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宋为王十三年,方知是天龙

大宋为王十三年,方知是天龙 第80节

  “燕王?宋国的燕王?”中年文士露出思索神色:“为何要与他前往东京?”

  李青萝怎好说赵倜主动提起,自己也希望女儿跟着他走,嫁入王府跟着沾光,说了只怕对方会直接一掌拍死她,此刻思来想去找不出理由,只好拿自家的事情做挡箭牌,说女儿知道真正身世,心中难以承受,正好燕王剿匪路过,结识后往东京散心。

  中年文士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我往东京看看,若是她资质尚可,便带她走,令她学武,今后做为我李氏一脉的传人。”

  李青萝闻言心内不觉一跳,感到美梦即要落空,学一身武艺又能如何?岂有嫁入王府更好!

  她小心翼翼地道:“我父无崖子不是已经继得逍遥派门户,是南唐李氏一脉传人了吗?”

  中年文士嘴角露出些微不屑:“那蠢材脑袋里都是些乱七八糟事情,杂念太多,只有小聪明,哪得真慧智,算什么我的传人,何况逍遥派是逍遥派,我南唐李氏一脉是李氏一脉,不能混做一谈。”

  李青萝听不懂对方意思,但也不敢继续询问,唯唯诺诺称是。

  中年文士扫了她一眼,再不说话,转身往门外走去,又使出那移形换位的身法,几息之后便消失远处不见。

  李青萝心内琢磨,也不知这人说的真假,就算真的是自己祖父,武功臻至化境,但也不能坏掉她的美梦,她这一生不顺,父母抛弃,学武不成,遇人不淑,平素便是瞅什么都不如意,此刻就想靠着女儿改换门楣,换一种活法,怎能叫人破坏了,谁都不能挡路。

  想到这里,她咬了咬牙,急忙铺纸研墨,给赵倜写信,将这件事情一五一十地写上,然后用蜡丸封好,坐下思索,想派谁前往东京报送。

  她自己不能去,对方已经认得她,路上遇见洞悉意图再直接打死,那就只好派人送信,可得派个和赵倜或其手下熟络的,不然王府何等地方,侯门都深似海,王府只怕连大门都靠不近前。

  想了片刻,似乎只有小丫鬟幽草与赵倜一行人熟悉,便起了身,到门外谨慎观察一番,径直前去寻找……

  赵倜从端王府回来后,又待了几天闲暇时光,决定北上出使辽国。

  在宫中和赵煦确定好一些商谈细节,然后回府准备。

  府中交待的事情简单,不比上回,上回离开多少有些仓促,立下事宜较为严肃。

  这次都早知道他要出使,府内人等筹备充分,王语嫣和阿朱也没上次的紧张心情。

  但赵倜还是嘱咐二女,若出府游玩,定要带上童贯郑福两人,两人不但武功很好,也有官身,遇见麻烦容易处理,二女自然答应。

  随后再隔一日,使团离开京城,往河北进发。

  此番使团内除了黄裳之外,还有赵倜的身边几人,他带了韦寒沉、周侗、王承宗还有朱初一,几个也都有官职,在名单之上。

  剩下的则是各部低级官员,员外郎,军器监使等等二十多个,还有禁军军兵一百名。

  出了京畿路过黄河往定州路进发,不日进入定州境内,到了州城门前,苏轼正带着一众官员在列队迎接。

  赵倜并不是第一次见苏轼,早在宫中之时他便认得,此刻观瞧这位东坡先生面容依旧清俊,但略显消瘦,不过一篷大胡子却不见少。

  苏轼虽然出迎,态度并不热烈,赵倜支持复新法废旧法他并未怎么在意,在他眼中,两法皆有弊端,哪个都不完美。

  他在意的是赵倜牵头此事,导致弟弟苏辙接连被贬,此刻已经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这样天南海北,兄弟两人见面的机会愈发稀少,心中有些不忿。

  赵倜观看苏轼表情,知其所想,不由笑道:“苏安抚,五六载未见,一向可好?”

  苏轼道:“上回见燕王还是皇宫之内,那时太皇太后健在,朝上一片祥和,如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竟不想已是几个年头过去,人事改变,时过境迁。

  赵倜听出他话中怨气,不由摇头笑道:“子瞻,回去州衙再说好了。”

  接着进城,直去衙中坐定,茶水上来,赵倜喝了两口,慢悠悠道:“是本王和官家说的,叫子瞻随我出使辽国。”

  “原来是燕王?”苏轼讶异道:“本来下官还在静待贬谪,谁知道圣旨到来却是作为副使前往辽国。”

  赵倜看他一眼,手指轻敲桌案:“可不就即将被贬,若不出使,一路南去,直往大陆之外了。”

  苏轼闻言身体一震,道:“此心安处即吾乡,多年遭贬,苏轼已习以为常。”

  赵倜道:“你倒是心静如水,宠辱不惊,和了元和尚学了一手好禅。”

  了元就是佛印,苏轼与其相交莫逆,以往时常辩讨机锋。

  苏轼沉默几息:“燕王为何要下官一同出使?”

  赵倜想了想,道:“我记得子瞻在徐州黄州等地治水弄田,每日勤奋,颇有政功。”

  苏轼微微垂首:“往昔之事,多被人忘却,燕王记得,下官心中感动不已。”

  赵倜笑了笑:“本王知道你在那边曾发明一种食物,叫回赠肉,本王此番过来想要尝尝。”

  “燕王……”苏轼嘴角抽搐,抬起头来:“下官可以做肉,但日后此事传扬出去,倒好像下官以此媚上,奸佞行事,不为人齿。”

  赵倜摇头道:“难道除了做肉,你便对辽国一无所知?出不得力吗?”

  “这个……”苏轼闻言恍然:“下官身处定州这段时间,每每去边境巡查,对榷场交易早便熟稔,对契丹人行径也都心内有数。”

  赵倜道:“这便是了,此番可能会前往上京,其间榷场交易细节,便由子瞻你来述说。”

  苏轼起身行礼道:“下官领命。”

  翌日,使团整备完毕,开始离开定州往边境进发。

  几天之后,到达宋辽边境,一行队伍刚要往榷场方向行去,忽然听到一侧山包后,传来乱纷纷的吵闹厮打声音。

第137章 燕云十六州,风起云飞扬

  赵倜向山包方向望去,淡淡道:“何事喧哗?”

  苏轼闻言露出无奈表情:“殿下,定是宋辽两边百姓商户在那里又起争执了……”

  “哦?有边境为线,为何还会争执?”

  “殿下,那边有一口甜水井,恰好不好就打在边境中间,本来倒还没什么,毕竟百姓稀少,汲水并不拥挤,但开了榷场之后,客商云集,都就近而居,人多起来时常因为水事纷争。”

  赵倜道:“军兵不维持秩序吗?”

  苏轼苦笑道:“却有维持,但初时还好,久了便各有偏倚,有时就会动手。”

  赵倜点头:“过去瞅瞅。”

  片刻来到山包后方,果然有一口青石块垒砌的大井,两旁不少人翻滚扭打在一处,木桶扁担等物丢得到处都是。

  旁边宋辽军兵却不拉架,反而正在往下脱褪军服布甲,摩拳擦掌,看样子想要加入战团。

  两旁打得激烈,没有一个示弱,没一个后退讨饶。

  赵倜见状不由露出笑容,道了一声“好”!

  苏轼纳闷:“殿下,这般乱纪之事,为何说好?”

  赵倜看他一眼,悠悠地道:“如何不好?争执之下,难免忍耐不住一方抢先动手,若是契丹先打过来,难道我宋军宋民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与对方示弱吗?”

  “可这,这得先分个对错啊……”苏轼揉了揉额角,本来以为赵倜会呵斥军纪不严,喊停眼前乱象,然后询问详细缘由,却不料竟然叫起好来。

  赵倜道:“此种生活之事,今天你占先了,明日我来晚了,摩肩擦踵,跌撞踩脚,平时怎能避免得了?就算当下分出原由,调停两边,也并非从根源解决,只要井在,纷争便会不息,以后依然还会再有。”

  “可也不好直接动手,还要脱掉军装上前……”苏轼脸色难看。

  赵倜摇头道:“脱掉军装代表他们识得轻重,没有拿刀动枪,只用拳脚,代表他们有所理智,与辽多年未曾开战,边境儿郎血性倒是未泯……”

  苏轼闻言心中一惊,揣摩着赵倜话中意思,小声说道:“殿下……”

  赵倜看他道:“燕云之地,自古哪里?”

  苏轼一愣,随后低头道:“乃我华夏土地。”

  赵倜笑道:“这便是了,契丹占据百年,攫取无数财富,一口水井争执,难道还要阻止儿郎们动手或是防卫吗?倘若叫他们退让忍气吞声,岂不寒心?久而久之,懦弱之风蔓延,还谈何……复燕云,补金瓯!”

  “殿下所言极是。”苏轼抹了一把额头,竟有汗水沁出,时近百年,自澶渊之盟后,头一次从皇室口中听到复燕云三字!

  复燕云,幽燕之地,燕云十六州,苏轼心中不由有些激动。

  这时那撕打的宋辽两方看这边有队伍过来,骑着高头大马,脸上不由露出迟疑,纷纷跳出圈外。

  宋兵这边首领认得官服,瞅苏轼着紫色衣袍,顿时吓得一哆嗦,整座定州路就只有一人着紫,乃是经略相公,定州抚帅。

  军兵们急忙把布甲穿好,然后跑过来行礼。

  苏轼摸了一把胡须,望向赵倜,赵倜点头:“打得不错,可惜这么半天都没打赢。”

  军兵首领是个红脸膛的青年,闻言悻悻道:“对面契丹人多,若是一样的人数,早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了。”

  赵倜笑道:“你却能说大话,要知道以少胜多才算本领,真上了沙场,还能祈求对面和你人数一样多,或者比你人少方好取胜吗?”

  青年愣了愣,行礼道:“这位相公说得是,只怪小人们学艺不精,为自家寻找借口。”

  赵倜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青年道:“小人姓杨,唤做杨满盈,麟州人氏,现为边营下属巡防都头。”

  “麟州啊……”赵倜想了想:“做得不错,但下回打的时候也要讲点策略,别一味的蛮干,既然武艺不精,不能直接碾压对方,就要动动脑子想想怎样才能取胜。”

  “是,小人明白!”青年用力点头,虽然不知赵倜是何身份,但看着经略相公陪在一边,显然官职更大,此刻得到肯定,心中有些激动。

  赵倜踏马向前走去,那些契丹人眼怀警惕,纷纷后退。

  赵倜笑了笑,握着马鞭一指:“争斗归争斗,不得动刀动枪,不得无赖不认,输的自然当日排后,不服明天可以再来打过。”

  契丹军兵里一人道:“你是谁?有何本领定下规矩?”

  “我有何本领?”赵倜嘴角扬了扬,对旁边周侗道:“拿弓箭来。”

  周侗急忙递过宝雕弓白翎箭,赵倜抽出三支白羽,一起搭在弓弦之上。

  契丹人见状不由大惊,刚才的军兵喊道:“你都说了争斗不能用兵器,怎么还……”

  赵倜摇头一笑,羽箭直指青石井,就听“嘎吱吱”动静,弓挽如满月,瞬间白光便如流星一般齐发出去。

  “砰”地一声炸响,根本不分先后,三支羽箭全部射入了青石棱内,入里几乎一半还多。

  契丹军兵和那些商户百姓立时脸色大变,石棱乃是青石棱角交接处,极为严实紧密,平常就算用刀划都不容易划开,更别说拿箭射进去了,而且还没入这么深。

  苏轼在旁脸色震惊,开口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赵倜望着契丹军兵:“我立规矩,自然有立规矩的本事,你们若能,也可立下规矩。”

  契丹军兵面面相觑,刚才那军兵道:“你这宋人好本领,我们确实不能,既然你有本事立下规矩,我们遵守便是。”

  赵倜微微一笑,军中立规,看的就是本事大小,拳头大的说了算,且不同于江湖,看的是枪马娴熟,战场武艺。

  他勒转缰绳,掉头往那边榷场行去,后面队伍跟上,苏轼道:“殿下这般本领,真叫下官心生佩服。”

  赵倜道:“子瞻所作的江城子一词中,不也是亲射虎,射天狼吗。”

  苏轼道:“惭愧,下官虽然也能骑射,却哪有殿下威武。”

  赵倜瞅他一眼:“不过本王文才不成,没子瞻你名播天下啊。”

  苏轼闻言脸上出现一丝谦逊,心中却暗想,对方确实没有什么文声,以前在朝时听说这位不爱读书,宫内几乎不学文章,却是可惜了。

  他道:“哪里,哪里,殿下实在是过奖了。”

首节 上一节 80/1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大秦异姓王,开局结拜始皇帝

下一篇:大明:我给朱棣造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