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7节

  所以他们还得依靠鄚子布,特别是到了暹罗,他们三个广南人除了依靠鄚子布,还能依靠谁。

  裴老爹又长叹了一声,他们被洪家识破是劫杀甘露令使之人,就是因为盘缠用尽,怀里揣着一块印记没完全被磨完的银铤。

  现在看来,这笔钱他们确实用不得了,再不识趣脑袋都要掉了。

  “如此,老朽就多谢汉公了。鄚公子上国贵胄,若是愿意照拂我等三人,自然求之不得。”

  “哈哈哈哈!”鄚子布仰天大笑,亲手把裴老爹扶了起来。

  “裴翁放心,你我联手,何处去不得。说不得,咱们未来还能成亲人呢。”

  说着,鄚子布故意看了旁边做英武状的陈光耀一眼。

  裴老爹人老成精,自己女儿那天频频盯着陈光耀看,此刻满脸狼狈却还有几分扭捏,立刻就知道鄚子布在说什么了。

  这也不失为一个好事,随即也附和着笑了起来。

  只有陈光耀突然感觉身上有些发冷,情不自禁的嘶了一声后,紧了紧身上的衣服。

  (

第10章 自治之城会安

  第10章 自治之城-会安

  会安位于安南中部,位置在后世越南著名旅游胜地岘港以南二十公里左右,后世尚存非常完整的会安古城,四处可见华人下南洋时的痕迹。

  而此时的会安,地位远远不是后世能比的。

  单就从人口来说,会安是如今安南土地上仅次于河内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比一百公里外的阮氏广南都城顺化还多,最少有二十五万人。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要知道此时阮氏广南国算上鄚家的河仙港口国的话,也就三百多万人,相当于差不多全国十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此处了。

  此城早期曾是占城国的都城,但崛起于大明嘉靖年间,也就是十六世纪。

  因为此时发生一件对于明朝和安南双方来说,都堪称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大明嘉靖六年,陷入不断战乱的安南国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越南历史上的活曹操-莫登庸逼迫后黎朝的黎恭帝禅让大位,建立了安南莫朝。

  莫登庸此人,那可是个人才,不单是个能治国能打仗的人才,他还是个非常抽象的‘人才’。

  此君出身疍民,或者是有疍民的血统,父子两代原本在东莞打鱼。

  日子过得不说相当富裕吧,那也是到了今天打不到鱼,明天就要饿肚子的境地。

  但好在穷则生变,日子都这么难了,再难点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于是在莫登庸少年时,父亲带着他们全家跑到了安南去混饭了。

  他们不打鱼了,改行打人。

  时值越南黎朝政局混乱不堪,军阀混战,只要有股子力气敢杀人,那就不愁没饭吃,莫登庸冒称安南陈朝状元莫挺之的子孙,顺利混入了安南人中。

  此后经过三十余年时间的奋斗,莫登庸竟然篡夺了黎朝王位,建立莫朝,成了安南之主。

  不过由于他是外来的,在安南根基不深,下面有各地勋臣贵族割据武装不服,上面有黎朝遗老遗少不停去宗主国大明告他的状。

  当时嘉靖继位不久,还是个决心要励精图治,再扬大明国威的热血皇帝,不是那个练得身形似鹤形的万寿帝君。

  在收到安南后黎朝遗老遗少的哀求之后,嘉靖立刻决定命仇鸾到两广准备出兵干涉。

  话说我大明除了李氏朝鲜以外,好久都没有体会到这种当爸爸的感觉了,我万寿帝君兴奋的很呐!

  而消息传到莫登庸这,简直就跟五雷轰顶一般。

  他本来位子就坐的不稳,要是大明再兴兵讨伐,恐怕自己就要成为既是开国之君,又是亡国之君的大笑柄了。

  但莫登庸的脑子可不一般,他能从一个在东莞打鱼的外邦疍民,三十来年就爬到安南之王的高位上,绝对是有几把刷子的。

  情急之下,莫登庸突然想到了一个挺抽象的好主意。

  你说老子篡位是吧?但要是老子直接把安南国给弄没了,这篡位不是就不成立了嘛。

  于是,莫登庸把心一横,直接上书明朝,请求放弃独立地位,举安南之国内附,归属广西钦州府管辖。

  莫登庸是从东莞跑到安南去的,他不太能理解安南国王这个藩主大位,来的多么不容易,完全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这边嘉靖本来是想通过扶后黎朝再次登位,以此展现大明,主要是他自己的威风。

  但结果完全出乎预料,兵马还没动呢,安南就来内附了。

  这可是自宣宗朝,安南人黎利起事独立以后,一百多年后安南再回大明啊!

  于是,嘉靖帝大喜,接受了莫登庸的内附,封他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子孙世袭罔替,直接把安南国给撤除了,安南成了大明帝国内部的一个特区。

  这玩意带来的影响,可不单单就是换个皮那么简单。

  内附之后,安南比朝鲜都更近了一步,在表面上就是国内了。

  大明百姓到安南境内经商、开矿、垦荒、打鱼,甚至建筑房屋迁居,都是合法,也必须合法的。

  于是,两广福建的明朝海商、海盗以及大量在家乡混不下去的人纷纷南下安南。

  位于安南中部的会安,就成了明朝商人贸易南洋诸国和和天竺的中转港口,大量下南洋闯荡的人,也多会在会安歇脚。

  此后几十年间,会安越发兴旺,不但来了明朝商人和百姓,还有大量的西洋冒险家,以及关原合战失败后,丢了主公、爵位,只能跑到南洋求生原属西军的日本浪人和海盗。

  传续到如今,会安城拥有二十五万人上下,其中超过六成是华人,建有大量妈祖庙、关帝庙等,气魄最为恢弘的,就是嘉靖年间建立的大明会馆。

  除了华人以外,会安城中还有大量的日本人、葡萄牙人、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商人和家眷。

  他们居住在小一些的城南,华人居住在城北,双方之间有桥梁可以沟通,但泾渭分明。

  当然,会安城中的安南人也不少,足足有五六万人之多。

  不过他们虽然是本地人,但商路贸易什么的都没他们的份,只能干一些基础的力气活,或者是把田间地头的物产送到会安城来贩卖。

  

  而安南人在会安的弱势,又具体反应到了会安城的治理上。

  阮氏广南国在会安设立的官衙名为广南营。这是广南国的一种特色,营是军制,大约统辖一千名士兵。

  营下面有奇、队之分,每营有两奇,每奇有十队共五百人,每队五十人。

  军官被称为掌营、该奇、该队等。

  该,其实是音译,源自差遣的差,安南话发音为该。

  在把这种军制用到地方治理的时候,最高长官掌营往往会加衔为镇守,还会配备该簿、文书等属官。

  实际上的权力,约等于满清的省内不设巡抚而设总督,军政大事一把抓这种。

  广南营本来应该有一千官兵进驻会安城的,但城中两百年前就到了此地的华、倭以及欧洲人,怎么可能让广南阮家掌控会安。

  那他们不就成了被阮家捏在手里的肥羊了嘛。

  于是,在一众中国海盗、日本浪人武士、西洋冒险家的物理说服下,阮氏广南国只能放弃了掌握会安这个美梦,双方各自做了一点妥协。

  时至今日,所谓的广南营,堂堂广南镇守兼掌营在会安城内只有两百多兵丁,最多能勉强维持一下治安。

  甚至就是这两百多兵丁还大量受雇于华商,不值守时就是华商的雇员。

  所以,会安目前真正说话算话的是华人与倭人、西洋人组成了城市自治商会,而其中华人因为体量,又占据了极大的话语权。

  这也是鄚子布最开始的目标,就是让洪阿汉把他送到会安的原因。

  因为只要到了会安,除非鄚子布在大街上大喊自己就是鄚子布来挑衅阮家,那么他的安全就是有保障的。

第11章 明香人

  会安城遥遥在望,但鄚子布却有几分哭笑不得表情。

  因为那个为会安城富庶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安南莫朝开国之主莫登庸,祖籍正是雷州,往上数十一代人,与鄚子布家是一家人。

  简单来说,鄚子布的十一世祖跟莫登庸是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莫登庸后人退到高平之后,还曾与雷州莫家有过来往。

  这也是鄚子布家本来姓莫,跑到安南以后改姓鄚的原因。

  对于中国人来说,莫登庸的经历堪称传奇,还很识时务,识大体。

  但是站在安南人的视角,十恶不赦都足以形容,是标准的,天字第一号的越奸。

  影响有多大呢,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南黎笋为了夺权上位,就是把亲华派的长征、朱文晋、黄文欢等影射为莫登庸,从而顺利引起安南人的普遍反感,把他们排挤出权力圈的。

  洪阿汉看着鄚子布的奇怪脸色,还以为他心里有些担心,当即大拍胸脯保证道:

  “陈公子放心,我们潮州人在会安,那可是响当当的招牌,给安南人十个胆子也不敢上来滋扰。”

  可惜,洪阿汉话音刚落,一个穿着绿色圆领官袍,官袍正中的补子上绣着象征五品文官白色云雁的广南官员,带着十几个提着长矛的士兵就赶了过来,拦住了洪家进城的车队。

  呃,不过也不一定是五品官,因为此时的阮氏政权除了蟒袍外,都是乱穿一气,衣冠禽兽的规矩,要到几十年后阮褔映建立阮朝之后,才会定下来。

  绿袍官员还没近身,洪阿汉就涨红了脸,怒气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开始飙升。

  这位富禄的潮州大佬很爱面子,加上误以为河仙鄚家能通‘天’,一路上都在展现实力,结果到这刚夸下海口就被扫了面子。

  “蔡瞎子,我入你老母,你是真瞎了不成?老子的车队你也敢拦?”

  暴怒的洪阿汉竟然用的不是潮州话,而是极不标准又磕磕绊绊的官话。

  同样,这位姓蔡,官府颜色同样也很蔡(菜)的广南官员,也立刻用同样的官话回答道:“哎哟,是洪爷你自己在呢。”

  “停停停,别检查了。”这是对身后广南士兵说的。

  “洪爷还不知道吧,河仙鄚家的五爷,把张内左的儿子给杀了,哎哟那个惨啊,据说是活活给烧死的!

  淫妇咳咳,女君阮氏更惨,碎肉飞的到处都是。”

  洪阿汉见这蔡姓小官对他一口一个爷,脸色顿时就好了很多,他笑呵呵的对鄚子布说道:

  “老蔡祖籍三水,来安南五六代人了,现管着会安的北门,唐话还能说,其他就不行了。”

  嗯,找回面子后,蔡瞎子顺利升级成为了老蔡。

  三水则是后世的广州三水区,算是广东蔡姓比较聚集的地方。

  唐话,是指官话,粤语强势以后还曾特指粤语,不过目前是指官话。

  而且这个官话还不是后世普通话的重要源头北京官话,而是大明的南京官话。

  此时满清政府虽然规定满语为官话,但那玩意生涩词汇又少,连满人自己用的都不多,是以入关一百多年了,官话还是明代以江淮话为基础的南京官话。

  至于后世熟悉的北京官话,此时虽然已经成型,但大多流行在北方百姓和满人之中,还得几十年时候才能取代南京官话的地位。

  这蔡姓官员会说南京官话,却不会说粤语,乃是因为此时的安南,不管是北郑还是南阮,上层正式场合、科举考试中都是说南京官话的,书写也必须用汉字。

首节 上一节 7/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