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65节
李承乾转身,看向了坐在右侧是苏勖。
苏勖立刻站了起来。
第563章 灭高句丽的战争准备,开始了
雨声哗响。
李承乾稍微侧身坐在御榻上。
长孙无忌稍微抬头,看向御榻上沉着稳定的李承乾,越发的感觉他有先帝的风采。
李承乾沉吟着看向苏勖,右手食指微微抬起:“朝中的安东大策,以高句丽江北都护府为重心。”
“是!”苏勖认真拱手,听皇帝教诲。
“如今江北都护府逐渐安定,爱卿回到辽东之后,转告英国公,让泉上金以高句丽国王高宝藏的名义写一本奏本,请大唐派兵助高宝藏平灭泉盖苏文叛乱。”李承乾微微抬手。
“是!”苏勖先是拱手,然后又问道:“陛下,泉上金上一次来长安的时候,不是已经带了一封高宝藏的亲笔信了吗?”
“那只是他的私人信件,还不够。”李承乾摇摇头,说道:“这一次爱卿回辽东,将少府新打造的高句丽国王印也带上。”
“陛下是要让泉上金用国王印盖章?”苏勖有些明白了过来。
“高句丽国王的王印,历来是大唐打造,高宝藏的王印现在落入到了泉盖苏文手里,大唐再给他打造一个,也是很正常的,而且这是正印,泉盖苏文手里的,就是假印。”李承乾轻轻地敲敲桌案。
“喏!”苏勖认真的看着李承乾,等着他接下来的话。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之前大唐出兵,很多手续都不够齐全,这一次要全部补齐。”
“是!”
“高句丽请求大唐出兵,愿意用江北都护府一年一半的赋税作为大唐出兵的军费,一直到完全弥补此战大唐的军费损耗为止。”稍微停顿,李承乾继续说道:“这是其一,其二,高句丽的矿产,渔业,甚至一部分土地也完全向大唐开放。”
要做事,就要做的名正言顺。
“当然,有了这份协议,江南之地的高句丽,应该会相信大唐是没打算全面覆灭高句丽,这一点算是补充吧。”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说道:“另外,因为江北都护府机构不齐,所以,泉上金要代高宝藏上奏,请大唐代为发行高句丽铜钱。”
“铜钱?”长孙无忌忍不住的上前,说道:“陛下,大唐境内,我们自己用的铜还不够。”
“舅舅,等到高句丽全入大唐,那样铜不一样还在大唐境内。”李承乾笑笑,说道:“若是舅舅还担心,那么日后在高句丽找到的铜矿,每年运多少铜回长安,我们就将相应的铜钱送到高句丽。”
长孙无忌这才反应过来,高句丽也是有铜矿的。
“最后,大唐送到高句丽的铜钱,不需要太精美,不需要太足量,朕听说市面上有不少劣质的开元通宝,朕相信,这些劣品的高句丽铜钱,足够让高句丽人满意了。”李承乾眼神冷冽下来,他要通过这些劣质铜钱,来搜刮高句丽的财富。
不仅是高句丽,将来百济和新罗,他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
李承乾抬头,看向苏勖,说道:“这所有的一切,全部都要让泉上金在众目睽睽之下,亲自盖印,然后将奏本送到长安来,然后通告天下,形成范契。”
“范契?”群臣忍不住的抬头、
“是的,范契。”李承乾看着群臣点点头,说道:“鸿胪寺那边还有其他一些条文,规范了大唐诸安东都护府的权力和限制,将这些全部加入,形成范契,将来打下高句丽后,北高句丽划给大唐,而南高句丽,执行范契。”
大唐日后要在南高句丽驻兵。
相关条文参照北高句丽。
“将来拿下新罗和百济,甚至其他各国,都是如此做法,先驻兵收拢人心,最后再吞并,这样,朝中的压力能够少些,前方进行的也能够顺利一些。”李承乾看向苏勖,说道:“卿日后在前线,要多注意这些。”
“喏!”苏勖立刻拱手。
李承乾神色缓了下来,对着众人摆摆手道:“都坐下吧。”
“是!”群臣拱手,然后在各自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李承乾抬头看向苏勖,说道:“最后一点,以卿为辽王府长史,统辖辽王府在辽东的一切诸事,尤其是当地一些有才能的人,可以先调入辽王府,用来安抚人心,这样,地方治理也能顺利一些。”
“多谢陛下!”苏勖再度站起,然后沉沉拱手。
“最好,是能够在当地,选一些年轻的士子出来。”李承乾看向苏勖,说道:“不必是辽东人,从河北,或者大唐其他地方前方调动的官员子弟,只要以辽东的名义报考,朕可以许诺,只要爱卿需要,朕这里立刻可以给一个进士的名额!”
以进士来稳定辽东的人心。
不需要多的,一个进士便能够让辽东的人心彻底稳定。
这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殿中群臣都不是迂腐之辈,立刻就明白这里面的好处。
当然,他们心中也闪过将一些家中不是太成器的孩子送往辽东待一阵的想法。
毕竟即便是他们,家里也有那么几个庶子,未来的前途也是一堆麻烦。
但如果以进士作为仕途起点,一切就会方便的多。
“臣明白。”苏勖沉沉躬身。
李承乾笑笑点头,然后转身看向刘仁轨,韦待价和阎玄邃三个人,说道:“他们三个,将来大战开始之前会调往安东。”
刘仁轨,韦待价和阎玄邃三人平静的拱手。
殿中其他人看向三个人,略微有些诧异。
这三个人,无疑是皇帝的亲信,皇帝舍得放他们去辽东,多少能看出一丝宏图伟略来。
“在安东大战开始之前。”李承乾的目光落在刘仁轨身上,直接说道:“刘卿,你是中书舍人,从今天开始,专门负责统计大战所需要的一切粮草,军械,士卒和其他一些事务的筹备现状,哪里有问题,朕和朝中诸卿,一起解决哪里。”
“喏!”刘仁轨认真拱手。
李承乾看向韦待价,说道:“韦卿,你在朝中先歇一阵,等到父皇周年祭祀之后,你便去跑地方吧,查看河北和齐鲁,还有江南等地的府库存粮,随时向刘卿传信。”
“喏!”韦待价肃然拱手。
“出去的时候,多从千牛卫调些人,另外,各地折冲府你也可以调人,若是事关重大,朕许你查封地方州县衙门和府库的权力,若是有人阻挡,可先斩后奏。”李承乾的眼神冷了下来。
“谢陛下。”韦待价有些感激的拱手,然后退开。
殿中群臣没有谁开口说李承乾给韦待价的权力过大。
地方府库的存粮,在关键时刻,将会关系到军前的胜负。
这个时候,查清楚自己的家底,将会比什么都重要。
“阎卿以少府少卿的身份,配合将作监,设计改进战船。”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认真说道:“大唐东征高句丽,陆上运输缓慢艰难,爱卿去了一趟百济和新罗,内外诸事应该熟悉的很。”
“是!”阎玄邃认真拱手,他这一次去新罗之前,本身的任务便是在除了宣旨之外,观察河流和风向等一切与海战有关的要素,现在将他调进这件事情当中,也是在情理之中。
一旦将来战事开启,阎玄邃同样会被调入辽东。
李承乾最后看向苏勖,轻声道:“爱卿此番回到辽东之后,先将琅琊郡公调回来,他在辽东多年,也是时候调回长安来休养修休养了。”
“是!”苏勖认真拱手。
“琅琊郡公回来三个月后,朕会让薛万彻重回辽东,同时将刘德敏调回来,让他也歇一歇。”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说道:“到了明年,就该将苏定方也调回来,让他歇歇了。”
“陛下是要在安东大战之前,让所有的军中将领都休息一遍?”长孙无忌顿时明白了李承乾的想法。
“不只是军中将领,还有军中的老卒。”李承乾看向崔敦礼,说道:“军前的老卒,也要想办法调回来歇息半年……这个时间,放在明年后半年,同时调一批人上去,这样一旦将来开战,老卒加上新征调的新人,一起杀往军中。”
“喏!”崔敦礼拱手,兵部要做好相应的策划。
“陛下可是打算后年对高句丽动兵?”长孙无忌一句话,群臣全部抬头,直直的盯着李承乾。
“永惟四年秋后,开始征兵,一部分先期抵达辽东,一部分留在河北,永惟五年三月,全面渡过大同江,攻打平穰城。”李承乾拳头忍不住的握紧。
“喏!”群臣凛然拱手,大唐对高句丽的战事终于从这一刻正式步入战争准备阶段。
没有人对李承乾提出的时间表表示怀疑。
如今不过是永惟二年四月,距离永惟四年秋,还有两年多的时间。
这个时间,和先帝时期对高句丽开战的战争准备是差不多的。
更别说,李承乾对于高句丽的各种挑拨肢解,早就开始了。
……
“刘德敏回长安以后,和工部,还有将作监,商讨战船改进诸事。”李承乾的目光看向殿外还在下的大雨,然后看向苏勖道:“爱卿离京的时候,朕会让太子和纪王相送,爱卿坐船走吧,正好雨大,渭水涨水,过三门峡也容易下。”
“喏!”苏勖对着李承乾沉沉拱手,他这一次离开长安,再回来,起码又是几年之后了。
李承乾温和的点头,转身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今年雨大,秋收难免会受影响,敦促各地加强治水的同时,也要提前为今年秋后的事情做准备。”
长孙无忌站出拱手道:“陛下去年下旨免了天下百姓的田租,今年秋税可能少些,但对于治灾反而要容易些。”
“还是要做好减免准备。”李承乾略微笑笑,去年的时候,他就察觉到了天气有些异常,所以提前下达了免去天下百姓永惟二年的田租的圣旨,去年收获了百姓的感激,今年因为此事,百姓又能多活下来不少。
同时,朝中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损失。
“这几年,天下雨水都多,户部和司农寺,要做好相应准备,小船小舟不妨多打造些,然后低价卖给百姓。”李承乾再度嘱咐一句。
“陛下仁德。”群臣再度拱手。
“另外,下一个月就是父皇的周年祭祀之事了,让诸王提前启程吧。”李承乾神色平淡下来,说道:“早日进京,早日返回地方,不要耽搁农事。”
“喏!”
第564章 衣带诏,先帝临终昏聩
华灯初上,宫城静谧。
两仪殿中,李承乾伸了懒腰,从御案上站起,看向一侧的李义府和许敬宗,说道:“今日便到此吧。”
“喏!”李义府和许敬宗齐齐起身,拱手道:“臣等告退。”
等到两人离开两仪殿中,李承乾这才从丹陛上走下,来到了大殿门前。
站在台阶上,整个长安城的夜景尽收眼底。
火光连片,喧闹隐传。
头顶之上,星河横曳中天。
李承乾轻轻地松了口气。
心底深处一瞬间闪过无数的信息。
天下四方,洛阳,弘农,最后是关中。
地方州县长官,折冲府都尉,诸王府,各地关卡守卫,百骑司密探,还有致仕地方官员,每日都有无数消息传到长安。
长安,最关键的是长安。
天下最丰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