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515节
至于将来新皇帝上任,会不会有威望得到众大臣支持,这不是朱高煦考虑的事。
朱高煦的打算是,六十五岁退位,辅助新皇帝两年,六十七岁退休,巡游全世界,如果死在海外,就地海葬,当然,前提是他能活这么长。
至于他死后大明能发展到什么地步,会不会亡,也不是他考虑的事,因为他考虑也没有用。
他并不是个特别迷恋权位的人,他反而不喜欢天天被绊在深宫中,那也不能去。
“瞻域(妙锦儿子)他们已经到了外出的年龄,锦衣卫为他们选好地方没有?”朱高煦看到毛信就问。
“回陛下,臣早就选好了。”毛信也知道皇帝召他讲这件事,将准备好的文件递给钟显。
钟显交给皇帝,朱高煦看了会后,想了下,示意钟显拿了个笔,将其中两位皇子的地方,换了下,也没说话,又递给毛信。
毛信立刻收在怀中,边上孙亨其实想看一眼的,就是看不到,心里很郁闷。
皇帝又问,最近锦衣卫有什么重要消息?
毛信立刻又拿出小纸条,边上孙亨表示暗暗鄙视。
原刑部尚书吕震有过目不忘之能,上朝和面见皇帝时,不管什么事都能记在脑子里,都不用带奏本的,毛信就喜欢身上带着很多小条纸,说一件事拿一张出来。
“回陛下,葡萄牙的航海学校已经有上千学员,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受其影响,也开设了航海学校,有商人回来传信,阿方索五世正派人前来大明,想与我国通商。”
孙亨听的变色,卡斯蒂利亚王国刚刚有了新的外交决定,特使没到,信息已经由大明商人从欧洲带了回来。
朱高煦这时起身,来到后面墙上。
孙亨和毛信都跟了过来,这是最新的世界地图,欧洲都标的清清楚楚,上面还有更改的痕迹,因为欧洲现在打来打去,势力经常变化。
孙亨身为兵部尚书,这会心中对朱高煦相当佩服,汉人历朝历代都只顾着家里几亩田,也只有朱高煦,有旷古烁今之能,目光盯着全世界。
朱高煦盯着墙上看了好一会,终于道:“孙亨,今年征召新兵,再加十万。”
要求兵部今年征兵多加十万。
这几年大明是退役多少兵马,征多少新兵,其中在西征沙哈鲁时,多征过几万兵马。
孙亨立刻道:“是,陛下。”
“以前我们要裁军,是因为很多明军年纪大了,又不识字。”皇帝这时道:“最近又连增征兵,是因为我们大明人口多了,地盘多了。”
“打下的地盘,一定要好好守住,为我们的子孙谋福利。”
“陛下英明。”两人齐声道。
第553章 威赫四周
不几日,李国用来到京师,皇帝专诚在皇宫召见,得知他带回来十二万种子,也比较震惊。
李国用的种子并没有全部带到京师,因为这边气候不适宜,他根据锦衣卫的建议,从南美洲第一站回到马六甲,就把五万种子留在马六甲,马六甲是后世英国人第一批种植橡胶的地方,也非常合适。
然后沿路在南洋省(菲律和印尼两地扔了几万种子),接着到到广东、福建和大员省,又扔了几万种子。
最后带到京师为一百粒,给皇帝看的,他还带了一批小的橡胶树和卡宾达树,结果都在路上死了。
朱高煦很高兴,特意宴请了李国用,第二天开始,大明报纸和信号塔传遍天下,震惊全国,很多人羡慕的不得了。
李国用这次出去还划了很多地图,也献给朝廷。
朱高煦知道他识字,只是没有考举科举,当下便下旨,直接封其为福建泉州同知,比原先他想往的县令还高一级,另外他些次开销全部由朝廷报销,给了十几万贯他。
李国用简直喜出望外,这要以前往福建封官,可能是发配,但大明在朱高煦手上这十几年,福建广东交趾等地相当发达,泉州更是商税重地,天下商贾云集,他最后走时几乎痛哭失声,过去两年的辛苦,实在太值了。
洪熙十四年,民间商人李国用耗资十余万,历时两年多,从南美洲成功带回橡胶种子,震惊大明上下,他成功得到梦寐以求的官职,更是让天下无数想走捷径的人心动。
为了鼓励民间的创造发明,朱高煦专门又找了个工匠,这人在燧发枪上改进了燧发石,提升了点火率,又在朱高煦的提议下,造出了割膛线的机器,朱高煦宣布当年把李国用和这名工匠列入大明名人堂,俱重赏和加官。
在朱高煦种种政策下,大明想创新发明的人越来越多,想往海外人越来越多,大航海时代的潮流,挡不住的滚滚而来。
----
洪熙十四年,明军第二波十万人西进喀布尔。
这十万步骑皆是一人一马,已经用不到一人双马,因为在沿路的蒙省和阿汉省都有大量的军马在等明军。
明军领兵大将为瞿郁,瞿能长子。
原先皇帝准备的是五年一波五万兵马,后来发现攻占的地盘太大,需要防守和控制当地,又增了五万。
这十万兵马到了喀布尔后,主要是轮换盛庸和瞿能带去的十万,但分成两步。
第一步,先轮换盛庸五年前带去的五万。
这样在阿汉省和蒙省两地,约有十五万明军。
后面两年陆续撤回瞿能带去的五万,而朱高煦已经让兵部准备十万新兵,后面两年陆续再补允十万兵马到阿汉省。
最终朱高煦在中亚和西亚附近,最少要置重兵三十万。
然后再施行每年退役多少,征招多少,朱高煦的打算是未来几年,明军新增兵员要三到四十万,总兵力可能达重新达到两百万以上。
离盛庸第一次出关已经五年过去了,当年盛庸走的极慢,要为后面开路,扫荡,建城。
大半年才到喀布尔附近,如今瞿郁过去就比较快了,一路上到处都有明军补给,沙州城更是成为嘉峪关外第一大城,当地百姓数十万,明人就有十几万。
他于洪熙十四年元月初出关,十万大军全部骑马,如果有折损,先两人一骑,到明军各城再换。
两个月不到就来到喀布尔城。
喀布尔已经大变样,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整体偏向大明风格,城中也没有以前那种蒙巾的男女,所有当地人穿着明服明饰,如果不是明服的,就是附近的其他势力的商人。
城中现在约有五六十万人口,在中亚地区算是大城,其中约五万户为汉人移民。
瞿郁到后,盛庸将率当年他出关的兵马回大明,留儿子盛震在此。
盛庸和瞿能也年纪大了,未来几年要交给瞿郁和盛震。
两人常年跟着父亲,军功混了不少,水平也是讨逆勋二代里比较强的一批。
瞿郁也带来了皇帝的最新策略,先南下攻灭德里苏丹王国赛德义王朝(印度),再灭暹罗,完成喀布尔以西的统一,将大明的地图连起来。
现在这两个主要的势力,夹在大明和喀布尔之间,非常显眼。
瞿能想了想,决定此战交给儿子瞿郁指挥,以明军现在跨时代的装备,只要不犯大错,基本就是刷军功的。
但这几年赛德义王朝的黑兹尔汗对大明极为恭驯,每年进贡不少,还送了大量工匠,大概也知道大明对他威胁很大。
瞿郁总要找个合适的借口才好发兵。
洪熙十四年三月初,有明军带着一杆破旧的燧发枪进入赛德义王朝,说想卖枪换黄金,因为赛德义王朝以拥有黄金出名。
消息传到黑兹尔汗处,黑兹尔汗顿时纠结起来。
他其实非常想要明军的燧发枪,这些年他们国内也在研究,但一直造不出,如今突然有人送上门,自然狂喜。
可他又怕明军的报复。
但人总是这样,轻易很难战胜贪婪和诱惑,黑兹尔汗最终下令,把人和枪带到首都来德里来。
这下完蛋了,燧发枪前脚刚走了没几天,明军立刻对外宣布,赛德义王朝袭杀明军,抢劫燧发枪,请立刻交出杀人凶手。
三月三日,五万明军浩浩荡荡南下,不说攻打黑兹尔汗,只说让他们交出杀人凶手。
与此同时,在孟加拉王国和赛德义王朝的恒河口,从马六甲而来的明军战舰数百艘,缓缓靠近赛德义王朝南海岸。
明军水陆两路,同时并进。
赛义德王朝各城几乎闻迅而降。
这边原先被沙哈鲁征服,沙哈鲁走后,黑兹尔汗才趁机称王,如今大伙都知道沙哈鲁被明军打的惨败,现在龟缩在撒马尔罕,并向明朝称臣,年年上贡。
沙哈鲁都被打成这样,当地是几乎望风而降。
当然,也有反抗的,当地重城拉合尔总督就守城抗拒,表示不让明军通过,明军前锋官盛震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攻城,三天不封刀。
这家伙比父亲盛庸还狠,学蒙元杀戮,并筑以景观震赫四周。
这是大明第一次在国内外筑以景观,盛震是开创了先河,消息传到国内,大明报纸也报导了,再一次引起全国轰动。
第554章 震惊中西亚
这要换成以前,文官要弹劾死他。
当年盛庸西征掠杀,文官弹劾的奏书像雪花似的漂到皇帝那,结果朱高煦的华盖殿,有个小太监不小心把蜡烛倒在奏书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文官不服气,又继续上奏。
朱高煦直接跑去浙江查看倭寇军情,回来后,又找不到奏书了。
皇帝如此耍懒,大伙彻底无语。
所以这次盛震干的比其父还狠,但文官们好像习惯了,只有几个人意思意思,递了弹劾奏书。
此时大明官场和以前截然不同,基层大量经过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学子进入官场,对大明儒家以前那套不给面子。
皇帝当年建大学耗资数千万,大伙不理解,现在大伙算是看明白。
以后,儒家那套在大明行不通了。
皇帝这招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就比南宋时权相韩侂胄干的好。
南宋的权相韩侂胄为了打击政敌,发动了历史有名的庆元党禁,即重重打击儒家和理学,当时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六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
前后经历了六年时间,对南宋文人打击很大,不过最后也没有成功,因为天下都是学儒理的读书人,韩侂胄自己也死的很惨。
朱高煦上台后并没有打击儒家理学,就是开办学校,学校里同样有儒家课。
但上过课的学生们,很快达成统一共识,宁愿学地理,数学、历史也不愿意学儒家经典,这个时代的地理、数学和历史,即简单又有趣,比儒家经典有意思多了。
所以经过十一年的办学下来,民间儒家经典地位一落千丈,科举试卷中占比越来越少。
这会都不用朝廷去禁,大伙都下意识排挤那些苦读儒家经典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下,大明很多官员不是儒家经典出身,这样弹劾盛震的就明显少了很多,其余的官员就算想弹劾也要看有没有足够的支持。
六月,明军逼近赛德义王朝都城德里,黑兹尔汗慌忙送回明军和燧发枪,但盛震不管,令其投降。
黑兹尔汗也是个狠人,他犹豫了下,既不愿意投降,也不想和明军死磕,他一把火将德里城给烧了,然后带着万余精骑,连夜逃向西面,投靠黑羊王朝。
七月,明军占领德里,八月,自南边海上来的水师与明军步骑汇合,成立才几十年的赛德义王朝灭亡,整个印度逐步纳入大明地盘。
整个洪熙十四年和十五年,明军都在当地征服,碾压,巩固统治,并陆续沿海上,从交趾和马六甲移民,将越人、吴哥人、旧港人移到印度,同时将当地人移往交趾和马六甲,相互消减当地居民人数。
这边经历沙哈鲁和黑兹尔汗的统治,因地大物博,以前都在各地设有总督,等于有无数个小势力,现在明军不管这套,要么卧伏,解散军队,要么筑京观,当地反抗激烈,到洪熙十五年才完全镇压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