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57节
杨务廉继续说道:“陛下,太子临行前召见微臣,让臣请奏陛下,若是军前有大量俘虏,是否可以送到后方……如今朝中因为东征,劳役缺乏太多,若是能够送到后方一些,不管是开矿,还是拉船,哪怕是留在辽东找挖人参,也都好。”
“太子这是安排到了朕的头上了!”李世民眼神淡漠的抬头。
杨务廉瞬间跪了下来,叩首道:“臣有罪,臣该死。”
“好了,朕就是随口一说。”李世民突然轻笑一声,说道:“朕又不是那么嗜杀的人。”
话虽然是如此说,但李世民总有一股李承乾已经看透了他会缴获大量俘虏,并且有了坑杀降卒的想法。
不过摇摇头,李世民就扔掉了这个想法。
坑杀降卒,终究不详。
“无忌,那就留一部分人,放一批人。”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
“好!”长孙无忌点头,同时说道:“正好,臣也可以利用这些人,将巴豆送进安市城中,同时也用这些人消耗城中粮草。”
“陛下!”杨务廉再度插口,硬着头皮拱手道:“臣以为可以在将这些人送回去之前,用这些人,在安市城对面,修建一座城池。”
“城池?”李世民的眉头皱了起来,修建城池消耗太大了吧。
“陛下,哪怕不是城池,建一排围墙挡风也好,快冬天了,毕竟大军也无法全部进入城中。”长孙无忌似笑非笑的看了杨务廉一眼,然后看向李世民说道:“陛下,吓一吓城里的高句丽也好,让他们以为我们要长久作战。”
“嗯!”李世民有些明白了过来,随即他笑笑,点头道:“好,不过终究还是要攻城,如何攻城,安市城险峻,之前他们关门太快,没能杀进去,也是麻烦?”
“陛下,臣以为可以在城东南筑土山,依次逐渐逼近城墙,同时以士卒轮番交战,再用冲车炮石毁城楼,只要接近,便能杀入城中。”李道宗猛然抬头,一道灵光已经在他脑海中闪过。
“可!”
被斩2万余人,高延寿率主力共计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
太宗坑杀犯阵的3300名靺鞨兵,挑出耨萨以下酋长3500人,授予军职,迁居内地,其余的人皆放还。
唐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1万领,各种器械若干。
高句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唐军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守军凭坚城固守。安市百姓闻知李勣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
(资治通鉴: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
第276章 李世民:稚奴敢觊觎朕的后宫
李世民看向李勣和李道宗,说道:“二位爱卿现在即刻去办,那些高句丽俘虏哪怕用一顿朕的粮草,朕都觉得心疼。”
四万人啊!
群臣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以三万人对阵十一万人,然而斩杀三万,俘虏四万,跑了三四万人,这种战绩古今罕有。
“臣等领命!”李勣和李道宗站了起来,然后转身而去。
李世民看着两人背影,然后说道:“安市城城池高耸,想要攻克非是一时能成,但好在这一战,我们赢了。苏定方,薛仁贵,程名振,马文举!”
“臣在!”苏定方,薛仁贵,程名振,马文举一起站出。
“朕命你们四人即刻率四千骑兵,沿山道向南杀去,直冲乌骨城,同时防备高句丽再度杀来。”李世民说到最后,神色严肃起来。
如今大唐以三万人看守四万俘虏,若是高句丽人现在重新整军,然后冲阵反杀,很容易反过来冲乱他们的营地,局面就可能会被翻转。
所以现在李世民要一边派人往南警戒,一边赶紧从后面调人。
现在想想,将这四万人当做苦力,也好过将他们直接放回去。
而且就算是留下,也不过是一阵罢了。
军中的粮草也能支应一阵,而且还可以筛选一部分到长安。
当然,如果能够拿下安市城,那么以城中的粮草,足够支持这些俘虏了。
到时候,筑城,挖山,开矿,转运粮草,就都是可行的方略了。
“臣等领命!”苏定方,薛仁贵,程名振,马文举齐齐拱手,然后快步转身离开。
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说道:“无忌,调司农寺卿赵元楷为太常寺卿,以高延寿为司农寺卿,以高惠真为鸿胪寺少卿,他们两人率四万人投降,朕总要有所优待的。”
“喏!”长孙无忌微微躬身,一侧的岑文本和刘洎等人也是赞同点头。
皇帝再度看向褚遂良,问道:“卿此番回长安,长安情形如何?”
“启奏陛下!”褚遂良神色略带欣喜的拱手,说道:“长安城中百姓喜乐,一切安定,西北大胜之后,百官更加安心,倒是太子,太子每日早起晚归,忙碌粮草,军械,被服等事,如今正值秋收,太子更亲自前往武功县督促秋收……”
褚遂良细细的说着长安城中百姓和百官,甚至还有军中的事情,但聪明人隐约能够听出他言语当中的重点。
太子并没有多少插手官员调动之事,军中干预的也不多,甚至很多东宫官员,也都是日夜忙碌于事务,很少去做他们不该做的事情。
尤其是在西北大胜之后,也没有趁此时机,胡乱做些什么。
一句话,太子在做太子该做的事情,丝毫没有逾矩。
最后,褚遂良感慨一声,说道:“臣见太子,相比于去年,太子不止瘦了一圈。”
看到褚遂良如此感慨模样,李世民忍不住的看向杨务廉。
杨务廉有些诧异的拱手,说道:“陛下,臣经常见到太子,其实没多少感觉,不过细细想来,这一年内外忙碌,太子的确是瘦了不少。”
太子在用心朝政,每日辛劳,自然会瘦下来。
李世民的心底,莫名的触动了一下,但随即,他就笑着说道:“他是太子,朕的江山早晚是要传给他的,趁着年轻多忙碌忙碌是好事。”
“是!”群臣齐齐躬身,皇帝的话,他们彻底的记在了心底。
“好了,都去歇息吧,安排警戒,冲击城门,这些也不用朕教。”李世民直接摆手。
群臣齐齐拱手:“臣等告退!”
……
等到群臣离开之后,李世民这才摇摇头,看向侧畔。
常何快步走了出来,然后拱手道:“陛下!”
李世民点头,神色平静下来,问道:“如何?”
“查出来了!”常何躬身,说道:“建言晋王北上追击的,是晋王府典书郭孝慎。”
“郭孝慎?”李世民的眉头顿时就紧皱了起来,问道:“和郭孝恪有关吗?”
“有!”常何拱手,说道:“郭孝恪虽然出身许州郭氏,但实际上却是从太原迁至,和郭孝慎其实是同族,而且是同辈,不过他和郭孝恪并没有联系,因为郭孝慎如今才二十岁出头。”
李世民微微一愣,郭孝恪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而郭孝慎才二十岁出头,就算是同族同辈,怕也难有什么联系。
“不过陛下,郭孝慎的妻姐武氏,曾经在洛阳和太子见过一面。”
常何一句话,李世民的脸色阴沉了下来:“你继续说。”
“去年冬日,大军离开洛阳之后,太子曾经前往龙门为陛下祈福,但不巧,那夜大雪,太子被迫逗留龙门,而武氏,则是在离开龙门已经回城之时,又突然折返,这才在驿站碰巧见到了太子。”常何沉沉拱手。
“突然折返?”李世民眼睛一睁,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武氏是故意折返去见太子的。”
“臣还没有调查出来,不过武氏的丈夫,是前太子千牛卫率贺兰楚石的族弟,贺兰越石,其人如今就在军前。”常何的脸色严肃起来。
“贺兰,因为贺兰楚石谋逆的事情被牵连,然后去找的太子?”李世民突然间想到了什么,看向常何说道:“贺兰越石,武才人的姐夫?”
“是!”常何拱手,说道:“武氏在驿站巧遇太子之后,然后又主动上门拜见,太子看在武才人的份上,询问了关于今日科举之事,太子说今日没有科举,但是因为大军东征,朝中六部可能要招用士子为朝中典书令史之事。”
“他去了长安?”
“没有!”常何低头,说道:“他回了太原,因为他的妻子武氏,是晋王妃的表姨,晋王又去了太原……太原郭氏在太原很有些分量。”
“所以,他做了晋王府的典书。”李世民冷笑一声,说道:“这是个擅长投机的小人。”
李世民看出来了,郭孝慎和李承乾没有关系,一开始也和李治没有关系。
“因为晋王妃的缘故,加上他出身太原郭氏,所以晋王对他很重视,而且只是暂时以他为典书,只要他立功,晋王就打算升他任他职,所以郭孝慎在晋王身边很积极,这也才有了突厥出事,他建言晋王,然后晋王突然北上的事。”常何躬身。
“北上,直接进入军中,好胆识啊!”李世民轻轻冷哼一声,随即深吸一口气,李世民问道:“他现在在哪儿?”
“长安!”常何拱手,说道:“陛下下旨,不许晋王府官员跟随晋王返回太原,所以郭孝慎辞去了晋王典书之职,然后跟着晋王回到了长安,在其妻姐武氏的家中住下,偶尔去杨氏,拜访其岳母应国公夫人,还曾经和杨相遇见一次。”
李世民的脸色彻底的沉了下来,轻声说道:“这个人真的是不甘寂寞啊!”
常何平静的躬身,他说的都是事实,没有任何自己猜想的成分。
“传信长安城中,盯死郭孝慎。”稍微停顿,李世民补充道:“还有武氏中人,尤其是他们和武才人联系的时候。”
“是!”常何拱手,然后悄然后退。
李世民一个人坐在殿中,脸色阴沉了下来。
宫中的消息也在同时传到了他的手中,太子和后宫没有什么关联,即便是太子妃曾经试图和后宫处好关系,但也因为自身怀孕的事情,将这件事耽搁了下来。
至于太子,太子这一年起早贪黑,心思多用在了政务之上。
这一点褚遂良和杨务廉已经证实。
甚至从杨务廉的身上能够看得出,李承乾现在颇有一种朝中用心政事的敢直朝臣的影子。
这一点让李世民发自心底的满意。
但是李治……
想起李治,李世民就莫名的想到了武媚娘。
他有一种隐约的感觉,李治早晚会将主意打到武媚娘的身上。
他的这个看上去柔弱的儿子,心底的手段也是一层层不停啊!
尤其是他足够年轻。
足够的有野心。
杨广的身影莫名其妙的跳入到了李世民心中。
晋王。
是得找个人好好的调教稚奴了。
……
“杀!”无数的高句丽士卒从安市城中杀出,直接冲上了城外土山的顶端,然后将所有的唐军士卒全部赶下来。
刚刚从军帐中冲出来的李世民,眼前不由得就是一黑。
不久之前,李道宗出主意,在安市城东南筑土山,依次逐渐逼近城墙,然后又以士卒轮番交战,用冲车炮石毁城楼,最后在土山靠近城门的时候,一举杀入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