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69节

  房玄龄。

  房玄龄为人沉稳,安静,极受信任。

  贞观以前暂时不提,贞观以来,从中书令到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到如今的司空,已经十八年了。

  马上就是贞观十九年了。

  十八年来,房玄龄已经做了十八年的宰相,勤勤恳恳。

  李世民忍不住的想起李承乾让李钰跟着房玄龄三日时间的事情,几乎让他见了房玄龄每日所处理的任何政务。

  三日时间,没有找出一点问题。

  李世民忍不住的笑笑,但是笑到一半,他的脸色却逐渐的凝聚了下来。

  李世民紧紧的握住了李治的奏本,他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李治的声音:“父皇,皇兄和房相走的太近了,就像是当年的曹丕和司马懿一样。”

  李世民的呼吸沉重了起来。

  房玄龄,司马懿。

  李世民轻轻的摇头,房玄龄不是司马懿,他也做不了司马懿,因为他没有兵权。

  房玄龄的几个儿子,房遗直为人敦厚,拙于言辞,但目光清醒,说是个良臣不假,但相比于沉着坚强,有雄才大略的司马师,却差的太远。

  至于房遗爱,房遗爱倒是有几分司马昭的不安分,但是他不过是有点小聪明罢了,和司马昭相比,简直是在抬举他。

  房玄龄虽然有些势力,但和司马懿相比,差的太远,而且最重要的是房玄龄没有兵权。

  没有兵权的房玄龄能做什么。

  李世民轻轻冷哼,然而他脸上的凝重之色却是没有丝毫消减。

  太子和房玄龄走的近吗?

  李世民回想诸般公文,内外密奏,也没有多少太亲近的事情,而且因为早年的一些事情,他们两个之间,很难走近。

  尤其还有房遗爱的存在,说李承乾信任房玄龄,李世民自己都不信。

  但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李承乾让李钰跟着房玄龄三日三夜,精心的为他筹划的事情,李世民心中就有一丝不安。

  稚奴,原来你是这般打算的。

  李世民放下奏本,重新坐回到桌案之后,开始再度处理起了奏本。

  那件事情被他彻底的压在了心底。

  ……

  腊月二十六日。

  长安。

  现在虽然距离新年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已经在隐约从长安城中传来。

  武德殿。

  李承乾坐在长榻之上,看向面前肃然拱手的李百药,他忍不住的想起了自己前世。

  前世,他不过在东宫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他行事多用宦官,于志宁又上疏批评,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还有孔颖达,李承乾一有不对立刻就立马犯颜直谏。

  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

  最后是眼前的李百药,他曾经嬉戏忘了时间,李百药就作《赞道赋》来讥讽。

  人一多,最后反而起了反作用,前世的他更加的逆反,以至于最后谋反。

  不过从今日来看,李百药他们那些人,做的其实是对的。

  是李承乾自己错了,他身为太子,天下储君,本身就不能肆意乱为。

  便是他自己的那句话,做太子,对皇帝而言,你不能将自己当成儿子,当成是臣子,去了父子之情,反而更加适合天下。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抬起头,李承乾看向李百药,如今李百药要去给李治做长史。

  莫名的,李承乾心中就有某种期待。

  “李卿,你如今是宗正寺卿,以宗正寺卿,任晋王长史,父皇的意思,便是希望你能对晋王多加规劝,若是他有什么做的荒唐之处,言辞斥责便是。”李承乾平静的看着李百药。

  “臣领命。”李百药认真的拱手,他不是瞎子,之前李钰举告房玄龄的事情,只要猜一猜事后谁有可能得益便猜出了来。

  皇帝的圣旨也是这个意思,不然哪有以宗正寺卿为亲王长史的,又不是太子。

  李承乾略微沉吟,说道:“不过还是要注意分寸,稚奴毕竟年纪还小,诸事不通,这些年,爱卿如何教导孤,便以此来教导晋王便好。”

  “喏!”李百药沉稳领命。

  “爱卿忙去吧。”

  “是!”

第288章 玄奘归来,会有悟空吗?

  天色黄昏,李承乾坐在步辇上,朝通训门而去。

  他脸上的笑容,总是有些难以遮掩。

  一想到李治很有可能会遭遇他前世的待遇,李承乾心中就忍不住的想笑。

  李治是足够隐忍,但是李百药并不是真的去做晋王长史的。

  他是去教他的。

  任何丝毫的行差踏错,都可能会被斥责。

  时间一长,李治还能隐忍下去吗?

  步辇过通训门,李承乾的脸色彻底的收敛了起来。

  不够啊,一个李百药不够了。

  若是如此,李治都隐忍下来,那么在李百药,甚至是皇帝那里,他是要加分的。

  李承乾的脑海中一瞬间闪过许多手段,但是最后,却被他自己彻底的掐断了。

  足够了,有李百药规劝李治足够了。

  李百药是宗正寺卿,如果李治真的隐忍了下来,让李百药重新去做他的宗正寺卿就足够了。

  只要离开了晋王府,李承乾有足够的能力让李百药清醒过来。

  足够了,在皇帝归来之前,李治不给他找麻烦已经足够了。

  当然,如果李治不安分,还要继续做小动作,那样更好,那样他死的更快。

  心神收敛,李承乾回到了东宫后院。

  微微抬手,李承乾说道:“去宜春殿。”

  “喏!”

  ……

  宜春殿,李承乾和儿子李隅玩闹了一阵,然后才让乳母将李隅带了下来。

  苏淑让人准备好了晚膳,然后才坐到了李承乾的身侧,两人一起用膳。

  刚刚拿起筷子,苏淑侧过身看向李承乾,问道:“殿下,听说有一位佛门高僧要从西域佛国归来了?”

  李承乾微微一顿,随即轻轻点头。

  玄奘虽然还没有回到长安,但佛门已经开始为他造势了。

  如今的长安城中,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了玄奘要归来的消息。

  天下佛门派的人已经陆续的进入长安城。

  苏淑轻声问道:“这位高僧很厉害吗?”

  “是的。”李承乾点头,放下筷子,说道:“从长安西行,一路三万里,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从天竺取的真经,然后又数万里之遥,带着真经返回长安,便是遍数上下数百年,也仅仅只有几人能够做到。”

  “几人?”苏淑惊讶的看着历李承乾,问道:“这位高僧不是唯一的吗?”

  “不是!”李承乾轻轻摇头,然后认真的说道:“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的,有史可查的,有数十人之多,然后最后成功归来的,加上玄奘法师,一共有三人。”

  “三人,这么多吗?”

  “不多。”李承乾摇摇头,说道:“西天取经,最早是曹魏时期的朱士行,法号八戒,他是为了求取《大品般若经》原文而西行,不过他去的是西域的于阗国,抄录了真经,但却因为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未能回到故土,但他的徒弟将经文带至来洛阳。”

  苏淑轻轻点头。

  “之后是东晋高僧法显,十一人去西天取经,前后十四年,九死一生,最后仅法显大师一人回到故土。”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说道:“玄奘法师,便是受到了他感召。”

  “原来如此。”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北燕僧人昙无竭,二十五人一起去西天取经团,最后有五人返回故土,可惜的是,他们取经回来时,北燕已被北魏拓跋氏灭掉,但好在有《观世音受记经》和《历国传记》作为见证,不然他们的历史就被彻底泯灭了。”

  “嗯!”苏淑神情凝重而敬佩。

  “最后便是玄奘法师。”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玄奘法师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是独自一人前往天竺的,不像法显和昙无竭,或是有朝廷支持,或是有同伴相随,他是一个人离开长安的,几番生死,殊为不易。”

  “原来如此。”苏淑神色缓和了下来,李承乾这一番话,让她心中对玄奘的敬仰一下子少了许多。

  历史上所能找到记载西行天竺的,就已经这么多了,那些没有在历史当中记载的没有活着抵达天竺,甚至死在路上,究竟有多少,又有谁知道呢?

  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玄奘法师之所以令当世佛门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独自一人,穿越无数艰难险阻的勇气,最关键是他在抵达天竺之后,除了学习诸般佛门论典,甚至还在天竺和天竺高僧辩论获胜,声誉极盛。”

  稍微停顿,李承乾感慨道:“玄奘法师的佛学之强,便是天竺也没有几人能够比拟,甚至于当他要返回大唐的时候,便是天竺人,也不愿意放他归来,后来他才以传法为由,成功返回大唐,可以说是天下高僧莫强于他。”

  李承乾虽然在不停的夸赞玄奘,但不知道为什么,苏淑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种无比崇敬的心态。

  恰恰相反,她反而听出了李承乾话语中的一丝味道。

  “殿下似乎对佛门并不是太感兴趣。”苏淑有些诧异的看着李承乾,小心的问道。

  “不能说不感兴趣,佛陀孤还是非常崇敬和敬仰的,但是对于佛门僧人,孤的好感实在不多。”李承乾看向苏淑,说道:“爱妃应该知晓,佛寺常立于闹市之中,而道观则以山野为多。”

  “是!”

  “佛寺广大,又常受供奉,金佛自不必多说,孤真正在意的,是田地,是赋税。”李承乾叹息一声,道:“很多豪门权贵,常常数百亩数百亩的将田地投献佛门,权贵没了田自然不用交税,而佛门有了田也不用交税,以至于百姓争相效仿。最后的结果便是佛门越富,国家越穷。”

  苏淑点头赞同,这种事情,史书并不少见。

首节 上一节 269/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