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61节

  “那么那些恶钱呢?”房遗直依旧不忘前事,拱手道:“既然朝中有新铸铜钱,为何不直接换取恶钱?”

  “恶钱朕不管。”李承乾直接摇头,说道:“爱卿不妨换个角度来想,假如你的手上有一百钱,其中三十枚是恶钱,这个时候,官府一比二,甚至一比三回收恶钱,这样会导致你的手中最后只剩八十枚,或者八十五枚好钱,你愿意吗?”

  房遗直一愣,下意识的摇头。

  李承乾继续说道:“假如这个时候,你因为出卖粮食,又得到了一百新钱,那么这个时候,你的手上有一百七十枚新钱,三十枚恶钱,这个时候,若是官府提供换的机会,你的意愿会不会大一些。”

  “大一些,但不会很多。”房遗直很直接的说出了心中感受。

  “那么你手上有一千枚新钱呢,而市面上又满是新钱,旧钱根本没人要,你是要将这一千枚钱里面的三十钱去和官府换掉,去花出去,还是说打算藏起来,等日后再用?”李承乾又是一番话问了出来。

  房遗爱这个时候已经彻底的犹豫了起来。

  “朕不会强行推动恶钱禁用的。”李承乾摇摇头,说道:“那些都是百姓用自己血汗换来的,不能够因为一句天下事,就让百姓受到损失……虽然说那是他们自己的错。”

  “陛下!”房遗直有些羞愧的拱手。

  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其实真要进行大规模的新钱和恶钱兑换,实际上真正获益的只会是地方世家,他们手上的恶钱才是最多的,而且他们也会比百姓更先一步兑换,与其如此,朕还不如不兑换。”

  “陛下英明!”堂中众人齐齐拱手。

  李承乾抬起头,说道:“还有今年秋收之后,官府从百姓手中收取粮食,说实话,在朕看来,官府根本没法从百姓手中收取粮食,他们更多的会从世家的手里直接收粮,而世家再从百姓的手里收粮。”

  众人不由得点点头,地方官吏有的时候是很懒的。

  “你们说,朕用新钱从世家的手里收粮,那么世家会用新钱从百姓的手中收粮吗?”李承乾一句话,众人不由得沉沉躬身。

  李承乾摇摇头,说道:“传话下去,世家从百姓手中收粮,再卖给官府,然后从中收取一定的价差利益,这朕不管,但是,他们若是敢用恶钱收粮,查出一起,重处一起。”

  “是!”众人认真拱手,同时忍不住的看向李承乾。

  其实他们明白,即便是皇帝严格要求,官府严格执行,这种事情都是免不了的,而且事后不好追究。

  “再加上一句话。”李承乾轻轻冷笑,说道:“朕会从御史台,大理寺,刑部,还有门下省,抽人去四处暗访,他们查到的结果,朕不会去直接处置,但是,这些地方世家,豪族,但凡有在朝中任职的,今年全部加一等考核。”

  考绩上等,降为中上;考绩中上,降为中等;考绩中上降为中下。

  基本上有这种事情,今年就别想升官了。

  而且有这一条记录在,将来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影响他们升官。

  越是高官,越是害怕这一点。

  因为官品低的,一般都是吏部直接处置,花点钱,还能够解决,但是高品的,基本都要皇帝亲笔允许,他这边划个不字,就是长孙无忌来也没用。

  这些世家的高官最知道该怎么选择,一句话传下上来,便是家中也需要认真对待。

  毕竟官,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仅仅是今年,明年不免租税了,朕也就不用从百姓手中购粮了。”李承乾轻轻抬眼,目光看向众人。

  “喏!”众人齐齐拱手,他们现在已经完全明白,皇帝是知道,这个世上,拥有恶钱最多的,永远是世家。

  今年他们不用恶钱从百姓手中购粮,皇帝明年就不管了,自然是他们随意。

  “还有。”李承乾看向于志宁,说道:“将御史大夫和刑部侍郎柳奭调来河北,全部清楚私铸造开元通宝之事,但有发现熔炉造钱事,可直接调遣府兵进行清剿。”

  拥有恶钱和铸造恶钱是两回事。

  前者就算是抓住了,也难说不是受害者,但是后者一旦被抓住,就是直接斩首也不过分。

  而且这种事情,向来会有大量的护卫戒备,说不定就有谋反之嫌。

  “好了,都去办吧。”李承乾摆摆手,说道:“朕好不容易来一趟河北,起码在朕在的时候,这里要一切晴明。”

  “喏!”众人齐齐拱手,然后躬身道:“臣告退。”

  “嗯!”李承乾淡淡的点头。

  ……

  等到众人离开,李承乾才轻叹一声。

  起身,李承乾走入到了内房之中。

  崔鸾坐在门后,然后起身将手里记录下来的纸张递给李承乾,同时认真的福身道:“陛下苦心了!”

  李承乾拿过记录看了一遍,然后平静在崔鸾身侧坐下。

  崔鸾很乖巧的坐下,然后微微靠进李承乾的怀里。

  李承乾抱着崔鸾,有些苦涩的摇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的事情,便是朕是皇帝,也难以控制,朕能做的,就是让河北的百姓手中多攒些新钱。

  这样不管是留在自己手中,还是外出和其他各州恶钱交易,他们都能占些便宜;日后家底厚实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他们都能有充足的底气应对。”

  “陛下!”崔鸾没有想到李承乾在表面底下,竟然还有这么一层想法。

  李承乾笑笑,轻轻捏着崔鸾的下颚,低声道:“当然,这些都是小道了,但终究能让河北百姓好过一些……哪怕一些,事情总要一点点的做。”

  “是!”崔鸾的眼底已经是一片崇拜的眼波荡漾。

第647章 以宰相之位引诱

  五月,定州。

  群山连绵,山林茂密。

  宽阔的草原中,数百名骑兵奔驰而过。

  为首的,赫然是一身黑底金丝衮龙袍的李承乾。

  “吁!”看向远处的行宫,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按住腰间的黑鞘长刀,侧身看向一旁的崔仁师道:“崔公,上次朕来定州的时候,一直都在行宫当中住着,始终都没有能够出来,如今总算是能够肆意驰骋了。”

  自从贞观十四年断腿以来,说实话,别说是驰骋了,就是骑马,李承乾的机会都不多。

  根本来讲,是他的心底已经没有了类似的欲望。

  “上一次来定州,陛下是在先帝跟前尽孝,这些年陛下也多忙碌政事,那些才是正道。”崔仁师笑笑,然后略带劝谏说道:“至于骑马游猎,不过偶尔休闲之道,也不必长久为之。”

  “嗯,崔公说的对。”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平静下来,他刚要说些什么,远处,一匹快马疾奔而来。

  一名红衣金甲的千牛卫在李承乾身前停下,然后将一本奏本递到了李承乾手里,然后转身疾驰而去。

  李承乾打开奏本看了一眼,随即递给崔仁师,神色平静的说道:“济州急报,济州境内两座铜矿有被人偷盗的迹象,丘神勣已经赶过去处置了,查看是否有私铸恶钱之事,想来不久之后就有结果了。”

  崔仁师恭敬的接过奏本,眼神不由得微微凝重起来。

  丘神勣,丘行恭的儿子。

  这一家人对皇帝向来是无比忠诚,而且对于背叛皇帝的人和事,从来都无比痛恨。

  丘行恭那个家伙当年直接吞了刘兰成的心肝,而丘神勣同样是杀戮极重的人。

  皇帝很多事情都让他去做。

  现在丘神勣到了济州,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李承乾握着缰绳,微微催马前行,目光轻轻地从崔仁师身上掠过。

  对于李承乾而言,河北因为负担极重,甚至在未来成为了安史之乱的源头,所以他在处置河北事情的时候,需要谨慎。

  但对于其他地方,有这种事情,最后无非就一个字。

  杀!

  ……

  树荫之下,李承乾微微向前,淡淡的说道:“恶钱的事情,虽然早就有之,但这一次却是从河北起的。”

  “是!”崔仁师回过神,稍微催马跟在李承乾身侧,说道:“家中臣已经吩咐了下去,绝对不会有人行此恶劣之事。”

  崔仁师做过吏部侍郎,凉州刺史,如今又做定州刺史,博陵就在旁边,他的话在崔氏极重。

  李承乾轻轻笑笑,转身看了崔仁师一眼道:“崔公,里外朕的做法都瞒不过你,你说,朕如此做,如何?”

  崔仁师想了想,道:“张大象说,河北局面艰难,臣承认,自大唐开国以来,的确如此,而陛下执政以来,多有缓和河北矛盾之举,此番严禁私钱,怕也是为了不让豪族盘剥百姓,方向是对的。”

  “崔公是想说朕不过是隔靴搔痒,杯水车薪?”李承乾似笑非笑的看向崔仁师。

  “臣没有那个意思!”崔仁师赶紧摆手解释。

  “无妨。”李承乾摆摆手,说道:“朕做的虽然不少,但实际上,也不过是让河北百姓稍微松了口气,这一点朕是明白的,尤其是到了明年,赋税征缴还要继续,河北百姓身上的压力会再次重起来。”

  “陛下!”崔仁师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李承乾笑笑,说道:“不过有件事情,崔公却是错了。”

  “请陛下指教。”崔仁师神色肃穆起来。

  “这天下虽是朕的,但也是天下英杰的,尤其是河北本地,更是天杰地灵,人才辈出。”李承乾轻轻催马,说道:“朕如今有心缓解河北压力,想必河北的有识之士应该能够看的出来,以后替朕出谋划策,乃至于彻底解决河北问题,他们都会做的。”

  李承乾从来不是一个人,他是皇帝。

  他做出一些事情,做出表率,那么天下英才自然就会跟随。

  尤其是河北人。

  其他人不说,只要李承乾持续的做下去,那么将来必然会有两个人全力的支持他去做。

  一个是刘仁轨,一个是狄仁杰。

  而且除他们两个以外,类似张大象一类的人物也不在少数。

  起码在很多人的眼里,皇帝之所以这么关心河北之事,就是因为张大象在他耳边说了许多。

  一个张大象之后,说不定就会有无数个张大象。

  到时候上下一起努力,河北的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

  至于早晚,那就不是他需要太操心的事情了。

  ……

  骑马而过树荫,李承乾摆摆手道:“好了,不说此事了,英国公现在已经到了辽东,再有一个来月就要回到定州了。朕打算让英国公回来之后好好歇一歇,然后调沈州刺史苏勖任菟州刺史,安东都护,崔公调任沈州刺史,安东副都护,如何?”

  “臣领旨。”崔仁师认真拱手,然后他看向李承乾道:“陛下,臣何时起行?”

  “不急。”李承乾微微摆手,催马向前,同时说道:“菟州新定,人口是关键,不可能完全依赖本地人和高句丽移民,不然将来轻易就能反复,所以需要移民。”

  “臣知道,陛下一直在推动将河北子民迁移辽东之事。”崔仁师认真的点头。

  “但多年下来,效果不是最佳。”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有人说,是河北子民在河北虽然生活艰难,但远还没有到为了一条活路就背井离乡的地步。”

  皇帝这句话有些诛心了,崔仁师忍不住的说道:“陛下!”

  李承乾握住缰绳,继续前行道:“事实的确是如此,有选择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迁移去千里之外。”

首节 上一节 661/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