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29节

  黄公辅抬头,像是看到寂静的深夜里,一如既往的赤诚火焰。

  “运动会时,咱都在山东见过冻掉脚趾的明军。”

  他转身时烛光在眼窝投下深影。

  “你可知为何叫他们更名红袍安定军?安定二字,先要安士卒之身,方能定天下之心。”

  黄公辅哑然,心底也终于确定了一个事实。

  里长如今仍如初见。

  他甚至不知道一个人怎么会为了理想和信仰坚持到如今的程度。

  他又看到这位红袍军之主身上破了洞的棉衣,里面缝缝补补,已混杂了不少芦花。

  魏昶君继续写着,笔墨在烛火下蜿蜒,字字虬劲。

  “行军干粮,每人每日配烙饼三斤、酸辣拌粉两包、腌菜一罐、肉干半斤。”

  “这......”

  黄公辅终于苦笑着。

  “这比寻常官吏吃得都好了。”

  彼时魏昶君抬起头,眼神锐利如刀。

  “老黄,你说这些当兵拼命的,为的是什么?”

  黄公辅张了张嘴,没答上来,他是文官,他很想说一句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守护身后的疆土,乡亲。

  可偏偏他说不出口。

  这句话落到巡山轻骑上,落到红袍兵卫上,都不能算错,因为那些经年累月接受启蒙师教导的将士们,当真有了这样纯粹又坚定的思想。

  可安定军,只是一群刚刚从边军变回人的普通队伍。

  他们拼命,又能是为了什么呢?

  魏昶君没有让黄公辅等待很久。

  “为的是活命。”

  魏昶君悠悠开口,似乎又想到了昔日那位传来死讯的大明七省兵马总督。

  “可大明朝廷给他们的是什么?发霉的糙米、掺沙的炒面、塞芦花的棉袄,还有......野菜汤?他们饿着肚子,冻着身子去打仗,为了谁?就为了那些喝兵血的官老爷画的大饼?”

  “如果有选择,他们甚至一辈子都不愿意当军户,就做个普普通通的农家汉子,他们日子虽然过的未必能很好,到底和家人在一起,更不必提着脑袋过日子。”

  “在大明如何,在大清如何,我管不着,但在红袍军,他们上了战场,哪怕是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他们可以战死在沙场上,但绝不能让这些袍泽冻死,饿死!”

  魏昶君这一刻声音愈发严肃,烛光下眼眸璀璨至极,似乎带着最虔诚又最纯粹的光。

  黄公辅低下头,不敢再反驳。

  魏昶君深吸一口气,也终于平静开口。

  “咱们是红袍军,我们不是大明朝廷,我们不喝兵血,我们只求一件事,让当兵的吃饱穿暖,让他们知道,他们拼的命,值!”

  “让他们知道,红袍军,从不会辜负任何人。”

  黄公辅沉默良久,忽然笑了。

  “好,我这就去调粮。”

  他深深看了一眼这位依旧在深夜批阅规划的里长,苍老的脚步逐渐坚定。

  这样的里长,怎么能不值得自己跟随。

  民部的速度很快,这些年山东除了工业区生产力疯狂上涨,连带着民户也逐渐兴起民间商业,开始大规模踏入生产阶段。

  尤其是去年天工院开始研究如何将机械生产应用至农业中,效果愈发惊人。

  南直隶和山东的红薯粉、土豆、棉花,早已通过已经遍布山东的铁轨火车运抵山东济南府边境,再由马车车队日夜不停地送往京师。

  因为火车和水泥路的出现,一路上消耗甚至也开始大量减少。

  不仅如此,黄公辅更是亲自规划,无比要在最快的时间设计完现有疆域的铁轨纵横。

  魏昶君自从下令之后,更亲自监督,每一批粮食、每一批棉袄,都必须经过他的手抽查检验。

  眼下他便刚刚抵达京师东郊,一片最新建设起的作坊。

  魏昶君停下脚步的时候,前方作坊的招旗上,赫然写着酸辣拌粉四个字。

第416章 南下!

  这里是京师暂时规划的工业区,但目前还在等待水泥厂建设完成,开始生产水泥,因此这一区域的工业形式,仍暂时是以作坊为规模。

  酸辣拌粉的作坊里,十几个妇人正忙碌着。

  这些人里,站在最前方教导的,是顺着火车赶来的熟悉身影。

  “柳小二。”

  如今已长成青年的柳小二转头,看到魏昶君的那一刻神色激动。

  “里长!”

  柳小二永远都无法忘记,昔日南洛镇时,自己带着弟弟妹妹一路自陕北流浪至蒙阴,若非里长施舍的土豆米粥,自己一家哪能活到现在。

  柳小二激动的想要跪下,却又想起里长不喜欢他们下跪,这位如今已成为南洛土豆粉头面的大商人,挠着头手足无措的像个孩子。

  魏昶君拍着他的肩膀,笑容欣慰。

  “长大了。”

  柳小二闻言不自觉站得笔挺,嘿嘿笑着。

  “里长,我这次来是听说这边想要准备军粮,之前小二在蒙阴的厂区请来天工院交流,尝试了一种新的粉条制法,能长期保存。”

  “因此特意赶到京师,想将法子交给咱红袍军的弟兄们。”

  柳小二也不墨迹,立即当着魏昶君的面开始展示。

  红薯粉蒸熟后切成细条,拌上茱萸粉、花椒末、盐巴,再用油纸包好。

  “里长,这一包就是一餐的量。”

  魏昶君拿起一包,掰开闻了闻,点头。

  “够辣,够味,西南湿气重,吃这个能驱寒。”

  与此同时,制作烙饼的作坊就在隔壁,烙饼则是用精面掺猪油,一层层擀开,烤得金黄酥脆,再裹上油纸,能存放半月不坏。

  魏昶君也一一检查,随手拿起一块咬了一口,满意地点头。

  “够香,够饱。”

  他忍不住笑着看向安定军所在方向。

  这次这些上阵厮杀的汉子,总算能过上好日子了。

  棉袄和被褥的作坊在京师东南,魏昶君下车的时候,意外看到母亲程氏的身影,正行走在作坊内,对着一群京师新招的女工指点如何使用新式纺织机。

  经过数年掌管红袍军所有棉纺产业,如今的母亲不再是昔日软弱的性子,颇有些雷厉风行的架势,即便见到儿子,也没有惊讶,继续认真指点。

  魏昶君也笑着,自顾自走到一边观察刚刚造出来的第一批棉袄,棉袄用的是山东新弹的棉花,里子缝得密不透风,外罩粗布,既保暖又耐磨。

  他伸手抓起一件,用力扯了扯,确认针脚扎实,才点头。

  “行,送到民部,发下去。”

  被褥是同样是从这座纺织作坊制造出来的,厚实柔软,魏昶君亲自试了试,裹在身上暖烘烘的,他咧嘴一笑。

  “这东西,比京师那些官吏的貂裘都实在!”

  他再也不会看到那些将士们被冻掉脚趾头了。

  良乡大营,安定军的士兵们列队站立,一个个伸长脖子,看着前方堆积如山的物资。

  老卒们眼底莫名生出几分紧张。

  “听说这些都是给咱们的,莫不是此战要去送死?”

  说出这话的人也没被嘲笑,毕竟他们之前当真不曾过过这般日子。

  谁不是给个野菜团子糊弄着便上了战场?

  吴三桂站在高台上,眉头紧锁。

  他原本以为红袍军之前告诉他们的后勤不过是做做样子,毕竟他们这批所谓的安定军,都是边军,寸功未立,甚至吴三桂自己心里,也觉得自己这群人不过是一群炮灰,可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到说不出话。

  “这......这他娘的是士兵的物资?”

  棉袄、被褥、棉鞋、酸辣粉......每一样都是崭新的,每一样都比他当年在关宁军时见过的精良十倍!

  “发!”

  民部的吏员开始按名册发放物资。

  赵铁柱领到棉袄时,手都在抖。

  他当兵二十年,芦花从破棉袄中漏了又漏,冬天冻得浑身发青,可现在,他摸着厚实的棉花,眼眶一下子红了。

  “这真是棉花?”

  那沉甸甸的,不透风的暖意让这个汉子终于流泪。

  孙二狗领到火铳时,差点跪下去。

  他以前用的三眼铳,铳管都是锈的,大半可能一发就炸膛。

  可手里这把,铳管锃亮,机括灵活,他摸着铳身,眼泪啪嗒掉下来。

  当年和鞑子搏命,若是能用上这个,二叔哪能死在战场上。

  四十多岁的汉子抬起袖子擦眼泪,呜呜的哭着,像个孩子。

  李大眼领到酸辣拌粉时,喉咙哽咽哆嗦着。

  他当了一辈子兵,吃的都是要发霉的糙米,野菜团子,有时候三五日吃点野菜水都是常有的事。

  第一次见到专门给兵做的干粮,还带盐的。

首节 上一节 329/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