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489节
一句话,以这支赤巾军前锋部队为饵,将薛延陀军吸引到恒山山脉,是一种双赢行为。
李明赢两次。
从苏定方、薛仁贵以降,每一位赤巾军士兵都很清楚自己“鱼饵”的职责,并且忠实地执行着拱火勾引战术。
执行得有点过于成功了,把铁勒人的无明业火都给勾起来了,乃至于也动起了把这些恼人的苍蝇一口吃掉的心思,主动把赤巾军往远离辽东的恒山方向驱赶。
双向奔赴了属于是。
“末将这就去追!”
薛仁贵好像突然恢复了体力,恭恭敬敬地向两位老前辈一拱手,就像弹簧似的要往山下跑路。
真是见了鬼了,未曾想命不该绝,今天还不是他壮烈牺牲的日子。
那么他刚才抛弃晚辈的礼节,对老前辈苏定方直抒胸臆,到底是干了些什么……
前倨后恭的薛仁贵同志此刻只想从恒山的峭壁上一跃而下,离开这令人尴尬的星球。
“不必了,老夫刚才开玩笑的。”
李靖轻轻抖了抖马缰绳,坐骑便听话地挡住了薛仁贵的去路。
“你们辛苦了,先下去休整,接下来的战斗就交给我们吧。”
说着,他却是自己先下了马,和副将交代了几句。
副将又将主帅的指令下达给了号令兵,“转译”为旗语和鼓号,层层下达给了他带来的援军。
行云流水地做完一系列安排以后,李靖便缩起了手,和老苏小薛一起蹲进了壕沟里。
三个人面面相觑。
苏定方忍不住问老领导:
“那您怎么不去追?”
李靖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
“你是当武侯卫当傻了?哪有主帅冲在第一线的?”
说着,他摸着自己的屁股嘟囔着:
“还好老夫肉多,这烈马从山上蹦下来,差点没把我这把老骨头震碎了。”
帅气的登场也是有代价的。
“噗……”
小薛差点没忍住笑。
久闻李卫公大名,没想到这个让陛下都忌惮不已的功勋老将,其实是个逗比小老头。
老苏瞥了小薛一眼,嘴角一勾:
“禀报李卫公,我替咱辽东发掘了一位未来可期的将才,便是这位薛仁贵薛将军。
“年纪轻轻不但指挥得当、战法灵活、作战果敢,而且还很尊敬师长,谨守礼义廉耻,实乃有才又有德的典范。”
薛仁贵嘴角一抽,缩到了壕沟的角落,脸上的笑容转移到了苏定方脸上。
“你们都是好样的,能抵挡这么多敌人这么久……”
李靖又是欣慰又是心疼。
因为勾引薛延陀的战术实在太成功了,不但提前把敌人吸引到了恒山一线,而且吸引来的敌军数量也远高于预期。
老苏小薛,带着这个把千人,竟硬是在几十上百倍的敌人的轮番猛攻下,守住了阵线。
这也得亏来支援的是治军有方的李靖。
换作别人,从东北到云州这一路千里迢迢赶来,少不得耽搁几天。
等到了地方,连吃席都赶不上,薛延陀军更是早就离开云州,愉快地重回南方劫掠去了。
这时,李靖手下的传令来报:
“报告主帅!我军前军已经就位,将敌军驱逐出了这座山头!
“大部队正在山顶待命,请下达指示!”
这位传令兵很有精神,几乎是吼着在汇报,很快吸引了苏定方和薛仁贵的目光。
他俩好奇地打量着传说中的“援军”。
对方的相貌和华夏人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但他的汉语带着奇特的口音。
肯定不是来自汉地,但也不是草原胡人的口音。
除了相貌和口音以外,这位传令兵的身材比普通的辽东人要矮小一些,制式盔甲披在他身上晃荡晃荡的,不是很合身,有种小孩穿大人衣服的滑稽感。
他的脸庞也比辽东人精瘦,颧骨凸出,脸色蜡黄。
然而,他的一双眼睛很有精神,比朝气蓬勃的辽东人还要有精神,简直在发光。
过于“精神”的精神头,搭配上瘦小的身材和有些菜色的面庞,让这位传令兵显得有些“轴”。
李靖几乎没有花费时间思考,非常流利地下达进一步的作战指令:
“不可打草惊蛇,让前军停止进军,就地构筑防线。
“左军从西、右军从东,沿山脊包抄敌人后方。
“中军作为预备队,不动。”
“是!李明殿下的恩情还不完!”传令兵很有精神的应答着,手脚利索地向后方的山顶挥舞令旗。
不一会,从山顶的左右两条小路,各杀下一队步兵。
刚才骑兵走得太快没看清,苏定方和薛仁贵这回仔细观察步兵才发现,这支援军好像……有着微妙的“特点”。
援军虽然穿着赤巾军制式的铠甲,戴着辽东标配的头盔,士气也和赤巾军一样高涨。
但苏、薛总觉得,他们和“传统意义”的辽东赤巾军有着微妙的区别。
区别之一就是外貌,那些士兵和传令兵一样身材瘦小、脸色蜡黄,好像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最近才吃了几顿饱饭。
区别之二是面相,仔细看来,他们和华夏人还是有着些许区别的,比较明显的就是腮帮子更大,大约是因为语言不同、发音部位有所差异,导致的后天面相差异。
区别之三则是精神,这些战士太有精神了,个个眼里有光,斗志甚至比赤巾军还要昂扬,一看就很轴很不好惹。
不过这两支军队之间有所区别也很正常,并没有出乎苏定方和薛仁贵的意料。
因为这支援军本来就不是赤巾军,并不来自辽东。
辽东再怎么发展也就两块地的体量,并没有藏人口,这三千赤巾军“诱饵”确实是辽东压箱底的兵力了。
不可能凭空刷出这么多火星兵。
很明显,这些援军不是辽东人,他们甚至不是华夏人。
而是高句丽人。
李明在高句丽施行的殖民策略——通俗来说就是“只管做好事,放任甚至诱使高句丽统治者做坏事,苦一苦百姓,骂名渊盖苏文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但控制了高句丽的经济命脉,渗透了该国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还在当地赚取了巨量的声望。
当地人对李明已经到了顶礼膜拜(字面意义,比如为他修生祠)的程度,连带着对“辽东”和“赤巾军”都信任感爆棚。
在房玄龄和李靖这对绝代双“狐”的运作下,高句丽人踊跃加入赤巾军,并在当地接受完整训练。
在苏定方和薛仁贵大闹河北的这段时间,李靖在高句丽也没闲着,干的就是征兵和训练这两件事。
有当时代最强军神(李世民除外)坐镇后方,有人数不输薛延陀、战斗意志更远甚于对方的优质人力池。
双倍的快乐,才能让李明快乐地下定决心,放心大胆地投入辽东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三千子弟兵,以为诱饵。
但是几万人力易得,而几万战马难觅,这也是李明将决战战场设在恒山,扬长避短打山地战的根本原因。
什么?你问敌国在自家征兵搞训练,高句丽摄政渊盖苏文怎么看?
他拿手机看,没有手机就看不了。
渊盖苏文也好,其他贵族酋长也罢,旧有的高句丽统治阶级彻底失去了对自己国家的控制,已经不能仅仅称之为被架空了。
而是被养猪。
被李明故意提供的贿赂圈养在自己的宫殿里,听不见也不敢听外界的杂音,自然管不了那么多。
“后续的高句丽大部队还在前来增援的途中,大约还有十万人。”
李靖向两位手下简单地介绍大致情况:
“我们先从喜峰口穿过燕山进入河北地区,天寒地冻,多花了些时间才穿过平型关,来到此地。原本可以再快一天。”
苏定方从这短短一句话里听出了门道:
“十万人,长途奔袭,后勤怎么解决的?”
薛仁贵一听也是:
“从喜峰口到恒山,少说也有一千多里。十万人的军队人吃马嚼,民夫至少得要四五十万吧?
“粮草辎重、人员筹备,需要不少时间啊!”
根据他当年在营州的经验,安排几千士兵出征邻近的高句丽,光是等待民夫把粮食运到位,就得等好久。
可以说,行军速度最大的制约因素不是士兵的两条腿不够快,而是四个轮子的辎重车辆太慢。
而李靖组织规模庞大得多的远征军,千里奔袭,居然能够及时赶到战场。
而从士兵的精神状态来看,还全程没有出现后勤问题。
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速度和调度能力。
换作薛仁贵来,十几万士兵的吃喝问题,光做一份后勤计划就能让他头皮发麻。
这就是天下第一神将的恐怖之处吗……
“后勤辎重啊……”
提起这个话题,李靖的表情微妙了起来:
“后勤和民夫,自然是准备了一些的。”
这话说的,就很有艺术含量了。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从钢七连到合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