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315节

  收到了两千多份批驳书,就相当于收到了两千多份效忠书,郑森心里更有底了。

  能把批驳书交到他手里的,即便不是北河的京汉高门,衣冠士族,至少也是乡野之间一家有二三百亩地的地主。

  这些人掌握着整个北河的舆论,只要他们愿意把莫子布批臭,那莫子布在北河乡野的形象,就一定是恶臭无比的。

  “陛下,这批驳的重点,就放在莫贼乃是北人,丧家之犬反想鸠占鹊巢,把咱汉人都变成明人奴隶这两点上吧。”

  郑森第一次以商量的语气跟黎维祧说着话,当郑主实力受损的时候,就到了他们往左站,利用后黎朝朝廷的法理稳住形势的时候了。

  “可。”黎维祧笑着点了点头,“一切就由大元帅定夺。”

  “陛下,总国政。既然要让全天下都来批驳,不如把三十六年的科举试题,就定为批驳莫贼吧。

  只要批驳的鞭辟入里,使莫贼愧而不敢对天下人者,都可酌情授予官职甚至高中。”

  后黎朝到了此时,除了一个小小的专门服务于黎维祧的宫监以外,连朝廷的建制都已经没有了。

  是以连幕府参从阮儼这样的郑主大臣都不需要兼任黎朝的官位,直接就以参从的身份在大朝会中发言了。

  而阮儼口中的三十六年,就是指黎维祧的景兴三十六年,即明年1775年。

  这后黎朝的科举也是三年一届,明年景兴三十六年正是大比之年,所以阮儼才这么提议。

  “陛下,参从之言有理啊!三十三年的大比录取各地才学之士甚少,不过二甲两人,三甲十二人而已,明年可以考虑多录取一些。”

  郑森接着参从阮儼的话就说了起来,这北河的盘子不大,总共不过五百多万人,所以科举的规模自然不能跟北面比,要是录取的人多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蛋糕可以切。

  所以北河的科举,历来就不会出现把三鼎甲、一甲进士,二甲同进士,三甲赐同进士等都录取满的情况。

  而是会按照考生的实力,考官觉得你有庭元(状元)实力,就会把你点为状元,有一甲进士的能力,你就是一甲进士。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假如朝廷拿出来分的蛋糕太少,就会发生一届大比就录取七八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情况。

  景兴三十三年的大比(1772),就属于这种比较惨的一年。

  而郑森现在让阮儼放出话来,要把批驳莫子布当做明年科举的试题,又要扩大进士的规模,实际上就是在向下面让好处。

  只要北河的京汉高门,衣冠世家愿意跟着郑森走,那就大家都有官帽子。

  “如此甚好,如今全天下士人都在批驳莫贼,当然要多多擢拔忠义之士,如此明年大比之后,朝廷一定会众正盈朝的。”

  黎维祧还是笑呵呵的答应了,演橡皮图章这位爷已经演了几十年了,属于得心应手的那种。

  反正他后黎朝除了这座王宫,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利益了,要给下面人让利,那让的也只能是郑家的利益,他犯不着阻拦。

  郑森大为高兴,他的官帽子可不会白给,好处给了下面的京汉高门,那这些高门大族就要出丁出粮,帮助他去对付莫子布了。

  而郑森在启动舆论机器要把莫子布批烂批臭的时候,莫子布自然不能一点也不反抗。

  他只是想把北河有自立倾向的人找出来处死,并不是要把所有北河京汉高门都干掉。

  所以莫子布也必须要出来抢夺舆论阵地,至少要将其中愿意归一的,挑选出来作为基本盘。

  于是,我莫大王把自己关到了会安的行宫中,开始不断复盘这几百年来安南的历史,以图找出其中能站住脚的大道理。

  不得不说,我莫大王作为一个P社战犯,自初中起就喜欢在作业本上地图开疆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基本的历史逻辑,他还是非常明白,甚至可以说有些精通的。

  就在他面壁的这段日子,莫子布逐渐理清了整个历史的脉络。

  这历史上自静海军节度使吴权自立开始,对于狭义上的安南,也就是北河来说,最大的威胁,其实不是北面的朝廷,而是南面的占城国。

  自东汉区连杀官造反之后,这一地方就开始变成国外了。

  此后虽然刘宋、隋朝都有重新收复,但当地内核属于南亚系的占城文化已经完全压倒了汉文化,形势无法扭转了。

  是以自吴权自立开始,安南汉人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南亚系占城文化的不断冲击。

  而当时,经过南诏占领安南都护府后的大屠杀,原本生活在安南的数十万汉人只剩下了十来万。

  而他们面对的占城人则数以百万计,单靠自己,根本无法对抗。

  于是,这些安南汉人找到了九真郡,也就是清化、乂安地区生活的大量芒人作为同盟。

  芒人是一系列非常复杂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晚期的部落统称,他们有土生余于当地的人,但大部分是骆越人南迁形成的。

  以今天中国的眼光来看,他们可以被看成百越的一员,主体的民族应该是以各种苗人和壮侗族人为主。

  在静海军自立前后这段时间,芒人经过两汉的融合,已经相当汉化。

  他们从长相到生活习惯都与安南汉人相似,迥然不同于黑面、卷发带有明显东南亚矮黑人特征的占城人。

  因此两个族群,具有天然亲近的可能。

  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同盟与合作,芒人需要安南汉人的文化和先进耕种养殖技术,甚至是文字。

  安南汉人需要数量多达几十万的芒人一起对抗长相、肤色、人种和文化都不同的占城人。

  于是,此后几百年中,除了偶尔面对中原王朝的试图收复以外,安南的主旋律,就是安南汉人与芒人合作对抗占城人。

  这情况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到现在,安南汉人先败后胜,一步步将占城人基本打的亡国灭种。

  而在这种不断的融合与冲突中,越来越多的芒人下山进入了红河平原与安南汉人杂居,他们不是汉人胜似汉人,迫切需要一个身份认同。

  而安南的汉人也一样,他们也需要赶紧将自己和北面的汉人区分开来,不然朝廷就总有收复的他们的欲望。

  这些人跟占城人打了几百年,靠着自己打拼辛辛苦苦才有现在的家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当然不肯回归。

  于是,他们等到了一个天赐良机。

  那就是北方的蒙元起自草原,几十年间竟然打下了一个世界帝国。

  他们最大的功绩,不是西征打的欧洲人鬼哭狼嚎,彼时东欧一贫如洗,打下来了也不算什么。

  他们最大的功绩,其实是灭掉了南宋。

  作为罗马帝国覆灭后,以南宋为代表的汉文明,几乎可以称得上全世界绝对的文明灯塔,是人类的至高地。

  南宋的灭亡,也是汉文明第一次彻底遭遇倾覆的重大挫折,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东方,南宋的灭亡,神州的陆沉,极大冲击了东方人的精神世界,让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的文明会何去何从。

  历史上甚至发生过倭国儒生因为南宋的灭亡而觉得天地倾覆,最后选择自杀的事情发生。

  而恰恰在这时候,统治越南陈朝出了兴道王陈国俊这么一个人物,此人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中的异数。

  因为在此之前,除开中国以外的高丽、倭国和安南,从来就没出现过这么牛逼的人物。

  其雄才大略,治军严谨,爱护士卒,善待百姓,从不因私废公,掌握国家大权一不篡位,二不贪腐,简直就是武将楷模的化身。

  此人的军事能力肯定低于韩白卫霍、李靖李勣、徐达蓝玉常遇春、岳武穆、戚爷爷这种天生神将,但在国家民族的道德上却几乎是个完人。

  加上他只是低于神将,但比起其他著名军事家,还是不遑多让的,所以这个福建移民子孙得以两次击败蒙元,保住了安南的江山。

  战胜蒙古人后,整个安南之地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陈国峻甚至放言说神州陆沉,名教唯存南国,把自己当成了儒家文化的最后守护者。

  在这种言论的影响下,安南汉人与汉化的芒人迅速走到了一起。

  他们因大多居住在以京城升龙,也就是河内周围,开始自称京人华民或天南汉家,大力推进汉喃字改革和传播,这就是越南京族的起源。

  而既然开始形成统一的族群认识,那么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语言了。

  京人从上下层都说交趾汉话开始不断下沉,逐渐变成只有上层高门能精通汉语,而下层则开始通用带有古百越口音的俚语土话。

  同时,大量的京汉高门发现,把握住汉语这门技术不往下面传,可以非常利于他们垄断知识,加固小圈子,固化阶级让下面的牛马极难冲上来。

  于是,这些狗东西开始集体玩上车就焊死门的操作,他们严格把持汉语的教育权,别说推广,就是你想学,他们还不教呢。

  就这样,安南的京汉高门终于走向了学阀世家这条路,他们从中攫取了大量的好处,下面盘剥底层,上面架空大王,成了安南的真正统治者。

  面对这种情况,陈朝从陈艺宗所在的1370年左右开始,疯狂推动本土化,企图通过全员越化,来打破京汉高门对于上下的把控。

  陈艺宗下令,国中人衣冠、制度、言语、文字皆不从北国,而不从北国,就是要抛弃汉文化。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陈艺宗甚至下达了‘诸军民不得服北人(中国人)衣样,及效占(占婆)、牢(老挝)诸国语、服饰等’这种极为疯狂的命令。

  在这种疯狂的决定中,安南迎来了惊天骇浪,陈朝风雨飘摇中,陈艺宗宠信重用表弟胡季犛,把他当做刘瑾、魏忠贤那么用。

  陈艺宗企图用自己的亲表弟来完成他化汉为越,打破京汉高门对国家垄断的政治决策。

  

  胡季犛手段高超、心狠手辣,果然如愿压制了京汉高门,极大摧毁了安南的汉文化,但他最后也把陈朝连带着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

  此进程中,不肯越化的京汉高门开始了绝地反击,他们抓住胡季犛篡位陈朝这个罪状,不断到北面的大明去告状,请明成祖朱棣制止这一行为。

  所以实际上,明成祖的征安南之役,并不是表面上看被胡季犛打了脸之后的一怒兴师,而是一次汉文化的拨乱反正。

  是以明军打下河内,擒拿胡季犛之后,就有‘耆老千一百二十余人诣军门,言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

  这并不是明朝的自吹,或者搞出来的面子工程,而是被陈艺宗和胡季犛丧心病狂吓坏的安南汉人真正心愿。

  同时,明军在安南一地,客军,也就是从国内调来的军队仅仅一万余人,其余驻军,都是在安南编户齐民后,本地人组成的卫所军。

  而明成祖朱棣策略也很简单,明军占领安南之后,虽然安南人的反抗一直存在,但都成不了主流,我大明富有四海,有的是钱跟你耗。

  老子就在安南跟你们这些越人化的京人打治安战,打个三几十年,花个一两千万两白银,把你们这些有反骨的家伙都耗死之后,安南就稳了。

  所以,当时黎利虽然起兵了,却一直被逼到安南和老挝的边境打游击,如同丧家之犬一般四处流浪,根本不是主流。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来朱棣固执的五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使得朝廷上下对不断在安南砸钱颇有微词。

  二来朱棣没想到他逝世的这么突然,什么都没安排好,就突然病逝。

  此后勉强有点眼光的洪熙皇帝又突然病逝,帝国落到了猫奴皇帝明宣宗这傻子手中。

  这位顶着好圣孙的名头,心里崇拜却不是他奉天靖难的爷爷,而是曾祖父洪武大帝,把他妈朱元璋的一切,当成金科玉律。

  这个眼光短浅的傻子,根本没意识到他爷爷永乐大帝在安南进行的这一切,对于整个汉民族的重要意义。

  咱们可以说,洪武大帝确实伟大,但也吃了出身低见识少没文化的亏,他的眼光,其实是远不如他儿子朱棣朱老四的。

  明宣宗朱瞻基崇拜曾祖父,心里一直记着安南是朱元璋定的不征之国,如今徒耗钱粮不划算。

  同时,不肯在安南继续砸钱,甚至是不同意继续保持国家对外征战模式,一门心思想要限制皇权、勋臣军权,企图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的以三杨为首的儒家士绅,也不断在朱瞻基的耳边只说困难不说好处。

  于是,朱瞻基有了放弃安南的念头,他希望能通过建立一个亲近明朝外藩政权,让明朝从安南抽身,不用每年砸一二百万两的军费。

  结果,明朝在安南的治安战,正打到最胶着的时候,下面的将士还在奋勇杀敌,上面的皇帝却想退,把他们的根给断了。

  这个消息传到安南,直接就让所有人炸锅了,这可去尼玛的吧,你皇帝都不打了,我们这些牛马还跟你混个毛!

  于是,大量人心开始倾向黎利,硬生生把他从一个只有几百千把人的山大王,抬成了南国京汉的希望,再也无法剿灭。

  然而即便如此,黎利之后也还花了十几年时间,在安南杀的人头滚滚,才使得所有人放弃归国,又开始自成一体。

  此后,后黎朝就开始不断继续推行越化政策,从汉时就在交趾通行的交趾汉语,终于在后黎朝变成了只存在于书本知识上的死语言,连安南上层京汉,也开始说越人语了。

  再之后,越南汉文化在阮褔映依靠明香人复国后稍微恢复过一段时间,但汉语完全成了死语言无法改易。

首节 上一节 315/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