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86节
唐太宗登位,天策府上下鸡犬升天。
洪武大帝恢复华夏,淮西乡党遂能扶摇而起。
咱们这三百人中,终究谁能做王侯咱不知道,但未来个个都能名留青史。”
。。。。
此时,缅军距离昆仑山堂军大约一公里左右,双方甚至都能看见彼此的旗号了。
而此时的缅军的布置,是用骑兵前去堵住郑信所部的村口,大约有三百骑左右,他们距离缅军的主力步兵大约也有不到两公里的距离。
在这两公里的距离上,有两条不宽但很深的小河阻拦,骑兵并不能飞速奔驰起来,南洋地形对骑兵使用的限制,可见一斑。
自从莫子布将陈惠抱了回来后,双方就开始了战前动员,但莫子布的速度要快得多。
他现在处于其兴也勃的阶段,上下一心,赏罚分明,官兵相对平等,因此集结的速度是很快的。
同时,莫子布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可以快速用封官许愿,来调动士兵的战斗欲望。
哪怕就是开出比平日多两三倍的赏格,也不过是他一句话,由他自己做主的事。
但缅军统帅吴越只是白象王身边的大骑兵统领而已,属于禁军将领中的高级军官,只是这个身份跟人主,那就差得太远了。
而他手下的步兵和炮兵又是临时调拨给他的,还做不到如臂指使。
当然,也有缅军刚刚从进攻中撤退下来,重新集结需要一定过程的原因。
因此,吴越还在调兵并鼓舞士气的时候,莫子布已经完成了一切,士兵们在军旗的指引下,快速运动抢占有利地形了。
这里是缅军步兵与骑兵之间的两条小河中的一条,这条小河相对更加深又窄,水能淹到马腹,骑兵很难快速通过,同时,溪边还有一段坡坎可以作为地利。
这是一个类似︹形坡坎,只是面对缅军步兵的一面长而缓,面对缅军骑兵的这面短而陡,下面就是河边。
吴越这边没想到莫子布动作这么快,等他集结完毕,莫子布都快在坡坎上摆好阵势了。
缅军骑兵虽然看到了莫子布在抢占要点,堵住他们回去的路。
但骑兵统军接到的命令就是看出郑信所部,再没接到吴越命令的情况下,他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选择听从命令没有返身试图驱赶莫子布所部。
当然,他就算敢返身进攻,三百多骑兵也搞不定一千多把燧发枪。
不过虽然莫子布抢先了一手,吴越也不以为意,就算骑兵不能从这段坡坎回援,往上游绕路也不过就是多跑十几分钟的事情。
其次在南洋,哪怕就是缅甸,现在也差不多,骑兵精贵费用高,训练成本也很大,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在马上骑射的。
最主要的是能用时间段也短,就是气温二十来度这几个月。
所以哪怕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北部,是东南亚唯一能养马的地方,缅军中的骑兵也很少,总数不过三四千的样子。
很多还在向着龙骑兵的方向发展,主打一个短时间机动快速。
这要是目前还算精锐的八旗精骑在这里,莫子布敢在这么个看着跟背水一战差不多的坡坎上列阵。
他们只需从上下两方配合步兵呼啸而来,估计最多两三波就能把莫子布这伙人带走。
但是缅甸骑兵不行,他们历史上甚至还多次被佤族老哥们骑着滇马的山地骑兵暴打,所以跟满清的精锐骑兵,还是有亿点点差距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考虑,吴越看到莫子布占据要点之后,也没选择召回骑兵,召回来了用处不算太大,还不如让他们继续看着郑信。
而吴越的底气,就是两千六百名全员燧发枪,配四磅、六磅野战炮六门的步军。
当然,吴越决定不召回骑兵,但莫子布不能不防。
他把主力交给了陈光耀,自身率三百洛坤兵和吴让、叶丰昌等人交给他的联军守在了北面,一共五百人,防备缅军骑兵回援。
陈光耀则将昆仑山堂主力八个连布成了两排大横阵,延绵排开百米之长。
两排横阵之间,部署着昆仑山堂所有的火炮,四门八磅炮、九门四磅炮和移动非常迅速的三门奥地利三磅炮。
咚咚的鼓声伴随着隆隆炮声,缅军主动出来接战,吴越留下了大约六百人的预备队,其余两千名缅军,也排成了大横阵,只不过分了四排。
他们地处低地,不像陈光耀这边是陡坡,可以让炮弹从下面步兵的头顶飞过,所以能以步夹炮。
缅军只能让火炮一部分,分散在两翼,一部分推到阵型中间轰击陈光耀。
而双方虽然都是师从欧洲陆军,但同样由于战术、人员和装备只能学到欧洲二三流。
所以双方部队里面,都没有能熟练使用此时堪称天坑一般线膛枪的猎兵。
火炮在慢慢逼近,呼啸的炮弹不断在两军周围砸来砸去,但整体来说,昆仑山堂的火炮占了很大的优势。
虽然双方野战炮数量差不多,但昆仑山堂占据了地利,不但火炮集中可以从容发挥集火优势。
而且一炮打出,由于是以高打低,可以让炮弹在缅军中蹦跳横扫。
而缅军是仰攻,往往炮弹砸到地上就是一个坑,弹跳不了多远。
雅克上卫在三个手提鬼头大刀的军法督战官凶狠眼神注视下,疯狂嚎叫着下达命令,周围的炮兵也是夹紧了屁股,一炮打的比一炮快。
所有的火炮,都按照雅克上卫的指挥下,集中轰击缅军左翼。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此时准头和威力都有限的炮兵来说,更是如此。
而效果更是很不错,缅军火炮分散布置,没有形成合力。
虽然连续轰击到了昆仑山堂的阵中,惨叫声此起彼伏的响起,但一炮也就带走两三人,还有两排大横阵分摊伤害。
是以牺牲了二十多人,却并未造成很大的士气打击。
可缅军就惨了,缅军左翼被十六门野战炮猛击,炮弹高速旋转着,一打就是一条血槽,一颗弹丸下去,四处乱蹦,碰到轻则骨断筋折,重则当场毙命。
而且他们是四百人左右在硬抗所有炮击,还是四横排。
短短两三百米的路程,他们被炮弹打死了六七十人,一路上拖拖拉拉,重新整队了最少三次,才能继续跟上。
不,他们没有跟上,明显落后了其他缅军好几十米。
于是,尚未进到接战距离,缅军的队形,就有些散乱。
而马上,一百五十米的距离就到了,火炮也因为过热和炮膛残渣太多,也暂时减弱了火力。
步兵决死战,排队枪毙的时刻,马上到来了。
刚回家,儿子要中午出去吃大餐,老婆要我跟着逛街,只能抓住时间,抢着码字。我知道瀚海唐儿归还没完结,大家见谅下,下周我一定写出来。
第104章 双雄会(下)
滴滴答答的唢呐声响起,这不是冲锋的号角,而是行军的信号。
没办法,莫子布这边虽然有鼓手的配置,但是会敲这种西番小鼓的不多,甚至就是西番小鼓也没有几面。
手里最多的乐器,就是唢呐了。
唉,没什么用的,就拿来用一用吧,反正声音穿透力还是很强的。
陈光耀也在指挥着昆仑山堂的士兵不断向前,不能站着不动让缅军来打。
排队枪毙本来就是个勇敢者的游戏,比较忌讳站着挨打,那样就是把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中,会让敌军的士气在行进中不断放大。
如果现在有胸墙什么的,倒可以站着反击,但可惜并没有。
陈光耀除开炮兵以外,大约有七百人上下,因此两排横阵之中,前面三百人绝大部分是姓莫的和姓陈的。
在以前,莫子布声名未显的时候,陈家和莫家人,并不能成为莫子布的支柱。
原因很简单,虽然都是亲戚,但也不可能为了一个傻疯子卖命不是。
不过到了现在,他们看出了一点苗头,愿意来下注的人,就多了起来,莫家和陈家人,终于成了莫子布最可以依靠的存在。
一百二十米了,缅军的炮手觉得已经完成任务,磨磨蹭蹭的不再上前,这个距离被步兵齐射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莫子布的欧洲炮兵,还是在继续发炮。
不得不说,哪怕是作为欧洲二流炮兵的雅克上卫和巴蒂斯特中卫等的素质和战斗意志,还是要比缅军炮兵高不少。
当然,也少不了拿着鬼头大刀,押着他们不断上前的军法督战官功劳。
呜呜鸣叫的炮弹,打出了勉强的抛物线,呼啸着往缅军步兵横阵砸过去。
不断有缅甸士兵被砸中后开始惨叫,于是在吴越的命令下,缅军加快了脚步。
很快,到达了九十米。
昆仑山堂的炮兵终于停了下来,他们的炮弹基本打光,剩余的要从船上运输,炮兵特别是装填手也已经累的精疲力尽。
而且现在的距离很容易误伤,所以炮兵的战斗算是勉强结束。
欣喜若狂,长长松了一口气的缅军立刻站定,在军官的指挥下,集体放响了手中的火枪。
霎那间,缅军阵前飘起了大量的烟尘。
昆仑山堂的阵线掉帧一般的阻滞了一下,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断断续续的惨叫声响起,三百人的前排,躺下了十五六个人。
但随即,他们又开始了前进。
“挤紧点,挤紧点,不要看前面,看你旁边人的小腿,没喊举枪就不许举枪,谁敢不听,军法从事。”
“阿水、阿蟹,你们两个细胆鬼给我老老实实的,谁要敢怕,老子把你老豆,你阿公的牌位从祠堂里扔出去。”
“阿哥,我两边个唔死,边个就做孝子。”
一时间,粤语叫喊的声音甚至盖过了脚步声,莫家、陈家的粤西佬们互相大声地的鼓励着。
很快,缅人的步兵开火完毕,穿过火枪击发的烟尘走了出来。
他们很惊讶刚才对面没有开火,军官们面面相觑,随后便认定敌军是要在八十米左右精度好的时候再开火。
缅军由于训练原因,是无法在排队枪毙的时候,打出一排两轮前后交替齐射的。
训练度稍低的准精锐部队,最好不要做这种高难度动作,搞不好能把你的阵线直接搞乱。
他们的战术跟莫子布这差不多,都是前排谁战死了,后排来人补上。
但这一次,陈光耀没有命令开火,所以缅军前排无一伤亡。
同时又因为刚才已经放过一轮枪了,所以他们也不得不停下来开始装填,反倒是昆仑山堂的士兵还在继续前进。
当双方离得越来越近的时候,缅军阵线也开始好像波浪一样的起伏了起来。
听着对面不断逼近的脚步,想着对面可能马上就要开火,他们的动作几乎都处于变形的边缘。
甚至有几个缅军士兵根本来不及检查上次有没有击发,就赶紧再一次装药装弹。
还有几个用通条夯实之后,连通条都忘了取出来。
陈成山还在指挥着自己这排三百人踩着步点不停的前进,他也看出来了,对面的缅军其实比他还害怕!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