了眼眶。

  来到红袍银号的,基本都是些落魄秀才。

  识得几个字,务农本事没多少,平日里有人抄书,写信,勉强糊口。

  但凡是有机会考取功名,或是能去教书,都没人会来做众人眼中的杂役。

  只是如今他们方才知晓,落得何等好处。

  黄公辅也在盯着,神色欣慰。

  里长如今构建的红袍银号经济体系核心,算是彻底成了。

  不光是这里,整个青州府,东昌府,乃至红袍银号分号,各地都在发放福利。

  同时不少百姓,商户也注意到红袍银号新告示。

  “百姓存钱满一百两,可抽取各类黄金,珠宝限量。”

  “商户借贷利率于两月内下调二厘。”

  诸如此类,愈发吸引众多百姓,商户纷纷存钱,借贷,往日里本就拥挤的红袍银号,如今已是水泄不通。

  彼时。

  蒙阴城,落石村。

  六名红袍军夜不收分别肃立,两队夜不收带人在边缘巡查。

  房子依旧是青石修葺,只是不生荒草青苔,显然时常有人打理。

  赫然正是魏昶君祖屋。

  昔日此地出了三府总督,周边不少百姓与有荣焉。

  尤其是这位魏大人不光没有重建祖屋,保持原样,对待乡亲也是一如既往。

  如今灶房内,程氏正在生火做饭,穿的棉袄很普通,素净。

  常年主持棉纺织作坊,现在多次扩张,手下已有千余妇人女工,程氏如今也有了几分气场。

  魏染瑕在母亲带领下开始着手学习棉纺织作坊管理,出落的亭亭玉立,精明干练,在一旁帮忙。

  弟弟魏昶琅如今则是火器营学习火器制造研发,现在已经成为刘方副手,好几种火炮都有他参与研究身影。

  眼下个子已与魏昶君一般高矮,成熟稳重,书卷气浓重。

  “吃饭了。”

  魏昶君带着弟弟妹妹,在母亲招呼下前往厨房端菜。

  一家四口如今看着老旧木桌上的菜肴,神色欢喜。

  土豆炖肉,白菜粉条,还有几个红薯,馒头。

  不算奢华,但很温馨。

  菜肴香味弥漫,彼时魏昶君看着,也想到昔日刚刚穿越景象。

  自己染上风寒,家中仅有两担糙麦,十斤麦麸,生了虫。

  日日都是阴冷潮湿,不见天日。

  连想晒一晒粮食都做不到。

  一晃已经过去七年了。

  看着成长的弟弟妹妹,还有逐渐有了上位者姿态,不复昔日六神无主的母亲,魏昶君眼眸明亮清澈。

  七年变化不光是人。

  如今他从一穷二白,变成割据山东青州,济南,东昌三府之地总督,封疆大吏,也开始配合后世大国,踏足明末舞台。

  “未来,大家都会和吾等一样。”

  “过上好日子。”

  窗外寒风漫卷,天色渐变。

  与此同时。

  东昌府,平山卫。

  十几名军卒红了眼眶,攥着手里的钱,站在红袍银号门口,有些发抖。

  “五两银子......”

  “真是五两银子。”

  名为罗柱子的青年军户捧着手里银子,痛哭失声,跪倒在地。

  身边军户听着他撕心裂肺的哭喊,心中戚戚。

  他们都是看着柱子从小长大的,自然明白他为何哭泣。

  昔日柱子的父亲和他们都是同辈,染上了一场大病。

  因为缺二两银子诊费,硬是熬死在那个冬天。

  那二两银子,正是将官克扣拖欠的粮饷。

首节 上一节 17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