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32节
再加上李承乾和李治在制衡天下的同时,又同时彼此制衡,皇帝的后路足够稳定。
现在,李承乾算是彻底的明白了。
皇帝真正要的,就是他在东征的时候,没有任何隐患,不会有人行杨玄感之事。
不管是李承乾这个太子,还是李治这个晋王,他们都别想在皇帝东征弄什么幺蛾子。
“父皇的手段高明啊!”李承乾轻轻笑笑,说道:“看样子,孤要学的还有很多。”
“是!”马周看微微低头,稍微悬起的心也放了下来。
皇帝要东征,朝中最害怕无非两点。
要么是太子镇压不住局面,局势不稳。
要么就是太子不愿意局势太稳。
从马周和李承乾这段时间的接触来看,太子并没有那些令人担心的危险想法。
“长安和太原好说,洛阳不对啊,父皇何以现在以稚奴的岳父任洛州司马?”李承乾有些不解的向马周。
李承乾之所以以为李治会留在洛阳,就是因为他的岳父赵叔坚做了洛州司马。
马周略微思索,说道:“如今的洛州长史薛大鼎,是治水好手,恐怕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将他调往河北,到时洛州长史应该就会换人了,若是不出意外……”
“东宫的人?”李承乾诧异的看向马周,说道:“东宫好像除了长史,没人有资格调任洛州长史了吧?”
洛州长史是从三品的重臣,东宫除了张玄素以外,马周,长孙祥,来恒和独孤大宝,要么资历不足,要么能力不够。
至于张玄素,他是太子詹事,皇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将他调走的。
“臣不知道陛下会怎么做,但陛下一定会有办法的。”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在陛下东征之时,晋王的岳丈任洛州司马,意味着晋王的手可以介入洛阳,一旦晋王掌握了洛阳,那么就意味着长安东出的路被堵死……”
李治一旦掌握了洛阳,就意味着长安和太原,以及洛阳,三足鼎立的局面会失衡。
长安会冲击太原和洛阳,而太原和洛阳东南,齐鲁,山南,还有整个江南,岭南都会失衡,从而危及到皇帝的东征。
“陛下也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陛下肯定会从东宫调人,加以制衡。”马周稍微松了口气,说道:“如此一来,就等于殿下的手和晋王的手就都能伸入洛阳,那么只需要有人领头,整合两股力量,就能镇压天下。”
李承乾微微点头,说道:“不管如何,父皇东征的大局不能破。”
“是!”马周肯定的点头,然后他又小心的看向李承乾,问道:“殿下,那浮桥的事情?”
“孤心里有数,明日便召集工部,将作监和少府监在北苑,一起打造浮桥船。”李承乾很直接的点头。
“喏!”马周微微松了口气。
李承乾看着马周,他的心里有句话要问,但最后还是被憋了回去。
如今才八月,可是看皇帝的种种布局,是已经在为东征做最后准备了。
看样子,他似乎不打算回长安了。
大唐出兵高句丽,起码得是十一月出兵,年底抵达辽西,休整两月,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进兵高句丽。
但现在看来,似乎皇帝要继续待在洛阳。
从八月到十一月,他没有任何要回长安的迹象。
如果他不回长安,那么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到明年,不,到后年,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长安,都将由李承乾监国掌管。
两年时间,太子监国。
更甚至于在征高句丽回来后,皇帝很可能会病倒。
起码在前世就是如此。
东征高句丽导致皇帝旧伤复发。
之后很长时间,皇帝都在养病。
皇帝一病,整个朝野所有的矛盾都爆发了开来,刘洎被冤杀,房玄龄会被诬告谋反,高士廉和杨师道会相继病逝,整个贞观初年构建的政治体系会迅速的崩塌。
李承乾的眼睛,轻轻眯了起来。
这些都是前世他被废之后发生的。
李治做了太子,位置不稳,长孙无忌在帮助李治铲除对手的同时,自身也在迅速的膨胀,甚至到了最后难以压制的地步。
当然,这一切的根本是皇帝的旧伤爆发,难以处理政事,才会导致这一切。
皇帝掌控力降低,原本被控制的很好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还有高士廉,杨师道之间的矛盾就会爆发。
高士廉还好说,房玄龄不敢怎样,但是杨师道……如今杨家已经和李治勾连起来,一旦皇帝病重,谁知道他们会想什么。
杨师道,李治。
韦挺。
李承乾的心底已经开始琢磨了起来。
两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很多事情都需要从现在开始准备。
而且,这两年时间也未必会安静。
皇帝东征,不知道多少人心会动起来。
……
七辆马车缓缓的驶入东宫,李承乾在崇德殿下车。
其他车辆朝内宫驶去。
张玄素,萧钧,张大象等一众东宫官员,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道:“臣等参见殿下。”
李承乾微微点头道:“诸卿,进殿吧。”
李承乾率先走入崇教殿,张玄素,萧钧,张大象,马周,长孙祥,独孤大宝,来恒等人,跟着走入殿中,然后对着李承乾同时行礼道:“臣等参见殿下,殿下千秋。”
“众卿平身吧。”李承乾看向张玄素,问道:“张公,长安最近如何?”
“一切如常。”张玄素认真拱手。
“很好。”李承乾抬头,看向众人道:“诸卿,如今父皇已经决定要亲征,所以秋税,还有军械,兵员的调动要加快……东宫要协助杨相完成此事,与此同时,东宫也要注意考察上下诸官行事,有无能不行者,即刻罢黜,有能者提请吏部提拔。”
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的说道:“无论如何,任何人不可能耽搁大唐东征之事。”
“喏!”群臣齐齐拱手。
“好了,就如此。”李承乾起身,说道:“马卿和来卿,调动在崇文馆剩下的工匠,明日随孤一起去北苑,将父皇要的船给打造出来!”
“喏!”众人再度拱手,李承乾返回长安之前,洛阳那边的消息就已经传了过来。
“今日都早些回去歇息。”李承乾摆摆手,已经从偏殿走出了崇德殿。
回到后院,马车已经不见了踪影,只有苏淑似笑非笑的站在承恩殿门口看着李承乾。
“殿下好生厉害啊,去了一趟洛阳,就带回一个太子良媛。”苏淑一边让开位置让李承乾进殿,一边满脸好笑的看着他。
“人爱妃见过了,只有十二岁的孩子,连碰都没法碰。”李承乾无奈的轻叹一声,然后摆摆手,殿中的内侍和侍女全部都行礼退了下去,李承乾这才神色严肃的看向苏淑说道:“这一切都是为了稚奴。”
“晋王!”看到李承乾神色认真起来,苏淑才上前,亲自端一杯茶到李承乾面前。
李承乾接过茶杯,抿了一口,开口道:“稚奴如今就藩并州,任并州牧,娶了清河赵氏的女子,背靠天水赵氏和弘农杨氏,又有韦挺做了他的并州长史,如果让他在太原坐稳,怕又会掀起一番风波,所以父皇让太原王氏的女儿做了太子良媛。”
“晋王和太原王氏相制衡。”苏淑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父皇东征,要用稚奴来稳定并州和草原,同时制衡孤,最后以孤和稚奴来威压天下,所以,才将太原王氏给了孤,用他们来制衡稚奴。”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好让我们两兄弟在他东征的时候,都安静一些。”
苏淑缓缓的点头,皇帝的手段说通了很清楚,但如果不说通,看起来眼花缭乱的。
“人安置在了哪里?”李承乾转口问道。
“宜月殿。”苏淑无奈的耸耸肩,说道:“臣妾将射殿改成了宜月殿,免得怠慢了王家的贵女。”
东宫正殿只有苏淑的宜春殿,郑霜儿的宜秋殿,魏薇的宜冬殿,还有苏旖的宜夏殿,张萱住在八风殿,王幽兰便只有住在射殿改成的宜月殿了。
“辛苦爱妃了。”李承乾看着苏淑,眼神感激。
“哼!”苏淑微微抬头,眼神得意。
“对了,再和爱妃说一件事。”李承乾开口,苏淑下意识的转过身。
这个时候,李承乾一把将苏淑抱了起来,然后轻声在她耳边说道:“父皇今年不会再返回长安了,一旦东征,再回来就是后年下半年的事情了,所以,爱妃,我们再生个孩子吧。”
“啊!”苏淑没有反应过来,这两件事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但这个时候,她已经被李承乾放在了床榻上。
帷帐落下,苏淑突然叫了起来:“天还没黑!”
第251章 对军中宽容,诸将敬服
阳光和煦,秋风微冷。
宽有二十丈的漕渠横曳在禁苑之中。
杨师道,于志宁,张玄素,马周,丘行淹,长孙祥,杨务廉等人,目光看向站在前方的李承乾。
李承乾一袭黑色蟒袍,神色平静的站在漕渠之侧,指着面前宽阔河渠,开口道:“众卿,普通浮桥都是用小舟平躺,然后于其上钉搭木板,用长绳稳定,最后构连成一座浮桥。”
群臣微微点头,不用普通浮桥,世上绝大多数浮桥都是这样的。
“所以孤想,为何要在小船上搭建浮桥,干嘛不将船只建大,前段弄平,两侧船舷也直接放平,直接就不用搭建木板,用船身直接当作桥身。”李承乾转身看向众人,道:“只需在前后两端留出搭钩,之后只需中间穿一根铁棍,就可以锁住。”
长孙祥将李承乾连夜画出的图纸递给众人。
李承乾说道:“若能如此,那么省时省力,在极短的时间内,一座浮桥就能够搭建成型。”
杨师道看着手里的浮桥图形,皱眉说道:“这样的浮桥能够稳定的浮在水面上了,支持士卒,战马,还有军械运输吗?”
“先试。”李承乾看向杨务廉,说道:“杨卿,你先造成十艘出来,我们在这段时间里搭造一座浮桥,就在这漕渠之上,然后战士骑兵,还有军械全部快速调运一遍。”
“喏!”杨务廉立刻拱手。
李承乾看向杨师道说道:“杨相,浮桥最怕的,便是木撞和火攻,一丈长的尖木桩转过来,一般的浮桥哪能够承受这样的冲力,所以孤想,打造几条一百丈的铁索出来。”
“一百丈?”杨师道下意识的反问了一句。
“不不不。”李承乾摆手道:“三五丈就行,只需要前后勾连,能成一条百丈长索就行,毕竟辽水一般也就百丈之宽。”
辽水在春冬枯水时节,几条河流并不勾连,宽度最宽处也只有百丈。
但是在夏秋丰水时节,一旦遇到洪涝灾害,诸水勾连,宽度起码能有五六百丈。
不过皇帝大军渡过辽水,最多也就在二月,枯水时节,所以河流宽度并不需要太多考量。
“这个不难。”杨师道点头,说道:“百丈长索,工部现在就能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