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2节
「然天下艰苦,民乱钱崩,吾有三策」
「其一从“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中领悟为民之道」
「其二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领悟维新之道」
「其三从“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中领悟团结之道」
「吾以为,当屏四患,崇五政!」
魏昶君回答其三这是开题,类似先点名原因,然后以儒家道德说明问题,之后开始进行破题。
该破题采用了西汉初年陆贾应时作《新语》该书,昔日班固都推崇《新语》甚至在《汉书·高帝纪》言,“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魏昶君以粗述存亡之征来回应东汉末年和秦朝类似,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而后魏昶君开始破题。
「吾破题为」
「所谓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
「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
「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
「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
这些内容指的是东汉的弊端是什么,魏昶君以《新语》指出问题而后破题:「吾伏愿大明千秋万代,然需知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所谓文人自当握道据德,席仁杖义,大道无为」
魏昶君破题就是说问题,劝说如何他是汉朝的臣子,就应该开始仁德起来,开始减少一个个错误的政策。
同时他还开始宣传政治哲学理念,从《新语·道基》说「吾本源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
这是夸赞一旦帝王按照这种方式治理国家,于是百姓和文臣便会仁德,璀璨。
于是圣人便会——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忖度天地于是各路臣子都将——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魏昶君破题来自现代明史学家全部队伍,该破题无比敏锐,通过指出危而不倾,佚而不乱的社会家狗,呼吁帝王当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最后点题!
这是最后一道,很重要,也就是点名你的破题态度来自哪一位圣人。
魏昶君思索答案。
开始继续写下——「孔子遭君暗臣乱,众邪在位,政道隔于三家,仁义闭于公门」
「然此乃错矣,当变而立功,由异而致太平、因天时而行罚,顺阴阳而运动」
「持天地之政,操四海之纲,屈申不可以失法,动作不可以离度」
魏昶君首先隐晦的说不能学习孔子,如果这个国家乱了,那就藏起来等待清明这是错误的,所以要学子荀子和孟子,采用尊儒术而不罢黜百家的儒法合治思想,合乎法度,取信于民,达到天下大治至道。
最后开始结尾,类似现代高考作文一样,进行一个收尾。
「正可谓是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
哒——放下毛笔,等候痕迹变干,魏昶君递交了试卷,扛着被褥走出去,整整做题一天,疲惫的厉害。
贡院外,王旗早在等候。
而彼时贡院内,试卷台上,一张张刚被交上来的试卷内,魏昶君的试卷为满了学正,考官,文书等一行人。
所有人惊叹念着破题之道。
马柏烸学正忽然眯着眼睛,一拍桌面:“好!”
其余学正纷纷不敢语,谁不晓得马柏烸的岳父是莒州同知,该官职是该州二号人物,从六品,是知府的副职,主管辖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该官职类似一个中级市的副市长!
马柏烸忽然想到,若该试卷是自己儿子所做该多好。
他查阅了做题人,不过是蒙阴山民的孩子,叫什么魏昶君,此人毫无背景,这等人也配一鸣惊人?如今的大明朝不需要出现张居正这等天才。
不如换了试卷。
马柏烸思索,他的孩子刚八岁,如果配上这试卷,在整个青州乃是山东都一鸣惊人,世人谁不是马家出天骄健儿。
至于这山民小子,给些钱财和官职,若要还好,若不要。
马柏烸闪过杀意,若魏昶君这山民小子不识相,那就让他消失于无名深夜,自此销声匿迹。
第59章 解决大明文人最好的办法
“榜上有名”客栈堂屋内,魏昶君在看着现代回信。
他神情颇为肃然,凝重郑然——「昶君查阅,害你之人叫马柏烸,字波涛,号莒州散文人,岳父为莒州同知,从六品官,马柏烸虽为正九品学正,但关系网贯穿莒州,他表弟堂兄皆为文魁,身份等同知县。
莒州事录有言,此人不爱财,不爱官,唯独热爱文人之名,他最高考抵全省第十名,列为亚魁。
此人愿为了儿子年少成名,不惜一切。
此人极在意虚名」
这是现代回信。
“原来是被学正所害,正九品官,岳父为从六品官,几乎是莒州的二把手,怪不得杀了我之后在历史中毫无记载。”魏昶君自言自语,语气逐渐锐满杀意。
若不是现代不断搜寻资料,一次次查找资料,怕是自己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
大明腐朽败落的官场,到处充满极度利己主义,一个个狠厉的官员。
“王旗!”
魏昶君开口,旁屋便是通铺,王旗和四名南洛镇兵卒住在里面。
“里长!”王旗腰跨剑,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
“点兵,易容化妆,拿一些钱财,寻找九品学正马柏烸,此人为贡院学正,背景颇大,其他人在考场出不来,他必然能出来。”
“寻他宅邸,伺机埋伏深夜,将其杀害,做出夺财匪患之兆。”
“之后外出几日,住宿十里外的和尚庙,等我考试结束自然派人和你联系,城外相见。”
“此人欲夺我试卷,将我功名给予他儿子。”魏昶君一条一条说着。
王旗已然握紧了剑,他的父母和兄弟都在蒙阴县镇,如今有了田地住宅,陈良镇更是修了堡垒,好不容易大家日子好了,王旗断然不愿意被人破坏。
“吾以命也要守里长。”王旗磕了个头。
而后点燃烛火,四名下属在堂屋外巡逻防止被人偷听,魏昶君和王旗商讨刺杀。
深夜凛冽。
王旗带领四人走出,二人放风,三人刺杀。
一路上通过问乞丐和打听找到了马宅,王旗悄然翻入后墙,躲在林中忍受着寒风袭来,默默等待午夜。
马宅为四进院子,四宅客厅,马柏烸正抚摸着儿子的头,若有所悟:“蒙阴一县民配不上那试卷,吾子可配。”
“明日我会见魏昶君,让他后日考场写上你的名字,你写他的名字,他代替你考。”马柏烸下定了决心。
“父亲所言甚是。”马家幼子自小被宠爱,嚣张跋扈,从未觉得这有什么。
深夜寒风,萧瑟疾袭。
马柏烸搂着侍妾酣睡着,他并未注意到门被缓缓跳开。
王旗先一拳打晕侍妾,而后提起浑身颤抖的马柏烸:“汝可是马学正?”
马柏烸颤抖看着两米高,宛如铁塔,面目狰狞的王旗吓得哀鸣:“好汉饶命,吾家有财,愿意全部奉上。”
“你不该抢里长的功名!”王旗说完,单手挥刀,硬生生砍断马柏烸脖颈,而后进入旁屋,将睡的正香的马家幼子一刀砍死。
他必须确保没人知道此事。
而后,王旗和其他人假装窃贼,开始装走一些东西,掳走一些银两,悄无声息的翻墙离开,混入客栈等待天亮。
天刚蒙蒙亮,王旗随同买菜商贩出城。
一切悄然无息。
客栈内传出敲锣打鼓声,衙役拿着红纸兴高采烈的递给魏昶君:“公子大才,县考第一,莒州同知,判官,吏目,青州提学官均签字,公子可于后日直接参加岁试。”
说完又是一阵敲锣打鼓声,客栈内不少考生都被吵醒了,一个个看到童试榜单第一,还直接跳过了府试,全部目瞪口呆,艳羡至极。
有喝茶的学子羡慕的不断感叹:“这可是跳过府试,历年间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兄台大才。”
“怕是也是巧了,今年莒州来了提学官,主要看岁试和科试,选出一批生员参加明年八月的全省乡试,要不然他怎会有机会。”有其他学子艳羡无比。
魏昶君思索片刻便知道了,自己类似跳级了,从初一直接跳到了高中考试。
因为今年提学官就是奉皇帝命令督察童试最后一项科试考试,科试可以理解各县选出最优秀的考生,参加全省乡试大考。
“谢诸君。”魏昶君甚喜,他从怀中掏出一两银子分给衙役,其他几人也兴高采烈,敲锣打鼓前往下一客栈汇报喜讯。
“恭喜兄台,兄台能入提学官之眼,今年岁试必板上钉钉。”一名白袍书生感叹作揖。
“多谢。”魏昶君回礼。
后天的岁试很重要!
因为岁试在州府各贡院考生举办,提学官亲自督察,一旦考生为一等前三名或二等前三名,那便会直接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相公。
老百姓碰到了要喊一声大老爷。
见到知县无需下跪,自家会免除部分田赋和徭役。
可谓是真正有了官身,尽管没任何实权,但能够通过岁试的都是十几个县学子彼此竞考,可谓独木舟,不知道熬殺了多少人,无数学子日夜苦读也未能成为秀才。
这两日魏昶君一直在反复和现代对话,应对接下来岁试考题,他比不出户,饭菜也让客栈小二送到房间,中途有一次衙役敲锣警告有贼患险情,据说学正马柏烸意外遭劫匪杀害,提学官为避免闹的考生人心惶惶,所以下令让衙役暗中调查。
崇祯二月七月二十三日,魏昶君排队背着大包小包进入岁试考场,通过衙役检查防止夹带小抄,之后领取考舍号牌,进入考场远远地魏昶君看到了提学官陈牧茗一眼,他颇为儒雅,身后跟着学正等人,他远远对着魏昶君点了点头,似是赞许。
而后敲锣声响起,岁考开始。
三名衙役举着牌匾,上有考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一道考题为提学官所出的典籍论考题。
此句来自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意思是任何官员想要了解政策和政事的得失和对错必须进行实践检验,这像是只有站在漏雨的屋子内才知道下雨,不然盲目推行就像是身处苍茫荒野,推行政事情要广大百姓进行评价检验。
“看来陈提学官不喜儒家,毕竟大明文臣张口闭口仁义道德,背后却是不断跋扈欺民。”魏昶君感叹,这次考题非常有意思!
以往各科举考题典籍多数四书五经等,但眼前提学官出现新的策论,那就是询问大明该推行什么样的思想,才能改变日暮西山贫瘠现状。
提学官以东汉思想家王充的态度进行询问,王充此人在东汉时期就对孔孟圣贤多次质疑,以至于清朝乾坤皇帝都批评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而东汉之后各路文人更是批判他非圣无法,实三千之罪人”等罪。
自己要如何回答考题一鸣惊人呢?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