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14节
一来是这么大个项目不差这半天时间,二来也是他想先确定一下,1997年这会的涡扇10,到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涡扇10从立项到现在十来年的时间,除了项目预研之外,应该也有过一些基础设计资料才对,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我想先看看目前是一个什么情况。”
既然要抓总设计方案,那肯定得做到心里有数才行。
上一世,由于整个项目被推到重来了很多次,因此涡扇10的研发工作,尤其是在2005年之前的研发工作记载相当混乱,常浩南又不是专门研究航空工业发展史的专家,导致他即便重开了一次,也仍然无法从记忆中找出什么有效的信息。
只好去翻一手资料了。
“这个么……”
听到常浩南的要求,海谊德犹豫了一下。
太行这个项目确实比较特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在一个立项了,但又没立项的状态下。
照理来说,预研工作应该是在正式立项之前就完成的,但因为实在是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底子,所以这个已经立项的项目其实有八成时间都是在搞预研。
剩下两成时间倒是搞了几个练手性质的设计,但结果自然不甚乐观。
而海谊德此前则一直负责昆仑发动机的管理工作,因此对这方面不太熟悉也很正常。
“我得把刘永全同志叫过来,他是太行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到目前为止的几个初步设计方案都是他主持完成的。”
海谊德说着从旁边的桌上拿起了电话。
简短地进行一番沟通之后,他放下听筒,重新看向常浩南:
“我们去旁边的会议室吧,这里还是不太方便。”
“我就不跟着去了,航改燃机的项目还有不少事情要做,701所那边这段时间催的有点急,说是海军方面突然对护卫舰的反潜性能提出了一些要求,所以现在燃气轮机方案最终胜出的概率很大,但需要我们尽快提供性能完整版的样机。”
阎忠诚说着披上刚刚才脱掉的外套准备离开。
“阎总不跟着参与一下太行项目?”
海谊德在旁边一边整理桌面上的文件一边半开玩笑地问道。
“要是没有小常同志的话,我可能确实会发挥发挥余热。”
已经走到门口的阎忠诚摆了摆手:
“现在有了这么能干的下一代,正好我这把老骨头也有点吃不消了,还是搞一些强度没有那么高的项目吧……”
说完便快步消失在了门外的转角处。
“唉……老阎话是这么说,但是他们那燃气轮机设计室还不是成天通宵亮灯……”
海谊德摇摇头,然后把手中的一个信封和两张单独的纸交给常浩南:
“你的正式任命文件,不过原件但咱们所里得留档,我额外给你影印了一份,拿走留个纪念吧。”
“我估计可见的未来之内,都不会有比你更年轻的型号总师了……”
……
很快,刘永全和另外几名在太行发动机项目中负责子系统设计的主要成员便来到了旁边的那间会议室。
相比于之前涡喷14和歼8C那论箱计数的纸质文件档案,涡扇10因为进度本身很慢,加上很多技术资料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因此在架势上倒是显得轻巧很多。
刘永全很快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花费十几分钟时间打开了一系列工程文件。
都是设计图。
但基本全是用CAD画的截面图。
只有最前面的风扇和最后面的喷管部分完成了3D建模,不过也还比较粗糙。
毕竟整个太行项目组之前根本没多少人手,也正常。
“也不怕常总您笑话,我们之前确实也出过几个初步的设计方案,但完成度都比较差,这已经是最近开始,而且进度最好的一个了。”
刘永全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地把电脑推到常浩南面前:
“更早的那些,我们自己到后面都设计不下去,完全都是废案,这个也是之前从您那偷师过一些东西,又借鉴了不少国外成熟型号之后才搞到的这一步。”
“没关系,我也只是看看。”
常浩南对于这个现状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就连涡喷14在他大改之前都有不少拼凑的痕迹,涡扇10就更别说了。
而他几乎是一打眼就看出来了这一版设计的原型是什么。
“3级风扇、9级压气机、1级高压涡轮、两级低压涡轮……这是以GE9核心机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吧?”
看到这个设计的时候,常浩南已经基本了解涡扇10当下所处的阶段了——
尽管由于他带来的蝴蝶效应,在一些细节上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设计,但这个版本总体上还是个仿制的F110发动机。
也就是F15和F16的两种动力之一。
刘永全和另外几个人互相对视了几眼:
“常总眼光确实厉害,就是我们从CFM56-3发动机上面借鉴出来的。”
他们在设计的时候本来也没想过要把总体技术来源给藏起来,但常浩南只是看了几秒钟就能精确判断出来,那也着实不太容易。
海谊德本来以为常浩南看到这个方案会比较失望,结果后者又盯着电脑屏幕看了大概十几分钟后,却满意地点了点头:
“能从CFM56出发,设计到这种程度,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这倒不是常浩南安慰另外几个人。
华夏手头又没有现成的F110发动机可供参考。
要知道CFM56其实是波音737的动力之一,是个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总体设计上跟战斗机用的小涵道比涡扇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所以刘永全等人实际上是从CFM56上反推得到了GE9核心机,又在后者基础上搞出了这么个极其接近F110的设计。
确实很不错了。
“不过。”
在给予高度评价之后,常浩南却又摇摇头,随即话锋一转:
“GE9核心机,还有F110发动机确实都是好东西,但并不适合我们华夏的实际情况。”
至少不适合现在这条时间线上,我重生之后的实际情况——他随后又在心里补充了一句。
在上一世,涡扇10最终实现定型装机的版本,还真就是从这个跟F110一母同胞的设计方案中衍生出去的。
只不过随着常浩南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动愈发增大,以及他本身的能力水平(当然也包括系统等级)越来越高,很多事情已经不好直接照抄前世的经验了。
“这……”
刚刚还有点兴奋的刘永全顿时又紧张起来:
“所以这个方案……”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一些细节部分还是可圈可点,甚至能沿用下来的。”
常浩南伸长胳膊,从海谊德旁边的桌面上抽出一沓纸:
“不过总的来说,大部分内容肯定还是要推倒重来,至少,必须搞出一个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核心机来。”
第416章 抉择,涡扇的10技术路线
“GE9这个核心机哪里都好,但总压比实在太高,而且低展弦比的压气机叶片对于我们来说,无论设计还是制造都是个全新的课题,既然有了涡喷14的成功经验,那就完全没必要在这种地方另起炉灶……”
常浩南一边介绍一边在纸上飞速写下了几串数字:
“目前世界上几种主流的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F100和AL31F的压比都在24-25范围内,而F110的压比一枝独秀,应该有将近31。我看你们这个设计,甚至还给压气机用了效率更高的弯掠叶片设计,恐怕压比要奔着32-33去,这样对于我们涡扇10的两个装机对象来说,适装性就会非常差……”
航发毕竟不可能一直呆在地面测试台架上,而是要装到飞机上面,真正升空飞行的。
所以哪怕未来航空动力系统真的独立出来、发动机项目不再作为飞机项目的配套而存在了,设计航发也不可能不考虑装机对象的实际情况。
压比高,确实是好事,但绝对不是无脑越高越好。
过高压比的发动机,尤其是涡扇发动机在超过声速之后,压气机耗功会飞快增加,导致等熵压缩线右移,压气机效率降低,循环功减少。
纸面上的总压比虽然还是很高,但实际可用的有效压比反而低了。
反应在实际性能上就是这个发动机中低速状态一条龙,速度高了就变成一条虫。
F110和F404/414都有这个毛病。
差距大到什么程度呢。
这两台技术水平明明更先进的发动机,在超音速状态下不仅推力曲线不如AL31F和RD93,甚至连油耗表现都不如后两者。
这是个被基本物理原理限制住的问题。
除非搞出可变循环发动机,否则无法从根源上实现各种工况下性能的兼顾。
F22上面的F119发动机为了超音速性能就选择了和F110完全相反的设计,结果就是不开加力即可超音速巡航,但军推状态下的油耗奇高无比,导致整个飞机在内油量巨大的情况下反而变成了个小短腿。
并不是普惠的设计师能力不行。
取舍而已。
ATF项目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当时的作战想定就是在欧洲上空进行短促的高强度战斗,然后要么被击落要么返航,并不需要多大航程。
只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等到2005年F22服役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要到广袤的太平洋地区去发挥余热,结果就显得性能跟需求脱节了。
当然,尽管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还是有办法改善的——
给飞机重新设计个匹配更好、升压能力调节范围更广一些的可调进气道就行了。
后来的新型号F15就采用了这种思路。
至于F16和F18么……
笑死,中型机要什么超音速性能,老实一边呆着去。
而眼下的情况是,歼11的总体设计是苏27的,那个机身+进气道的基础设计就已经有很逆天的升压能力,真想要调低还不太容易。
歼10则干脆已经确定采用不可调的DSI进气道,同样也不可能因小失大,把进气道状态固定在一个低效率低升压比的状态下。
所以涡扇10在具体技术层面虽然可以自由发挥,但在性能风格的取舍上,还是得走F100/AL31F的路线,把升压比确定在25附近为宜。
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在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哦……”
常浩南的一番解释结束,海谊德和刘永全几个人大眼瞪小眼地对视了几下。
大家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尽管之前经验不足没想到这一层,但现在别人都已经说出来了那肯定还是能听懂的。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