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592节
譬如佛山,如果按照以往的编制,七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枪炮、五金、纺织、皮革公司只配十多个官吏,把他们累死也管不过来。
所以需要大量扩编吏员,才能把朝廷的法令以及各方面给执行下去,税也才能收的上来。
那么秀才为吏,年满三年之后可以考取举人为基层小官的模式,就是非常适合的。
而秀才必须要太学毕业生才可以考,也是非常正确的。
岭南和江南的官吏,已经不是读两本圣贤书就可以干的了,必须要经过新式太学的教育。”
王贞仪除了是著名数学家和科学家以外,其实也挺喜欢键政的,或者说,人但凡多学一点知识,都会忍不住在这些方面发表一点见解。
“陛下真乃天纵奇才,竟然能准确捕捉到岭南和江南的发展速度和方向,然后总是稍微提前一点,把这些布局好。
若不是当年建了那么多太学,如今一定会被没有足够的人才搞的手忙脚乱的。”
王贞仪满脸的崇拜,随后又对阿森说道:“但是殿下,您也要注意到,这除了江南和岭南以外。
南洋只有一所太学,湖广只有两所,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各一所,河北山西甘肃干脆没有,而广东一省就有五所,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
岭南、江南已经秀才为吏了,更多的北方地区还跟满清时期没什么两样。”
阿森正襟危坐,但心态却非常放松,在这里,他不需要那种面对父亲时一直保持高度的紧张,更没有母亲真正意义上望子成龙带来的压迫感。
虽然是皇长子,但是阿森觉得自己过得并不幸福,来自母亲的压力太大了。
他从小就是被当做未来明君培养的,三岁起就被母亲安排一大堆的东西要学习。
母亲虽然爱他,但更希望他能做太子,以至于在平日威严过甚慈爱不足,几乎从来没给他什么好脸色。
阿森现在想起母亲,唯一的记忆就是她严厉的脸庞和无时无刻不在督促自己上进与学习的话语。
甚至都不只母亲是这样,母亲身边的宫人也是这样,母亲还怕他情窦初开耽误事,因此安排来照顾他的,都是四十来岁非常严厉的嬷嬷。
此刻,突然有一位大姐姐不但非常温柔的跟他聊天,还把他当成了一个成人,甚至是一个睿智的上位者,这种感觉,让阿森忍不住有些失神了片刻。
不过虽然十三岁了,但阿森被管教的非常严格,压根没往男女之事那方面去想,只是觉得跟这个漂亮姐姐相处非常让人愉快。
“是的,这也是父皇最担心的事情,父皇甚至有意将北京顺天府的宫殿都捐出来,开办几所最高等的太学,而西安地区,也规划了太学最少三所,兰州一所。”
心情舒畅,阿森也忍不住把他知道的情况都说了出来,“但父皇说,太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生产力作为匹配。
华北特别是西北还是太落后了,要进行教育上的改革,那么政治上甚至生产力上的变革,也必须要跟上。”
阿森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这话,还是有点太深奥了,我不怎么听的懂,看来还是有点太笨了。”
“生产力,匹配。”王贞仪嘀咕了几句,她有点隐隐约约的感觉这是在指什么,但也只有个初步的感觉,没法将这隐含的意思解构总结出来。
“殿下对自己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其实也我也不太懂这是什么意思。”
“啊,真的吗?”阿森露出了属于孩子的一面,很高兴的说道:“原来王姐姐这样的大才女也不太明白啊,我还以为是我太傻了呢,原来是父皇太过高瞻远瞩。”
王贞仪莞尔一笑,随即又露出了崇拜的神色,“那是自然,陛下天纵英主,圣明神武,一言一行都大有深意。”
其实,王贞仪只要仔细想想,就能明白生产力的真谛了。
就比如她重要参与的侧吹转炉炼钢法,也就是跟历史上贝色麦法极度相似的炼钢法,就是生产力倒逼研究的结果。
甚至莫子布以前都想错了,他按照历史上的理解,以为中华的工业革命也会如同英国一样,在纺织业上爆发。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英国能爆发在纺织业上,是因为欧洲、美洲,乃至欧洲人那些大片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部落阶段的殖民地,对纺织业的需求非常大。
同时,纺织业对于欧洲人来说,又能完成原料产地-加工-成品倾销这套闭环。
但是对于中华来说,中华的纺织业发展几千年了,已经非常成熟,百姓相对富裕,不像欧洲那样,对珍妮纺纱机织出来的烂布都有极大的需求。
比如莫子布把珍妮纺纱机当做大杀器要过来之后,而江南的纺织业从业者就对其极为鄙夷。
他们认为皇帝肯定被英吉利人给骗了,他们觉得这种机器织出来的烂布,狗都不穿,别说在中华了,拿到日本都卖不掉,完全没有价值。
同时,中华光是江南的织工人数和劳动素质,就吊打了整个欧洲,根本不需要这种玩意。
你要多产点布是吧,很好解决,只要有足够的桑田,织布机工完全不缺,多找个人来上班就是了,根本用不着搞这种快速织烂布的玩意。
中华人力资源的丰富和高质量,完全吊打所谓的珍妮纺纱机。
莫子布是做梦都想不到,这个时代的中华,也有人口红利,甚至这红利能反过来吊打此时的机器。
所以,生产力决定了中华的工业革命,注定不会出现在纺织业,而是会出现在钢铁行业。
因为中华此时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寻找原材料产地,然后织更多的布,最后再进行倾销,用这样的闭环来赚钱。
而是如何快速把南洋大片的热带雨林开垦成为良田,如何快速在南洋建立有效的水利设施。
如何用最低的代价把南洋土著大量征服、驯化变成半农奴,如何快速收复西北的大片失地,以及对四川和东北进行大开发。
而这一切,前者需要大量的高质量铁制工具,不单单是农具,砍伐热带雨林,兴建水利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精钢工具。
后者则需要大量质量上乘的刀剑、铠甲、火铳,有了武器上的断崖式领先,才能让哪怕最孱弱的中华拓殖之民也能吊打土著,从而快速完成征服。
而这些都是要从钢铁企业来产出的。
所以现在的中华,对钢铁的需求,简直大到没边,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在赚钱,与钢铁相关的企业也在赚钱。
全社会的资金,都在往这涌,导致不但民间匠人在改进传统的炼钢,许多大钢铁企业还不断把资金往太学里面投,大量的赞助疯狂涌来。
所以,钢铁业的飞速发展,就来到了,中华的工业革命,也必然会爆发在钢铁业上。
“大佬,车马已经安排好了,咱们马上就去下龙港。”
测吹转炉炼钢法真要观察出效果的话,可不是在实验室就行,而是必须要到钢铁厂,经过几天时间的检验才能检验真伪的。
阿森上午对王贞仪笑着说,要让她带着去看看炼钢法,不过是出于对研发者的尊重而已。
下龙港是岭南最大的煤铁基地,位于广南省广宁府下龙县,也就是后世越南的鸿基煤矿所在。
这里有整个岭南,甚至还包括整个南洋最大的露天高质量煤田,地处红河三角洲又不缺人力,粮食供应也非常充足。
海对面就是储量虽然只有六百万吨,但质量是全中国最好,很可能没有之一的海南岛田独铁矿。
两地直线距离只有两百七十公里,都在海边,完全可以用大海船运,再是方便不过了。
各种条件得天独厚,使得这个位于广南省红河三角洲的小地方,成为了在辽东本溪-抚顺煤铁基地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全中华的最好的煤铁基地。
“刘伯,您可别这么喊,小侄我经受不起。”阿森一看来人,就赶紧非常摆手,因为这个喊他大佬的是复兴公司总裁官刘知三。
此人是会安明香人出身,十八年前皇帝起事的时候就跟着了,虽然没多少功劳,但就是这些年的苦劳,也不是阿森可以随便支使的。
刘知三哈哈一笑,还是非常受用的,而他也是专门从下龙港赶过来的。
此时下龙港最大的钢铁企业就隶属于复兴公司。没有皇帝下令让他前来迎接,哪怕阿森是皇长子,那也别想能驱动复兴公司这套体系。
“王姐姐,我们一起去吧,复兴皇恩钢铁厂你比我熟悉的多,正好再给我讲讲。”
王贞仪没想到阿森当着这么多人竟然先邀请她,当即有些脸孔红红的答应了。
正巧此时,从军中退役刚刚转任两广总督的叶宪阳走过来看到,脸上顿时露出了玩味的笑容。
他当年让王贞仪认他做契爷,就是知道皇帝特别喜欢这种熟悉新学的才女。
他还想找个机会把王贞仪通过德妃推荐给皇帝呢,现在看来不用了。
未来的皇贵妃也不错,至于皇后嘛,肯定是不可能的,王家的实力太弱了,很难得到江南士绅豪商集团的认可,岭南勋臣集团就更不会认她了。
第595章 翻天覆地十二年
广南省,广宁府,下龙县。
皇长子的车驾还没有到,但以广南巡抚陈韶昶和广南提督邓廷嘉为首的文武官员,已经早早到场等候。
作为一个被皇帝拉回中土不过十余年的省份,广南却已经跟中土没什么区别了。
曾经到处能看见的汉喃字,彻底销声匿迹,甚至连口音都在迅速变化。
这不单是因为皇帝莫子布把他的粤西乡党移了几十万到广南,还因为广南土话,实在是太难听了点。
这种跟嘴里含着鹅卵石一样,说话吚吚呜呜,吱吱哇哇的口音,让人一听就知道你不是华人。
所以广南省在大虞朝长大的这一代人,非常不愿意说这种广南土话,他们的口音,正在飞速向粤西雷琼片的闽南话靠近。
所以现在的广南在文化和口音上非常搞笑,二百万的京汉人,反倒被四十万粤西人给引领了潮流。
阿森是坐着马车从广州往广宁赶的,此时的海船还是有些不太安全,广东的官员打死也不敢让阿森坐船,于是就只能走陆路了。
所以阿森还抽空回了一趟老家海康县,哦,现在改名叫兴唐升龙府了。
不过阿森不太开心,因为升龙府非常的,呃,也不是说破败,就是透露着一股荒凉味,没多少人气。
原因就在于他爹莫皇帝把粤西的乡党们,都给迁到广南的北河平原(红河平原)享福去了。
原本预备的是粤西乡党去北河平原享福后,再迁一些其他地方,特别是从许多粤西人的祖籍福建,迁一些人过来。
结果根本没几个人看得上粤西的穷山恶水,好多人宁愿下南洋或者去台湾,也不愿意去粤西山区。
而粤西本来就只有八九十万人,差不多一半的人迁走以后,其余人也都基本从山上下来了。
这导致原本大量开垦好的坡地下田,又很快荒芜,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原本有一两千人的城镇,都被放弃的事情。
这就是阿森觉得很荒凉,缺少一点人味的原因。
不过等车驾到了广南以后,阿森又高兴了起来,因为目光所及,全部是大片良田。
哪怕是路过一个小村落,也会有大量能说雷琼片闽南话的人出来拜伏在路边。
“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啊,广南自宣德弃地之后,不属国家又是三百多年了,如今十余年就做到与广东、广西基本一样,简直就是神迹。”
王贞仪看着外面的大好河山,以及完全就跟两广人无二的广南人,忍不住感叹了起来。
收回安南,这种事情莫子布没觉得什么,跟着他从南洋打回来的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但在原本被满清统治的大陆人看来,这就真的太让人震撼了。
特别是还收复的这么稳稳当当,基本没出什么问题,与明成祖时期收回安南后治安战不断,完全就是两样。
阿森左看右看,见没多少人注意之后,凑到王贞仪耳边说道:“王姐姐可知道,除了我父皇以外,广南能如此安定的功劳谁最大?”
王贞仪摇了摇头,“这还真不知道,嘻嘻,总不会是殿下你吧。”
阿森压低了声音,看着远处,模仿着父亲莫子布的样子,低沉的说道:“这广南能有现在这副模样,都是邓陈常的功劳啊!”
于是,阿森就把邓陈常八年广南巡抚和两南总督任上干的事,给大致说了一遍。
王贞仪被吓得杏眼圆睁,脸色惨白,好半晌才回过神来。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这可是十几万人,其中至少有五六万属于诗礼传家的地方大族,真是能下得了手。
难怪邓制台贪污上百万银元,草菅人命几十条,陛下仍然还保了他一条性命,原来他广南来俊臣的称号,是这么来的。”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