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不稳?不,贫道初心一直不变 第129节
像是五虎断门刀、胡家刀法这种武侠世界里,都只能算是三流、二流的功法。
李景孝还是不介意拿出来,交换些能让自己心动的东西。
至于银两,李景孝是真不看重。
这玩意足够花就行。
所以他才没把游戏里刷出来的,那些武侠世界里的丹药拿出来卖。
什么白云熊胆丸、九转熊蛇丸、真正的桃花岛九花玉露丸。
还有黑玉断续膏、六阳正气丹、九转灵宝丸。
玉灵散、三黄宝腊丸、少阳丹
甚至是能增加寿命的镇心理气丸、生生造化丹,和能起死回生的续命八丸、伏苓首乌丸都刷出来了。
至于坐诊给人看病,游戏刷出来的丹药,还真不如游戏药店里卖的红药效果强。
有‘三七补血散’在,再用三七散用原料,参杂着蜂蜜制作出三花、六花和九花玉露丸。
足以让李景孝一辈子都不缺钱用。
而且蜂蜜一旦保存不当,三五个月就会变质。
所以李景孝对外说,玉露丸不易保存,也不完全是骗人。
要是干燥的丹丸,保质期可能几年,十几年。
但药效,李景孝自己都不知道。
眼看李景孝被皇帝和太上皇拉着不让走,话里话外,都在暗示想要些丹药。
只是李景孝根本不接话。
皇家有人病了,找自己看病没问题。
但送丹药还是算了。
万一被人掉包,那就是好事变坏事。
而且这种可能性,真不是没有。所以李景孝从没想过,送丹药给皇帝和太上皇父子俩。
好在李景孝在是殿前司副都指挥,每天都在宫里殿前司衙门坐堂。
宫里真有事,李景孝很快就能出现在皇帝和太上皇面前。
所以父子俩眼看李景孝油盐不进,心里郁闷的同时,也没过分的逼他。
至于生气,父子俩此时是真没那心思。
反而担心逼急了,李景孝自己就跑了。
即便不跑,仅仅只是学贾敬,在京城周边的山上出家当道士。
就算是皇帝和太上皇,也拿他没办法。
当皇帝的当然可以为所欲为,但这种人基本上都是亡国之君。
或者史书上的昏君、暴君,只要还有理智的皇帝都知道,政治或者说朝堂,其实就是妥协的艺术。
群臣们眼看李景孝没工夫搭理自己等人,目光和心思不由放在了贾珍、贾政和贾赦身上。
真说起来,贾政才从五品官,勉强有资格参加这种新年夜宴。
而贾赦一等将军,贾珍三等将军,两人又是宁荣两府的当家人,比起贾政,更有资格出席宴会。
不过,贾政的女儿元春,已经和李景孝定下了亲事。
就等着过年,开春后举行婚礼了。
所以坐在贾政周围的官员和勋贵,那是一个个连连向他敬酒。
家中有适龄女儿的,更是羡慕的不要、不要。
晚上群臣出了皇宫,消息在京城里传开了时,就算是郡王爵位、公爵爵位的家庭。
都在想着,如何和李景孝搭上关系。
最好的办法,当然和贾家一样,嫁女儿给兴安伯府。
实在不行,选个貌美如花的庶女、或者偏房的姑娘,送给李景孝当小妾都行。
而官职小些的官员,顾忌心理就更小。
嫡女给李景孝当妾都行。
毕竟李景孝自己就是实打实的兴安伯。
五品以下的小官,巴结他,那是毫无心理负担。
就连王家在京城的族人,也聚在一起,想着如何攀附上李景孝。
第一个动的心思,自然是把王熙凤嫁过去。
甚至有王家人,还在埋怨王夫人。
一开始明明写信说,想让王熙凤嫁给李景孝,可等着等着,就没消息了。
现在好了,他贾家反倒愿意嫁大姑娘,当兴安伯府二房的媳妇了。
可见王夫人和贾家,这是暗地里知道了兴安伯的本事,干脆当作没写过信,自己悄悄把女儿嫁过去。
这事被王夫人知道后,气的好几天茶饭不香,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李景孝可不管那么多,除了亲朋,外人一概不理会。
虽说广结善缘,广纳新友是好事,可实际上,朋友不需要多,三五个就行。
那些酒肉之交,点头之交的无效交友,反而是负担。
眼看都已经响起了子时的钟声,宴会再不结束,就得在皇宫里步入新的一年。
李景孝也不管太上皇和皇帝有些意犹未尽,抱拳告辞,在乾清宫外等着媳妇出来。
而且他自己就是殿前司副指挥使,只要不进乾清宫,谁也赶不走他。
李景孝还吩咐夏守忠的干儿子长顺,等在殿外候着贾政、贾珍和贾赦。
说是自己是殿前司副指挥使,不能擅离职守,只能让长顺送他们出宫。
贾政倒是真信了,贾赦和贾珍对视一眼,再看看自己三人周围的同僚、大臣们。
知道李景孝这是不愿意见这些人。
所以两人不仅没半点生气的意思,反而巴不得李景孝这时候避开。
免得李景孝抹不开面子,真答应那位权贵,好处就让别人家占去了。
而且贾珍一想到自己儿子贾蓉,现在就在李景孝身边当差,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恨不得,明天就把尤二姐、尤三姐送去李景孝家里。
——
李景孝一身大红蟒袍,出现在乾清宫外没多久。
不仅有太监汇报给了皇后,太上皇和皇帝也都知道了。
本来正打算回大明宫的太上皇,不由笑着对皇帝说道,“看样子,我们这位兴安伯对自家夫人是真喜欢。”
隆德帝笑着点点头,李景孝越这样,越说明这小子是个痴情种。
而一个沉迷情情爱爱的男人,什么雄心壮志都会被消磨掉。
只是没一会,隆德帝又皱眉起来。
思索几秒才说道,‘父皇,景祐今日护驾有功,该如何奖赏,朕有些拿不定主意。’
太上皇听完就翻了个白眼。
自己这儿子心思缜密,也算勤政,很多时候还挺果决的。
可就是心胸不够宽广,偶尔还显得斤斤计较。
当年还是皇子时,就看出他对人对己,都有些苛求。
从古至今,功高莫过于救驾。
虽然今天锦衣卫指挥使周伯益体内的蛊毒,还没爆发出来,就被李景孝发现,并且镇压了下去。
看似功劳比不上战场上紧急情况下,带兵救驾那么危险和关键。
但要是没李景孝,不仅自己父子俩要倒霉,在场的文武大臣们,也会有极大的伤亡。
这时候,只要封赏不是太过分,没人会反对。
要是封赏低了,大臣们反而会觉得,你们皇帝父子俩的命,也就那么回事。
那今后还有谁,愿意冒着丢掉小命的风险勤王救驾?
所以太上皇直接说道,“要么封景祐世袭兴安伯,要么给他封侯。”
说完,太上皇自己都叹息一声,“要不是景祐实在太年轻,朕都想给他个世袭的侯爵爵位了。”
隆德帝张张嘴,正想说些什么。
太上皇直接挥手打断,说道,“皇儿,当初那忠靖侯抡起功劳,还远比不上景祐今日之功。
为何当日他被封忠靖侯,到了景祐这里,你却迟疑不决?”
隆德帝一愣,本想说史鼎那是靠着拼命,搏出来的侯爵爵位。
但今日李景孝不仅救驾,而且还是救了两个皇帝,顺带着又救下满朝文武。
说功劳没史鼎高,明天就会被人笑话死。
朝臣们心里,也会觉得赏罚不公。
而太上皇则心里很清楚,自己这儿子,又是犯了疑心病。
生怕李景孝地位越来越高,将来会造反。
可他也不想想,从古至今,只要赏罚分明,人家想造反都没借口。
一旦名不正、言不顺,就没几个人愿意跟着造反。
越是聪明人、越是有才能的人,也越不会跟着这种人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