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12节

  此新闻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暗讽陈光良出身市井,又是商人办报,所以报纸充满了铜臭和低俗。

  《新闻报》:某报纸多番采取充满铜臭味的商业措施,来发展旗下的报纸,有违新闻和文化的本身。

  《时事新闻》:感恩回馈是假,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销量是真。与其这样,何不如好好的提高新闻质量,这样读者才会买账。

  翌日开始,各大报纸轮番针对《东方日报》的举措,发表针对性的言论。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大家联合在一起,抵制《东方日报》一样。

  当然越是如此,说明他们越是害怕《东方日报》的崛起。

  另外一方面,《东方日报》并不需要和这些竞争对手打好关系,因为他们现在就算要购买新闻,也是从其它城市的报纸和通讯社购买。

  没有必要交朋友!

  各大报纸的言论,似乎总是喜欢针对陈光良,讲他读书少、铜臭味重,但偏偏喜欢来办报纸,掺和文化人的事情。

  甚至还有报纸影射陈光良是开车行出身,是流氓出身,当然这种言论只是见不得光的影射,而非直接点名。

  但不管怎么说,好像陈光良一下子得罪了沪市所有的报纸,处境变得堪忧似的。

  所以就有一些知根知底的朋友,纷纷打电话过来关怀,甚至有人要帮忙作证的,这让陈光良心情显得很不错。

  实际上,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点舆论简直是不堪一击!

  杜月笙打来电话,倒是让陈光良有些意外。

  “光良呐,要不要紧?要不要事情暂停一下,毕竟现在目的也达到一点,听说报纸销量已经突破三万份了?”

  电话里的杜月笙,很是关切的问候。

  陈光良不由得佩服人家,这点小事也会关照一下,而且杜月笙作为股东,按道理更关心《东方日报》的销量,陈光良牺牲一下算什么。

  “感谢杜先生的关心,不过这点小风小浪,还吓不到我。杜先生只管看好戏好啦,敌人越是害怕,越是叫得凶而已!”

  “你啊,厉害!”

  最后赞了一句,杜月笙挂了电话。

  陈光良陷入思考,随即开始提笔。

  虽然说,他不在意最近几天的舆论汹汹,甚至矛头直指他本人。

  但是,该做一些简单的辩解,还是有必要的。

  当然,最终文章还是以《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为主题。

  陈光良在文章里写到,《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是——让读者不出门,也晓天下事;《东方日报》的新闻,不带着主观思维去下定论,因为在本报看来——报纸不应该以势压人,说某人怎么样怎么样,报纸没权去定罪,或控诉某人,我觉得它们报纸这样做是不对的。同样,报纸在转载某些学者的言论时,理应慎重的标注‘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报言论’;毕竟热衷政治者,较多的是一无所有的人。

  写完后,陈光良喊来总编张静庐,说道:“替我发表在明天的报纸上,再帮我润色下文字,落款还是以报社的名义吧!”

  张静庐虽然忙碌,但却很好奇的看起来,随后说道:“陈经理的办报理念,才应该是正确的,我这就去准备。”

  他时常听到陈光良对编辑们说道:“客观报道,不带感情色彩,更不要评论。”

  而他也听到很多次,陈光良对管理层说道:“少谈政治,赚钱为上。政治,我们不是不要碰,而是希望可以走中立路线,我们只是这样希望。”

  实际上,想这样做也是很难的,有时候南鲸方面也不希望《东方日报》这样,更希望倒向南鲸政府,这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谋去拒绝。

  所以说,这里面的学问根本不是简单的‘中立’,而是一个复杂的手段。

  “嗯告诉报社的人,不要去和人家打擂台,而是要宣传我们办报的理念。”

  “好,我明白。”

  打口水战,肯定可以掀起一股更大的舆论热潮,但却对《东方日报》没有更多的好处。

  所以,陈光良虽然生气《申报》等报纸欺负人,但更多的是为《东方日报》辩解。

  不一会,副总编兼副刊主编韩楚风,来到他的办公室。

  “陈经理,这是一篇不错的小说投稿,我拿给你看一下!”

  《东方日报》在创刊时,就打出邀约投稿武侠小说的广告,所以会经常收到一点中长篇武侠小说,但实际上不多,毕竟这不是主流的。

  但事实上,《蜀山剑侠》连载两个月,反响是非常大的。

  陈光良拿起一看,顿时笑了,这不就是他知道的姑苏小说家顾明道的《荒江女侠》吗?

  他故意快速的浏览起来,随后说道:“不错,这是我第一个看起来心动的小说,你们觉得可以连载,就买下来,待遇可以稍微提高点。”

  “好”

  副刊连载两本小说,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个顾明道后面,可以替他来代笔《天龙八部》。

  就准备再剽窃这一部小说,后面《东方日报》也发展起来,不再需要了。

  《申报》。

  史量才此时正在和编辑部行政负责人陈景韩交谈,张竹平离开已经是必然,接下来他倚重的人当中,陈景韩首当其冲。

  他找来陈景韩说道:“这个攻击人家老板的言论,不要刊登了,正所谓‘胜者为王’,现在攻击人家,只会徒增笑话。”

  陈景韩脸一红,这事还真和他有关,如今他的顶头上司张竹平已经确定要离开《申报》,他不过是想在史量才面前露露手而已,哪知道拍到马腿上。

  “现在大家都在围攻陈光良,我们的言论不算出格,比起他做的事,我们不算什么!”

  史量才闻言后,脸上也有些赞同和鄙视,确实《东方日报》的行为,他是非常看不起的。

  “那也是报社行为,上升不到人家老板身上,你还是注意点吧!”

  终究不愿意放弃——痛打落水狗的计划!

  “好不过这次《东方日报》搞个抽奖活动,怕是对我们的销量影响很大的!”

  沪市就那么大,看报纸的就那么多,很多人买了《东方日报》就不会选择《申报》,除了一些坚定的进步人士。

  所以,现在申报销量已经只有14万份,没有冒头了!

  史量才说道:“活动过后,一切恢复原样,怕什么!”

  他算了一下,《东方日报》最多短暂提高到三万份以上,后续可能还是维持在三万份。

  如此的话,倒是威胁不大,用不着太过紧张。

  实际上,此时他还拥有新闻报50%股权,虽然控制权不在手上,但分红依旧在。所以《新闻报》销量少了一万,他也是有些不舒服的。

  《新闻报》

  继承祖业的汪伯奇与汪仲韦,也正在议论《东方日报》的事情。

  他们的父亲汪汉溪是《新闻报》的创始人之一,当然大股东是外国人福开森,1924年汪汉溪死后,其子汪伯奇与汪仲韦分别任总经理和协理。汪伯奇对编辑部采取了大众化和商业化的编辑方针,多登社会新闻,吸引了广大市民阶层的读者,报纸销量大幅攀升。

  《新闻报》的销量也迎来第二个‘辉煌十年’,今年的销量已经一度超过《申报》,最高记录十五万份。

  不过《东方日报》崛起后,两家报纸冲突较大,故《新闻报》损一万的销量。

  “我们《新闻报》和《东方日报》的风格较为类似(大众化),这次如果《东方日报》真的更上一层楼,我们的《新闻报》销量还会减少!”汪伯奇感叹道。

  汪仲伟马上建议道:“要不要我们也如此做?”

  汪伯奇有些心动的说道:“先看看《东方日报》的效果再说。另外,针对《东方日报》老板的舆论不要停!”

  汪仲伟点点头,说道:“这个我明白”

  相比史量才,显然汪伯奇兄弟更加的商人,此时他们自然更愿意跟风,加入对陈光良的讨伐当中。

第143章 反击来了

  陈光良何许人也?

  此时的沪市,绝对是最热门的新闻之一。

  有报纸就刊登了关于陈光良的身份信息:

  两年前还只是一名人力车夫,不错,就是如此低的社会出身,仅读过三年私塾。

  然后合伙购入黄包车,并逐步发展成车行,有媒体甚至影射长江车行的租金最贵,将陈光良污蔑为黑心老板;

  又‘空手套白狼’进入地产行业,开发了‘幸福家园’等三个新式里弄,塑造成投机者。

  再大肆借贷,购入大量的愚园路地皮,将那些乡下人的土地尽数便宜购进,塑造成奸商。

  最后便是购入濒临倒闭的《商报》,用钱开路,免费送报,让一份新报一跃成为第四大销量的报纸(沪市)。

  虽然,这些言论都是不友好的,但很多读者都感觉到不对劲——这也太传奇了吧?

  一个如此不堪的年轻人,白手起家居然可以将产业横跨出租车行、地产界、报业三大产业,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在3月18日的《东方日报》中,刊登了一篇文章,也就是陈光良写的关于《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但是以《东方日报》名义写的。

  当期的销量已经突破35000份,所以很多人都看到这篇文章!

  文章指出:《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是——让读者不出门,也晓天下事;《东方日报》的新闻,不带着主观思维去下定论,因为在本报看来——报纸不应该以势压人,说某人怎么样怎么样,报纸没权去定罪,或控诉某人,我觉得它们报纸这样做是不对的。同样,报纸在转载某些学者的言论时,理应慎重的标注‘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报言论’;毕竟热衷政治者,较多的是一无所有的人。

  大文豪鲁迅特地购买了《东方日报》,看完后点评道:“这个《东方日报》还是值得观看的,办报的理念也不是那么俗,是人之常情。只是最后一句,我不太喜欢,热衷政治者,未必是一无所有!”

  怀孕的许广平接过报纸,看了一会说道:“人家说的是较多,而非全部。而且像你这样的,并不是热衷政治,而是警醒世人。”

  确实,《东方日报》这里面的‘热衷政治者’,还真不是指的是进步人士,而且也看得出来不是这个意思。

  鲁迅点点头,说道:“我听章其华讲过这个陈光良,和这几天的舆论是有些冲突的,人家对人力车夫是很好的。仅让人力车夫入股入伙,就超过绝大多数的车行老板,且人家还发明了三轮黄包车,将彻底改变人力车夫的处境。”

  三轮黄包车是谁发明的,目前报纸上并没有给出,此言定是章其华教授介绍自己朋友时的欣赏而已。

  许广平说道:“这样啊,看来是各家报纸的竞争导致,果然不能全部相信。”

  另外一边。

  徐志摩看完《东方日报》后,说道:“一个投机者而已,所谓的不参与政治,不过是怕得罪国民政府,但又害怕失去知识份子的读者而已。”

  陆小曼此时哈切连天,显然是要吸大烟的前兆,她回道:“管他怎么样呢,到了下个礼拜四,记得每天买一份,万一中奖,也图个喜庆不是!”

  徐志摩看了一眼陆小曼,满眼都是宠溺的说道:“知道啦”

  其实陆小曼不能说不是一个好妻子,毕竟她动过手术,不能生育,但身体又不舒服,只能抽大烟缓解。至于生活奢侈,她本人出身富豪家族,总不能嫁给你徐志摩就要跟着吃苦。

  总之,做为一个现代化的女性,陆小曼是不会为了婚姻,而改变自己的,除非徐志摩死了!

  3月19日,《东方日报》刊登了章其华教授的一片文章:

  文中介绍了《骆驼祥子》这篇文章诞生的过程,更重要是以《骆驼祥子》作者的身份,介绍了‘长江车行’发展的一些过程,特别是八成以上的人力车夫都是长江车行的股东,是上海滩唯一的让人力车夫收入增加很多的车行;文章还指出,长江车行的老板陈光良先生,一直心系做苦力的人力车夫,发明三轮黄包车,并在参股同昌车行制造厂,筹备大力推广。

  此新闻一出,顿时给陈光良增加了‘慈善家’、‘发明家’的头衔,而且是从《骆驼祥子》作者的手中撰写的新闻,其真实性自然无需多说了!

首节 上一节 112/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