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31节
“他真的该死,他早就该死了。”李世民恨恨的咒骂。
虽然这一次高建武是被大唐算计而死,但皇帝依旧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掉,
“臣这一次出访高句丽,察觉高句丽国内,南北调动频繁,亲王室的军队被调往南方,攻打新罗,而盖苏文的嫡系则是北调辽东,准备应对大唐。”裴思庄拱手,说道:“臣在卑沙城遇到司农丞相里玄奖,臣本想让他回返,但他依旧坚持出使高句丽……”
“他是信臣。”李世民轻叹一声,然后抬头看向群臣,道:“诸位爱卿,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朕不可以不讨。”
“喏!”群臣齐齐拱手,对于大唐征伐高句丽,没人反对,但……
“陛下。”房玄龄站了出来,面色担忧的拱手道:“陛下要亲征辽东吗?”
李世民看向殿中群臣,他知道,以前的时候,他还可以拖延下去,但现在,一切已经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
“是的,朕将亲征辽东。”李世民说完,看到房玄龄还要说什么,他立刻摆手道:“这是之前朕的想法,但如此辽水凶险,如果不能突破辽水和千里长城防线,朕便是亲征也没有作用。”
房玄龄眉头微微一挑,不再多说什么。
殿中其他想要阻止皇帝的人,也都暂时的安静了下来。
“诸卿说说吧,该如何突破这条由辽水,长城,还有地形构筑而成的千里防线吧?”李世民抬头看向群臣。
兵部尚书李勣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千里长城,长城千里,必然有其薄弱之地,派人寻找并刺探薄弱之地,最后聚集大军,一击而破。”
李世民缓缓的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有理,但这就需要有一条稳固的桥梁。”
皇帝抬起头,思索着说道:“突破辽水不难,突破长城也不难,但彼辈必然会依托二百石城,来回突袭。
一里之地,攻我粮道,我便难以立足,时间一长,要么粮草不足,要么人困马乏,后援断绝……除非能有一条稳固的桥梁,但高句丽人会任由我们搭建桥梁吗?”
“陛下,高句丽人水军虽然不强,但也不可轻视!”裴思庄站出拱手。
“嗯!”李世民淡淡的点头,他知道,高句丽人在辽东准备十六年,不知道预备了多少应对大唐攻伐的手段。
贸然前往会有麻烦的。
“阎卿,姜卿,杨卿,丘卿。”李世民点出几个名字,然后问道:“你们说该当如何?”
阎立本,姜行本,杨务廉,丘行淹四人从班列之中走出。
阎立本率先拱手道:“陛下,建立稳固的桥梁很难行的通,因为建筑桥梁本身耗时极大,尤其高句丽还有投石车干扰,加以弓弩,到时死伤无数,怕也难以有成。
所以微臣建议应当以浮桥为主,加以战船来回,一次而成。”
“臣也是如此想。”姜行本,杨务廉,丘行淹三人齐齐拱手。
“浮桥。”李世民轻叹一声,说道:“朕又何尝不知道要搭建浮桥,但是当年杨广度辽水,便是因为高句丽在上游投掷木桩,最后导致浮桥损毁,军士死伤无数,出师不利,连场大败。”
说建浮桥,但建浮桥哪有那么容易?
浮桥不稳,而且易被火焚,一旦中途被毁,那么已经度过辽河的战士,立刻就为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当年前隋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他就是这么死的,诸卿当中有不少知当年事人,朕不希望看到你们当中,也有人如此!”李世民不由得轻叹一声。
“赤壁之战。”李承乾抬头,看向皇帝,然后站出拱手道:“父皇,儿臣记得,当年赤壁之战时,曹操因手下将士不识水性,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皇帝的眉头不由的皱了起来,说道:“你已经说了赤壁之战,难道高句丽人便不知道赤壁之戰了吗,到时候,他们只需要放一把火,便足够烧掉所有的船只。”
“父皇,儿臣说的,不是战船作战,而是浮桥。”李承乾拱手,说道:“浮桥之策,之所以难行,是因为构建浮桥多用小船,如此才能方便船只勾连,木板搭建。”
小船好勾连在一起,大船就不行了。
这是常识。
“所以儿臣想,是不是可以打造一种比那种临时找的小船来搭建浮桥,还要更大,更加结实,更加方便勾连的船只。”李承乾拱手说道:“只要有成,船上将士无需太多,而且有后面勾连,便是遇火也可以损随时后退。”
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关键是,若是能将战船随意拆卸,用的时候是浮桥,不用的时候,能够迅速形成战船。”
“若是如此,这战船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阎立本皱着眉头看向李承乾。
“灵活,防止撞击,防火。”李承乾抬头,说道:“又足够大,能安置小型投石车,又要能快速前后勾连,又能快速拆开。打造出二十艘这样的战船,或许便足够渡河了。”
“不可能有这样完美的战船,必然会有漏洞所在。”姜行本站出拱手,有些迟疑的看向李承乾。
“这是必然。”李承乾点头,对着皇帝拱手道:“父皇,儿臣提醒父皇,如今大唐要渡的不是长江,而是辽水。”
群臣突然一愣,随即醒悟过来,渡辽水可没有渡长江那么难。
“到时候,分散渡河,相互掩护,不停袭扰,最后在某一日夜间突然渡河,渡过河流之后,清剿上下两岸,避免被火攻,那么剩下的,便是防备水中木桩。”李承乾拱手,说道:“儿臣看,不如在渡河的同时,用铁链封锁河面,阻拦木桩,减小冲击,同时在上游侧船身,覆盖羊皮袋!”
“羊皮袋?”李世民皱了皱眉。
尉迟敬德站了出来,拱手道:“臣知道,羌人行黄河时,用的就是羊皮袋扎成的小船,的确可行,不过只能够抵挡一次。”
“那就同时多建几座浮桥。”李承乾抬头,拱手道:“上面做掩护,最下面一座才是真正过河之处,最后只需要将上游放置木桩的地方捣毁便足够了。”
“时间,还是时间。”李世民眉头皱了起来,这样即便是能够争取一些时间,但也未必足够。
“儿臣只能想出这些办法了。”李承乾有些无奈的拱手。
他也不过是从后世的知识中,找出的一些办法,更多的人他又不是专业人士。
“暂时足够了。”李世民看向李承乾,说道:“太子即刻返回长安,在长安秘密打造战船,先打造出几艘来,看看效果再说,同时诸卿找人继续想办法。”
“喏!”群臣齐齐拱手。
辽水,千里长城,还有二百石城,加上山势,真的很麻烦。
“晋王!”李世民看向李治。
李治立刻拱手道:“儿臣在。”
“你回太原去吧。”皇帝一句话,群臣立刻惊讶的抬头。
李承乾更是如此,这就让李治就番了。
“韦卿!”李世民看向韦挺。
御史大夫韦挺立刻站出拱手:“臣在。”
“以你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去太原辅佐晋王,同时治理地方。”李世民抬起头,神色异常平静。
“臣领旨。”韦挺沉沉低头。
李承乾终于恍然过来,一直以来,他总觉得他忘了什么,原来是韦挺。
低头,李承乾嘴角弯了起来。
第250章 刘洎会被冤杀,房玄龄会被诬告谋反
渭水幽幽。
秋叶青黄。
晃动的马车内,李承乾将手里奏本递给马周,说道:“孤实在没有想到,父皇竟然就这么让稚奴就藩了,太快了。”
李治头夜刚刚成婚,立刻就被皇帝赶去了太原。
这样的落差,李承乾那日在大殿之上,亲眼看到李治的脸瞬间就绿了。
马周看着手里的奏本,没有开口说什么。
李承乾摇摇头,叹声道:“孤原本以为,稚奴会留在洛阳,没想到父皇这么快就让他回了太原,而且还让韦挺做他的长史。”
韦挺调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治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好看了许多。
韦挺虽然是李佑的岳父,而且他还在暗中联络李泰,但他终究是京兆韦氏的头面人物。
这一次韦挺从御史大夫调任并州,其实是贬官,只是李承乾也看不出究竟是因为李佑谋反,还是说是李泰的事情。
韦挺在李泰谋反之前,就跟着皇帝去了河北。
李泰谋反的细节他并没有介入,而且在李泰的书房,也没有任何两人来往的信件。
再加上杜楚客的突然出现,让所有人都以为躲在李泰背后算计的人是杜楚客,根本没有继续往下深查。
尤其皇帝连见都没见杜楚客一面,就将他直接斩了,就算有什么话,杜楚客也没法说。
只能被迫背锅。
“有扶阳县男在并州,晋王很容易就能在太原站稳脚跟。”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尤其是清河赵氏作为外家,加上扶阳县男背后的韦家,赵家背后的杨家,他们足够能够和王家在太原抗衡。”
李承乾一愣,轻声道:“太原王氏?”
“是的,殿下新娶的太子良媛背后的太原王氏。”马周很肯定的点头。
“稚奴到了太原,的确实际上就和太原王氏构成了平衡。”李承乾缓缓的点头。
太原王氏的女儿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外家,自然不可能和李治走的太近,所以……皇帝是在用李治来平衡王家。
太原,并州。
王家是并州最大的世家,没有之一。
怪不得之前王家的女儿要做晋王妃,皇帝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极快的,就让王家的女儿做了李承乾的太子良悌。
“陛下东征,并州自然需要稳定,稚奴赴任并州就是必然之事。”李承乾缓缓点头。
李治去了并州上任,太原王家的女儿怎么可能做他的晋王妃。
一旦成了,皇帝在前线也会感到不安的。
“所以太原王家的女儿成了殿下的太子良媛。”马周看了李承乾一眼,说道:“杨相此番跟随殿下一起返回长安,陛下怕也是类似的做法。”
中书令,吏部尚书杨师道。
李治娶了杨家的外孙女,杨家和李治的关系明显开始走近。
然而当皇帝让李承乾返回长安的时候,他将房玄龄留在了洛阳,却让杨师道返回长安。
这里面制衡的的味道太明显了。
李治去了太原,用李承乾的外家太原王氏来制衡他。
李承乾回了长安,用晋王妃的叔公杨师道来制衡他。
这就是皇帝的平衡手段。
清晰,复杂。
“不止如此。”李承乾身体靠在马车内的软榻上,轻声说道:“太原王氏,弘农杨氏,还有京兆韦氏,其实也在制衡之中,加上孤和稚奴,相互制衡相互合作,足够保证长安和太原稳定。”
“殿下居于长安,稳定西北和西南;晋王居于太原,稳定并州和草原。”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再加上洛阳,足够在陛下东征的时候压制天下了。”
长安,太原,洛阳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加上天下府兵多在这三个地方。
足够保证皇帝在东征时的天下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