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14节
郑泓非常敏锐的觉察到商机!
朱铭倒出茶叶,给郑泓也泡了一碗。
待茶水稍凉,郑泓猛喝一口,心头大呼上当。他更喜欢喝团茶,虽然涩味更重,但有香料压着,甘甜醇厚滑腻爽口,比这破炒茶要有滋味得多!
郑胖子心想,俺果然不是君子,喝不惯君子之茶。
“如何?”朱铭笑问。
郑泓立即赞叹:“真是好茶!”
朱铭又问:“怎个好法?”
郑泓憋了半天,说道:“便如山长和陈先生说得那般好。”
“哈哈哈哈!”
众人闻言,顿时大笑。
陈渊简单概括说:“团茶的滋味过于驳杂,犹如世间五色迷目,反而失了茶之真味。这炒茶有一点最好,杂味皆去,本味常留。”
郑泓不禁问道:“大明村还有多少这种茶?”
不等老爸开口,朱铭就抢先说道:“此茶制作不易,产量极少,价钱也贵。”
郑泓忙说:“价钱好谈,先来两百斤!”
朱国祥道:“不一定能出那么多,既然郑家愿意购买,我回去让茶工赶制一些。价钱嘛,也不占郑家的便宜,分等级与团茶相当便可。”
这特么是真黑!
团茶制作工序极为复杂,耗费的时间也久,选用茶芽也更为严苛。一斤团茶的生产成本,至少能搞出五六斤炒茶,朱国祥居然把价钱定得一样。
特别是那些晚春“老叶子”,连制作三等团茶都没资格,只能做成底层百姓喝的散茶。但制成炒茶却无所谓,口感差一些而已,可以比价低等团茶出售。
这玩意儿要是炒作得好,简直属于暴利生意。
郑泓又说:“俺家若是买了这君子茶,能否把各位先生刚才说的话写下来?”
“自然可以。”闵文蔚微笑道。
闵文蔚如此积极,明摆着想要扬名。一旦炒茶畅销,他的名气也能随之传播,让无数人知道他是懂得品茶的真君子。
朱铭把白胜叫来,让他回屋取笔墨纸砚。
闵文蔚率先提笔,写下自己对炒茶的评语。
接着又传给陈渊,陈渊提笔笑言:“如此好茶,我辈不能专美,须得让更多人吃到。”
最后,纸笔传到朱铭手中。
朱铭只写了两个字:散茶。
郑泓看得眼前一亮,已经知道是什么意思。
团茶必须走茶马司,售价的两成要被抽走,这个抽成叫做“茶息”,也即茶叶出厂就被抽税20%。
拿去外地销售,一路还有关卡,过一道关卡收一次税。若在本地销售,除了要交店铺税之外,还得再交一笔买扑钱。
而散茶,是允许不经茶马司而自销的。虽然只能在本地销售,且有额度限制,但操作空间非常大,相关的买扑钱也极低。
炒茶的外形,跟蒸制出的散茶差不多,完全可以打着散茶的幌子来合理避税!
郑泓问道:“能否先给两筒?”
“拿去。”朱国祥推过去两只竹筒。
郑泓收起茶叶和评语,作揖道:“晚生先行告退!”
这货一路飞奔下山,回家冲到父亲院中,发现父亲不在家,又朝祖父的院子跑。
其祖父名叫郑岚,见孙儿回来,第一反应就是呵斥:“怎又逃学了?你便无心向学,也该留在书院,多多结交朋友。书院学生,多为洋州富贵子弟,能与他们交好,对咱家的生意有好处!”
“翁翁,”郑泓撒娇道,“俺这次回家,却是有正经事。”
“你除了吃喝玩乐,还有甚正经事?”郑岚没好气道。
“这是茶叶,”郑泓先把竹筒拿出来,又递上那张纸,“这是山长与陈先生品鉴茶叶之语。”
郑岚仔细把评语看完,半信半疑道:“此茶真有那般好?”
郑泓说:“俺却没品出来,但先生们说好,肯定是极好的。就算不好,也必须说好,否则就不是君子。”
郑岚被这话逗乐了:“哈哈,确实如此。君子就该喝君子茶,若喝不来君子茶,便不是什么真君子。世间真君子虽少,伪君子却多。而伪君子越多,君子茶就卖得越好。”
郑泓又指着散茶二字:“翁翁请看。”
郑岚立即打开竹筒,倒出些茶叶在手心,仔细观察闻味道:“确实不是蒸出来的,而且香味不闷。若是能当散茶卖,就不用瞒着茶马司,可以省下许多税息。当官的都迟钝得很,咱家还有公人在司里,得磨磨蹭蹭好几年,等君子茶行销洋州了,他们才知道来加税。”
郑岚又让家仆烧水,问道:“如散茶一般冲泡?”
“冲泡便可。”郑泓说。
稍冷一阵,郑岚开始品茶。
他卖了一辈子茶叶,评价精准无比:“此茶胜在一个纯字,去其苦涩,留其本味,肯定有人爱喝。”
在家里不用假装,郑泓说出真实想法:“俺觉得团茶更好喝,这种茶没甚滋味。”
“牛嚼牡丹,你晓得个屁,”郑岚斥骂两句,说道,“这两筒茶留下,俺放着待客用。对了,君子茶是谁家炒制的?”
郑泓说道:“便是那八行士子朱成功,其父竟也是隐世大儒,跟陆提学和陈先生都有交情。”
郑岚思忖道:“陈先生俺知道,是山长请来的南剑名儒。陆提学也学问极好,他们两个都赞赏,看来朱成功之父真是大儒。这就更好卖君子茶了,伱可已向他们订购?”
郑泓回答:“订了两百斤,说是此茶制作不易,不一定能产那么多。价钱也大致谈了,就按团茶的价钱,分出等级出售。”
“物以稀为贵,咱们买来以后,售价还得涨一涨,”郑岚一脸奸商笑容,“君子喝的茶,不卖贵点怎成?卖得越贵,买的人就越有面子。”
郑泓建议道:“可让工匠制作茶筒,雕刻梅兰竹菊,再刻些君子之诗,连茶带筒一起卖!”
郑岚老怀大慰,夸赞道:“这般会做生意,真是俺家千里驹!”
这一老一少,竟打算把炒茶当高档礼品卖。
有闵文蔚、陈渊做背书,出自八行士子的父亲之手,制茶者又跟陆提学私交极好,还扯上什么君子品德,而且今年的产量也少,已经具备了奢侈品的所有要素。
便是一坨屎,也能卖出黄金价格!
第118章 0113【榴莲成熟时】
陈渊受到老师杨时的影响,专门学过水利、造船、兵略知识。
这三样想要精通,都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朱国祥、朱铭父子俩,把简数(阿拉伯数字)给拿出来,又扔出一堆四则运算符号。陈渊最初没太在意,但仅仅过了几分钟,就意识到这些玩意儿有多么实用。
他本来就懂加减乘除,本来就懂分数原理,甚至懂得简单开方术(增乘开方法和天元术,要到南宋才发明出来)。
在记熟新的数字和符号之后,陈渊只用了半天时间,便从小学数学一路修炼到初中数学。不是他有多么天才,而是那些东西,他本来就已掌握,换一套新方法来表达而已。
到第二天,已经开始教几何原理。
这也是陈渊早就学过的,但朱家父子的方法,比传统表达更为直观简洁。
平面几何的变化和公式,终于让陈渊的学习速度慢下来。
中午吃饭,陈渊忍不住说:“算术虽为杂学,却几近于道,于家国天下有大益。”
朱铭这些天都在钻藏书楼,想要为推广数学寻找圣贤背书。首先翻阅的,便是历代史书的志,因为杂学都在其中。
他此刻说道:“算术不是几近于道,而是本就为道之一体。《汉书》与《后汉书》的律历志,一言: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筭数之事生矣。又言: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逸书》(古文尚书)也言:先算其命。”
陈渊说道:“《汉书》为后世史家之言,算不得圣贤教诲。《逸书》此言足矣,可以服众。”
虽然宋代有人怀疑《古文尚书》是伪作,但还没成为主流观点。
因此,“先算其命”四个字,可以作为推广数学的论据。
这四个字,可不是说要给谁算命。“先”是指上古圣王,尧舜禹治理国家,都要先立算数以命百事,创立算数来统绪天下人事。班固还在注解《尚书》时,说“命百事”是统一律度量衡的意思。
所以推行数学,并非耽于杂学小道,而是复古,是追溯圣王大道!
朱铭继续扔出论据:“孔子作《易传》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结绳记事便是结的数,圣人造字之后,就变成了数字。上古圣王,都要用算数治理百官万民。我等凡夫俗子,难道比圣贤还厉害,难道能抛弃算数来追求大道、治理国家?”
“然也!”
陈渊被轻易说服,因为他本就精通数学,更何况还有《尚书》、《易传》作为依据。
古今中外,想要传播新思想,都必须打着“复古”的幌子。
唐朝有古文运动,宋代有六经注我,明代也有复古运动,欧洲那边有文艺复兴。都是一群思想先驱,借复古来打破禁锢,借复古来表达新思想。这能迅速被大众认可,从而形成思想潮流,在社会上被广泛接受。
朱铭于是得出结论:“大道就在圣贤书中,如何治理国家,孔夫子说得很明白,《尚书》也说得很明白,必须‘先立筭数’。时也易也,上古之时,国小民寡,结绳就能记事。三王之时,国土变大,人民变多,需要用到数字。而今我大宋,疆域辽阔,民众亿兆,以前的筭数已经无法承载,须用到更为复杂的筭数。今之群贤大儒,广注六经,却无人改进算法,我辈当奋力补之!”
这个观点,确立了改进数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也是拿孔子和《尚书》来做背书。
陈渊对此非常赞同,却又叹息:“可惜科举取士,已经废除明算科。”
宋代科举改革的时候,诸科都并入了进士科,专门考数学的明算科被取消。如今只有明法科得以恢复,主要考律法,顺带一丢丢的数学题。
科举不考,数学不兴。
除非有人造反成功,强行把数学添加到科举考试当中。
吃过餐饭,校工来收拾碗筷,陈渊继续做几何练习题。
郑泓跑来拜见:“朱相公,大郎,家祖设宴邀请二位,商量君子茶的买卖事宜。”
“可以,”朱国祥问,“哪天赴宴?”
郑泓说道:“接下来几天都行,只看两位哪日有空闲。”
朱国祥说:“就明日正午吧。”
“恭候两位大驾。”郑泓高兴道。
郑胖子都走了,陈渊依旧在埋头做题,时不时的请教解答方法。
父子二人,金手指在身,对学过的东西记忆清晰。但难免忘了传授某个公式,陈渊提出问题,他们再把公式给补上。
就陈渊的学习速度,最多一两个月,便能基本掌握平面几何,毕竟他本来就有相关知识基础。
翌日上午,父子俩结伴下山。
刚走到书院门口,就看到两架竹舆停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