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512节

  他望着远处,天工院的旗帜在暮色中猎猎作响,更远的地方,几缕炊烟正从新盖的砖房上升起。

  深夜,草原的寒风卷着砂砾拍打在帐篷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徐岩盘腿坐在油灯下,手指在泛黄的勘测图上缓缓移动。灯光映照着他粗糙的面庞,眉宇间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

  他的指尖停在一处标记上,南麓山沟。

  “明天就往这个方向走。”

  队员们沉默着点头,眼中却闪烁着炽热的光。

  年轻的勘测员张平攥紧了手中的地质锤,他想起蒙阴学院的日子,那时他们这群穷苦出身的学子,第一次接触到矿脉、地层这些陌生的词汇。

  先生曾在黑板上画下一条蜿蜒的线。

  “这是矿脉,埋在地下的财富,找到它,就能炼出铁,造出犁具、铁轨,让百姓不再饿肚子。”

  那时的张平,还只是个前明饥荒中幸存下来的孤儿,他记得饿得啃树皮的滋味,记得清兵劫掠村庄时,母亲把他塞进地窖的冰冷手掌。

  “咱们没什么大本事。”

  徐岩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但每找到一处矿,就能多造一把犁,多铺一里铁轨,这世道,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变好的吗?”

  帐篷里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还有一双双亮起来的,期待的眼睛。

  后半夜,最年轻的勘测员王小鱼悄悄钻出帐篷。

  草原的夜空格外清澈,银河像一条缀满钻石的缎带,横贯天际。

  他想起先生说过的话。

  “咱们勘测队啊,就像这星星——单看每一颗都不起眼,可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片夜空。”

  身后传来脚步声,徐岩递来一块硬邦邦的奶疙瘩。

  “睡不着?”

  “嗯。”

  王小鱼接过,小心地啃着。

  “我在想......等咱们找到铁矿,这里会不会也建起高炉?会不会也有火车经过?”

  徐岩望向远处黑暗中起伏的山影。

  “会有的。”

  “到时候,草原的孩子能坐着火车去中原,中原的工匠能带着技术来草原。”

  他拍了拍王小鱼的肩。

  “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咱们手里的地质锤和罗盘。”

  清晨出发时,巴图一家早早等在帐篷外。

  其其格捧着一包奶渣,硬塞进王小鱼的行囊。

  “路上吃!”

  小男孩的眼睛亮晶晶的。

  “等你们找到铁矿,我就能坐火车了吗?”

  王小鱼揉了揉他的脑袋。

  “还要修铁路,但,不会太久。”

  王小鱼今年才十七岁,头发里还沾着草原的沙尘,怎么拍也拍不干净。

  他想起蒙阴学院毕业那天,同窗们各奔东西。

  李大山去了乌思藏,带着铁路勘测队,如今正在雪山上打隧道。

  陈石头跟着石油勘探队去了西北,据说在戈壁滩里一待就是半年。

  还有女同窗赵青娥,明明是个姑娘家,却偏要学水利勘测,现在应该在江南某条河道上奔波......“队长。”

  王小鱼看着刚刚悄悄将银子藏在巴图帐篷角落里的队长,突然开口。

  “您说......陈哥他们在西北,找到石油了吗?”

第618章 西北

  徐岩笑了笑。

  “谁知道呢?但只要有红袍军的地方,迟早会有好消息。”

  勘测队向着南麓山沟进发,背后是冉冉升起的朝阳。

  他们知道,自己只是这宏大时代中的一粒微尘。

  但正是无数这样的微尘,铁路勘测队的脚步,石油勘探队的坚持,水利工程队的汗水。

  汇聚在一起,才托起了这个正在觉醒的天下。

  与此同时,顺着王小鱼眺望的目光,西北。

  西北的夜风卷着黄沙,呼啸着掠过戈壁。

  篝火在贫瘠的黄土上跳动,铁锅里炖着的羊肉翻滚出浓郁的香气。

  六七个穿着长袍的青年围坐在火堆旁,身边是十多名红袍军护卫。

  火光映在他们年轻而疲惫的脸上,却掩不住眼底的炽热。

  “再往西三十里,就是里长标注的黑金区域。”

  队长陆鸣渊展开一张泛黄的图纸,指尖点在一处标记上。

  “按照资料,此地岩层结构特殊,极可能有石油渗出。”

  身旁的年轻勘测员赵青河正低头书写,羊皮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今日的勘测数据。

  他的手指冻得发红,却仍一丝不苟地描绘着地层剖面图。

  “老赵,歇会儿吧。”

  红袍军小校张猛递来一碗热汤。

  “这鬼地方,写字都能冻僵笔。”

  赵青河摇头,呼出的白气在冷风中迅速消散。

  “不行,今日的岩层样本数据必须今晚整理完,里长说过,石油是未来的黑金,耽搁不得。”

  火堆另一侧,几个年轻人正激烈讨论着。

  “你们说,石油真能让铁船不用帆就航行?”

  年仅十九岁的学徒钱胜瞪大眼睛。

  “那得多大的力气?”

  “岂止是船!”

  陆鸣渊从怀中掏出一本手抄册子,那是魏昶君亲笔所写的《石油纪要》。

  这里藏着的是后世横跨数百年,另一代石油人饮遍黄沙,耗尽青春才艰难得到的资料。

  “里长说过,提炼出的油料能驱动机械,比蒸汽机更强劲,到时候,咱们的红袍战船能日夜不休地巡航四海,火车能拉载千吨货物奔驰。”

  他顿了顿,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甚至,还能造出不用马拉的车!”

  围坐的众人一阵低呼,张猛摸了摸下巴。

  “那岂不是说,以后打仗都不用骑兵了?”

  “何止打仗。”

  赵青河终于搁下笔,眼中闪着光。

  “里长说了,石油能制化肥,让粮食增产,能炼塑料,造出轻便耐用的器具,还能......”

  他突然卡住,因为发现所有人都直勾勾盯着自己。

  “怎么了?”

  “老赵。”

  陆鸣渊笑道。

  “你眼睛在发光。”

  夜渐深,风愈烈。

  队员们看着篝火和羊肉汤,钱胜裹紧皮袄,望着漆黑的天幕,没有草原的繁星,只有厚重的云层压得很低。

  “想家了?”

  张猛坐到他身旁。

  “想我娘。”

  少年低声说。

  “她是前明饿死的,要是能看到我在勘测石油田开采,说不定......”

  他没说完,但张猛懂。

  这个满脸稚气的少年,是前明陕西饥荒中唯一的幸存者,红袍军赈灾时发现他蜷缩在母亲尸体旁。

  “会的。”

  张猛鼻子有点酸,声音也闷闷的。

  “等石油开采出来,天下不会再有人饿死。”

  他指向远处黑暗中隐约的山脉轮廓。

  “那里,就是希望。”

  队员们围坐在篝火旁,看着逐渐沸腾的羊肉汤,大口撕咬着烤得焦香的羊肉,就着干硬的饼子囫囵吞下。

首节 上一节 512/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