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69节

  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哐当一声就把锄头给扔到了远处,人轰的一声就躺倒在了草地上。

  “吊,老子要是能这样吃一顿,死了也值啊!

  天天耕田,比大牯牛还辛苦,一年都吃不上几次叉烧。”

  听他这么说,一群人也没了耕田的劲头,就在远处坐着,一边看一边狂吞口水。

  然后,等着,等着,最大的伤害来了。

  一个身穿绿袍的小官,骑着一匹小驴子,笑呵呵的从远处过来,看到阿标家里热闹,有肉又有酒,当即笑得更灿烂了。

  “标,你的抚恤,哥哥我已经给你拿来了。”

  说着绿袍小官晃了晃手里的一串串铜钱,这是一种河仙鄚家铸造的安法元宝铜钱,有大宝和小宝两种。

  大宝铜多锡少,一般用来赏赐功臣,市面上流动的较少。

  小宝铜少锡多,价值远不如大宝,也不如满清铜钱。

  但比丧心病狂,稍微用力都能掰成两半广南国铜钱,还是要良心的多。

  因此不单在河仙流通,在广南的嘉定、同和、平顺等半个南方都有流通。

  隔得远远的壮汉惨哼一声,顿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他跟阿标不但是同乡,还是小时候都一起长大的,阿标刚回来的时候,他还很同情,因为阿标瘸了腿,以后日子要难过了。

  结果,他妈的,阿标当即就从背后牵出来了三个腰粗腚大的妇娘婆,种地收拾家务啥都能干,晚上还能大被同眠,日子不知道该有多潇洒。

  壮汉这就已经羡慕的不行了,结果他今天才知道,阿标每月还能从总镇府领到五百文的小宝,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太让人难受了!

  只可惜,阿标家中的欢乐没持续多长时间,前来看他的战友们还没吃几口,村长就拿着铜锣开始哐当哐当的敲响了。

  “公爷点兵,公爷点兵了,所有昆仑山堂的士兵未时初之前,必须要河仙城集合。”

  阿标的几个战友一听立刻就站了起来。

  现在距离未时初,也就是下午一点不到一个时辰了,他们必须要快一点才能赶到河仙,当即顾不上吃东西,赶紧和阿标告别,踏上了征途。

  阿标一瘸一拐的把战友们送到家门口的水田坎上,看了看战友们背影,又看了看自己的瘸腿,继而长长的叹了口气。

  “阿刚,今天就别去耕田了,过来陪我喝两杯。”

  阿标看见了远处的阿刚,和他一伙臊眉耷眼的同伴。

  阿刚只觉得脸上一阵阵发烧,他本不想去,但身边一起的伙伴早被馋的不行了,先他一步呼啦啦的朝阿标涌了过去。

  南洋十月,中午的阳光已经不算强烈了,但阿刚总感觉提不起精神,身上冷飕飕的。

  平日里做梦都想吃到的半肥瘦蜜糖叉烧吃在嘴里,竟然如同嚼蜡。

  倒是平日里喝几杯就要晕的烈酒,四五碗下肚了,却越来越是清醒,阿刚都忍不住怀疑阿标的酒,是不是掺了很多水。

  “呜呜呜呜!”

  低低哭泣声想起,阿刚抬起头来,阿标正端着酒碗,瞧着他的瘸腿,在低低啜泣。

  阿刚走了过去,两个长大后就不怎么亲热的伙伴突然找回了幼时的亲近感。

  “哭啥,你现在这日子,还有啥好哭的?”

  “我对不起龙头啊!他花这么多钱,结果养了个就为他打了一仗的瘸子,我没脸领这么多银钱,我对不起龙头!”

  阿刚默然半天,突然觉得,要是一辈子能过上阿标这样的日子,腿瘸了也值得,若是命不好被打死了,父母兄弟总能靠抚恤翻身。

  思考半晌后,阿刚猛地一口气喝光碗中的酒。

  “阿标,我弟还小,你帮我照看着点,我看李姑爷还在镇城招人,明日就去相投。”

  阿标吃惊地抬起来看着阿刚,由于我大清绿营的拉胯样和拉胯待遇,以及从北宋就开始的文贵武轻,导致现在的华人是很不愿意当兵吃粮的,时人都把这个当做下贱营生。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就是这时候开始广为流传的。

  倒是阿刚,他做出决定后,心里轻松了很多,吃到嘴里的叉烧,也终于有味起来了。

  他不甘做一辈子的农夫,他要做官爷。

第89章 北大年

  南洋土著生存状态,其实跟草原上的牧民有些相似。

  或者说人类初始的生活环境,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就比如现在的南洋,一般人以为的定然是茫茫多的热带雨林,土著随便藏在什么地方,你就完全没法找到他。

  嗯,后世越战时期,或许可以那样操作。

  因为彼时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哪怕藏身雨林,也可以有各种现代物品。

  比如各种治疗疾病的药品,驱赶蛇虫鼠蚁的药物等,同时还有大量工业食品可供果腹。

  但是这时候不行,以上种种条件一件都没有,所以此时南洋,不管是华人还是土著,想要活命,就没法长期呆在热带雨林中。

  雨林中甚至都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养活人类,就比如土著们经常用来果腹的水果,密林中的和人类村庄周围经过培育的,完全是两个品类。

  甚至就是最常见的芭蕉,都会完全不一样。

  所以在南洋,以北大年为例,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上海那么大,人口看起来也就有八九万,在马来半岛并不算少。

  但真正能住人的,也就是沿着北大年河两岸周围这一长条。

  开垦出来的农田,种植的果树都在这周边,从河里打鱼也是非常重要的维生手段。

  就如同历史上汉军出塞只要顺着水源,就一定能找到游牧部族一样。

  在南洋,顺着河走,就一定能找到土著,哪怕他们是土著,密林里呆久了,一样会要命的。

  而此时的南洋,马来半岛上苏丹们一般分成两个派系。

  其中最大的一股,是马六甲王国被葡萄牙人灭亡后,马六甲苏丹后裔,在废墟上重建的柔佛苏丹国及其延伸。

  包括雪兰我、彭亨、登嘉楼、霹雳、吉兰丹等苏丹国,都是马六甲苏丹的亲属,或者马六甲苏丹权臣子嗣建立的。

  另一股,就是吉打和北大年两个苏丹国了。

  吉打苏丹的祖上来自波斯,极大可能是黄巢大起义时期,劫掠了广州的那股波斯海商(盗)的同族甚至后裔。

  而北大年,在林道乾被杀后,失去了华人海盗的支持,拉图.昂古女王无法平衡内外,又先后经历了与暹罗和柔佛的战争,很快就把国家带入了毁灭的深渊。

  等到拉图.昂古女王去世,她的女儿昆林女王继位后没几年就被架空,随后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内乱。

  混乱中,北大年国原本的实权阶层奥朗卡亚海商集团被清洗,昆林女王也被废黜,王位落到了隔壁的吉兰丹国苏丹的手中。

  而此时,蛰伏快四十年的华人突然发力,他们将早就不满北大年脱离的暹罗国,引入了北大年的内战中。

  于是吉兰丹苏丹控制北大年没多久,就被华人和暹罗的联军击退。

  只可惜北大年在拉图.昂古女王时期,就完全天方教化了,暹罗和华人也无力控制小十万北大年土著。

  于是经过商议,他们又引入了与马六甲系苏丹没什么亲缘关系的吉打苏丹王室,并达成了协议。

  华人们接受一个来自吉打的苏丹统治本地土著。吉打来的苏丹也要给与华人特权。

  除了每年商定好的少量税金以外,华人不承担任何兵役、徭役,还有开矿、开垦的特权。

  且北大年国并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暹罗王国的属国,这相当于是被北大年苏丹的头上,套了一个紧箍咒。

  随后,双方和平共处过了一百年左右,然后到现在又过不下去了。

  。。。。

  北大年城,苏丹巴哈杜尔二世愁眉不展,刚刚驱逐了暹罗的税官,省下了今年上贡给暹罗王的金花银,但这仍然不能挽救苏丹国的财政。

  因为这些年,华人们用他们先进的耕种技术,以及垄断开矿等特权,已经基本把土著挤兑的没法生活了。

  苏丹国内的几个小锡矿,大部分的良田都属于华人,但他们基本不纳税,可以说是国中之国,与巴哈杜尔二世苏丹没什么关系。

  土著们只有少量土地,大部分人还是过着采集和渔猎的日子。

  这种生产力,哪怕就是把这十万人压榨到死,也榨不出多少油来,何况每年还要给暹罗上贡不菲的金花银。

  所以自立国起,北大年苏丹国的经济,就没有好过。

  巴哈杜尔二世那是相当的难受,他在王宫的露台上,看着远处华人的阡陌纵横的良田,心里只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干掉这些潮佬,把他们的田地、矿场都收归国有,把他们的财富全部搬到王宫中,这样才能缓解王国糟糕的财政状况。

  几乎同时,城外的华人庄园中,以魏家为主的潮州人也在破口大骂。

  尤其以魏大全的幼弟魏大款最为激烈,他双手握拳,在桌子上砸的邦邦响。

  “当年没有我们这些潮佬,他巴哈杜尔的祖先,怎么可能当的上北大年的苏丹。

  自己没吊用,种田不行,开矿也不行,吃不下去饭了就要来抢是吧,那就让他来试试!”

  不过,话是这么说,魏家众人脸上还是有些难色。

  他们在北大年住了一百多年了,早就失去了祖先当年驰骋闽粤沿海,可以跟水师名将俞大猷过过招的勇武了。

  他们现在的战斗力,也就比土著好一点,三千来人中,真正有战斗力的不过两百来人。

  但土著可有八万多,至少能拉出四五千人,这就别提土著手中还有几百把火铳了,就是纯拿刀,也不好对付。

  而他们唯一的依靠,暹罗阿瑜陀耶王朝自身都难保,说不好已经覆灭了都不一定。

  至于附近的华人,陶公城的客家人叶氏。

  嗯,潮州话和梅县客家话沟通起来,估计不比与土著沟通起来轻松,因此两家根本没多少来往。

  所以,北大年魏家其实没多少选择,要么与莫子布合作,要么现在就得舍弃家业,带上金银细软逃到暹罗腹地等待时机。

  

  所以魏大款发了一通火之后,众人也知道,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魏家三房的族老站出来说道:“暹罗那边,估计是很难出兵了,郑国英都被困在了阿瑜陀耶。

  可是咱们再等下去,城内的苏丹就要对咱们动手了。

  他们有十万人,咱们可只有三四千人,大哥,你是族长,你做决定吧。”

  魏大全点了点头,“莫五公子这个人我去打听过,为人豪爽大气讲仁义。

  王春发如今好好的在河仙养老,吴让的燕窝产业送上门他也不要,又是咱们魏家埔仔房的日坤的义兄弟,可以相信。”

首节 上一节 69/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