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70节

  历次灭佛,根本原因还是如此。

  “孤并不反感佛陀,但对于佛寺,孤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建在一些荒野之处。”李承乾轻轻笑笑,说道:“天下崇佛之人甚多,若是因此,他们能够将荒野改造成良田,偏僻子之地繁盛,则于国于民皆佳。”

  “殿下可是有什么想法?”苏淑最是了解李承乾,她知道他从不信口开河。

  李承乾笑着点头:“爱妃知道的,长安洛阳水运勉强,渭水充沛时,一切尚可,一旦渭水不足,水运便难行,从而导致江南的粮草无法运到长安来。

  所以孤曾经想过要修缮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道路,但总是没有一个好的办法……”

  “所以殿下是想要让玄奘法师在长安和洛阳的某个地方建立寺庙,然后让天下权贵,百姓和僧人,将这条路开辟出来。”苏淑惊讶的看着李承乾,这种办法,恐怕整个天下,也没有几个人能想的出来。

  “爱妃觉得可行吗?”李承乾转过身,认真的看向苏淑。

  “想法是可以的,但是玄奘法师愿意前往孤僻之处吗?”苏淑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现在或许不行,但将来呢。”李承乾眼神冷笑,现在的他,还是太子,但将来可不一定。

  若是真的能够彻底的扩宽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道路,那么大唐对于天下的控制将会大大增加。

  长此以往,甚至能够增强大唐的国运。

  他可不想后面再有什么安史之乱,最后大唐被胡氏欺凌,乃至于国祚没有三百年就亡了。

  将心思压回了心底,李承乾看着苏淑说道:“这些都是将来的事情,以后再说,不过眼下,孤还有些事情,需要爱妃帮忙。”

  “殿下请讲。”苏淑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什么政事,民生,这些并不是她所擅长。

  “年底了,孤要关心长安百姓过年之事,同时还有天下宗室官员一年考核之事,另外还有地方官员上下调动,慰问军中士卒,最后关心致仕老臣,有些事情孤顾不上。”李承乾不由得叹了口气。

  苏淑点点头,她是最知道李承乾的,每日宫门刚开,他就已经前往武德殿了,直到每日宫门要关了,他才从武德殿归来。

  也就是武德殿是皇宫之中,不适合留宿,若是将来他真的登基了,苏淑甚至怀疑他会不会就这么住在武德殿。

  “宫中的几位皇妹,还有宫中的嫔妃,宫外的诸公主,子嗣,甚至于致仕老臣的家中之事,孤都顾不过来,父皇还下旨让孤去祭祀献陵,上下事情很多,所以这些事情都要麻烦爱妃帮忙。”李承乾认真的看向苏淑。

  苏淑用力的点头,说道:“殿下放心,妾身知道该如何做。”

  “最后便是大年三十夜间的宴请了。”李承乾抬起头,看向殿外,轻声说道:“孤打算效仿去年,还是由爱妃在立政殿招待宫内宫外的女眷,而孤则是在东宫宴请诸位驸马和王叔,王弟……”

  “也包括晋王?”苏淑忍不住的问了一句。

  李承乾笑了,点点头,说道:“也包括晋王,稚奴虽然心思有些蠢动,但他终究是孤的弟弟,兄弟之情还是要顾及的。”

  “好吧。”苏淑无奈的叹息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忧色。

  李承乾伸手轻轻的握住了苏淑的手掌,低声说道:“放心,一切都在孤的掌握之中。”

  “嗯!”苏淑放松了下来,有魏王的前车在先,她相信李承乾能够稳妥的处理好李治的事情。

  李承乾轻轻笑笑,但是他眼中却流露出一丝凝重。

  李治毕竟在前世最后做了皇帝,他的手段必然有过人之处。

  他被皇帝在立政殿养了十五年,感情非同一般,谁知道皇帝什么时候就会心一软,让李治抓住机会。

  尤其如今玄奘归来,怕是少不了要有事。

  思绪轻轻一转,李承乾心中冒出一个想法:玄奘归来,会有悟空相随吗?

第289章 萧皇后

  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二。

  站在晋王府后院水湖之侧,李治看着水中挺拔的倒影,脸上带起一抹淡然的笑意。

  他如今已经虚十八岁了。

  “殿下!”姬家福站在李治身后,轻轻拱手道:“太子已经去了天坛祭祀。”

  “知道了。”李治的神色冷淡了下来。

  皇帝下旨,恐祭祀不周,天地先祖怪罪,故令太子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二祭祀天地先祖。

  若仅仅是腊月三十领诸王祭祀献陵倒也罢了,但正月初二祭祀天地,那从来都是皇帝的特权啊!

  李治深吸一口气,神色平静下来,开口问道:“最近外面还有什么事情?”

  “还是佛门高僧回长安的事情。”稍微停顿,姬家福说道:“据说正月初五,人就到长安城了。”

  “有些快啊!”李治微微侧身,思索着说道:“若是本王记得没错的话,父皇的圣旨是二十六到的长安吧,便是六百里加急,初一才刚到沙州吧,这五日便从沙州回到长安了?”

  “听说那位法师一路遍行六万里,十七年,或许有些神通伟力也说不定。”姬家福小心的看着李治,躬身道:“殿下,最近王府门外有不少佛门僧人环绕……”

  “不许搭理!”李治脸色顿时冷了下来。

  “殿下?”姬家福一脸的不明所以。

  “父皇不喜欢佛门。”李治转过身,看向眼前的水湖,摇头道:“大唐建国以来,从皇祖父开始,便是尊道抑佛,尤其是在武德末年,太史令傅奕曾经提过《请除释教疏》,皇祖父虽然没允,但最后却也下了《先老后释诏》,明确道教在儒、释之上。”

  “是!”姬家福有些恍然了过来。

  “还不止如此,皇祖父还差一点直接废佛。”李治轻轻冷笑,说道:“佛门和隐太子走的极近,后来的杨文广事件,背后就有他们的影子。

  其中尤其以佛门法琳为主,闹的很乱,皇祖父最后以京师寺观不甚清静为由,颁布《沙汰僧道诏》,结果父皇继位,反而没有执行,或许是为了安定吧。”

  姬家福轻轻拱手,他根本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大的事情。

  “父皇登基以来,明确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佛门也有屡次争执,也有获胜不少,但可惜,他们说错话了。”李治抬头,看向头顶的天空,轻声道:“法琳曾言,大唐李氏非是老君后人,而是胡人改名之人,‘托老君之后,实是左道之苗’,哼!”

  “他们该死!”姬家福点头躬身。

  李治轻声道:“大唐李氏确实是陇西李氏一脉,不过是当年五胡乱华,被迫之下改为胡姓,这种事情,崔卢郑王无数北地世家皆是如此,佛门如此说,不仅触怒了父皇,也触怒了所有的豪门,最后父皇判法琳有罪,将其流放益州,其人亦在途中死去。”

  “是!”姬家福当时还年少并不知道这一段朝中公案,但李治却是清清楚楚的。

  “有件事情很有意思,那位法琳和尚俗家姓陈,本王听说那位玄奘法师俗家也是姓陈。”李治笑笑,说道:“当年永嘉南渡,不知道多少世家南迁,这两家先祖便与佛门关联不浅,说不定就是一家人。”

  姬家福微微躬身,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现在这位玄奘法师回来了,这些事情少不了要念叨念叨,这些事情就让皇兄去操心吧。”李治看向面前的水湖,轻声说道:“反正本王该做的,已经都做完了,剩下的就是安心的读书了。”

  李百药做了晋王长史。

  尽管李治已经极尽乖巧了,但是他还是能够看的出来,李百药就是为了“教导”自己而来的。

  李百药并没有要和他的晋王府里外一体的心思。

  如此之下,李治对李百药就不得不防备一些。

  尤其他是从东宫出来的。

  说不定就是在替太子盯着自己。

  小心一些是必然的。

  当然,若是能够以一年的安分,打消这位宗正寺卿对自己的“误解”,甚至反过来让他为自己说话,那李治就赚大了。

  “去忙吧,告诉王妃,不要和佛门的那些人亲近,王府上下,任何人不得和佛门的人亲近。”李治直接摆手。

  姬家福拱手而退。

  李治看着湖面的倒影,他最清楚自己的父皇。

  皇帝虽然表面上只是略微亲近道门,但实际上对道门的信赖很强,对佛门的提防很重。

  也只有李泰,看不清这里面的利弊。

  皇兄,你呢?

  ……

  正月初四,阳光明媚。

  武德殿中,火炉温热。

  李承乾坐在长榻之上,认真的批阅着奏本。

  殿外一片清静。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李承乾忍不住的皱了皱眉,放下了手里的毛笔。

  “殿下!”徐安在殿外拱手,然后说道:“太子仆丞姚处平求见。”

  李承乾微微一愣,抬手道:“叫他进来。”

  一身绿色官袍的姚处平,走进殿中,然后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殿下!”

  “有事?”李承乾身体稍微后倾。

  “是!”姚处平拱手,说道:“不知道殿下是否听说一事?”

  “何事?”

  “宋国公要将自己的孙女送入佛寺出家。”姚处平说完,沉沉躬身。

  李承乾顿时坐直,看着姚处平,咬牙问道:“太仆少卿和襄城皇姐的女儿?”

  “是!”姚处平点头,然后说道:“明日玄奘法师就要返回长安,而宋国公为了礼敬佛祖,故而要将太仆少卿和襄城公主的次女,送入佛寺出家,以示诚心。”

  “砰”的一声,李承乾一巴掌用力的拍在桌案上,然后怒声吼道:“叫他来,现在就叫他来,他要是不来绑都要给孤绑过来。”

  “喏!”姚处平躬身,然后快步的转身离开。

  李承乾紧紧的握着去拳头,襄城公主年纪比他还要大两岁,小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襄城公主带着李承乾一起玩。

  他们姐弟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她的女儿就是李承乾的亲外甥女。

  襄城公主和萧锐如今有两子两女,最小的女儿只有三岁。

  送自己三岁的亲孙女去出家,这种事情只有萧瑀这种人能做的出来。

  他自己的长女,就是在三岁的时候,被送进了佛门,

  之后是三女,在十三岁的时候出家。

  五女是在十六岁的时候,出家。

  他的五女,甚至比李承乾还要小两岁。

  但是,萧瑀自己的女儿李承乾管不着,但是襄城公主的女儿,李承乾这里是绝对不允许的。

  皇家血脉,皇室骨血,是绝对不允许轻易出家为尼。

  若是她年纪长了,嫁人之后,有了子女,自然随意,但是才三岁……

首节 上一节 270/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