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505节

  他转头盯着老佃农,指着琉球。

  “去那里行商,让贼寇明白,什么才是堂堂正正的买卖!”

  最后,他的手指重重敲在欧罗巴的位置。

  “总有一天,咱们的红袍学堂,要立在泰西人的都城!”

  “让他们的孩童,读咱们的圣贤书!让他们的贵族,以说官话为荣!”

  “但这一切,得靠你们自己去争!”

  青石子环视众人,声音如铁。

  “回去告诉每一个乡亲,从今日起,他们不再是任人欺压的蝼蚁,他们是红袍的火种!是东方文明的旗手!”

  “他们脚下迈出的每一步,都在改写历史!”

  台下爆发出震天的吼声。

  青石子看着这一切,知道火种已成。

  要让百姓自强,一定要让他们自信!

  百姓代表开始散开,像一团火炸开的漫天火星。

  江阴,张家镇。

  赵大根站在镇口的磨盘上,粗糙的手掌里攥着一把稻穗。

  台下挤满了面黄肌瘦的佃农,他们仰着头,眼睛里半是怀疑,半是期待。

  “乡亲们!”

  赵大根的声音有些发颤,但越说越响。

  “我赵大根,给周老爷当了三十年佃户。”

  “年年交租七成,饿得我娘临死前只能喝凉水充饥!”

  人群里传来几声压抑的攥拳声响。

  “可现在。”

  他猛地举起稻穗。

  “红袍军说了,这地是咱们自己的!”

  “种出来的粮,交三成赋,剩下的全是自家的!”

  一个驼背老汉颤巍巍举手。

  “那......那周家能答应?”

  “由不得他不答应!”

  赵大根一脚踹翻旁边的债碑。

  “青石子大人正在县里公审周老爷!”

  “咱们现在就去周家粮仓。”

  “把咱们的血汗粮,扛回来!”

  人群突然炸开,锄头、扁担、粪叉举成一片森林。

  赵大根跳下磨盘时,看见人群最后,那个总被周家少爷踢打的傻丫头阿香,正攥着把镰刀,眼睛亮得吓人。

  这一刻,他看着这些唯唯诺诺的人站得笔挺,他知道,这些底气都是红袍军给的。

  “可里长还说了,咱们不能光守着这一亩三分地,长城不是帝王将相垒的,运河不是达官贵人开的,咱们红袍,接下来得走向世界,还得靠咱自己!”

  苏州,木渎镇。

  江明远站在关帝庙的戏台上,背后是刚贴出的《红袍新政》。

  台下挤着破衣烂衫的渔夫、绣娘和走卒,几个穿长衫的落魄书生缩在角落。

  “诸位可知,前朝为何亡了?”

  他忽然发问,声音清朗。

  一个老童生嘟囔。

  “阉党误国......”

  “错!”

  江明远拍案。

  “是因为天下财富,全被周家这样的缙绅吸干了!”

  “嘉靖年间,木渎镇有织户三百家,如今只剩二十户。”

  “其余的全被周家逼得卖儿卖女,改行乞讨!”

  人群骚动起来,几个绣娘开始抹眼泪。

  “但现在红袍军给了新路!”

  “会织布的,可以去安南教蛮妇!”

  “识字的,能到琉球当文书!”

  “哪怕只会打鱼,红袍水师在招船工,月钱五两!”

  角落里,一个满脸疮疤的渔夫突然站起来。

  “我......我能去吗?”

  “当然!红袍医官还免费治疮!”

  “咱得大大方方的走出去,别辜负了里长给咱开的路!”

  夕阳西下,各镇村口却比赶集还热闹。

  张家镇的磨坊前,赵大根正帮乡亲们登记。

  “李二狗,报名爪哇种胡椒!”

  “王婶子,给闺女报女红学堂!”

  木渎镇的关帝庙外,江明远被围得水泄不通。

  “江先生,我儿能去红袍学堂吗?”

  “不急。”

  “先让他学算账,三年后直接上船当账房!”

  青石子站在镇口的老槐树下,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

  曾经佝偻着背的农户,如今挺直了腰杆,面黄肌瘦的孩童,脸上有了血色,就连路边的树木,都比往年更加葱郁。

  他嘴角微扬,轻声叹道。

  “好啊......”

  可这份欣慰背后,却藏着深深的隐忧。

  可是,里长变革的剑,太少了。

  他想起师父洛水,那位曾跟里长一路厮杀的老者,如今已白发苍苍,脚步蹒跚,再难扛起革新的大旗。

  王旗在边疆征战,岳豹虽勇,却仍守着旧式军规,对红袍新政半信半疑。

  吴三桂、张献忠、李自成等人,虽追随里长,可骨子里仍带着旧时代的烙印,思想不够纯粹。

  就连黄公辅这样的老臣,虽忠心耿耿,却仍习惯用前朝的方式思考问题。

  青石子抬头望向远方,心中既期待又沉重。

  他期待里长的文化变革彻底推行后,这片土地会焕发出怎样的生机,百姓自信,孩童茁壮,文明的火种燃遍世界。

  可他也担忧,若手中这把变革之剑不够锋利,若那些思想老旧的同僚无法真正理解里长的宏图,这条路,还能走多远?

  他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红袍新则》。

  “无论如何......”

  “这把剑,必须有人握紧!”

第611章 审判

  京师,魏府书房。

  烛火映照着案几上摊开的乌思藏舆图,朱砂勾勒的行军路线如血丝般纵横交错。

  一名风尘仆仆的夜不收单膝跪地,甲胄上还沾着高原的霜雪。

  “禀里长,乌思藏北部七城已尽归红袍。”

  夜不收的声音沙哑却清晰,指尖点向舆图上几处记载。

  “正月十七,先锋营破北地山脉,歼敌八百,自损百二十人。”

  “二月初三,铁骑营截断雅鲁江粮道,当地贵族仓皇南逃。”

  “二月廿八,我军占领察里巴,缴获青稞三万石、牦牛两千头。”

  他顿了顿,从怀中掏出一本簿册。

  “钱粮消耗已核,火药四千斤,箭矢六万支,战马折损三百匹。”

  “阵亡将士抚恤银,共发两万四千两。”

  夜不收的指尖滑向舆图南缘。

  “残余贵族据守山南,约三千兵力,据险而守。”

  “但其部众已断粮半月,逃亡者日增。”

  他抽出另一份密报。

  “探马回报,贵族内部为争粮械,已械斗三次,死伤逾百。”

  “预计再围两月,可不战而溃。”

首节 上一节 505/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