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590节
如今这光中皇爷不让我等存续,那也如同父母不许儿女远游一般,做儿女的,哪能反抗。”
李祘今年只有三十二岁,他的母亲惠庆宫洪氏也还在世,且不过四十九岁而已。
而能这么说老实话劝说李祘的,也只有母亲了。
惠庆宫洪氏说着说着,眼泪也是哗哗的下来了,脸上满是担心,“我儿,什么江山,什么家业,哪有性命重要。
这李氏家国从来都不是李家一家的,是这三千里江山上所有两班的,他们把国家治理的让大皇帝来问罪了,你可别糊涂想不开啊!”
“母亲!”李祘也被惠庆宫洪氏这话说的有点破防了。
还没有登基,他就继承了祖父英宗大王的意志,不断在跟控制国家的两班做斗争。
斗到现在,两班没倒下,大皇帝的惩罚倒是先来了,想想真是何苦来哉。
惠庆宫洪氏看儿子有些心动,立刻使眼色让儿媳昭容成氏上前,将一岁多的李祘独子抱了过来,随后继续苦劝道:
“我当年看着你父亲被你祖父活活饿死在米缸中,今日势不能看着你忤逆大皇帝而同遭厄运。
我儿,听闻琉球王奉献版籍仍得亲王爵位,赐国姓,享用禄米,世袭罔替万万代。
我朝鲜数十倍于琉球,若能照例,岂不比尚氏家族更得君父宠爱。
你若还是放不下,我这母亲就跟你儿子一起,与汝同死!”
李祘这人,其实能力真的很强,只可惜生错了地方,生在除非外力,不然神仙来了也解不开套的半岛李朝。
要是能换个地方,说不定还真能有一番作为。
此刻李祘内心,正在天人交战,他幼年见识到父亲被祖父活活饿死的惨剧,与母亲洪氏相依为命,极为孝顺。
此刻听到母亲苦苦哀求,又见到儿子可爱面容,他浑身颤抖不停。
半晌,眼看一伙内侍打开宫门,放身着大虞近卫军服的天兵进宫之后,李祘方才大哭一声。
“罢了,罢了,哪有儿臣敢忤逆君父,这三千里江山,就在我手里奉还给上国吧。”
不过多时,吴文楚在一群高丽文武的带领下,见到了敌楼的李祘。
嘴里喊着奉还,但李祘跟被邓陈常亲手斩杀的平壤郡守赵峸一样,还是非常的不忿。
“尔可有圣旨诏敕在,这真是大皇帝让尔来此的吗?”李祘眼中带泪,须发皆张。
“朝鲜国何罪之有,大皇帝为何要降下如此雷霆之怒?”
吴文楚跟邓陈常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安南人,且都是安南京汉高门的边角料,拿不出族谱等证据证明自己是华人后裔的那种。
所以,他们对李朝的这种心态非常熟悉,也没有半分心理负担。
呵呵,要是你这李朝上下显得英雄正气,那我们这些极大可能不是华人的安南人,帮着光中大皇帝把安南拉回中原,岂不显得龌龊了。
所以,吴文楚这样的人,是绝不会让李朝显露出半分正义的。
而且吴文楚也有点气,因为他来朝鲜时,是想干净拿了吞下半岛之功的。
结果快要完成了,却因为俄罗斯帝国使臣要来,不得不加快速度,几乎用明牌,也就是打出中华旗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这不但让功绩打了个折扣,还让吴文楚觉得一种快要完成的一幅好画,被弄了一点污渍的恶心感。
是以听到李祘带着质问的话语,吴文楚不耐烦把手一挥,打断了李祘的继续输出。
“我中华乃是君父,朝鲜为儿臣,父亲处置儿子还需要一条条把罪行列出来吗,这又不是在审案。”
看到李祘又要反驳,吴文楚再次打断了李祘的话,“再说了,谁说皇帝陛下要废黜殿下的王位,废除朝鲜国了?
如今是朝鲜不敬君父,大皇帝召殿下前往北京问对而已,无需多言,即刻启程吧。
锦衣亲卫的人已经在等殿下了,仁川港大船也装备好了,见了大皇帝,殿下一切就知道了。
至于朝鲜何罪,殿下就不要让我说出来了。
尔朝鲜是大皇帝再造之国,我请问大王,昔日大明为尔编练用来守卫疆域的三道水军及火铳手,为什么会效力过满清?”
李祘直接一个哑口无言,这确实是大罪。
当年壬辰倭乱后,朝鲜水军随着陈璘和李舜臣的双双战死,几乎全军覆没。
确实是万历皇帝为了朝鲜面对倭寇,还能有一点自己的抵抗能力,特意半卖半送,帮助朝鲜恢复了一定水军,并训练了不少火铳手的。
结果,朝鲜被满清打服之后,这部分大明为他们组建的军队,竟然做过满清的帮凶。
虽然人不是当年那一批,但军队可是传承的。
吴文楚见李祘不再狡辩,立刻示意身边跟来的锦衣卫,把这位朝鲜国王直接会给带走了。
南边如此,北边也差不多。
邓陈常的大军刚刚逼近平壤,看起来声势浩大,挟裹了二十多万人的天主教乱军,竟然都没怎么抵抗。
真的就跟遇到父亲的逆子一样,都不怎么敢还手,坚持了一天多就直接崩溃了。
其中的首领李承薰、权日昌等人直接就被绑着,送到了邓陈常的面前,而且这些朝鲜乱党还透露了一个消息。
李承薰等人之所以还挺能打,是因为有满清余孽在帮助他们。
邓陈常忍不住叹了口气,有满清余孽在朝鲜,他一点都不惊讶。
他叹气是因为这些朝鲜人太听话了,真就跟乖儿子一样,乖到邓陈常这样的人,也找不出多少借口来大开杀戒。
最终,邓陈常只能在平壤城外杀了此次闹事的教徒乱党三百余人,其他的都没怎么动。
到了九月中,朝鲜的乱局,基本都平定了。
北边的邓陈常暂时兼任乐浪相,把预定的本地合作者赵在凤以及一些朝鲜官员派出去,控制各个地方。
南边的吴文楚也得到了皇帝的诏令,暂代朝鲜摄政。
而以往控制朝鲜政坛的两班权贵,基本都被吴文楚羁押,洪万达等人,也遵照莫子布诏令做出了安排。
大致就是大虞朝廷只控制汉城这样的大城市,其余都让这些庶孽子分地镇守。
一面追缴少量敢反抗的两班贵族,一面准备开始大卖猪仔。
第593章 白龙鱼服
三忠祠太学,这座位于佛山的太学,比在原本广州满城广州将军衙门上兴建的广州太学,还要强上几分。
其与南洋的嘉定太学,南京应天府的金陵太学齐名,是大虞朝最好的三座太学之一。
王贞仪抱着一大摞书本和稿纸,急匆匆走进了学校大门。
甫一进门,王贞仪就长长松了口气,因为只有在三忠祠太学中,才没有人对一个女子做教书先生打扮,而投来异样的目光。
如今的大虞朝,虽然女性不像满清那样被严格束缚,广州为主的珠三角,苏淞为主的长三角又开始出现大量奇装异服的服妖。
许多大家族中,也有很多才华出众的女子能掌握一定的权力,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出现了不少女子学堂。
但是女子在太学成为教授,乃至太学博士、司业这种在传统印象中仍然是朝廷命官的职位,还是有些太过惊世骇俗了。
而且不但是中华这样,在泰西欧洲也一样,甚至更严重。
王贞仪在平原伯叶宪纯的支持下,前往法兰西留学了两年,甚至还是以伯爵养女身份去的,但她仍然无法进入巴黎大学学习。
最后还是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国王路易十六亲自出门准许,王贞仪才得以用穿着男装,留着男式发型的方式,勉强进入巴黎大学,完成了简单的学习和交流。
“司业,山长让你赶紧去一趟他那里,学校里好像来了一位大人物。”
文件很多很重,但好在走了没几步,王贞仪就遇到了好几个学生,接过了她手里的文件。
王贞仪点了点头,看着校门口岭南三忠的雕像,又左右看了看周围川流不息还跟他打招呼的学生,心里升起了一阵明悟。
这大虞的进学制度乃至科举制度,都要经历一次巨大的改动了。
在如今的大虞,当皇帝开始大规模新建太学之后,原本囊括国子学、四门小学、太学的国子监,性质就开始变了。
国子监从最高学府,变成了官员进修班,地位飞速攀升。
原本的国子监生,大多是考不上进士的人去就读,运气好能得个小官,而现在实际上成了高级预备提拔官员进修之地。
特别是皇帝非常喜欢来国子监拣选人才进入内廷侍从文官司以后,原本被进士们看不起的国子监监生身份,成了大多数进士们也要打破头也要抢的香饽饽了。
同时,四门小学的功能也被简化,大量降低难度后放到了小学、高学中去展开。
所以在大虞朝,当国子监的四门小学功能被降低难度摊入小学和高学,太学变成大学之后,国子监的地位拔高是必然的,不然定位就会非常尴尬。
如果王贞仪是个穿越者的话,她就会知道,国子监实际上成了党校,侍从文官司的地位甚至比后世中央办公厅还高,肯定会非常热门的。
“司业,你听说了吗,朝廷明年秀才的录取名额还会进一步下降。
全广州只给七十个名额,还把报考门槛提高到了太学毕业生,举人则只准许有三年基层经验的报考。”
听到学生的发问,王贞仪轻轻点了点头,她发现了当今圣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不管推行任何政策,都会一点点的加码,缓步推进,从来不做那种大幅度的改革,非常注重社会稳定。
有人形容皇帝是切香肠的高手,王贞仪觉得再是贴切不过了。
比如对于科举,皇帝最开始是把秀才报考的门槛提高到必须高学毕业,接着又取消了秀才禀膳生和一定程度上免赋的特权。
正当读书人极为不满的时候,又大幅提高吏员待遇,放开吏员升为官员的限制,使吏员在地位上飞速提高。
然后又开始给吏员扩编,规定新进吏员必须要有秀才功名才行。这让大量的老秀才们欢声鼓舞,反对的声音立刻就没了。
只可惜,仅仅过了一年,朝廷再次收紧秀才名额,并且是逐年减少,到了明年,偌大的广州,都只给七十个名额,还把报考门槛提高到了太学毕业生。
“这对咱们其实是好事,考进士的门槛提高到太学毕业生之后,人数最多的高学毕业生就无法跟咱们竞争了。
现在佛山一个最低的第四等吏员,每年都能拿六十五银元,若是不求大富大贵,这小的小富小贵,也是极为不错的。”
一个明年毕业的太学生踌躇满志的说道,此时大虞六十五银元的生存品质,大约跟后世一年十七八万差不多。
在这个广州房价还没有特别高,偏远一点地方一套房子也就七八十银元的时候,一年六七十银元可以过得非常舒服了。
就像是后世广州一年收入十七八万,还不用怎么考虑住房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堂。
“朝廷这方面朝令夕改,我怕等咱们毕业的时候,又会有变化,总是让人心里不安啊!
而且那么多高学生,十年苦读,一朝断了通天路,说不好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呢。”
一个贫家出身的一年级太学生,有些不安的下意识捏紧了衣角。
对于未来,这种贫困家庭的学生总是相当忐忑。
因为能送他们入太学,那都不是父母咬紧牙关供能行的,而是需要他们整个家族支持。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