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97节
“告辞!”李承乾还礼,然后转身离开。
看着李承乾的背影,唐俭不由得松了口气。
太子虽然对于户部诸事了解并不是太深,但是能够看的出来,对于征战国力的消耗和补充,太子有着很清晰的认知。
前隋杨广之所以灭国,就是因为他自以为国力庞大,不恤民力,一味消耗而没有补充,最后国家崩溃。
而李承乾完全不同,他心中有一本帐,什么战争划算,什么战争不划算,都是心中有数的。
虽然依旧有不足之处,但是光是这种观念认知,已经超过了天下所有的宗室。
便是江夏王李道宗也比不上。
唐俭不得不承认,留守长安的户部同仁,对于太子的赞许并不过分。
“呵!”唐俭轻笑一声,然后轻松的转身回了值房。
……
心中想着事情,李承乾进入到了行宫正殿。
李世民一眼就看到了李承乾。
“父皇!”李承乾刚刚拱手,皇帝就直接摆手。
看着李承乾,李世民直接开口道:“太子,朕问你,若是你是并州牧,遇到去年那种情况,你会出兵吗?”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李治,然后拱手道:“看情况。”
“如何说?”
“如果说儿臣事先察觉突厥人有异心,那么儿臣会提前半年,就将突厥各族头人请到太原,好吃好喝的供着,然后比试弓箭和武艺,加以赌注。”稍微拱手,李承乾说道:“儿臣用茶布瓷器,突厥头人用战马牛羊。”
李世民身体微微后靠,眯着眼睛,说道:“你继续。”
“是!”李承乾略微思索,说道:“儿臣会让突厥头上开局赢上几次,让他们将大量的茶布瓷器带回部落,挑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将局面搬回来,狠狠的赢上一批他们的战马牛羊,之后,便是胜败各半,将他们牢牢的控制在太原。”
“人在太原,有大量的茶布瓷器送回部落,哪怕牺牲一些战马牛羊,对于突厥人来讲,也是极为划算的。”皇帝点头,赞赏的说道:“如此,不仅是这样头人,恐怕几乎所有北地突厥部落都在控制当中。”
李承乾轻轻拱手。
李世民看向李治,说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稚奴,你要学学。”
“是!”李治重重的点头,神色认真,看的出来,他是真的将李承乾说的话听了进去,而且开始仔细琢磨。
皇帝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看向李承乾道:“世间诸事不会尽如人意,如果你是突然知道突厥人要异动的,你会怎么办?”
“杀!”李承乾神色冰冷,然后认真说道:“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一支最快的精锐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杀入突厥人的部落之中,击杀他们的头人,甚至是一整个部落,用鲜血惊醒他们。”
“但是他们有人在军前?”李治忍不住的反驳。
李承乾轻轻低头,说道:“只要准备充分,他们不会有任何机会将消息传到军前的。”
李治不由得一愣。
李世民在一旁看着李治的表情直皱眉。
这个稚奴,压根没有听明白承乾话里隐藏的意思。
等到消息传到军前的时候,那些和后方部落有关的突厥士卒,已经全部战死沙场了。
算了,李世民没有给李治继续解释,他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若是你知道了晚了呢?”
“那么便只有按兵不动了。”李承乾对着李世民拱手,说道:“最后剩下的,便是如父皇这样,等到大军回兵的时候,直接出兵收拾。”
皇帝顿时笑了。
没错,他这一次出兵漠北,针对的可不仅仅是薛延陀,还有突厥。
尤其是之前逃出草原的突厥人。
这些人,皇帝可没想过让他们再活着。
前账算不了,难道后帐也不能算吗?
“三种方式,虽然说不够圆满,但是对于处理来讲,却已经足够了。”李世民转身看向李治,说道:“稚奴,你明白了吗?”
“儿臣明白。”李治认真的点头,在你能处理的时候,尽可能的处理,当你处理不了的时候,就让能处理的人去处理。
“好了。”李世民摆摆手,转口说道:“稚奴,你既然来了定州,抽时间就出去走走,好好的看看定州城,同时看看这里的山水,熟悉一下北地的环境……朕已经决定五日之后,启程回长安,时间不多了。”
“儿臣领旨。”李治立刻拱手。
李世民看着李治,笑笑说道:“好了,去休息吧。”
李治尽管有些迟疑,但最后还是拱手道:“喏!”
……
看着李治离开大殿,李世民这才看向李承乾说道:“五日之后启程,大军行军之事你要多注意,同时天下各州刺史和长安的奏本,你也要及时处理,不懂的,再来问朕。”
“喏!”李承乾肃然拱手。
“另外,你也难得来定州一趟,范阳卢氏,范阳张氏,还有博陵崔氏的一些族老,朕也会让你见一见他们。”稍微停顿,皇帝认真说道:“定州位置关键,北接草原,东控河北,西面有能够威胁并州突厥,所以对于这个地方的一切,你要有足够的了解。”
“喏!”李承乾肃然拱手。
第317章 皇帝的疑心
冬月天寒,北地风卷。
在李勣率领大军北上,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唐俭等人安排好后勤诸事之后,皇帝御驾启程,返回长安。
原本人声鼎沸,密密麻麻的定州,一下子变得有些空荡。
御驾南返,禁卫将军张士贵率领诸军护送皇帝南行。
一名红衣金甲的将领紧跟在御驾之侧,贴身护卫皇帝安危。
李承乾骑马跟在皇帝的御乘之后,目光看向广阔的河北平原,神色感慨。
土地肥沃,田野辽阔。
富饶美丽。
“河北虽然平原广阔,但是河北最大的问题,便是河北紧邻草原,北地有太多异族。”一名绿袍官员跟在李承乾身侧,神色有些黯然的说道:“突厥,契丹,奚,渤海,靺鞨等族,但这些部族,多数都归入大唐,然后又有不少成为府兵。”
“河北的府兵,本地人不多,孤知道。”李承乾点点头,然后看向绿袍官员,认真的说道:“崔卿,这是旧事沿革,解决需要一步步的来,卿若是有想法,可以写成奏本,孤和你慢慢讨论。”
“多谢殿下!”崔行功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神色感激。
他知道,李承乾能够有这样的一番表态,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如今的大唐,关陇门阀牢牢的占据着上层资源,其他各地世族想要登上去,非常的困难。
有能力,有资历,还需要和别人竞争。
当然,同样还要有关系。
崔行功出身博陵崔氏,他的岳父,便是户部尚书唐俭。
唐俭很喜欢他的文学才能,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这两天,唐俭作为东征大军的后军总管,崔行功一直都跟随着他,军中所有檄文、奏章几乎都出自崔行功之手。
唐俭的儿子唐善识,娶了李承乾的妹妹豫章公主。
算起来,崔行功和李承乾还是半个亲戚。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让李承乾接触博陵崔氏和范阳卢氏子弟,崔行功最后出挑跟在李承乾身边的原因。
稍微紧了紧披风,李承乾说道:“其实这些年,父皇也一直在试图解决河北的问题,但是朝中每向前迈出一步,总是有事情会往后拖一步。”
崔行功神色黯然,他知道李承乾说的是齐知玄的事情。
义玄齐氏就在盯着,崔行功甚至都有几个相识,出身义玄齐氏,但即便是他也没有想到,义玄齐氏竟然意图谋反。
实际上不仅是义玄齐氏,范阳卢氏,范阳张氏,甚至就是整个河北所有的世家大族当中,都有类似的人物。
庶子,旁系,科举失败,种种前途受损,甚至是彻底绝望的人,被迫或主动的踏上了这条路,永远没有止境……
“踏踏踏……”一名千牛卫骑马来到李承乾身侧,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殿下,陛下召见。”
“知道了!”李承乾转身看了崔行功一眼,然后催马朝着御乘而去。
崔行功神色肃然的拱手,目送李承乾离开。
……
六匹骏马拉着的如同小房子一样的马车,速度快捷的朝着洛阳而去。
李承乾登上马车,进入车中。
宽大的御乘内,皇帝斜靠在长榻上。
李治跽坐的右侧,皇帝耳边,手里握着奏本,神色认真的读着手里的奏本。
中书侍郎褚遂良,起居郎上官仪一左一右跽坐两侧,手里不停都在处理公文。
李承乾站稳,对着皇帝拱手道:“儿臣参见父皇。”
“坐!”李世民微微抬手,李承乾立刻躬身,然后坐到皇帝脚边,跽坐下来。
皇帝直起身,看向右侧的李治,说道:“乡野民间,常有争水之事,地方官处理各有差异。
晋王有些不明白因何如此,太子,你来帮晋王解释一下。”
“喏!”李承乾拱手,然后看向李治,略微沉吟,他才开口说道:“争水之事,多因灌溉不足。若是上下游,利上不利下;若是一条河左右,利多不利少;若是河水严重不足,只够一方,那么完全浇灌一方,完全不管另一方。”
“那样岂非不公平?”
“地方官有地方官的立场,赋税人口道德,各有所责,所以,哪方田地能够最大程度的产出赋税,就以那方为主。”李承乾笑笑,说道:“若是水足够两方所用,但一方要霸占,那么就要打击霸占之人,让两方同时灌溉。”
“若是都不够呢?”李治紧跟着追问。
“那是天灾,争也没有意义。”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对于地方官而言,当一方土地没有足够灌溉、无法产出的时候,他就必须想办法让那方土地上的百姓活下来,这才是地方官之责,反之,就是失职,该杀。”
李治挑了挑眉,他下意识的看向皇帝。
李世民笑笑,说道:“若是遇到天灾,朝廷就应当知晓,然后安排赈灾,这种时候,最怕的,就是贪财和压榨。贪墨赈灾粮,压榨不够产出的百姓,乃至于逼民造反,这种官就该杀了。”
“是!”李治立刻躬身。
不知道为什么,他有一种感觉,不管是太子,还是皇帝,这里面似乎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说出来。
“好了,稚奴,你回去吧,这种地方治理的奏本你要多看,日后到了地方,便是有样学样,也不至于做的太差。”李世民对着李治摆摆手,李治立刻拱手道:“儿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