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96节

  一个太子少詹事,一个太子中舍人,一个太子洗马,三个太子舍人,都是东宫极重要的人物。

  现在一起空缺,对李承乾来讲,是很致命的。

  李承乾很谨慎的拱手道:“儿臣想过,首先,让太子通事舍人高真行,封言道,调任太子舍人,剩下的一个太子舍人,儿臣想要调新安县令刘仁轨!”

  “不行,刘仁轨朕有别的用处,不能给你。”李世民直接否了刘仁轨,这样的人才,不能留在东宫浪费时间。

  李承乾想了想,说道:“太子洗马,儿臣想要调太子典膳令李延寿。”

  “这个可以。”李世民点头,李延寿在编书上很有一些成绩,任太子洗马没有问题。

  “至于太子中舍人!”李承乾看向李世民,说道:“儿臣想要调晋阳县令李义琰。”

  李义琰任晋阳县令,原本是皇帝为李治准备的人才,但可惜,李义琰对李治并不感冒。

  “换一个!”皇帝直接抬头,看向上方。

  李承乾一时间感到有些牙疼,人是皇帝让挑的,但是他却又不肯给。

  略微迟疑,李承乾说道:“朝散大夫韦弘机如何?”

  “朕要调他任殿中丞。”李世民有些惊讶的看着李承乾,这些人才太子是怎么挑出来的。

  “鸿胪寺丞萧嗣业!”李承乾再度提出了一个名字。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说道:“朕原本以为,你会调更多地方的官员呢!”

  “儿臣心里是有些人,但是直接任太子中舍人不合适吧。”李承乾眉头微微皱起。

  “你说!”

  “成都县令窦德玄。”李承乾抬起头,看向李世民说道:“他是爱州刺史窦德明的亲弟弟。”

  “朕的表外甥!”李世民顿时就明白了过来,爱州刺史窦德明的曾祖,是皇帝的外祖父。

  想到这里,李世民问道:“他怎么才是成都县令?”

  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兄长占了太多的恩荫,做弟弟的自然就差了许多。”

  李承乾有句话没说。

  窦德玄其实早年,是他的祖父高祖皇帝李渊的千牛护卫,要知道,这才过去没多少年。

  吏部在任官道的时候,自然要考虑这一点。

  不过皇帝不在乎便是。

  点点头,皇帝说道:“好了,就他吧,在地方任职,又是窦家出身,而且这两年窦家也是需要提一提了。”

  看着皇帝思索的模样,李承乾心中有种感觉,皇帝是在为未来布局。

  ……

  李世民靠坐在床榻上,抬头说道:“好了,不说这个,说说你的太子少詹事,你有什么想法?”

  “儿臣想过,用太子率更令来恒任太子少詹事如何?”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儿臣想过很多人,最后单纯从能力而论,来恒是最适合的。”

  “来恒,中书舍人来济的兄长。”李世民缓缓的点头。

  “来恒没有来济那般机敏,但他为人稳重,儿臣觉得如今是最适合东宫的。”李承乾补了一句。

  “可以。”李世民点头,然后说道:“如此,太子率更令又空缺下来了,你想要用谁?”

  “秘书丞,弘文馆学士高智周如何?”李承乾抬头。

  “还有其他人选吗?”皇帝不置可否。

  李承乾咬咬牙,说道:“都水少监宇文仲方!”

  “咦?”皇帝愣住了,想了想,说道:“右卫将军宇文歆的儿子?”

  “是!”李承乾点头,然后说道:“儿臣曾经很是关注过一阵都水之事,宇文仲方能力不错,加上这两年天下风调雨顺,所以就调入东宫待上一阵吧。”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笑着说道:“说实话,你用他有什么用?”

  皇帝是何等人,宇文仲方明显是李承乾看中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他却留在了最后才拿出来。

  李承乾有些迟疑,但最后他还是说道:“父皇,儿臣其实一直在担心的,还是长安的人口。”

  李世民顿时明白他要说什么了。

  “这些年,长安的人口并不算多,所以还能支撑。”稍微停顿,李承乾看向李世民说道:“可即便是如此,父皇依旧要经常到洛阳去巡视,顺带减轻长安压力,但这种方法多是治标不治本。”

  皇帝摇摇头,叹声道:“三门峡天险,徒之奈何?”

  “但总是要想办法的。”李承乾看着李世民,认真说道:“所以儿臣想来,看看有什么地方,能够进行改善,他们改善不多,但凡每年多运那么一些粮草,后续就能有更多的人活下来。”

  “你继续!”李世民点点头。

  “还有就是玄奘。”李承乾目光看向长安方向,然后认真说道:“玄奘眼下是在长安,但他早晚是要传道的,所以儿臣想来,如果能够将他放置到三门峡附近,天下佛徒要去拜访,要去传道,或许不用朝廷的力量,就能够改善三门峡。”

  “哦!”李世民有些惊讶的看着李承乾,李承乾的这个想法,着实有些东西。

  利用佛门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事情。

  龙门石窟已经证明了佛门的力量不可小视。

  “想法可以,不过具体得看。”李世民松了口气,说道:“你刚才说的这些名单,送到吏部,让吏部考核之后,能行就批准吧。”

  “是!”李承乾认真点头,然后又补充道:“还有两个太子通事舍人的位置,儿臣想要用岑长倩和张大安。”

  “岑文本的侄子和张大象的弟弟?”皇帝顿时就明白了过来,这两个人都是科举出来的官员,加上身份背景,入东宫也是合适的。

  尤其岑文本和张公瑾都已经过世,算是安稳功勋,也是合适的。

  “好吧,便如此,你去办吧。”李世民微微摆手。

  李承乾立刻拱手道:“儿臣告退。”

  ……

  看着李承乾离开的背影,李世民稍微松了口气,然后轻轻笑笑。

  李承乾选的这些人选,多少都是有些才能的,起码是可用的,说明太子的眼光是合格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人是需要斟酌的。

  就比如宇文仲方,马上就要杀宇文节了,让一个宇文家的人入东宫,也算是安抚了。

  就在这个时候,殿下声音响起:“见过皇兄!”

  “稚奴来了啊!”李承乾声音温和的响起。

  晋王李治叩问圣安。

第316章 李承乾和李治,皇帝考验

  内殿之中,李治神色低沉的走进殿中,然后跪倒,对着皇帝沉沉叩首道:“儿臣参见父皇,父皇万寿无疆!”

  “平身吧!”李世民看着一脸内疚的李治,微微抬手,然后好笑的看着他:“怎么,昨夜没有睡好。”

  “想起父皇因为儿臣,身体更加恶化,儿臣便日夜难安。”李治低着头,声音一时间有些哽咽。

  “好了,朕又没大事。”皇帝说着,身体躺在靠枕上,不由自主的轻轻转了转。

  “是吗?”李治惊讶的抬头。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说道:“御医说了,只要回到长安之后,找个合适的环境好好将养就是。”

  “是!”李治终于松了口气,然后再度拱手道:“终究是儿臣的不是。”

  “好了,之前的事情,不管是什么,都不要再提了。”皇帝的声音逐渐的变得平静下来,甚至微微带起一丝冷漠。

  李治敏锐的捕捉到了皇帝的话音,不由得,他心里一阵放松,同时,他心底又有一丝不安。

  可惜,这一丝不安,转瞬消失。

  “不提归不提,但是事情的教训还是要吸取的。”李世民看向李治,神色严肃的说道:“说说你去年在太原治政的事情吧,你以后总是要就任和治理地方的,有些错不能再犯了。”

  “是!”李治沉沉低头,一瞬间,他的脸色无比难看,但在瞬间,就彻底的消失不见了。

  “首先是并州突厥人的事情。”李世民神色淡淡的看着李治,问道:“稚奴,朕问你,你觉得自己出兵是对的吗?”

  “儿臣当时没有想的那么深远,儿臣只是想要平定突厥之乱,为父皇稳定并州,没想到,儿臣做错了。”李治抬起头,脸上满是后悔。

  “出兵是没错的。”李世民有些失望的看着李治,在他惊讶的眼神中摇头说道:“你的错,在于你出兵了,但却没有将突厥人拦下来。

  若是你将他们拦下来,你就成了。

  你错错在你出兵了,最后却什么都没做成。”

  李治愣住了。

  ……

  户部值房,户部尚书唐俭送李承乾出值房,同时说道:“三千匹役马,从东部,中部和西部,携带三千石粮草北上,同时有九千民夫紧跟其后,运送两万石粮草北上,军中自带一万石,如此能够满足大军作战两月所需。”

  “民夫所用……”

  “民夫不是士卒,不需要每顿都吃饱的。”唐俭淡淡的摇头,然后说道:“而且他们吃的,也是携带的次一等粮食,精粮是归于士卒和战马的。”

  李承乾微微点头,后勤不仅要算数量和次数,同时也要算质量。

  民夫北上每顿吃的比士卒少,同时吃的也是次粮,这样一来,户部的总支出就能够平衡。

  “其实这一战动用的民夫和粮草是历年大战最少的。”稍微停顿,唐俭说道:“主要也是因为陛下下令,这一战两个月内必须了结,同时又有漠北的牛羊和马匹作为补充……”

  李承乾听出了唐俭的刻意停顿,他明白唐俭的意思,他之前那种完全去战马的方式是不对的。

  军前缴获的牛羊和马匹完全可以作为粮草的补充。

  加上后勤运送的粮草,这样才能弥补户部的支出。

  “三千匹役马,臣打算用一千名快要退役的老卒来押送粮草,每个人控制三匹役马……”唐俭仔细的说着这一场大战方方面面的安排,最后他说道:“等这一战结束之后,看役马运送和民夫运送各自的消耗如何,最后决定日后所行。”

  李承乾摇摇头,说道:“父皇提醒之后,孤认真反思过,孤的想法太过极端。

  光是役马,一旦被人抓住破绽,太容易做手脚了,甚至最后马和粮会一起丢失。

  民夫虽然沿途损耗巨大,但一旦遇袭,车留不了,粮食也会成为对手的拖累……战事从不能单一而论。”

  “殿下成长不少。”唐俭有些惊讶的点头,随后说道:“此中诸事也不是户部单一而论,陛下,诸相,还有军中将领,兵部,所有人一起商定之后,才定的数目……当然,大方向是朝着殿下所说的方向而去,无非就是比例多少调整罢了。”

  “父皇说的不可操之过急。”李承乾笑着对唐俭拱手,道:“看样子,莒国公的谨慎和周全,也是和父皇别无二致啊!”

  “哈哈,殿下过誉了!”唐俭笑着对着李承乾拱手,看了一眼到了院门处,他立刻收敛笑容,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殿下慢走。”

首节 上一节 296/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