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北美新神

北美新神 第334节

  但不管怎么说,和莫里埃先生达成了共识以后,侦探社这边的调查终于也算是再次回归到了主线上,开始逐步挖掘凶手团伙里的其他成员了。

  莫里埃先生如今对韦恩的信任程度虽然也还一般,不过他显然也对自己之前的货物莫名其妙出问题的事情很不爽,

  相应的情报给起来还算详细,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支持,比如说会让他的一位秘书跟着韦恩这边去“刷脸”,负责管理仓库的工作人员才允许侦探社的人手进出,并配合着提供一些消息。

  一批货物从贸易公司手上买来,验货以后还涉及到转运和等待船只的短期仓储,船只抵达以后还得到码头装船,而船只也不是装完货就直接开走,

  真要细究起来,其中涉及到的人还不少。

  也许是因为有秘密身份,而且还肩负着特殊使命的缘故,莫里埃先生这边的渠道管理模式还挺特别,

  韦恩从他透露的情报推测,莫里埃先生这条线的核心骨干其实只有他身边的那几个人,而货物的实际保管和运输,则全都都外包给了几拨本地人。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万一身份暴露的话容易切割,不过坏处也很明显,这样的服务如果想要相对稳妥,那么溢价自然就不低。

  跟他合作的那些本地人也不是一般人,说他们是“黑帮”可能有点过分了,毕竟人家似乎也不干打打杀杀的活儿,从莫里埃先生这边收的钱确实明显偏多,却也没有强买强卖,

  但说他们是“普通人”也不太对,相对贴切的描述,应该是“组织相对严密的、有活力的社会团体”。

  用韦恩的思路来理解,大概就有点像是武侠里相对小规模的“漕帮”。

  由于旧大陆那边几个交战国之间的彼此封锁和商业禁运,美利加此时在理论上保持着中立,只能向参战国提供民用物品,不少东西其实是不允许往部分国家销售的,

  不过实际上嘛,货物在新大陆完成交易以后,无论怎么兜兜转转,最终总还是会到达实际出资人的手上。

  联邦政府在这方面采取的是实用主义,如果被相应的国家抓到实锤的现行证据了,那么海关和相应的机构就会配合着查封和没收货物,可要是反过来没人检举的话,那有些事情就会被当做“不知道”。

  这也是跟莫里埃先生这边合作的人,会显得有点“神神秘秘”的原因之一,明明交易的都是在美利加联邦合法的东西,却硬是搞出了走私违禁品的气质和利润,

  包括航线那边也一样,尽管从船运公司公开的消息来看,船只们似乎都没什么区别,但却不是什么人都能把货物给托运上某些船的,有些船上的管理也会比其他的货船更加严格。

  第二天,侦探社在了解到这层信息之后,才发现凶手那伙人其实也挺不容易,

  这些“漕帮”算是相对自成体系的,成员基本稳定,不像有些正常货物的流通,可能随便让人伪装成体力工人,或者应聘个临时仓管,就能顺利打入其中,

  这里并不会临时招募外人,也很介意无关人员靠近或者探查消息,同样的招数在这里并不管用。

  “虽然他们的组织看起来还算严密,可毕竟不是专业的,实际上也不会像真正的犯罪集团那么警惕。真要在这个过程中对货物做手脚其实也很简单,要么安排厉害的人找机会偷偷潜入,要么就收买其中的成员。”

  琳娜作为专业人士,对不同组织间的微妙差异很敏锐,很快就给出了结论,

  道理倒是简单,毕竟哪怕同样是灰色生意,“被抓住以后只会被罚款”的生意,和“被抓住以后很可能得去坐牢”的生意,之间的区别也还是不小,这些“漕帮”如果没有其他业务的话,顶多只能算是前一种,细究起来,说不定比不少西部的赏金猎人都干净。

  韦恩和伊妮莎之前得出的结论也差不多,侦探社其实已经安排探员去详细了解出问题的那批货物,比如说调查相应仓库的夜间看守以及运货马夫,在当时有没有遇到过“友人造访”或者“天降艳遇”之类的情况,又或者是“半夜闹鬼”也行。

  不过琳娜过来,显然不是为了聊这个的,说完了结论以后,她就抱怨了起来:

  “所以我还要配合那家伙演多久的戏啊?他又不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目标,提供完情报以后,对后续的调查也没有多少价值了。就算这层身份现在不适合被戳穿,那我也可以给自己安排车祸啊……”

  韦恩尽量安抚她:

  “现在继续配合莫里埃先生演戏有两个好处。首先因为在他的视角里,我和伊妮莎这边,跟你是两拨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他的不同言行进行比对,判断他某些情报的真实性,也可以在被怀疑的时候,及时为对方解围或者预警。

  “第二,他显然有秘密身份,之前那位管理邮政系统的沃尔特先生很可能会对他感兴趣。但我们也要先确定他的价值,存在隐患或者价值不高的,都不适合作为给实权政要的礼物,太贵重的说不定还可以自己先留着。

  “而且我们也要避免事后才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伙人’的尴尬,所以总的来看,这件事情自然还是得你来做。”

  琳娜在正事上还是靠谱的,抱怨完了发现没用以后,很快又鬼鬼祟祟地从侧面翻窗子溜出了临时据点,回去继续扮演她的“落难贵族千金”,

  演戏演全套,她最近住的地方都变成了里士满的一家豪华酒店,邀请函则是汤姆·哈根的那位助理帮忙搞来的,邀请人写的还是那个花一万美金买镜子的侦探社首席冤大头西蒙·谢尔曼。相信他就算无意间知道了这事,应该也不会把琳娜给卖掉。

  琳娜前脚刚走,分头带人调查的伊妮莎,后脚就也回到了临时据点,

  和韦恩在仓库这边暂时毫无收获、打算半夜让探员去试试仓库的安保强度不同,伊妮莎在码头那边,就好像已经有了初步的发现:

  “根据码头上的体力工人反映,有人注意到那艘船过来装货的时候,码头附近曾经出现过一个戴着鸭舌帽的工装男人,待的时间还不算短。

  “从被描述出来的形象气质,以及好几位目击者都没能看到他的长相来看,我觉得他似乎跟我们之前在调查中听说过的一个很像,就是那个曾经跟凶手秘密见面的风衣男子。

  “他们似乎都有刻意遮挡面部的习惯,我觉得有可能是同一个人。至于他当时出现在那里的原因,有可能是在为同伙放哨,也可能是在确认被做过手脚的货物已经顺利上船。”

  以伊妮莎的性格,应该不会没有后续就直接返回来,

  于是韦恩直接就问,“找到关于他的后续线索了吗?”

  伊妮莎点头:

  “码头上一位负责收‘管理费’的工头也注意到了他,觉得他有可能是同行,又或者是还不懂规矩的新人,当时曾经让人找过他的茬。

  “发生短暂的冲突以后,一个被殴打了的小管理打算事后在没人的地方报复他。那人也发现了这件事情,也许是不屑于继续和这样的小人物纠缠,最后就被目击到上了一辆出租马车。

  “经过走访,那个人当时是到了这个地址。由于费用不低,和他的穿着并不匹配,所以马车夫到现在都还有印象。”

第471章 巧遇

  别人意外“翻车”的遭遇,有时候听着还挺有趣的,

  韦恩很快就让道格把这件事情给重点记了下来,打算以后出个“事故集锦”,作为侦探社内部的反面教材来使用。

  可惜专业人士就算翻车,还会是比业余的要显得更“滑溜”,

  伊妮莎最后拿到的那个地址,虽然在侦探社之前给凶手同伙划定的“活动区域”范围内,但那里其实是个餐馆,并不是办公场所或者家庭住宅那样具有人物指向性的地方。

  不过清楚了下车点,那个疑似凶手同伙的人也就相对更容易找了,

  考虑到他当时知道跟踪者只是小混混级别的人物,出租马车的车夫又是真的纯路人,所以就算他后续还会习惯性地隐藏行迹,应该也不至于会采取太复杂的反跟踪措施,

  那么从概率上来讲,他实际上的据点,十有八九就在下车点周边、步行距离一小时以内的地方——这还是保险起见,把范围往大了划的结果。正常来说,半小时以内其实就差不多了。

  如果这个范围内确实没有,那就说明对方很可能又上了马车,但还是那句话,“如非必要,莫增实体”,

  有枣没枣,都先打一杆子再说。

  ……

  第二天侦探社就从餐馆开始找起,由于不知道那个疑似凶手同伙的人的长相和名字,这里又有可能已经比较接近对方的日常活动范围,没准对方也会有偷偷通风报信的熟人之类,

  所以韦恩这边寻人,用的是“归还钱包”的借口,说自己和对方擦肩而过、捡到钱包之后,只大概看到了对方的背影,之后就在人堆里找不到人了,

  再按照之前调查到的那个风衣男人的身形和服装进行描述,尝试寻找目标。这样哪怕被询问者认识目标,倾向于实话实说的概率也会稍微大一些。

  一条街从头问到了尾,最后还是在街上到处流窜帮人擦皮鞋的小孩哥提供了线索,说韦恩要找的人,可能是一位叫做“史蒂夫”的先生,

  但他似乎并不住在这条街上,而是要穿过巷子,往另外一个街区的方向走。至于更具体的线索,小孩哥也不清楚了,不过可以帮忙打听一下。

  尽管没有正中红心,这却反而与侦探社为对方描绘的“性格画像”更吻合了,于是韦恩还挺开心地给了对方一枚银币,说如果后续能提供更多线索的话,还会有相应的奖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市中心商业街区穿梭的经历,一座城市里的一片商业区,热闹的往往只是其中互相联通的几条街,有时候可能仅仅只是穿过了一条不算太长的巷子,热闹程度就有可能骤然下降许多,但如果再继续往前走一阵,说不定又会重新热闹起来,

  热闹的一般都是临街的“外边”,至于被繁华街道包裹起来的区域,则是很多人都不曾在意的冷清地段。

  就像灯火之下可能比稍远处更黑一样,繁华背后的街区其实也不是特别适宜居住的地段,哪怕先不提人流背后可能代表着的“鱼龙混杂”和治安风险,单论平均租金和房屋面积,这里也没有太多的性价比可言。

  在这个交通不算特别便利的年代,这里在很多时候,可能是不少人迫于无奈的选择,

  但如果假定对方有秘密身份的话,那么像这样“大隐隐于市”的位置,就还挺“进可攻退可守”的。

  于是当康纳尔告诉韦恩,在这里遇到了认识的面孔以后,韦恩也没有觉得太意外,过去就打了招呼,“嗨,这么巧。”

  对方似乎并不认识韦恩,“您是?”

  为了方便套话,韦恩继续保持着自来熟的热情:

  “我们侦探社在第六大道杰佛逊街区有个临时的办公地点,那里有你们设置的两个监视点,沃尔特先生两天前还过去造访过一次来着。我们有探员曾经见到你事后去过那里,似乎还不止一次,对你还有印象。这里也有你们的监视点吗?”

  这一下子,倒是让对方有点整不会了,

  也许是因为被侦探社发现了马脚,而韦恩又见过他的上司,说不定还是“上司的上司”的沃尔特先生,所以对方很快就收起了过于敌对的警惕,不过还是显得有点支支吾吾:

  “关于行动的具体内容,以及监视点的详细位置,这对我们而言都是秘密,请恕我无法透露。”

  那就是有嘛。

  一看你就像是不同监视点之间的工作联络人,估计是定期到不同的监视点跟进情况,然后回去汇总的那种身份。

  韦恩也不戳破他,接着就问起了自己更关心的问题,“你们在这里有见过这么一个人吗?据说名字叫做史蒂夫,好像平时喜欢穿风衣,有遮挡面部的习惯,身材特征大概是……”

  对方听完以后,眼珠子稍微转了几下,咽了一口唾液,然后才摇了摇头:“我没听说过这么一个人。”

  “这样啊……那就有点让人遗憾了。”

  韦恩一边在口头上惋惜着,一边继续观察着对方的微表情,

  你刚才回忆的时候眼睛往左瞟,现在又往右瞟,按照侦探社现在的内部教案,这就叫做“说谎迹象”。

  不老实啊,

  感觉那家伙就算不是你们的目标,那你也应该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的。

  不过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内部规范,在心里初步有了结论以后,韦恩也不为难对方,接着又寒暄了几句,就和对方告辞了,

  顺便韦恩觉得这家伙看起来相比“外勤”,更像是所谓的“内务”,估计没有那么专业,于是就让康纳尔偷偷跟了上去,尾随看看沃尔特先生手下的这帮邮政人,平时在里士满都有哪些办公地点,说不定有事的时候用得上。

  接着侦探社这边也就大致有了谱,如果本地的特工组织在这里也放了监视点,那么目标住在这附近的概率也就大大上升了,

  因此“找路人询问”就变成了“重点盘查”,一组人继续按部就班,韦恩这边则带着两个人去寻找这一带的房屋中介,用打算租住房屋的理由,套一下这附近的住户情况。

  不过走到半路,韦恩突然琢磨过来,发现这事好像有点不对劲,

  如果沃尔特先生手底下的人,已经知道凶手的这个同伙是谁了,还放置了监视点,那汤姆·哈根的刺杀案不是早就有线索了吗?

  还是说,他们只是因为身份问题盯上了这家伙,但还不知道这人跟刺杀案的凶手之间有联系?

  元旦快乐哟

第472章 失职

  不同价位的交易,很多时候往往会对应着不同档次的配套服务,

  通常溢价越高的,服务就越接近“交朋友”,对方不仅会愿意花时间跟你详细交流,甚至看起来还会为你考虑,

  而溢价越低的,服务就越靠近“菜市场”,明码标价、不行就算。

  韦恩这边找到的房屋中介也不例外,由于这一带的房屋租赁,基本面向的是工作在商业街区里的工薪阶层,所以在房屋中介的办公场所里,已成交和未成交的房源信息,就贴得跟警察局里的通缉令墙似的,

  上边用一页页纸写着房源的地址和大概情况,比如面积、分配布局以及是否附带家具之类,其中一部分的房屋信息上还被红色的笔迹在纸上画出一个大圈,然后在下边写上“于什么时候已出租”,

  职员们也并不会太过热情的提供服务,任由潜在的顾客们自由进出,浏览公开张贴出来的房屋信息,只在感觉对方有明显支付能力或者交易意向的时候,才会主动过来搭讪。

  尽管具体的租户信息都是保密的,成交的房租价格也不会轻易透露,但房屋中介并不介意客户们了解他们近期都促成过哪些租房协议,

  毕竟这是房屋中介公司能力和实力的证明,成交数量多,代表了他们能为顾客选出最合适的住处,而房源分布广,则意味着他们拥有足够的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

  这倒是方便了侦探社的调查,

首节 上一节 334/40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从猎人开始成为道祖

下一篇:洪荒:吃出一个混元大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