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98节

  “陛下。”马周拱手,说道:“不妨问问魏相的意思,当年贞观也是魏相定的。”

  “好。”李承乾看向长孙冲,说道:“表兄,麻烦你现在去一趟郑国公府,将这些年号,全部让郑国公选一遍,然后送回来。”

  “喏!”长孙冲立刻拱手,然后快步转身离开。

  “好了,诸卿都出去转转,歇一歇。”李承乾笑笑,看向房玄龄说道:“房相,朕有些事要和你说。”

  “喏!”房玄龄有些诧异的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拱手。

  “臣等告退!”其他人有些好奇的看了房玄龄一眼,全部退了出去。

  “陛下!”等到所有人离开后,房玄龄这才对着李承乾拱手。

  “房相。”李承乾认真的看着房玄龄,说道:“朕想让你辞掉尚书左仆射之职。”

  “陛下!”房玄龄一时间有些没有反应过来,神色甚至微微一变。

  李承乾摆摆手,轻叹一声说道:“爱卿今年七十了吧,不是朕多想,看看魏相和舅翁,他们都因年老而病,不得不致仕,而朕不想看到爱卿因为长年的劳累,而身体垮了,所以朕想让爱卿辞掉尚书左仆射之职,以司徒,领政事堂事。”

  房玄龄脸色顿时惊讶,以司徒,领政事堂事,这个权力可是丝毫不比尚书左仆射低,而且距离皇帝更近。

  房玄龄这下是真的相信李承乾要让他多为朝廷效力几年的想法了。

  “那么接下来?”

  “舅舅任尚书左仆射,英国公任尚书右仆射,于相升侍中,来济升黄门侍郎参知政事,来恒调任雍州长史,窦德玄调任中书舍人,检校谏议大夫,李义府调任给事中……”李承乾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陛下这安排,怎么看起来,是想要将赵国公给架起来。”房玄龄下意识的一句话,戳破了李承乾最真实的想法。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有些事情,不由朕,也不由舅舅,父皇退位太上皇,关中一系的力量,能上的自然好说,上不去的,就会挤在舅舅麾下,将来少不了要出事,朕现在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舅舅。”

  “殿下体察老臣,臣谢陛下。”房玄龄认真拱手。

  “房遗则,调任太子中舍人。”李承乾看向房玄龄,又补充了一句。

  “多谢陛下!”房玄龄立刻惊喜的拱手。

  ……

  不久之后,长孙冲带着一张短笺从宫外而回。

  短笺摆放在了李承乾面前的御案上,赫然就见上面永徽,永隆,永昌,政元,天启,正元,元正,正徽,元徽几个字全部都被划掉,最后上面魏征亲笔写了两个字,永惟。

  李承乾一愣,随即忍不住的哈哈大笑起来。

  殿中群臣拱手赞同的同时,眼底也闪过一丝无奈。

  果然还是的魏征。

  对皇帝,不,对大唐两代皇帝的了解。

  谁也比不过魏征。

  李治的尊号是天皇大帝,谥号是大,所以,永徽更加对应盛大徽祚之意。

第410章 登基称帝,皇帝的杀意

  立政殿中,一件无比合身的赤黄色衮龙袍,被一众内侍小心的穿在李承乾身上。

  玉佩,玉带,玉钩等种种配饰,也被小心的挂上了上去。

  “永惟者,深思,常念,谨慎是也,出自《汉书·宣帝纪》:‘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内省匪解,永惟罔極’,又有言,‘永惟古之王者,御治之始,必明目达聪以防壅蔽’。”李承乾满意的笑着,随后突然又轻叹一声,说道:“还是郑国公了解朕啊!”

  “御治之始,必明目达聪以防壅蔽。”苏淑身上正在穿着一件绿色翟衣,同时说道:“这也符合陛下初登基的情势。”

  “郑国公是希望朕能做汉宣帝那样的明君!”李承乾摇摇头,看着苏淑道:“永徽,有些气盛,永昌,有些自满了,所以朕以永惟开始治理天下,最是合适。

  等天下足够鼎盛,便改为永徽,若是等朕老了,天下依旧昌盛,那么便可以改为永昌。”

  永惟,永徽,永昌。

  一步步递进,这样李承乾也就不在意这俩个曾经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年号事情了。

  而且到了永徽的时候,长孙无忌他们那一批人,应该也已经退出朝堂了。

  至于永昌,那足够提醒李承乾李治的教训。

  “说到底,还是郑国公还是在说,陛下行事太谨慎了。”苏淑好笑的看了李承乾一眼。

  “是这样,父皇那日还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朕颇有几分诸葛之象。”李承乾摇摇头,道:“但遇到大事,朕也从不糊涂。”

  “好了,不说这些了。”苏淑抬头看向殿外,轻声说道:“时辰快差不多了,今日便是陛下的登基之日了。”

  “是,转眼六月十五了!”

  ……

  太极殿中,皇帝受册。

  李承乾一身赤黄色九龙九章衮龙袍,头戴白玉十二冕旒,腰挎黑鞘长剑,神色平静的步入殿中。

  两侧诸相,诸王,诸臣,诸外使,诸国子学子,诸致仕老臣,全部齐齐躬身。

  李承乾神色平静的从殿门处走向丹陛,与此同时,他的眼角余光扫过了禄东赞,李义府,刘仁轨,许敬宗,上官仪,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最后站在了丹陛之下。

  李世民一身黑色七龙七章衮龙袍,头戴通天冠,平静的站在平陛之上。

  看到这一幕,李承乾的脸颊忍不住微微抽搐,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忍,还有痛苦。

  他的父皇,如今已经不再是皇帝了。

  整个天下,只有李承乾一个皇帝。

  便是他的父皇,也要对他俯首称臣。

  按照李承乾原本的意思,是他的父皇,太上皇李世民,今日也不用出现在太极殿中。

  毕竟在李承乾登基当日的时候,整个大殿当中,只有他一个人能坐着。

  太上皇的身体不好,即便李承乾免得他的诸礼,但他也站不住啊!

  李承乾甚至建议他坐在轮车上,但都被他拒绝了,而今日,他最后用了李承乾的法子。

  依赖战甲的力量,站立大殿之中。

  如此,便是李世民退位为太上皇,只要依旧站在大殿之中,天下四野,大唐万方,便没有任何人敢小看李承乾。

  只不过是李承乾当初用的是藤甲,而如今,李世民用的是铁甲。

  他站在大殿中,甚至用机关将脚面锁死,这样才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异样。

  李承乾的心中一阵酸楚,但此刻的他,不能有丝毫动容。

  一个好的皇帝,起码是无情的。

  长孙无忌站在丹陛三阶之上,对着李承乾拱手,然后转身从一旁的金案上拿起金册,面对群臣,高声道:“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将命,属开黎元,太上退位,皇太子登基,授金册。隅下百僚,敬奉天音,跪!”

  太极殿中,所有人群臣一瞬间全部跪倒,然后叩首道:“臣等恭贺陛下登基受册。”

  李承乾抬起头,故意平静下来,然后一步迈上丹陛。

  两步之后,他已经来到了长孙无忌身前.

  长孙无忌捧着金册向前一递,李承乾双手接过。

  金册,完全由金箔打造的传位诏书。

  这是李承乾登基合法性的来源。

  收回目光,长孙无忌已经退后两步,在一侧跪倒。

  李承乾捧着金册,再度上前。

  丹陛五阶之上,开府仪同三司,襄邑郡王李神符站在那里。

  白发苍苍的襄邑郡王李神符,如今已经七十岁了,他是高祖皇帝的亲堂弟,是太上皇李世民的亲堂叔,是李承乾的亲堂叔祖。

  整个大唐宗室的最长者。

  如果说长孙无忌是代表了整个大唐所有的官员,那么李神符就代表了整个大唐所有的宗室。

  李神符有些颤抖,但还是平静的转身,从一侧的金案上捧起装着天子六玺的金盒,转身看向群臣,苍老而有力的说道:“皇天大命,不可稽留,皇太子登基即位,授予进玺,为民父母,天元所归,贺!”

  “臣等恭贺陛下登基受玺!”群臣抬头,然后又沉沉叩拜,齐声山呼。

  李承乾捧着金册,接过金盒,李神符退到一旁,然后叩首在地。

  天子六玺,皇帝除传国玺之外,最常用的六玺。

  皇帝行玺:用于封国。

  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

  皇帝信玺:用于发兵。

  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

  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

  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

  李承乾的目光望向御案之上的金盒。

  是的,那里还是一个金盒。

  里面放着的,就是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有了这七玺,李承乾便拥有了天下杀伐决断的最终权力。

  李承乾继续上前,丹陛最后一阶台阶之上,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站在那里,

  ……

  李道宗对着李承乾拱手,然后转身,从金案上捧起装着金牌和虎符的黑盒,面向群臣,高声道:“天心慈恩,德修为尊,皇太子登基即位,授予金牌虎符,平定天下,四海蒙恩。拜!”

  殿中群臣再度叩首道:“臣等恭贺陛下登基,受金牌虎符。”

  李承乾神色肃穆,从李道宗的手里接过自己的金牌虎符。

  金牌虎符,持金牌,执虎符,传递皇帝之名,调动天下军队。

  这是完全新制的,属于李承乾的虎符,之后,他会将其中的一半,重新授予十六卫将军。

  最后两者合一,便能够调动整个大唐十六卫所有军队。

首节 上一节 398/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