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408节

  这次,江西的清军再也扛不住了,哪怕九江是长江中游咽喉,城高墙厚也无济于事。

  十一月初,大军攻破九江,江西巡抚郝硕等在湖北清军接应下逃往黄州府。

  随后大军回师攻破南昌城,基本肃清了江西的清军势力。

  十一月二十,莫子布的这次亲征大获全胜,俘虏数千,包括三个满清的宗室黄带子和红带子。

  这一次亲征,实际上就是一次作秀,用来给莫子布即将开始的祭天地和洪武大帝加分的。

  在事实上也确实战功赫赫,完全拿下了江西,又拿到三个祭祀用的上好祭品。

  莫子布终于可以去祭祀朱元璋,宣告他真正的复兴汉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天朝帝国。

第411章 太祖爷,我来看你了

  “百官的冠服都准备好了吗?”

  南京城,临时的行宫中,莫子布正在七八个宫人的伺候下,把十二旒冕的皇帝冠服穿好。

  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钱大昕在莫子布身前答道:“回陛下,文武百官,勋臣贵戚,乃至南京全城百姓的衣冠,都已经安排完毕了。

  自今日起,这就是一座真正的汉家首善之都了。”

  莫子布满意的点了点头,“如此,虽然朕不是明太祖高皇帝的子孙,但也能昂首挺胸的去见他了。”

  由于莫子布是明香人出身,所以在他建立大虞之后,称呼明朝诸帝是不用前明二字的,直接用明。

  钱大昕听到莫子布这么说,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拱手答道:“请陛下放心,臣敢担保,冠服上绝对万无一失。”

  钱大昕之所以敢这么保证,是因为此时流行一个在清朝来说非常重要的文派,后世称为乾嘉学派或者朴学,考据学。

  起因是满清的康雍乾三朝不断以文字狱高压打击汉族知识分子,使得天下饱学之士人人自危,完全不敢对时事有任何的评论。

  于是他们只能转而到故纸堆中搞考据和研究,把学问都沉浸到古时之中,而放弃现阶段的任何研究。

  故而被称为考据学派,后世对这一派文人的评价极差,认为他们是造成万马齐喑的罪魁祸首之一,是被八股文毒害的腐儒。

  但这话,只能说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对于此时的莫子布和原本时空的共和国来说,考据学派是非常非常重要,是值得肯定,甚至是可以唱赞歌的。

  因为就是这些考据学派的搜集钩沉、辑佚亡失,保住了大量自两汉到明代的汉家文学典籍,考据出了大量的历史真相。

  使得华夏文化在四库全书的恐怖删改之后,后人除了明朝历史外,其余朝代还能基本保证一个大体真实,这都是他们的功劳。

  同时,对于汉家衣冠的保护、记录和复原,最开始的工作也是这些考据学派学者,冒着风险辛苦保存下来一部分的。

  其中考据学派中吴派的著名画家、学者惠栋有明言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

  这句话,在后世几乎被批烂了,诚然他有其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从现在来看,惠栋自有说不出的苦衷。

  不是抱着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态度,很多东西根本留不下来。

  甚至现代可以说,惠栋的凡汉皆好,表面上是指汉代和汉儒,但实际上是指汉人。

  其意在明面上扛着一杆钻了牛角尖的固执大旗,暗地里则夹带私货,保留了很多汉家典籍。

  至少那些讥讽他的士人,大多做了满清的高官。

  但惠栋出身官宦之家,他父亲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广东学政,自己却只考了生员,获得自由活动权力之后,就一辈子潜心做学问,未曾出仕满清。

  人之复杂,可见一斑,惠栋直到去世都还在被人批驳,他的真正意图,已经不可考,只能靠推测了。

  而钱大昕,正是这个乾嘉学派,考据学中的代表人物,其余段玉裁、王念孙等中流砥柱都还正直壮年。

  所以,莫子布放心把恢复汉家衣冠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他们也不负莫子布的期望,顺利就把大明上至官制礼法,下至衣冠服饰,全部考据复原出来了。

  然后,莫子布直接把满清的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这三大织造给抄了,将其中的锦缎丝绸帛布等,全部用来恢复衣冠。

  “好啊!”莫子布听了大为满意,感叹的说道:“专业的事就要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莫子布在广东登基的时候,甚至身上的皇帝冠冕都有很多地方有错漏。

  广南这种文化洼地就不说了。

  就是广东,虽然后世以粤语为代表的广府文化很能打,但那是孙国父带着一票广东人用革命与鲜血,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八十以及九十年代中前期,说粤语的香港异军突击,两方合力给推起来的。

  而在此时,广府文化,还是个弟中之弟。

  此时搞传统文化,恢复衣冠,还就得靠遍地考据党,到处是藏书楼的江南。

  这也是江南考据学派文人在这个时空和原本时空,对汉民族最后最大的贡献了。

  天色大亮,阳光照射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上,陈杰起了一个大早,作为一个在杭州反正的满清提督高官,陈杰受到了非常高的优待。

  因为大虞此次北伐,最危险的地方其实就在杭州,如果没有陈杰在最后关头决定反正,林乔荫和陈秋泽肯定无法阻止满城的额尔德蒙额和范建中。

  那样的话,没有准备,手无寸铁的杭州百姓,不知要被杭州旗人和抚标绿营杀掉多少。

  “老爷!”

  “阿爷!”

  “父亲!”

  陈杰的家人,也被从沈阳城接到了南京,此时他们全家人都换上了汉家衣冠。

  陈杰正了正自己的乌纱帽,又紧了紧身上的一品官员才能用的玉带,这一套圆领绯袍,他是怎么看,怎么满意。

  而他的妻子刘氏,虽然封赏还没下来,但也被赏穿一品命妇冠服,冠花钗九树,翟衣绣翟鸟九对。

  俩个儿子赏穿三品武官朝服,两个儿媳赏穿五品命妇冠服。

  刘氏看着威武不已的丈夫,又看着同样显得非常英气勃发的儿子们,由衷的感叹了一句。

  “这还是我们汉家冠服看着顺眼。”

  这人都是有审美能力的,哪怕在后世有许多魔怔清粉,但哪怕就是这些魔怔人,也没几个乐意经常搞一出满清帽服穿身上的。

  反而哪怕就不是明粉,也不得不承认明制汉服在美学上,确实有水准。

  陈杰听到妻子这么说,回头看了一眼祖宗陈永华的绘像,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自今日起,死了也能去见文正公了。”

  林乔荫也从自己的府邸中走了出来,他大方牵着自己妻子的手,有些离经叛道的走出了家门。

  其妻脸上蒙着一面纱巾,她使劲抽了抽,但根本抽不出被林乔荫握住的手,看到有人正震惊的看着他们,不由得脸上飞出了几朵红晕。

  “这也太不合礼了,快松开!”

  林乔荫没有松开,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他挺直腰杆,无视了那些卫道士的目光。

  “卿卿勿忧,要说最离经叛道,那还得看陛下。祭祀明太祖之后,他就要正式下令废除满清剃发令,禁止缠足,禁止官员士绅乘坐轿子了。”

  林乔荫把妻子的手握的更紧了,“这些年我化名星火先生四处乱跑,你担惊受怕还要伺候父母,今日我们就放肆一回,让这些凡夫俗子看看你我夫妻的恩爱!”

  说着,两人也不坐马车,就拉着手往行宫的方向走去,反正他们离得近。

  而这一路而来,林乔荫越走越慢,他向四周打量着,眼中的泪水开始不断涌出。

  这街上,不单是今天要去参加祭祀的达官贵人已经恢复了汉家衣冠。

  就连南京本地百姓,从扬州、苏州、常州、松江、杭州、湖州、嘉兴等府县专门赶来的百姓,都换上了正宗的大明衣冠。

  这一切,就像是满清从未到过一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所有的都恢复了。

  林乔荫泪眼朦胧的看着妻子,“这一刻,我终于感到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了。”

  陈秋泽家,则是另一幅场景,陈子龙殉国之后,华亭陈家快速衰落。

  到了陈秋泽父亲这一代,基本成了最底层农户,家中子弟只能到处闯荡,小货郎、混码头、当掮客甚至神棍。

  

  这本来是一件坏事,但到了大虞朝打回来的时候,却又成了好事。

  因为他们虽然是没绝后忠臣之家极少失格的,却偏偏因为这个失格,使他们成为了江南忠臣后裔中,少数能打的存在。

  “大哥,钱大学士和蔡国公处都传来了消息,陛下已经准备要册封你为华亭伯,赐服和丹书铁券都准备好了!”陈秋端满脸喜色的跑进来报告。

  陈秋泽兴奋的来回走了好几步,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确定是伯爵,且有丹书铁券?”

  有丹书铁券,就意味着这不是一般忠臣之后的那种代降的爵位,而是与国同休可以传承的爵位。

  “确实是,据说是陛下为了嘉奖你救了杭州百姓,又与星火先生,陈杰陈军门一起拿下全浙的大功。”陈秋端非常肯定的回答道。

  陈秋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屋内的陈家兄弟们,也是一阵这欢呼雀跃。

  他们的奋勇作战,终于有了成果,第一个世袭罔替的忠臣后裔爵位,就要出现在他们家了。

  西元1779年1月29。大虞光中二年,满清乾隆四十三年,腊月十二。

  明孝陵。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脚马皇后的合葬陵寝。

  莫子布先是率勋臣贵戚,文武百官,以及愿意跟随的百姓们一起从南京城,步行到了明孝陵的门口,足足十三里地,全副仪仗走了快两个小时。

  到了明孝陵门口,群臣开始上奏,认为莫子布并非洪武太祖子孙,所继承的也不是明朝衣钵,而是像洪武太祖一样,驱逐鞑虏,自成一朝,不必从山门就开始叩首。

  之所以要这么劝阻,是因为康麻子六次下江南,五次都来祭拜,每次祭拜他还三跪九叩。

  “逆清康熙至南京,都三跪九叩,朕身为汉家皇帝,驱逐鞑虏而入应天府,难道还不如康熙?”莫子布大声问道。

  首辅中极殿大学士裴建南回禀道:“逆清康熙帝,变华为夷,暴虐阴毒,他对洪武太祖三跪九叩,其意不过是蒙骗天下苍生,并非是有何诚意,惺惺作态,非帝王气魄。

  反观陛下,提三尺剑恢复汉家天下,未来必定能殛灭逆清,还华夏一个河晏海清。

  其功绩与洪武太祖驱逐蒙元等同,当并为汉家重拾河山,再造华夏之帝皇二圣,是以不需学逆清康熙帝惺惺作态,不宜三跪九叩。”

  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莫子布确实不用像康麻子那样搞政治表演,拉拢人心。

  且从地位上来说,他跟朱洪武其实是平级的。

  这洪武太祖祭拜汉太祖,唐太宗等,照样不会三跪九叩的嘛。

  不过莫子布还是说道:“我祖上是大明忠臣,莫陈两家,一直是明之遗民,今入了孝陵祭拜太祖高皇帝,岂能不行跪拜之礼?”

  裴建南,钱大昕等看了看同时奏报道:“如此可遣至亲代为叩拜,太上皇帝年老可免,皇长子年幼可免,不如就由陛下兄长琼国公,蔡国公代为行叩拜之礼。”

  莫天赐很想给这两无礼之徒一人一个大耳巴子,听你们的意思,要不是老子七老八十了,你们还真要老子又给儿子当工具人呗?

  琼国公莫子潢,蔡国公莫子淌则只觉得膝盖有点疼。

首节 上一节 408/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