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621节

  “制台大人,我舰排水一千六百吨,载船员七十八人,顺利完成新港至洪兴港四百五十二海里的航程,共用煤七十七吨。”

  下船之前,刘台二乘坐的武装商船舰长立刻就数据拿来汇报,刘台二粗略算了一下,基本上一吨煤可以跑接近五海里。

  当然,这还是借了一点风力的,如果是穿越无风带,可能还要增加个百分之二十左右。

  但完全能承受,也就是说哪怕从最宽处横渡,也只需要不到一百吨煤,哪怕算上来回,两百吨煤足够了。

  在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千吨以上排水的商船,完全可以装载许多拓殖物资,随时跑个来回。

  

  “好一座大城,我看这洪兴,似乎比望阁(曼谷)还要繁华,在南洋,恐怕只有嘉定能与之相比了。”

  跟随刘台二一起来,或者说人家才是主角的,是南洋总理大臣,行南洋共和议会大长老之职的郑淼。

  郑淼便是郑信的长子,皇后郑诗诗的同母胞弟阿水,

  这也说明,他这南洋总理大臣和行南洋共和议会大长老事的官位,大概率不是靠能力,而是靠血缘。

  当然,虽然能力不强,但郑淼干的不错,因为这小子有个优点,那就是很听得进去话,也没有多强的权力欲望,完全没有他老子郑信的那股倔强。

  所以,郑淼几乎把南洋总理大臣所有的政事,都委派给了皇帝姐夫给他配的幕僚班子去处理,他自己就当个橡皮图章就行。

  “中堂大人,南暨岛富甲天南,水土之肥沃尚在珠江平原之上,自然不是其他地方可比。

  吾看未来,南洋以及瞻洲之粮食供应,都要多靠南暨岛了。”

  中堂这个称呼始于明代,用来称呼在翰林院中办公的阁老,现在则被翻出来,成了使司总理大臣的雅称。

  郑淼点了点头,满脸笑容对身边随同而来的水师南暨舰队、京营杨武军中高级军官们说道:

  “除此之外,吾看还要多得海陆军将士英勇,因为这南暨岛如此富庶,也有荷兰人开发二百年之功劳,若没有我英勇的海陆军对他们造成致命打击,彼安肯弃此宝地。”

  南暨水师提督、海军中将蔡牵和杨武军统军、陆军中将董金凤听了,皆面带笑意,异口同声的说道:

  “海陆军将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陛下,为朝廷,夏君夷民,拓地万里的千古大业效一二英勇,是应该的。”

  说罢,二人各自挥手让身边副官上前,手持海陆军旗帜,护卫郑淼下船。

  郑淼施施然走下战舰,看着港口茫茫多的神情激动的华人,适时地打出了皇帝授予自己的节杖、大纛等。

  “本总理,受陛下差遣,前来南暨看望为我华夏拓边实地之功臣,诸君,你们辛苦了!”

  听到郑淼这么说,港口欢声雷同,无数人雀跃舞动,‘陛下万岁’‘海陆军万岁’的声音此起彼伏。

  。。。。

  洪兴城总督署衙,刘定逌最后一次以南暨总督的身份,举办了欢迎宴会,宴会一结束,他就要跟刘台二办理交接手续了。

  值此时刻,刘定逌就把他三子刘不远叫了过来,对郑淼和刘台二说道:

  “本来举贤避亲,方是官场操守,但南暨一省太过重要,请中堂大人与制台大人多多担待,过眼一瞧。”

  刘定逌也是真没办法了,在刨除了廉州这个粤西地后,全广西就没人在朝廷里有地位,他这南暨总督就已经是官位最高的了。

  而当年举荐他的好友,内廷枢密大臣梁国治又因病去世,所以刘定逌只能出此下策,冒险来用。

  好在郑淼这小子一向与世无争,乐意给别人机会,因为不管是谁,基本都挡不了他的路。

  而刘台二身负拓殖儋州(澳大利亚)的重任,南暨岛是最好的前进基地,这点面子他必须给。

  不过两人把刘不远一叫来,立刻就惊呆了。

  因为刘不远条理清晰,对南暨现状掌握精准,所提办法又有非常高的执行可能。

  最重要的是,刘不远给自己的定位,基本等于一个背锅的角色。

  残酷的政策,残忍的执行都是他刘不远去干,郑淼、刘台二只需要坐着拿功劳就行。

  这要是还不支持,那还有天理吗?

  “中堂大人,刘世兄简直是经时济世的大才啊,下官建议,立刻表奏世兄为南暨按察使兼镇军提督。”

  郑淼在心里狠狠对刘台二竖了一个中指,不愧是那个精打细算罗芳柏的细佬出身,不愧是皇帝的心腹。

  这种一个人好用,逮着就往死里用的作风,真是一脉相承。

  按察使管刑名,镇军负责动手,有人上报镇军违法,那也是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完全就是属于放手让刘不远去干。

  “没问题,本中堂立刻上书表奏陛下。”吐槽归吐槽,郑淼还是立刻就同意了。

  不过他的心肠比刘台二可好多了,还做不到把人直接往火坑里面推的事,于是对刘不远说道:

  “最近亚齐土人造反,本中堂正缺一位行军司马,不知道尔是否有胆量,受此重任?”

  行军司马不是常设职务,而是战时任命,主要管理就是一支部队的军法量裁,与军中的军法官互相补充,互相监督,一般都不用军中自己人,这也是大虞朝的惯例。

  “下官拜谢中堂大人,行军司马之责,下官愿意一试。”刘不远相当聪明,自然知道郑淼的意思。

  要是他能这么仓促的做好亚齐平叛军行军司马一职,那么就证明他有能力继他父亲刘定逌之后,来完成南暨岛的残酷拓殖收尾工作。

  如果他刘不远干不好,郑淼也就可以不推荐了,这样至少不搞出什么纰漏,以他父亲刘定逌的功劳,刘不远回唐山当个富家公子,还是轻轻松松的。

  “汝,可要想好。”郑淼最后提醒道。

  “中堂大人,小心生平所愿就是为陛下,为华夏拓土万里,此心如磐石,绝不更改。”

  作为新时代长大的一代人,刘不远与他父亲刘定逌这样的老一辈还不一样。

  刘定逌做了提刀殖民的事,但是心里常常觉得不安。

  但刘不远则是看着大虞朝一天天强大起来,看着南洋拓殖能给国家民族带来多少好处成长起来的,他唯恐做得不够,没有丝毫不安。

  郑淼点了点头同意了,而身负开拓瞻洲任务的刘台二听了刘不远的话,眼睛猛地一亮。

第618章 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

  共和议会宫在每个南洋省份都有,当然,广南省和上川省,是不包括在南洋范围,也不归属南洋总理大臣管辖的。

  所以此时,南洋下辖的省份就是七个:

  省府在会安的日南省(越南中部)

  省府在嘉定的兴唐省(越南南部、柬埔寨)

  省府在望阁(曼谷)的泰平省(泰国中南部,缅甸孟邦、丹那沙林)

  省府在北大年的安戴省(马来半岛大部分)

  省府在洪兴城(雅加达)的南暨省(爪哇岛)

  省府在大光(仰光)的汉川省(缅甸中南部)

  省府在坤甸的嘉庆省(加里曼丹岛)

  还有王城在万象的皇室直辖总督区(老挝、泰北),总督区只在一定程度上听从南洋总理大臣安排。

  实际政务,由阮玉琇给莫子布诞下的第四子,也就是被封万象郡王的阿柘,配备的幕府在管理。

  除了这七省一说是皇室直辖区,其实是未来封国的万象以外。

  吕宋还在西班牙手里。

  苏门答腊岛上盘踞着亚齐等南洋相对善战民族,击败不难,彻底搞定要花很大一番精力。

  至于人口稀少,基本都是热带羽林的苏拉威西岛,帝汶岛,新几内亚岛等,干脆就处于放羊状态。

  有一些特别能吃苦,特别勇的华人在这些岛上开辟了小块拓殖点。

  复兴公司和其他大型商业公司占据了一些地方强迫土著种植香料,朝廷根本一点都没管。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目前南洋能有这个规模,得益于每年朝廷都要花超过千万两银子不断用来补贴医药,百姓路费,以及组织百姓过番等。

  这占比已经非常接近大虞朝岁入的十分之一了,达到了军费的一半,如果不是莫子布乾纲独断强推,根本执行不下去。

  按照目前的态势,削减这笔费用都被提上了议题,实在没有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整个南洋全部占据,那些热带原始雨林,也不值得投入这么大。

  。。。。

  洪兴城的共和议会宫,就建在原本荷兰的巴达维亚总督府,外表完全是欧式的,但进入到内部,布局则是非常的中式。

  此时的共和议会宫大殿,也就是进行议员表决的地方,其建筑风格相当的奇特。

  据说是以礼部尚书纪昀纪晓岚从上古典籍中,考据出来的西周共和时期议事大殿为蓝本。

  采用八卦图形设计,各议员居于外围,围着中间就坐。

  中间阴阳鱼眼的位置,左上首阳眼位置坐议会大长老,也就是大议长。

  大长老座位下方,再立一演讲台,供发言的议员使用。

  阴眼位置,供皇室代表,宗人府记录员,以及负责纪律,宣布结果,主持会议的执法长老、纳言长老等人就坐。

  上午八点,各省召公院议员和共和院议员都已到齐,洪兴共和议会宫上方升起象征皇帝的红底金日月大旗和象征共和议会的黑底红瓦当龙大旗。

  随后由行南洋使司共和议会大长老的郑淼,敲响位于议会宫最高处的铜钟。

  咚咚的钟声传遍整个洪兴城,议会宫大门缓缓打开,上议院召公院的议员们先行进入。

  他们人数不多,由南洋伯爵以上亲藩,纳税超过年五万银元的大豪商,在拓殖中有特殊贡献的功勋之士,以及皇帝亲自指派者组成。

  召公院议员们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着紫袍,胸口绣神兽白泽。

  这是一种龙首绿发有角的神兽,能人言,辨忠奸,黄帝东巡之时前来禀告民间疾苦,为社会除害。

  是以被认为君主圣明之时,便会出现公正严明,体察民情之瑞兽。

  召公院的议员们进入之后,就轮到下议院共和议会的议员们了。

  共和议员同样都戴着乌纱折上巾,身穿青黑色袍,胸口绣着神兽谛听,象征着洞察人间疾苦,上报君王的职责。

  这些人的数量就相当多,成员也囊括各界。

  从子爵、男爵这些算得上是大号封君的贵族,到镇守使这种小贵族,甚至庄园主,还有大小商人,船主,甚至是雇佣兵首领。

  嗯,现在的大虞朝也有雇佣兵了,由许多退役后懒得管理庄园或者已经不能适应退役生活,不摸刀剑就浑身痒的家伙组成。

  当然,他们不叫雇佣兵,而是叫镖师。

  只要你出钱,不管是建藩时候攻占土人部落,还是就藩之后清剿土人,以及为重要物资运输护航,他们都干。

  而共和议员的推荐,就非常具有东方特色了,主要是看名望,搞察举制。

  这玩意中国人玩了几千年,非常有经验,只不过共和议员将其推广到了各个行业,而不仅限于读书人。

  产生的程序是地方上以县为单位,先察举推荐,由省级共和议会长老组成评审团评估,再举荐到管理共和议会的宗人府,宗人府再报告给皇帝审查批准。

首节 上一节 621/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