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343节
那人还待再说,方才张口便是让天地会杀人全家的士子又说话了。
“邀宠也罢,支持谁也罢,不提华夷之辩,世间之事,终究逃不过一个利字。
旗人以一百万民占了天下官帽子的七成还多,若是没有这些人在,一如昔年大明之时,咱们就相当于多了七成官帽子,岂不美哉!
就如同刚被杀的德保德制台,他是个什么水平,大家不清楚吗?
我敢说四书五经他都没有通读过,要是个汉人,童生试他都过不了,但就因为是旗人,方得以轻松走上一省封疆的位置。
要这么看的话,咱们天下汉人士子心向莫大王,也没什么不对,至少他手里没有一百多万不事生产,全靠咱们汉人养的旗人。”
房间里再次陷入了沉默,有人问道:“张兄如此说,就不怕被人知晓吗?”
张兄嘿嘿一笑,“这世道,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就算有什么差错,也能将美名留在青史,如咱们岭南的三忠公一般。
我有何惧,只要莫大王愿意入广州,我就敢去投靠。”
众举人听完,也无再交谈的兴趣了,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
。。。。
两广总督署衙,两广总督永贵只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太他妈骇人听闻了,我大清立国以来,还从未发生一省封疆被当街杀死的事情。
心腹幕僚苦苦思索,随后对永贵说道:“事情肯定是瞒不住的,制台大人快刀斩乱麻吧。
若是等到阿桂将军,内大臣福康安等到了,万一有人落井下石,咱们就危险了。”
永贵担心的就是这个,现在他还是两省一把手,可以把事情控制在自己的范围中,万一阿桂、福康安或者乾隆派了什么人来,他就危险了。
“那该如何快到斩乱麻呢?”永贵问道。
“下面不是捕了很多山贼水匪上来嘛,那他们就是逆党,在下去为老爷好好审问,一定会问出刺杀德抚台的头目。
另一方面,请杨宁将军调动驻广州八旗,把城内确定是逆党的地方扫荡一空。
争取在阿桂将军他们到之前,把案子给结了,至于真凶,慢慢抓就是。”
永贵懂了,这是要让被抓住江湖人当替死鬼,然后再搞些表面工作,尽量把德保塑造成真的死于意外刺杀,不是莫五有计划搞的。
这样快快结案,把自己从危险中摘出来。
永贵突然意识到,他的上任李侍尧,也是用的这种办法吧。
玛德,这粤省的刁民实在是太多了。
只不过想是这想,但永贵的身体很诚实,“那广州将军杨宁能同意帮咱们忙吗?”
幕僚呵呵一笑,“这哪是帮咱们忙,想当初,杨将军,前任李制台,粤海关督监李文照,他们沆瀣一气,上下其手。
现在李文照督监因高云从案被锁拿进京,李制台被朝廷找回,眼看也是有问题的,现只剩杨将军一人,他恐怕巴不得咱们帮他扫除痕迹呢。”
永贵一听也对,立刻点了点头,“你去安排,从重从快解决问题。”
第353章 莫氏归乡,粤西风动
雷州府,海康县,东岭村,莫氏祖祠。
这间小小的祖祠附近,汇聚了数万人之多,打着大大莫字的红底黑字旗高高飘扬,鞭炮声几里外都能听得到,光是舞狮、鼓乐的队伍,起码就有几十支。
一路上,全是运送猪羊鸡鸭的队伍,整个海康县的厨子,似乎都汇聚到了此处。
而听到莫氏要在东岭村摆酒,只要来祖祠前说句好话就能入席的消息传开,更多的人还在络绎不绝来的路上。
这一代的莫氏族长莫在德,他特意带了个大帽子把辫子盘在了帽子里面不让他露出来,不断来回走动掩饰心中的激动。
“沈塘镇的宗亲来了没有,他们是大宗,要是大侯爷到了他们还不来,可就要失礼数了。”
“来了,来了,沈塘镇九叔爷昨天就来了。”
“廉州、钦州的宗亲来了没?他们隔着安南近,咱以后要去安南当王族了,可要靠他们开道。”
“也来了,昨日晚些到的,来了足足九十人,不过一路风餐露宿太累,尚在补觉,我这就去叫。”
“琼岛的宗亲呢?特别是千户房的宗亲。”
“来了,正要来拜见叔祖呢。”
莫在德大喜,“好好好,赶紧让宗亲们的长辈都进来,我们好安排接见。”
说罢,莫在德好像想起来什么似的,眼神变得凌厉了起来,“知府和知县那里,怎么说?”
“打点好了,知府一千两,知县五百两,两人脸都笑烂了,还说要帮咱遮掩遮掩。”
所谓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也要看地段,广州府的知府和南海、番禺的知县,自然是有这个能力的,其中南海知县光是规费一年就可以从各商会收到七万两之多。
但粤西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你就别想了,雷州知府一年钻天打洞的想法贪污,也不过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已。
府县同城的海康知县就更惨了,搞不好还要亏本,所以两人收了钱,还是挺高兴的。
“哼,算他们识趣,不然老子现在就攻下府城,叫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莫在德一脸的得意,似乎他这么个屁民随时能威胁到知府老爷似的。
呃,实际上还真可以,此时的粤西比后世的宗族气氛更重,包括湛江在内的大雷州半岛总共不过六十余万人,以莫、陈、周、蔡四大姓为主。
这四姓又不断联姻,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民系网络。
特别是莫姓,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分布极广,雷州府六十余万人中,姓莫的起码有十一二万。
这些莫氏子弟散布各处,平日里确实不会对官府造成多大的威胁,大不了就是搞出些乡间械斗而已。
但有个前提是,你千万不能让他们中出现一个大家都认可并尊崇的领袖,一旦出现这样的领袖,地方上的麻烦就大了。
而按理说是很难出现这么一个人的,可偏偏莫子布横空出世,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就让雷州知府头大无比了,有莫子布在,他一声令下就能动员整个莫氏的族亲,是真的可以冲进雷州府把他给打死的。
所以,那还能怎么办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钱落袋,再想办法跑路吧。
“高雷廉三府陈氏宗亲,前来拜会!”又是一阵炮响,打着各色陈氏旗帜的队伍从远处迤逦而来。
其实原本陈氏和莫氏不算太亲近,双方村斗打的头破血流的时候可不少,就是陈氏内部,也有客家系,闽南系,土生系等各个分支,不算团结。
但同样的道理,有了莫子布之后,陈氏和莫氏突然就亲近起来了,同时他们陈氏内部也亲近起来了。
只能说,历朝历代严禁地方大户豪强是有道理的,特别在宗族观念相当重的地区,一姓出个豪杰,稍微心思不正,就会变成整个地区的灾难。
莫在德大笑着迎了出去,与陈氏公推的族长亲热的交谈了起来,这两姓能占到整个雷州府快一半的人口,只要他们团结起来,想把他们按下去,就只能从外省调绿营兵来打了。
莫子潢终于登上了故乡的土地,那一瞬间,没来由的,看着人山人海的族亲乡党,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而汇聚在东岭村的莫氏和陈氏乡亲们看到一身过肩蟒袍,束发戴网巾的莫子潢,以及身后一队身穿鸳鸯战袍头戴朱漆勇字盔,打着红底金日大旗的兵将,也哭声震天。
不少人学着老族长的样子把辫子盘进了帽子里面,脸上带着几分羞愧。
莫子潢捧着一个楠木盒子,盒子上用白帛布挽成花一样系着。
“兄长,老祖母在此,弟尊其遗训,送她老人家回乡,归葬于曾祖老大人坟茔之中。”
莫子潢口中的老祖母,正是河仙开埠之主莫玖的母亲。
当年莫玖下南洋之后,母亲思念他成疾,于是莫玖又冒险派人回家乡,将母亲接待河仙奉养。
莫母百年之后留下遗训,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归葬故乡,与莫玖的父亲莫仕平夫妻死则同穴。
因此为了这个愿望,莫母逝世后,莫玖没有选择土葬而是火葬收集骨灰,然后一直没有下葬。
莫在德虽然快七十了,但按辈分确实是五十岁不到的莫子潢之兄长,谁叫后者这支人又能活生儿育女的时间还晚呢。
莫在德赶紧让一个看上去有些憨厚的男子上前,男子看着莫子潢兜头就是一拜,口称叔祖。
当年莫玖南下时,大陆上还留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这称他为叔祖的憨厚男子,正是莫玖大哥的后人。
随后,莫母的骨灰以舞狮开道,放置到了祠堂中,等个能动土入葬的黄道吉日再合坟。
这就是子孙能干的待遇,莫母这样的女人,在此时也能堂堂正正的进入祠堂中。
莫子潢此后,便进入祠堂祭拜祖先,按照一国之主的待遇,献上猪牛羊三牲,供祖先血食。
祠堂内外的莫氏族人,又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寻常的小门小户,可没有让祖先血食猪牛羊三牲的权力。
莫氏在后世算是绝对的小姓,人口不过两百万上下,但是在粤西,特别是雷州半岛的和海南岛,则是相对的大姓。
这一支莫氏的祖宗,一般都会追溯到号称岭南第一状元的莫宣卿身上。
此君生活在唐宣宗时期,虽然生平事迹被加工太多而显得有些神叨叨的,但无疑确实是岭南莫氏,甚至岭南人的一块招牌。
不但雷州半岛的莫氏和海南岛莫氏奉他为祖宗,越南陈朝状元莫挺之的安南莫氏,也奉他为祖宗。
这么说来,莫登庸自称是莫挺之的子孙,相去也不是太远。
而此时,莫氏主要有三个分支,其一便是莫子布所在的东岭村莫氏,他们祖先是莫宣卿,算是土生莫氏。
其二是沈塘镇的大宗,他们是莆田仙游一代的移民,因祖宗在元代到雷州一带为官,逐渐迁徙而来。
第三支就是海南岛上的莫氏,这一支人也出自莫宣卿,开基之主在宋代到海南岛为官,至南宋末逐渐土司化,成了控制当地黎族人的土官。
元代则受封黎兵千户,成为黎族土司,世袭罔替,至今已经半黎族化,在海南岛黎族中有相当高的威望,是以莫在德方才要专门问琼岛的千户宗族亲来人没有。
而莫子布所在的这一支东岭村小宗更加复杂,他们的祖宗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是元末控制岭南的割据之主何真麾下的千户官。
何真不愿做赵佗,归顺大明后,明太祖觉得何真在当地根基深厚,于是封他为东莞伯,命其搜罗岭南豪杰,得一万零六百多人一起北上。
莫子布的祖宗就在其中,随后他们被安排到南京周边作为卫所军拱卫京师,这也是莫子布最开始以为他们家是安徽人的缘故。
因为他的祖先中,确实有人在安徽出生并长大的,所以虽然不能说祖籍在安徽,但可以说是采石矶,也就是马鞍山人。
但随后,何真奉命协助沐英征云南,何真之子奉命协助征讨安南等,莫氏又随着大军迁了回来,继续回到了祖宗的故地。
这也是莫子布他们家在基本说闽南话的粤西说粤语的原因,因为他们这个莫氏,基本上可以算作岭南土著,唐以前就在岭南生活,是真正广府系老移民,跟随广府系大佬何真讨生活,不是宋元时期从莆田前来的闽南系。
祭拜过祖先过后,外面的宗亲就开始参加宴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莫子潢则进入了宗祠之后,与莫氏,陈氏以及周、蔡等大姓的耆老商议事情。
莫子潢摸了出一个黑檀木盒子,盒子中用红绸布包裹着两支毛笔,莫子潢郑重递给了吴川陈氏的族长。
吴川陈氏,便是陈上川的宗族。
“这是兴唐王世子百日胎发所制的毛笔,大王和王妃托我带来,交予舅家。”
叶小妹还是在与陈家表妹的竞争中落败了下来,原因倒不是她不受莫子布喜爱,而是接连生了两个女儿,实在没法竞争了。
陈家族长一听,激动的脸色潮红,非要下拜来接这两支毛笔,其余陈氏族亲,也个个喜笑颜开。
“大王是咱陈家的外孙,还记得万里之外的舅家,大侯爷你放心,以后只要大王一句话,我们高雷廉三府的舅家子弟,就拿起刀枪跟他干鞑子。”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