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238节

  “便是要战,也会待吾归来,堂堂正正一战。”

  出了军营,卢象升翻身上马,目光沧桑,回望军营,略显迷茫。

  未来的大明如何,他看不清。

  官逼民反,天灾频频。

  最顶层的欺压者享受着锦衣玉食,朱门酒肉臭。

  最底层的百姓官兵,求一口饱饭而不得。

  就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如今的大明。

  且看那魏昶君,又待如何。

  马蹄在大雪中缓缓踏动,自军营奔赴东昌府。

  载着一身老旧整洁官服,一点点前往敌营。

  与此同时,张献忠部同样有一封信件抵达。

  张献忠并未阻拦,反而堂皇将信件展开,铺设于众人面前。

  “义父,此人果然心思毒辣。”

  “竟敢邀义父前往东昌府,扬言设宴款待。”

  “只怕是要效仿楚霸王,设下鸿门宴,义父万不可轻信。”

  孙可望眼见信件内容,面色一变。

  这几日他治军之时,粮草愈少,精打细算下,明显憔悴许多。

  惟独眼底野心不减,似更夹杂不甘。

  如今张献忠帐下,分成两种声音。

  一种是冲破红袍军封锁,回到川中继续发展。

  而孙可望,赫然便是该想法之首。

第304章 无甚可惧,总要分个明白!

  孙可望声音在营帐响起,不少文官武将纷纷点头,劝告张献忠。

  张献忠靠在椅子上,老神在在,似是不经意提起。

  “定国如何看待此事?”

  人群中被点名的李定国微微皱眉。

  实际上张献忠帐下第二种声音,便是静观其变。

  而这种声音为首者,正是李定国。

  日前见到禹城平原红袍军和鞑子一战,他们便已知晓,双方军中差距极大。

  且不提红袍军层出不穷的新式火器,单是红袍军悍不畏死,便远超他们旗下兵马。

  都是带兵打仗多年,如戚家军那般真正强悍的精兵,折损超过三五成,也要阵型溃散。

  诸如他们这般流民组成的义军,与大明官兵交战,多是折损一成,便要蜂拥逃命了。

  但红袍军不同。

  李定国那一日看得清楚。

  完全是奔着和鞑子拼到全军覆没,也不肯后撤之辈。

  相比之下,更像是卢象升那支全是父子兄弟组成的天雄军。

  但天雄军不过数千,红袍军有多少?

  且不提能否杀出去,便是回到川中,卷土重来,恐怕也不是这红袍军敌手。

  如此一来,再动手徒增伤亡。

  不若静观其变。

  若是红袍军当真要赶尽杀绝,他们手底下的将士才能背水一战。

  谁先沉不住气,谁便输了。

  想到这,李定国眯起眼睛,思绪格外冷静。

  “义父,前些年大明洪承畴设计斩杀接受招安的义军首领不在少数,自是不能亲身涉险。”

  孙可望难得和李定国意见一致,闻言眼前一亮,正要附和点头。

  李定国话音一转,声音坚毅。

  “但既红袍相邀,不去未免失了气度。”

  “不如孩儿代义父前往,一探究竟。”

  这一刻,营帐内,不少文官武将为之一窒,纷纷抬头看向张献忠,旋即又迅速低头,惊恐交加。

  惊的是李定国前些时日目睹红袍军禹城凶威,还敢提出前往敌营,一身虎胆着实骇人听闻。

  恐的则是李定国提出代替前往之法,若是张献忠不允他前往,自己等人说不定要被拿来替代前行。

  张献忠将麾下将士文官一举一动收入眼中,面无表情。

  能带区区流贼走到如今,自也是心思玲珑之辈,当然知晓这些人心底盘算。

  只是看向孙可望时,眼底略微多了几分失望。

  义子孙可望颇有才干,只是目光算不上长远,野心又甚大,平白被蒙了双眼。

  “去自然是要去。”

  “朝廷会杀招安的义军,但魏昶君不会。”

  张献忠简单两句话,引来诸多文官武将目光。

  “尔等可是忘了,昔日此人宁不做官,也要替百姓开口分辨?”

  “这等人胸襟,岂是洪承畴那贼子能够比拟。”

  这一刻,张献忠起身,高大魁梧身躯肃然,带着极强压迫感。

  “昔日米脂义军中,吾仅手握微末之兵,迄今兵马数万,粮草无数。”

  “若连这点胆气都没有,岂不令人贻笑大方。”

  “定国。”

  李定国拱手,神色同样肃然,声音洪亮坚毅。

  “在!”

  “回信那位魏总督,两日后,吾亲至东昌府门!”

  张献忠背负双手,傲立风雪。

  “吾若有失,则孙可望,李定国,共掌大权,带兵突围!”

  他敢相信魏昶君,但必定也要留下后手,有勇无谋,只是匹夫!

  彼时李定国眼见义父豪气干云,拱手行礼。

  “诺!”

  与此同时。

  李自成部在密林外已潜藏许久。

  风雪天安营扎寨,李自成不曾有半点遮掩。

  藏不住的。

  如今鞑子和红袍军疯狂厮杀,如同两辆疯狂的攻城车,不要命的对撞。

  他们藏起来,没有意义。

  正如张献忠如今也不曾藏起来一般。

  只是当信件送到手上时,李自成仍是忍不住心底愤怒。

  “狗东西。”

  尽管内心已经接受了共征鞑子一事,但一想到先前魏昶君和那贼道士先后利用自己牵制官兵数年之久,方才有红袍军如今盛况。

  他仍是止不住气闷难受,宛若辛苦数年,给他人做嫁衣。

  气归气,李自成仍是展开信笺,认真看着。

  之前他始终和青石子对接,这还是他第一次接到魏昶君的手书。

  话语之中没有任何寒暄。

  只有最简单的一句话。

  邀他前往东昌府一叙。

  眼见身边文官武将,连带着侄儿都准备劝告,李自成眯起眼睛,挥手。

  “都出去吧。”

  他打算一个人思考。

  不少官吏欲言又止,但终究还是在李自成目光中缓缓离开。

  这一刻,营房内空空荡荡。

  李自成身后挂着舆图,上面划分了大明,李自成部,张献忠部,以及鞑子等各自势力划分。

  至于他面前桌案上,则是铺设着一篇檄文。

  正是先前红袍军所布。

  李自成闭上眼,靠在椅子上,窗外风雪呼啸,天寒地冻,但他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这段时日他的确很紧张。

  只因禹城平原一战,鞑子精锐骑兵甚至没有冲锋就被彻底剿灭。

首节 上一节 238/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