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87节
尚书左右仆射同时空出来之后,没有人再递补上去,杨师道依旧是中书令,其他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的位置也依旧没有。
但,群臣的心中早已经沸腾了起来。
……
东宫,崇教殿。
张玄素,马周,孔颖达,李百药,令狐德棻,萧钧等人,跽坐在左侧。
于志宁,李安俨,长孙祥,独孤大宝,裴宣机,张大象等人,全都跽坐在右侧。
李承乾坐在御榻之上,有些好笑的看着殿中群臣,他相信,如今不只是他这里,恐怕朝中所有的官员都过不好这个年。
朝中尚书左右仆射同时空缺,不管怎么腾挪,都会有两个宰相的位置空出来。
之后呢,六部尚书,九寺寺卿,谁会更上一层,哪个位置会空出来,谁又会顶上去。
一层一层的,所有人都会被或直接或间接的牵连进去,就连李承乾这个太子也不例外。
李承乾转身看向难得有些不安的于志宁,笑笑,问道:“于公心中是怎么想的?”
殿中东宫群臣全部忍不住的看向于志宁。
于志宁是东宫太子詹事,他如果能够成为宰相,那么东宫所有人的路就都会被打开。
日后的张玄素,马周,都有成为宰相的可能,后面的其他人也是一样。
于志宁听到李承乾的声音,不由得微微苦笑,然后才开口道:“臣是有这个想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臣的心底始终有些不安!”
“那是因为于公在门下省的时间太短了。”李承乾看着于志宁,说道:“尚书省和中书省的事情和于公无关,于公只需要专注门下省的事情就足够了。”
“殿下所言有理。”于志宁点点头,收敛了心中杂乱的心绪。
“门下省如今没有侍中,只有于公和刘公两位黄门侍郎,所以关键位置要盯在侍中位置上。”李承乾看着于志宁,摇摇头说道:“侍中为三省正相,刘公虽然已经是参知政事,但说实话,就孤来看,他是没有资格升任侍中的。”
殿中群臣惊讶的看着李承乾,想要听他怎么说。
李承乾毕竟是太子,皇帝心中怎么想,李承乾这个太子心中的想法是最接近的。
“所以,最有可能,也是对于于公唯一的机会,就是以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要想,光如此就足够了。”李承乾直接摆手。
“是!”于志宁点头,虽然中书省也很有可能由中书令杨师道调任尚书左右仆射,但这些对他的作用不大,他对中书省更陌生,还不如门下省。
“还是那句话,资格,除了资历以外,还有功劳。”李承乾看向于志宁,说道:“于公,你现在的资格不够……起码从孤的角度来看,你的功不够。”
于志宁的脸色微微一变,随即轻轻点头。
“若是没有申国公今日致仕之事,那么从父皇的角度来讲,于公起码需要再在门下省待一年,才有机会参知政事。”李承乾看向殿中群臣,说道:“孤下面这句话,仅止于殿中,任何人不得外传。”
“喏!”群臣齐齐拱手。
“父皇一两年来就要东征高句丽,到时候,必然会有相当的一次人事调证,于公,刘公都会在那个时候,迎来机会,但前提是这一年,门下省诸事要做的漂亮,不要出差错,如此……”李承乾停顿了下来。
于志宁缓缓的点头道:“如此,臣就有机会了。”
“诸卿这一年都努力一些,说不定谁就有机会更进一步。”李承乾笑着看向群臣,群臣立刻笑着拱手道:“喏!”
李承乾一句话开解之后,东宫的气氛顿时放松了下来。
李承乾转身看向于志宁,继续说道:“如今在门下省,刘公为宰相,于公仅在刘公之下,实际上除了无法出入政事堂以外,于公依旧是门下省的第二人,是不是宰相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于志宁点点头,这一点他知道。
突然,于志宁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殿下,若是有人空降侍中……”
“别人能够空降侍中,自然也能空降中书令,而且就算是他人空降侍中了,到时候,于公调任中书省便是,相信那时候,尚书省的调动也就结束了。”李承乾这一句话透露的消息很多。
中书令杨师道有机会调任尚书左右仆射,岑文本有机会任中书令,自然于志宁可以调任中书省,以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那个空降侍中的人,很有可能是侯君集。
这就是于志宁问的。
但李承乾没有告诉他,侯君集不可能成为宰相。
……
迷迷糊糊之中,李承乾睁开了眼睛。
熟悉的香味传来,是苏淑躺在身边。
她睡的很沉。
今日正旦大朝之后的宴席,李承乾身为太子,几乎五品以上的官员敬了个遍。
但今日,没有几个人的心思在酒宴之中。
李承乾相信,李泰也是一样。
房玄龄不再是尚书左仆射,而是做了司空,他也需要衡量这件事情对他的计划的影响。
另外还有侯君集。
李承乾悄悄的起身,走到殿中的桌案之前。
从墙上取下黑鞘长剑放在了桌案上。
没有人知道,空出来的尚书左仆射将来依旧会是房玄龄,空出来的尚书右仆射,也依旧会是高士廉。
他们重新回任。
只不过前一世,是在李承乾谋反失败之后。
这一世,应该是会在李泰谋反失败之后。
李承乾有种感觉,皇帝此番布局,恐怕就是为了应对李泰的谋反。
“呛”到一声轻响,长剑出鞘。
冷冽的剑光映入李承乾的眼中,同时明亮的剑身也倒映出他平静的面容。
李泰,侯君集,这一次,都在皇帝的布局算计当中。
当然,还有房玄龄。
贞观十七年啊,他上一世就是在今年三月被废了,如今不过区区两月而已。
这一次,李泰又将如何呢?
李承乾右手一甩,剑刃瞬间前刺。
刺破虚空。
第208章 殿下虽是太子,但依旧有很多事不知道
正月初二,正午温煦。
李承乾坐在魏征的床榻之前,右手按着他的脉门,细细的体察他的病情。
神色明显不错的魏征,好奇的看着李承乾,问道:“太子的腿疾如何了,今日陪陛下祭祀天地,还要过老臣这边来?”
“还好,孤的腿到了四月就可以全日行走,不像现在,半日就需要休息。”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孤的腿已经没有根本问题,父皇叫孤去祭祀天地,本身就是为了告诉天地,大唐传承无恙。”
魏征一愣,缓缓点头,说道:“这么说不出意外,于志宁要拜相了。”
李承乾不明白为什么魏征说到这里,他摇摇头,说道:“还是差一些的,功不够,于公在商议着做些什么,弥补一下,以于公的为人和行事,一年之后,应该就功够了。”
于志宁,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前太子詹事,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黎阳县公、黄门侍郎,编修《谏苑》,参与修撰《隋书》、《大唐仪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留本司行格》。
以他的身份,明显就比普通的黄门侍郎要高一等,这就是奔着参知政事的位置去的。
当然,若是说立刻参知政事,就如同李承乾说的那样,他的功是不够的。
别看他是前太子詹事,但功依旧是不足的。
对比刘洎。
刘洎最早是后梁萧铣的黄门侍郎,归唐后,授南康都督府长史,给事中,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擢黄门侍郎、上护军等。
刘洎的履历相比于志宁丝毫不差,可即便是他,还是在做了三年黄门侍郎之后,才参知政事的。
如今于志宁有希望在任黄门侍郎一年之后,就参知政事,已经是看在他做了多年的太子詹事份上了。
李承乾抬头看向魏征,微微抱歉道:“孤是不是说多了。”
“无妨。”魏征摇摇头,并不在意。
李承乾继续说道:“其实孤还是有些不明白,若是一切顺利,父皇的心中,谁来任尚书左右仆射?”
侯君集和张亮都没有通过考验,那是后面才会发生的事情,那么在此之前的,在一切事情,若是谁都通过考验,皇帝心中会怎么样?
“若是一切顺利。”魏征略微思索,说道:“若是一切顺利,杨师道会调任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大概会空缺,侯君集调任中书令,刘洎任侍中,于志宁参知政事,岑文本参知政事,褚遂良为黄门侍郎,马周检校中书侍郎,一切便安排妥当了。”
李承乾缓缓点头,的确,这样最合理。
“关键在于杨师道和侯君集。”魏征轻叹一声,说道:“他们两人如何抉择。”
“杨相?”李承乾有些发愣,怎么这里面还有杨师道的事情。
“殿下虽是太子,但依旧有很多事情,是殿下所不知道的。”魏征不由得轻叹一声。
李承乾目光不由得一抬,他对杨师道的关注不多,因为杨师道和东宫的关系,向来疏远。
他们唯一的联系就是赵节。
赵节是桂阳公主和故华州刺史赵慈景的儿子,赵慈景战死之后,桂阳公主嫁杨师道,生杨豫之。
前世赵节唆使李承乾谋逆被诛杀的时候,杨师道求情,但赵节还是死了,而杨师道被罢相,为吏部尚书。
就像侯君集现在这样。
……
“杨师道当年任吏部侍郎时,压制权贵做的不错,亲朋为避嫌疑也不敢求官,但他手上任命的官员大多都是庸才,陛下评价:杨师道出身豪门,不通下情,性行纯善,但情实怯懦。”魏征摇摇头,说道:“如今风波迭起,他处身前线,陛下也在看他的处置之法有无改进,若是没有,他更进一步就别想了。”
李承乾沉默了下来,片刻之后,他点头道:“如此说来,杨公最适合的,还真的只是中书令之位。”
“那也是勉强,有的时候他狠不心来。”魏征直接摆手,说道:“朝政行事宽严相济,太宽容易出事,太严也是一样。”
“孤受教了。”李承乾点点头。
“这一年陛下会看看杨师道有无进步,但他的问题好说,成不了尚书左右仆射,便继续任中书令便是,真正要命的是侯君集。”魏征轻叹一声,看向李承乾说道:“殿下再劝劝他吧,臣总觉得他挺可惜的,如今朝中能独当一面的帅才,除了他没人了。”
大唐立国以来,真正进行的十万人以上的战争只有那么几次。
总共也就出来那么几位统帅,皇帝自己,李靖,侯君集,加上一个李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