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83节
“两位,有人也看上《商报》的机器设备,准备盘下来办商业性报纸。不过我还是给你们两人留着,没有答应人家,但我又耐不住别人的穷追猛打,所以我说三天时间内,你们要是不拿走,就卖给他。”方椒伯和气的说道。
洪雁宾是招商局的船务科长,也是杜月笙的得意门徒,他当即说道:“对方是谁,居然看到《商报》倒闭,还打算重蹈覆辙?不是是报业的哪位名人吧?”
方椒伯笑道:“非也,只是一个宁波小同乡,做了点地产生意、车行生意,最近才刚刚冒尖而已,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洪雁宾脑海里迅速闪过,随即说道:“是不是一个叫做陈光良的地产商?”
方椒伯一愣,这样也能被猜出来,笑道:“对”
洪雁宾回应道:“我也是最近看到一些报纸,胡乱踩的而已,没想到还真被我猜中。这就奇怪了,他从一个车行老板,发展至地产商老板,这好好的生意不做,跑来趟报纸这摊浑水做什么呢?”
此时,他还没有筹够足够的资金,来盘下《商报》;如今来个竞争者,他则需要三天时间筹够,心里自然有些抵触。
方椒伯说道:“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办好这份报纸,前来洽商是再正常不过!”
洪雁宾马上回击道:“哪天方先生得替我引荐一下,既然他如此有信心,说不定能指点我两句!”
很明显,这话里有话!
《商报》续办有多艰难,洪雁宾和黄春荪都非常清楚,经济人才缺乏,到时候说不定都只能缩小专业经济的范围。
方椒伯问延后,哈哈笑道:“你不说,我也会帮你引荐,人家也说了,如果你们拿下《商报》,也希望向你们学习一下。”
哪里是什么学习,不过是陈光良觉得洪雁宾、黄春荪办不了多久就会倒闭,所以打算趁机接下来而已。
当然,方椒伯和洪雁宾等不知道是其意。
洪雁宾说道:“好啊,这样的年轻人我也想认识认识。”
要在三天内凑齐2万大洋,对于洪雁宾、黄春荪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
黄春荪只是办报人,以前也是拿高级管理的薪资而已;洪雁宾也只是招商局的船务科长,属于高级打工人而已。
倒不是说两人真凑不齐,只是时间紧张。
于是乎,洪雁宾果断来到华格臬路(后来的宁海西路)的杜公馆。
这座宁海西路兴建于1926年,时间回到两年前,1924年那时的杜月笙,尽管羽翼已丰,却还没有展翅翱翔,这让他接受了黄金荣的一次馈赠:法租界华格臬路两幢完全相似的洋房中的一幢。
杜公馆就靠近张公馆(张啸林),住着的是杜月笙的一二三位夫人,四夫人姚玉兰今年迎娶,但没有住进杜公馆。
“雁宾,你这急匆匆的找我,所为何事?”杜月笙脸上挂着和气的笑容。
这既是他一贯的作风,也是因为洪雁宾是他最器重的门徒之一。
洪雁宾虽然只是招商局的一名船务科长,但却是杜月笙的幕僚之一,很多事情都可以参谋参谋。
“杜先生,我是来向你借钱的,我们最近不是看中《商报》么,现在方椒伯只给我们三天时间筹集资金,这一时半会我们也拿不出,就想到你这里了!”
杜月笙爽朗的说道:“我当是什么事情,没问题的!你知道我的,最喜欢就是知识分子和投资报业,要不也算我一股?”
洪雁宾高兴的说道:“那好啊,不过不瞒杜先生,这次重办《商报》我也是信心缺乏,毕竟专业的经济人才难得。”
“左右不过是一点碎银子而已,不过我相信可以的!”
洪雁宾点点头,随后他主动将‘为什么要三天之内筹齐资金的原因’讲出来!
杜月笙也有些兴趣的说道:“这个陈光良,我也好像听过,对,是从顾竹轩那里知道的。还有最近的报纸上讲的长江地产创始人,就是他呀!”
洪雁宾轻笑说道:“是他,而且人家办报比我还积极,说什么要认识我,然后向我学习办报。”
“哈哈”杜月笙大笑起来。
洪雁宾问道:“杜先生笑什么?”
杜月笙这时候指着洪雁宾说道:“雁宾,你真是身在局中不知;人家想认识你、向你学习是假,我估计是在等你办不下去,好再低价接下来。”
洪雁宾脸顿时红润起来,气呼呼的说道:“我要是不行,他就行么,真是年轻不知天高地厚!”他好歹还有很多人脉,有黄春荪这个办报老人,又打算聘用前主编张静庐作为总编。
这个年轻人有什么?
杜月笙随后笑道:“那就认识一下了!”
洪雁宾也恢复正常,说道:“这是自然,我倒要看看,事情真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
实际上,他也是信心不足的体现。
第109章 购买汽车
《商报》最终与陈光良无缘,不过这次也不算收获,他因此结识方椒伯,而且加入‘宁波旅沪同乡会’。
当然,陈光良对《商报》的设备和资源,依旧还觊觎着,因为他认为洪雁宾、黄春荪不会成功的。
正因如此,陈光良只需要静静的等待计划,择机再投资报纸。
6月下旬的一天。
陈光良来到沪南的一块土地上,参加‘同昌车行制造厂’奠基仪式。
作为第二大股东,他最近两个月时间也为这间工厂的筹备,出了很多的主意和精力。
在奠基仪式上,陈光良作为二股东,也邀请了一些自己的朋友前来,包括章其华教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李寿民经理。
“诸老板,听陈老板讲,你们这个项目需要贷款十万大洋,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你这个工厂的优势?”李寿民现场询问道。
一般制造厂都非常赚钱,银行家也非常乐意放款给实业。
诸闻武立即介绍起来,说道:“李经理,我们同昌车行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始终在自行车领域耕耘,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一次我们开设工厂,目标是每个月生产400~500辆自行车,并以自己的品牌‘凤凰’、‘飞轮’两个牌子来推出”
凤凰牌,是陈光良提出来的;
飞轮牌,是诸闻武提出来的;
两个大股东各自提出一个品牌,看看后续那个品牌更畅销。
李寿民听完介绍后,满意的说道:“这样看来,你们算得上华夏第一个自己生产的自行车工厂,虽然很多零件都是进口,你们品牌更像是组装的,但也算很大的进步。”
诸闻武马上说道:“在零部件上,我们也会逐渐生产制造车架、踏脚、车轴等主要部件,及装配整车。”
自行车当中最复杂的生产工艺,一定是链条,这玩意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代表体现,华夏在50年代前基本都不能生产。
所以这部分零件,就只能靠进口。
李寿民点点头,说道:“好,你们工厂获得贷款的几率很大,后续我们可以细聊。”
诸闻武等人大喜,心中也感叹陈光良真的和银行很熟悉。
实际上,若不是有‘三轮黄包车’这个市场需求在,诸闻武等人可能不想贷款。
虽然同昌车行一年打算生产5000~6000辆自行车,但实质上利润也就二十万大洋左右,这种利润都不一定用得上贷款。
但如果考虑到全国主要大城市能推广‘三轮黄包车’,那这个市场一下增大了很多倍。
随着一人一铲土,‘同昌车行制造厂’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年底开始正式投入生产。
在这期间,关于‘三轮黄包车’的研发工作,已经在秘密进行,预计明年中开始推出,年底正式批量生产。
如何将‘三轮黄包车’进行推广,这是陈光良的工作内容。
甚至是‘三轮黄包车’的研发工作,陈光良也亲自参与其中。
其实很简单,陈光良前世又不是没有玩过,这一世更是对黄包车结构非常了解。
总算赶在1928年的上半年,陈光良将20万的资金全部买入地皮,还多花出了1万大洋(借调)。
截止到六月下旬,陈光良手中已经拥有63亩愚园路地皮(西段居多,中段也有点),另外在霞飞路则拥有19.5亩的地皮。
前前后后,陈光良大概是花了24万多元的巨资,他真正成为沪市的地产大亨。
当然他的地皮都在愚园路的西段、霞飞路的西段和中段,地理位置还是差点;但是,这些地方的升值潜力却是最大的。
一时间,陈光良都有些想‘躺平’起来了。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他这点钱财还是算不上什么,毕竟还基本都是负债。
如此一来。
长江地产的两个项目已经是稳定推进,陈光良只需要定期去视察工地,监督一番;
个人投资地皮方面,也已经全部完成,只需要两年后再考虑出售的问题;
长江车行如今基本上是停止扩张,陈光良若想发展,只能通过‘购入交通科的股权’来增长自己的权益(如今分红达到9000元以上)。
他拥有‘同昌车行制造厂’的三成股权,预计得明年(1929)年底正式批量生产,那么分红得1930年底了。
办报纸的希望暂时落空。
如今,看来只有进入出租车行列了!
通过近半年的调查和了解,这个时代的出租车运营,陈光良已经非常熟悉。
这个时代的出租车‘叫车’,不是在路上招手,愿意很简单,一升汽油要0.4~0.7毛,出租车根本不会边跑边等客,毕竟油费太高;所以,普遍叫出租车都是通过电话来叫车,其次是通过出租车的‘助手’来招揽客人。
这个时代的出租车收费模式是‘计时’,客人上车后,司机会添一个单子,上面写好上车时间,待下车的时候,再添上下车时间,如此来收费。另外,顾客还需要给10%的小费,这是司机的主要工资收入。一些外资的出租车上,甚至还有自动计费器。
而这个时代的司机收入一般在60大洋以上!
这个时代的出租车企业,华资很难竞争得过外资,因为华人加油会贵一点,修车也会贵一点,故目前沪市两家最大的出租车企业,都是英资和美资。当然凡是无绝对,华资也会有其它的优势。
这个时代的很多华资出租车公司,都是采用二手车,因为价格能便宜很多。
不过陈光良也有一定的顾虑,最近一年半,他不会大力发展出租车行业,最多初始投资两万大洋。因此,出租车稀少,发展缓慢,势必在众多出租车中不能取得什么优势。
就当慢慢的熟悉经验吧!
几日后,陈光良带着何向东、周兴高等人,来到位于福州路的英资‘中央汽车公司’。
这家公司不仅仅代理欧洲汽车,同样也代理美国汽车;不仅仅有新车出售,亦有二手车出售。
其业务做得很大,是沪市的大型汽车代理行,也是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的大行。
事前他们已经打过招呼,希望购入五辆二手的‘雪佛兰’汽车。
来到中央汽车公司时,销售代理查理和华人销售吴宪骢接待了他们一行。
陈光良很直接的说道:“我要验验车”
查理和吴宪骢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还懂验车?
吴宪骢笑着说道:“陈老板尽管放心,这些汽车都有五成新,现在就卖了三成新的价格!”
陈光良不置与否,而是自顾自的开始验车起来。
虽然这个时代的汽车,和后世不一样,但却是更加简化和粗狂。
上一篇: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