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371节

  这话问的有水平,相当于在问莫子布,这书到底想给国人传达一个什么观念和消息。

  莫子布沉吟了片刻后说道:“当今寰宇,已经到第二次百家争鸣之时了。

  第一次百家争鸣全在我华夏,是以我等后人得以汲取养分,发展工农业,雄踞东方数千年。

  及至宋明,时移势迁,老祖宗数千年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足以让我等立足,所以才有两亡天下。

  如今,泰西诸国竞争激烈,各种学问巨子频出,新的思想与技术层出不穷,显然已是第二次百家争鸣。

  只可惜彼辈离我太远,无法感受到,是以大部分国民尚未清醒认识到我们若不积极去参与,就将被摒弃在这第二次百家争鸣之外,被我们口中的夷人大大超越,情势已经相当危急。

  是以朕写此书,意在惊醒有识之士,不能再关起门来搞圣君明主自娱自乐了,而要开眼看世界!”

  潘有为听的心潮澎湃,他是做学问,著书立传的,自然知道这个方向是多么的宏伟,只要写成,别说什么眼前富贵,那都是浮云,重要的是身后名啊!

  不过,潘有为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陛下立意高深,草民恐一人之力,不足以襄助,想请陛下准许草民选数人相助。”

  莫子布还以为潘有为要提拔几个他昔日的伙伴兄弟,虽然有点诧异但也没有在意,“可,你且名单报上来就是。”

  哪知反倒是潘有为诧异的摇了摇头,“回陛下,草民可没那么容易就选好人选。草民身边也没有这么多同道之人在。

  因为要万里远处泰西欧罗巴,寻常人根本无法适应,还得取见惯海上风浪的海商、渔民之家出身,又需熟读诗书有所见解者。”

  呃,这还真是不好选啊,海商家基本不求多读书,有点见解了就赶紧给家里帮忙生意,渔民家的则没钱让孩子读书增长见闻。

  但想来广东这么大,应该还是能凑齐的,“潘卿,朕即刻任命你为通政司左通政,如法副使,巡游欧罗巴。

  授权你立刻开始挑选合格人员随同前往,凡国内广东、广南、日南、兴唐四省任由你挑选。”

  “呃,闽南也行,大胆去挑选去吧。”

  通政司的左通政为正四品,而且还是相当于皇帝秘书的衙门,潘有为自然相当满意,立刻就下去了。

  随后,莫子布就把于敏中的仆人给召了进来。

  此次于敏中给莫子布的传递的消息,密信是一部分,口信是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于敏中仆人相貌非常普通,属于丢在人堆里很快就能消失的那种,而且眼神有些木讷,透露出一种没见过世面的憨蠢。

  莫子布乍看之下,都怀疑这人是不是能承担为于敏中传口信的人物,哪知一开口,却思维清晰,对答如流。

  “陛下,我家老爷让我说,满清看似依靠八旗镇压天下,实则八旗并无太多人才,光靠旗人早就完蛋了。

  其治国,乃是以旗人为五脏六腑,汉人为手足耳目。

  陛下此次打掉了满清主力,实际上已经让满清陷入风雨飘扬之中了。

  如今满清旗人损失惨重,汉臣肯定会起二心,他们一起二心,满清虽五脏六腑俱全,但眼瞎耳聋四肢全无,毙命只在旦夕。

  如今天下之间的大势已经扭转,陛下之敌,不在满清,而在是否能取得天下人的认可,而天下,江南又是重中之重。

  于某觉得,此时全取江南,有快慢两种取法。

  快则自海上大兵压境,断江南百姓生机,一路挟裹而定江宁,清廷在江南止有两江总督督标,苏皖浙三省抚标,漕运总督之河标,余皆不足为惧。

  然此法虽然迅捷,但损伤民力太多有伤天和,又易根基不稳,使满清可以轻松招揽江南士绅。

  于某在北,见陛下未速取江南,乃知陛下雄才。

  如今只剩慢取江南之法,对于陛下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只是于某要提醒陛下,江南士林自吴三桂败亡之后,就与满清朝廷彻底妥协绑定了。

  陛下不妨看看朝中江南官员的名单,就会发现,现今朝廷江南籍贯的官员中,最多不过两成,甚至只有一成是起自寒微。

  余者皆是诗礼簪缨之家出身,父祖数代人都是高官,于某之金坛于家就是如此。

  我们这些,就是选择与满清妥协,而换得垄断仕途维系家族的。

  陛下如果想要取得这些人的支持,必定不难,但陛下依靠他们肯定得不到整个江南,还有尾大不掉之势,于某不知这是否是陛下所愿见到的。

  若是陛下要真得江南,就不要寄希望于江南士林高层,而要着眼底层。

  江南文华源远流长,其下不知道多少人饱读诗书连一秀才都不可得,这些人无钱无权又有鲤鱼跃龙门之欲,方是陛下助力。

  此外,昔日坚定抗清之张煌言、黄宗羲、陈子龙等人,都有子嗣在,顾炎武,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亦有族人,他们生活窘迫而有才学,乃是陛下同路人。

  其余吕留良等子孙被发配宁古塔,繁衍生息至今亦不缺可用者。

  

  大王若能得到他们效忠,团结底层士人掀翻江东之水,足可淹没如今江南士林高层,得到一个真正的,明清两朝,都不曾有的江南!”

  莫子布听的激动不已,这于敏中与他想的,不谋而合。

  江南历来是国家财富之地,几百年后依然如此。

  在经济上,可以说得江南而得天下,可是不管是大明还是满清,都没有真正掌控过江南。

  洪武太祖试图掌握过一次,但他不得其法,最后失败。

  满清以力相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人的残酷压制,掌握了皮毛。

  现在到他莫子布了,那必须要趁机搞个天翻地覆的,不然他定都南京,周围全是一票盘根错节的诗礼簪缨之家,这些人可不是顺化和北河的高门能比的,到时候如何能睡得着。

  “继续说,你家老爷还说什么了吗?”莫子布问道。

  于氏仆人跪在地上摇了摇头,“回万岁,没有了,我家老爷说,其余的都在他的密信之中。”

  “起来吧,自己找个地方坐。”莫子布摆了摆手,打开了于敏中的密信。

  然后莫子布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于敏中为莫子布这个儒学的门外汉,点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既不应该讲华夷之辩。

  因为华夷之辩,已经走到死路上去了。

  莫子布要是讲华夷之辩,那么满清以狄夷之君入主中国,就没什么不对的,哪怕他们要求中国剃发易服,但内核的文华还是中国式的。

  莫子布来讲华夷之辩,就会给满清皇帝以讲道理蒙蔽大众的空间。

  同时,也会成为天下儒生的挡箭牌,你说他屈从鞑虏,他就跟你讲华夷之辩说他自己没错。

  因此,于敏中建议莫子布直接竖起汉人大旗,不论华夷,只讲忠奸。

  兴汉排满的就是忠,从夷害汉的就是奸。

  莫子布悚然一惊,这不就是搞民族主义吗?

  难道,华夷之辩不是讲民族主义的?老子的路又走错了?

  捏麻麻的,这儒家的运行逻辑,到底被理学搞成什么卵岜了?

  此外,于敏中还建议,让莫子布在广州开太学,以忠奸论为主旨,在太学中办新学,吸引天下有志的读书人南下,待到他们认同莫子布的理论后,再取江南、湖广,易如反掌。

  这.这不就是办黄埔军校传播革命思想嘛。天下间竟然有如此相象之事!

  “你家老爷虽然是个大贪官,但学问见识,那真是没的说。”莫子布叹息着说道。

  同时他也明白了,为什么于敏中把乾隆玩弄于股掌之间,乾隆还要做出肯定会宽宥于敏中的样子,让于敏中主持大小金川之战的后勤。

  原来,这满清,没了于敏中,还真就玩不转了,于敏中这是靠着才能,在强行给他自己续命啊!

  这个大贪官,确实有水平,能直指问题的核心,与他比起来阴承方这种在野大儒,确实逊色不少。

  当然,莫子布也不会就听于敏中一家之言,他立刻把从广南带来的吴时仕、吴时任、潘辉益父子三人召了过来,把于敏中的信给他们看了,随后问道:

  “尔等三人觉得,这于敏中之言,是否在理?”

  三人看完,吴时仕拱手答道:“若论取天下,我等尚不如一校尉,但从名教之学来看,陛下若要得江南,抓住江南这个赋税重地,确实辩华夷不如讲忠奸。

  若是讲华夷之辩,江南士林根本没错,他们侍奉的是狄夷入中国之君,陛下若还要追责,就会陷入到辩论满清剃发易服是否是中国之君的陷阱中。

  江南文华士林远不是岭南三广之地能比,若是就此展开辩论,一定会辩论不过,而失了道义。

  若是论忠奸,那么他们将如何面对昔日不屈抗清的英雄?

  甚至有人祖先是英雄,儿子反倒屈膝,以此不忠不孝痛击他,方能占据大义。”

  吴时任也接口说道:“臣觉得,华夷之辩是有局限的,两汉乃至以前,汉家独强,又缺人口占据土地,起华夷之辩,可以吸纳周边各族人口,壮大自身。

  隋唐之时,汉家依然强大,且得周边蛮族向往,就算偶有狄夷入中国,咱们也能吞之,譬如鲜卑,已经完全就是汉人了。

  但到了此时,不管是满清这种东虏,还是泰西的西夷,都不输汉家,甚至要强于汉家,还讲华夷之辩,岂不是自找祸患!

  是以,臣觉得,也不是不讲华夷之辩,而是要分在什么时候讲。

  汉强则讲华夷之辩吸纳蛮夷充实自身。汉弱则论忠义,凝聚人心一致对外!”

  “此乃正义大言!”莫子布只觉得豁然开朗,就是该这么办,我强就讲华夷之辩吞了你,我弱就搞汉家复兴万众一心与你周旋。

  如此这般,既能避免过度陷入民族主义,又能方便在强大时搞自古以来。

  难怪自己写了两本书结果没什么效果,他妈的,讲华夷之辩的文,被那些腐乳钻了空子,当成莫子布是有心招揽他们,他们可以骑墙的证据。

  讲西学东渐,则被他们认为是莫子布在挟泰西强铳大炮做虎皮。

  但好在如今,终于搞清楚了赛道,“尔父子三人听命,立刻召集博学鸿儒,将朕的两亡天下后的华夷之辩文做修改,改得好,朕重重有赏!”

  随后,莫子布又把于敏中的仆人召了过来,“于学士如此直言,把江南士林的老底都给掀了,他有什么要求,你且说来。”

  仆人再次跪下答道:“我家老爷说,金坛于家子孙辈无一成器者,他之家产大多在北京城,恐怕是要给他陪葬了。

  所以恳请陛下看在他知无不言的份上,翌日进了江南以后,别抄金坛于氏的家,不要罚没于氏的土地。

  若是愿意赏赐也不要给实职,给一个勋位予长孙德裕让他稳住家业,就叩谢天恩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子布感叹一声,“于敏中贪了一辈子,到死却还是把人生这两个字想明白了。

  金坛于家的家业可不小,于敏中就不怕我出尔反尔吗?”

  仆人跪地答道:“我家老爷说,陛下金口玉言,承诺之事从不反悔,他是知道的。”

  莫子布点了点头,突然仔细的看着这个仆人,这家伙长相憨蠢,说话应对得体,不急不躁。

  不是个做仆人的好材料,反倒是个搞间谍的好材料。

  “尔可有名字?”莫子布问道。

  “小人于东。”仆人赶紧答道:“仆役之辈,何敢有字。”

  “好,可愿到朕这来,做一个锦衣百户吗?”莫子布嘿嘿一笑。

  于东如遭雷击,震惊的瞪大了眼睛,你要说做官,他不会震惊,因为宰相门前七品官,于东也算是吃过见过的。

  可你要问他当不当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的百户,那他求之不得啊,哪怕在我大清,前明锦衣卫的名头,那也是如雷贯耳。

  “万岁爷如此看得起奴才,奴才愿肝脑涂地,为陛下效命!”于东终于绷不住了,噗通一声跪下,激动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起来,我汉家没有奴才。”莫子布摆了摆手。

首节 上一节 371/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