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193节
他眼珠转了转,从摊子里拿起一株草药似的:“将军,这个可以,你们可以用,山中行军,能避瘴气,我们上山打猎,都用呢。”
王栎拿在手上看了看,小声道:“像是中药。”又闻了闻,摇头:“不像中药,有股烟味。”
朱高煦心中一动,拿过来鼻子下闻了闻,立马有种熟悉的感觉。
他不动声色的问:“这叫啥?种的还是野生的?”
“野生的,咱们叫避瘴草。”
“。。”朱高煦。
他想了想,问:“还有啥作用?”
“可以吸,让人精神振奋。”
土人说罢,从腰后摸出一个大管子,朱高煦一看就乐了,这不就是大烟枪吗?
原本到明朝中后期,烟草才从吕宋传到大明,没想到朱高煦现在就在这山里看到。
“你吸给我看看。”朱高煦笑道。
这人拿了一点在手上,先用刀切碎,然后直接放到那烟枪里面,然后拿出火石,几下点燃。
顿时,现场一阵白烟徐徐升起,好久都没抽过烟的朱高煦微闭双眼,深深吸了下。
特娘的,就是这个味。
居然真是很像后世的烟草。
但这味道肯定没有后世的好,咳咳咳,对面那土人才吸了几口就咳了起来,四周诸将都笑了。
“这啥破玩意。”盛庸笑骂。
“好东西。”朱高煦则笑道,这真是意外的发现。
“。。”盛庸。
“这玩意能种植起来吗?”朱高煦直接问那土人。
土人愣了下,摇头:“没试过,山上只有野生的,也不是很多,价格---”
还想说价格比较高。
“我不要你这里的,你要能帮我种出来,我每年给你一百两银子,一百斤盐,五十斤糖,全家都可以跟着我,再给你十亩良田,要是不想种田,全家的口粮,我出了。”
朱高煦话说出来,盛庸他们也惊呆了,这啥玩意啊,要这么多钱?
比普通一个千户的待遇都好。
刷,土人瞬息满脸通红,瞪着眼睛:“将军此言当真。”
“我们汉王府的人,从来不骗人。”朱高煦不动声色的道。
洪铮他们来到广南府后,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汉王府的人,从来不骗人。”
日夜都在说,洗脑似的在云南传开来,从而打下朱高煦在云南的良好形象。
土人也知道广南这边很多土人都嫁给明人,似乎口碑都不错。
“我叫侬必玛,将军给我点时间。”
“行。”朱高煦转身,钟显马上递上来一锭十两银子。
叭,朱高煦重重放在他摊子上:“这是定金,事成之后,另有重赏。”
“我去哪找将军?”侬必玛赶紧问。
“你去宝月关,报你自己名字即可。”
朱高煦又在广南府呆了几天,那侬必玛又数次找到宝月关,要地要人。
他想在旱地上种,因为只有旱地适合大面积种植,朱高煦一一答应,还给了他一大块地做试验。
数天后,平安和广东的物货,从南盘江北岸,源源不断的进入云南,来到广南府。
三人首次相会。
平安这人向来桀骜不驯,以前李景隆领军也好,盛庸指挥也好,都是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这次看到朱高煦,赫然拜倒,叩见汉王殿下,态度无比恭敬。
除了他全家以后要靠汉王保护外,他一路跟着严琛,所见所闻,已经明显感觉到朱高煦在过去几年的暗中经营,实在是让人惊叹。
盛庸大为意外,因为在他的印象里,除了太祖外,平安从来没有尊重过其他人,即便当年跟着朱棣在北方行军,也没有这么般谦逊过。
朱高煦看到平安到来非常高兴,当晚宴请了他们全家,第二天先带他看了看广南府的情况,然后问道,高将军看看,我这里,还需要干点啥?
盛庸到后,朱高煦平时在大众面前叫他陈将军,平安来后,改称平安为高将军。
燕王三护卫中的低级兵士和将领们大部份不认识他们,而盛庸和平安不到其他地方,常常跟着朱高煦,如需要外出,必换衣打扮,带斗笠扮农民,所以除了朱高煦几个心腹诸将,无人知道他们到了这里。
像王栎,沈济他们也不认识平安和盛庸,都只知道陈将军,高将军。
平安闻言,想了想,缓缓道:“汉王这里看起来挺好,但还缺点东西。”
盛庸不动声色看了他一眼,这平安说话就是老直接,不讨人喜欢,换成盛庸,肯定不会这么说。
但汉王就喜欢这种直接人,盛庸和朱高煦呆了一段时间,发现朱高煦挺有人格魅力的,比朱棣强了不知多少,汉王很愿意听众部下的建议,如果自己说错了,还愿意诚认错误,立马更改。
这是很多大人物都不具备的品性,有些人宁愿将错就错,也不能有损自己的威信。
“你说,还缺什么?”果然,朱高煦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挺兴奋。
第222章 土人不好惹
“其一,云南太僻,位于大明中枢之外,汉人人口太少,整个承宣布政使加起来,和燕王北平一个府差不多。”
“其二,耕地太少,良田不多,虽然我大明这几年不断的迁移百姓,调进屯兵,开发了上百万亩良田,但产量有限,所以战争潜力不高,最多也就能动员和养五六万兵马左右。”
“其三,缺少战马,需要有养马场,我观汉王极善用骑兵,应该知道骑兵的益处。”
“如果我军全是骑兵,就算一两次的战败,也能全身而退,不会伤筋动骨。”
“靖难中,燕军多次吃败仗,也能保全实力,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骑兵不够,一旦战败,可能再无翻身的机会。”
看的出来平安很用心,也很认真的帮朱高煦找问题。
他本身就喜欢用骑兵,更加明白靖难之战的痛苦。
整个靖难期间,平安统领的骑兵最多一次也就两三万骑。
南军受限于骑兵太少,每次大败,都要损失十几万余人。
可南军有整个大明帝国做后盾,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而朱高煦仅凭云南一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多补充,一旦步兵惨败,可能就没有翻身之日了。
所以平安希望朱高煦这边,骑兵要多多益善。
盛庸听完,马上道:“汉王这边,应该有一两万骑了。”
朱高煦的三护卫过来时,人人皆有马,加上运输的马匹等物,一万多骑兵是有的。
“不够,最少得有五万骑。”平安道:“汉王是要有五万骑兵,十万步营,必能席卷天下,打败燕王。”
盛庸点点头,也估计最少要有这个数。
两人也算是极为大胆,这会朱棣那边能动员全国兵马,他两人有信心,十五万兵马就能横扫天下。
当然,打仗也不是谁人多谁就利害,朱棣也不可能集中一百万大军一起来打。
只要打胜几次,就能和朱棣一样,把自己的兵马越滚越多。
朱高煦笑道:“这边汉人是不多,但是本地土人可不少,土人不好惹,这些人如果用的好,都是是强援,甚至可以说,不在明军之下。”
历史上终明一朝,没有完全征服云南境内土司,永乐前洪武时代打麓川是以和谈结束,永乐后,明朝又三征麓川无功,最后还是以盟约谈和找了个台阶下。
所以说,除了麓川山河险要,这边的土司兵马也很强悍。
平安和盛庸没参与洪武期打麓川,闻言有点不信,他们这几天看到的当地土人黑黑瘦瘦,个子小小的,哪能打仗。
朱高煦又道:“现在不是两国交战,要不了这么多兵马,只要能打胜仗,兵马就能越滚越多,朱棣不就是这样起家的。”
大伙都是明军,帮谁打仗不是打?燕王起兵的套路朱高煦全程看在眼里,学都学会了。
“只要有五万精兵,我就敢起兵,然后必然越打越多,打到京师,老子也能有二十万兵马。”朱高煦自信的道。
众人一听,好像也是这个道理。
“休息两天,我带你们去另一个地方。”朱高煦最后神神秘秘的道。
盛庸和平安也是一脸希望,和朱高煦呆的时间越长,越觉的朱高煦比燕王还厉害,他似乎早有谋划,看起来也比燕王更有信心。
永乐二年一月中旬。
朱高煦、盛庸、平安来到新平县。
朱高煦在广南府、新平县、云州三地屯田种粮搞甘蔗,广南府是洪铮负责。
新平县这里是指挥佥事杨平赞负责。
杨平赞是韩王寨出生,在韩王寨时还负责寨子里的种田,所以对种田很有经验。
这边也是好地方,都是朱高煦在咨询了杨武之后精挑细选的。
杨武是杨平赞的儿子,杨立山和杨平赞又是兄弟,所以杨武和杨河是堂兄弟,杨武娶了朱高煦部下大将盛坚的女儿,常年跟着杨立山在南边做生意。
朱高煦把部下联姻这招,用的炉火纯青,比朱棣还厉害,现在仔细算算,几乎他部下所有大将们,都沾亲带故,所以一旦朱高煦倒霉,部下们一个都逃不掉。
杨武十六岁跟杨立山到南方,走遍了云南,最后为朱高煦选了这三个地方。
新平县西边是礼社江,东面是平甸河,南边是元江,可谓山水宝地。
但明军没有好好经营,主要是这里距离土司地盘极近,元江以南,现在皆是土司地盘,属于羁縻地区,明朝廷也管不了这里。
去年杨平赞带了三千余户佃户到这里,随行的同样有一千户汉王三护卫的精锐,然后和广南府一样,每百户建一堡,沿河沿江开始屯田。
平安和盛庸一到这边,就发现这里地形很好,还有成片的牧场能看到。
“这里能养马?”平安震惊道。
“哈哈哈,不然选这里干嘛。”朱高煦得意道:“不过这边养马有限,最多一两千匹,咱们的目标是元江以南,那片的牧场才是大。”
众将不置可否,因为都知道对面是土司地盘。
“来人。”朱高煦这时大手一挥,进来一个青年,看起来也就二十岁左右,正是杨平赞的儿子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