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61节
军功制,昔日大秦以此横扫六合,而未来,他们或许也将会打造出一支如此悍卒!
若是有史学家顾成知道必然嗤之以鼻,现代军方和政界联合给予的政体理念,这种理念打造的军队,是任何朝代军团都不能比拟的。
寒风凛冽,魏昶君看着夜色中返回的沂城铁骑,夜不收,火枪兵。
也注视着蒙阴县留下的红袍军卫与巡山轻骑。
大争之世,开始出现雏形。
崇祯三年,整整一年间,崇祯军事变革失败,袁崇焕将死,陕西农民军渡过黄河,烽火遍布山西各县,明军遵化大败。
这一年,大明将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军事,政治,社会阶层矛盾重重。
魏昶君的身影踏着寒风,彼时出现在南洛镇一座作坊中。
“里长,这些便是吾等日夜不停制作的粉条。”
“土豆粉如今都晾在专门修筑仓库中,保证通风,避免受潮。”
柳小二没有跪下,他知里长并不喜欢,郑重汇报。
魏昶君看着数不清的粉条粮食,微微点头,开始安排柳小二带商队前往莒州,贩卖土豆粉,换取资源。
以蒙阴知县,莒州通判魏昶君之名,三百文一斤。
五十多辆牛车,马车从玉皇庙,落石村,左营乡各地调集,并商队护卫,绵长队伍自南洛镇出发,一路奔赴莒州。
刚刚经历鞑子劫掠的各莒州县城,村镇,粮食紧缺。
南洛土豆粉仅用三日时间,便彻底打开销路,销售一空。
深夜,柳小二激动注视清点账簿。
五十多辆牛车,马车初次出售土豆粉,折合银两四千多两。
即便对于偌大蒙阴县城,沂水县城并不算多,但这也仅仅只是南洛镇试水经济。
销路打开,接下来,便是源源不断的市场流通!
清点之后,柳小二按照民部给予表单一路采买物资,铁矿,猪仔,粮种,旋即交付民部。
蒙阴首次经济流通,出现雏形。
马上,昔日流民,如今南洛土豆粉管事柳小二兴奋不已。
注视这片已全面推广粮食种植之地,宛若希望初生之土。
左营乡,田埂处,一双布靴染满泥土,却毫不在意。
魏昶君拨开泥土,擦拭后吃了一口。
独属于红薯的清甜弥散。
左营乡里正王老汉激动看着里长认可,也看着一旁的徐白海,周愈才和洛水老道。
“吾左营乡,种地最是拿手。”
“很甜,能吃饱。”
听闻烤着吃,煮着吃的洛水老道与周愈才夸赞,这个地地道道的庄稼老汉愈发激动,一辈子佝偻的腰都挺直不少。
魏昶君注视如今已扩散一乡之地的红薯地,微微点头。
“可以开始在沂县全面推广种植了。”
“南洛镇也可开始取一半地面,种植红薯,另外一半,依旧维持土豆种植,保证土豆粉供应。”
“王老汉负责民部红薯种植推广总长。”
言及此处,魏昶君伸手轻拍王老汉肩膀。
“尔等责任重大,蒙阴果脯,职责在肩。”
王老汉兴奋跪下,眼眶通红。
“誓死不负里长托付!”
他眼眸深处,青年身影在泪水中略有模糊。
前半生都在缙绅欺压的世道艰难活着,如今,魏里长已是知县,却能与他这样的升斗小民一同蹲在田埂,更是将民生大计安排于自己。
读书人说士为知己者死,无非如此!
王老汉携红薯种植经验奔赴沂城,开始教导山民种植红薯。
沂水县丞徐白海同样一路跟随,亲自下地培育种苗,带领新来流民将红薯苗一点点安置在山间。
寒风凛冽,粮种遍布,如今是崇祯三年,一月末尾。
落石村,昔日缙绅虞家跋扈之地,如今气象一新。
砖石垒起,占地颇广之地,便是民部新规划棉花作坊。
魏昶君刚刚步入作坊,便听到弹花弓声响接连不断响起。
工人以弹花槌敲击弓弦,棉花逐渐松软。
有工人用磨盘压制弹好的棉花,随后则是流入下一个环节。
直到后续,开始制作棉衣棉裤。
流水线模式的工厂,已经开始出现雏形。
魏昶君母亲程氏负责此地,也在汇报。
“棉花原料大部分是在周边地主家,或是莒州坊市购买。”
“如今材料并不多,前些时日流民愈多,也需要大量棉裤,棉袄,军中还需要棉甲,百姓也需要棉鞋才能在这等寒冬下地。”
昔日唯唯诺诺的妇人,如今愈发干练,一一指出当今问题。
听闻母亲开口,魏昶君点头。
“接下来,可以种植棉花了。”
弓弦声响中,魏昶君踱步思索当今局势。
棉花作坊需要棉花,火器营需要开矿,至于红薯与土豆已经摊开,不必操心,南洛土豆粉也在莒州打开市场。
接下来,需解决主要问题。
“周愈才,安排民部张榜各地,蒙阴县民在城外种植棉花,村镇百姓在各地种粮,用以互补。”
周愈才点头,县衙流程商议完成,翌日。
锣鼓声响中,县衙官吏纷纷抵达各商族及百姓代表身边,商议带领棉花种植,粮食种植互补流通事项。
蒙阴城内商人并无异议,思索片刻后,布庄管事,米铺主家等代表纷纷点头。
村镇乡老,里正等更是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破鞑奴,除缙绅,如今魏昶君威望遍及蒙阴各地。
第103章 立志发展为最强一县
“此乃棉花种,喜热,要求土壤肥沃,忌渍,排水需便利,天寒产量少,但仍需种。”
“接下来城外靠近道路区域,各户堆肥,施肥。”
“县民按照户种植,每一户人家需开地三亩,尽心培育,每百亩地设地长监督。”
在风雨飘摇明末,小冰河时期对棉花喜热种植极为苛刻。
但必须种,有了棉花就有了战略资源。
很多流民就为了一件衣服一口饭食活着。
随民部官吏开始教导,清晨,城门大开,县民纷纷开始汇聚。
站在城墙上,魏昶君负立,凝视城外荒芜。
原本城外区域在缙绅欺压,知县强征税收之下,逃离农户不知凡几,破败弥漫。
莒州为鞑子扫荡,一路靠近,让城外愈发荒芜。
如今随着肥料铺开,野地也开始有了人气。
此次不仅有县民,先前流民也纷纷抵达,安排荒地按人头种植。
魏昶君抵达时,几名中年农户额头还有汗水,卖力挥舞锄头。
“天气愈寒,以后有了棉花,尔等便能御寒过冬。”
“即日起,凡种棉花者,五年免税。”
“另,棉花可于官衙登记,换取粮食,先按种植人口发放半月粮食。”
听闻可以免税,中年县民陆大勇等人激动叩首,如今见知县更是先发粮食,越来越多百姓,流民更是彻底放心,从早至暮色沉沉,拼命挥舞出头。
自此,蒙阴城外荒芜之地,棉花种植热火朝天,生机勃勃。
四百年后的种植技术传输,并非简单口头教导。
注视荒野,魏昶君立于红袍军卫前。
尽管未来明末将会正式步入小冰河高峰期,但日后,棉花将会成为此城主产业。
源源不断的棉花,棉衣,乃至棉甲将会自此地出现,流通莒州,青州以至各地。
在寒冷时代,此地也会拥有真正崛起能力。
“即日起,帮助百姓,开垦棉田!”
随魏昶君下令,红袍军卫也纷纷卸下披风,举起锄头。
正在此处开垦的县民陆大勇呆呆地注视几名帮助自身开垦田地的军卒。
恍惚间竟有些难以置信。
如今此等乱世,军户即便不似流贼,也多于军堡各地作威作福。
好一些的军户,不会欺压百姓,但也不会理会百姓。
他们何曾见过主动帮助百姓开垦的军卒?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